白虎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白虎湯類,包括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三方。
白虎湯治熱在陽明氣分,氣分有熱,則必傷津,故證見口渴引飲,大熱汗出,脈洪大等證。
因其人大便不秘,故不叫腑實證,又不見頭痛惡寒,所以也不稱經表證,而叫陽明病熱證為宜。
白虎湯若加人參,則叫白虎加人參湯,是治療陽明熱盛而氣陰兩傷之證。
例如:大煩渴而欲飲水數升,口燥渴而背微惡寒,或大汗煩渴而時時惡風等證。
至于竹葉石膏湯,乃是白虎湯的變方,治療熱病後期,形體羸瘦,虛煩少氣,氣逆欲吐,而不能飲食等證。
一、白虎湯 【藥物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此方治療熱邪充斥表裡,一身大熱,汗出而口渴欲飲,心煩,甚或谵語,神昏遺尿,或腹滿身重,或身發熱而四肢厥冷,舌質紅绛,舌燥苔黃,脈洪大充盈,或滑數任按。
【原文】 第176、219、170、350條。
【方義】 石膏辛甘大寒,能清陽明氣分之熱,量大力專,故為主藥;知母苦寒而潤,滋肺腎之陰而生津液,又能助石膏而清火熱之邪;炙甘草補中益氣;粳米養胃以滋化源,且制知母、石膏之悍而保胃氣于中。
【選注】 柯韻伯:“白虎湯乃土中瀉火而生津液之上劑也。
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性沉而主降,已備秋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氣寒主降,味辛能潤,洩肺火而潤腎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瀉火,緩寒藥之寒,用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連于胃。
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氣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
飲入于胃,輸脾歸肺,水津四布,煩渴可除也。
” 【按語】 白虎湯善清氣分之熱而效如桴鼓,無論傷寒還是溫病,凡邪熱不解,而大煩渴、脈洪大者,皆可任用。
石膏為白虎湯的主藥,其量應因證因時而增損。
餘師愚在《疫疹一得》中,用石膏達二斤之多。
清代的江筆花、近代的張錫純都以重用石膏而著稱。
但石膏如果用之不當,也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就不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由此來看,用白虎湯用于煩渴一證,應予注意。
【方歌】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滔滔;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醫案選錄】 江陰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婦也。
自江陰來上海,居小西門寓所。
偶受風寒,惡風自汗,脈浮,兩太陽穴痛,投以輕劑桂枝湯:計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二片、大棗三枚。
汗出,頭痛差,寒熱亦止。
不料一日後,忽又發熱,脈轉大,身煩亂,因與白虎湯:生石膏八錢、知母五錢、生草三錢、粳米一撮。
服後,病如故。
次日,又服白虎湯。
孰知身熱更高,煩躁更甚,大渴引飲,汗出如漿。
又增重藥量為: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生草五錢、粳米二杯,并加鮮生地二兩、天花粉一兩、大小薊各五錢,丹皮五錢。
令以大鍋煎汁,口渴即飲。
共飲三大碗,神志略清,頭不痛,壯熱退,并能自起大小便。
盡劑後,煩躁亦安,口渴大減。
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熱又發,且加劇,周身骨節疼痛,思飲冰涼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來水飲之,盡一桶。
因思此證乍發乍止,發則加劇,熱又不退,證大可疑。
适餘子湘人在,曰:論證情,确系白虎,其勢盛,則用藥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湯原方,加石膏至八兩,餘仍其舊,仍以大鍋煎汁冷飲。
服後,大汗如注,濕透衣襟,諸恙悉除,不複發。
(摘《經方實驗錄》) 二、白虎加人參湯 【藥物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綿裹)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凡白虎湯證而又有大渴,飲水不解,或時時惡風,或舌燥而背微惡寒,脈大而按之中空無力。
【原文】 第26、168、169、170、222條。
【方義】 白虎湯清陽明氣分之熱,加人參益氣生津。
此方為陽明氣陰兩傷而熱盛不解者設。
【選注】 曹穎甫:“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煩,生甘草、粳米加
白虎湯治熱在陽明氣分,氣分有熱,則必傷津,故證見口渴引飲,大熱汗出,脈洪大等證。
因其人大便不秘,故不叫腑實證,又不見頭痛惡寒,所以也不稱經表證,而叫陽明病熱證為宜。
白虎湯若加人參,則叫白虎加人參湯,是治療陽明熱盛而氣陰兩傷之證。
例如:大煩渴而欲飲水數升,口燥渴而背微惡寒,或大汗煩渴而時時惡風等證。
至于竹葉石膏湯,乃是白虎湯的變方,治療熱病後期,形體羸瘦,虛煩少氣,氣逆欲吐,而不能飲食等證。
一、白虎湯 【藥物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此方治療熱邪充斥表裡,一身大熱,汗出而口渴欲飲,心煩,甚或谵語,神昏遺尿,或腹滿身重,或身發熱而四肢厥冷,舌質紅绛,舌燥苔黃,脈洪大充盈,或滑數任按。
【原文】 第176、219、170、350條。
【方義】 石膏辛甘大寒,能清陽明氣分之熱,量大力專,故為主藥;知母苦寒而潤,滋肺腎之陰而生津液,又能助石膏而清火熱之邪;炙甘草補中益氣;粳米養胃以滋化源,且制知母、石膏之悍而保胃氣于中。
【選注】 柯韻伯:“白虎湯乃土中瀉火而生津液之上劑也。
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性沉而主降,已備秋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氣寒主降,味辛能潤,洩肺火而潤腎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瀉火,緩寒藥之寒,用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連于胃。
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氣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
飲入于胃,輸脾歸肺,水津四布,煩渴可除也。
” 【按語】 白虎湯善清氣分之熱而效如桴鼓,無論傷寒還是溫病,凡邪熱不解,而大煩渴、脈洪大者,皆可任用。
石膏為白虎湯的主藥,其量應因證因時而增損。
餘師愚在《疫疹一得》中,用石膏達二斤之多。
清代的江筆花、近代的張錫純都以重用石膏而著稱。
但石膏如果用之不當,也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就不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由此來看,用白虎湯用于煩渴一證,應予注意。
【方歌】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滔滔;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醫案選錄】 江陰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婦也。
自江陰來上海,居小西門寓所。
偶受風寒,惡風自汗,脈浮,兩太陽穴痛,投以輕劑桂枝湯:計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二片、大棗三枚。
汗出,頭痛差,寒熱亦止。
不料一日後,忽又發熱,脈轉大,身煩亂,因與白虎湯:生石膏八錢、知母五錢、生草三錢、粳米一撮。
服後,病如故。
次日,又服白虎湯。
孰知身熱更高,煩躁更甚,大渴引飲,汗出如漿。
又增重藥量為: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生草五錢、粳米二杯,并加鮮生地二兩、天花粉一兩、大小薊各五錢,丹皮五錢。
令以大鍋煎汁,口渴即飲。
共飲三大碗,神志略清,頭不痛,壯熱退,并能自起大小便。
盡劑後,煩躁亦安,口渴大減。
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熱又發,且加劇,周身骨節疼痛,思飲冰涼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來水飲之,盡一桶。
因思此證乍發乍止,發則加劇,熱又不退,證大可疑。
适餘子湘人在,曰:論證情,确系白虎,其勢盛,則用藥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湯原方,加石膏至八兩,餘仍其舊,仍以大鍋煎汁冷飲。
服後,大汗如注,濕透衣襟,諸恙悉除,不複發。
(摘《經方實驗錄》) 二、白虎加人參湯 【藥物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綿裹)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凡白虎湯證而又有大渴,飲水不解,或時時惡風,或舌燥而背微惡寒,脈大而按之中空無力。
【原文】 第26、168、169、170、222條。
【方義】 白虎湯清陽明氣分之熱,加人參益氣生津。
此方為陽明氣陰兩傷而熱盛不解者設。
【選注】 曹穎甫:“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煩,生甘草、粳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