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人參以止渴,此白虎湯加人參之旨也。
” 【按語】 本方為白虎湯加人參。
《本經》雲:人參“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
而五髒則屬陰,反映了人參有補髒陰的作用。
人參又能益脾肺之氣,氣足則津生,故加人參止渴生津,又能益氣保元。
本方有“背微惡寒”一證,應與少陰病的“背惡寒”加以鑒别。
一是“口中燥”,一是“口中和”。
口中燥者,屬白虎加人參湯證。
【方歌】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醫案選錄】 從軍王武經病,始嘔吐,俄為醫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發熱。
予診之曰:當行白虎加人參湯。
或雲既吐複下,是裡虛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雲見太陽篇二十八證,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證相當也。
蓋吐者,為其熱在胃脘,而脈緻令虛大,三投而愈。
(摘《傷寒九十論》) 三、竹葉石膏湯 【藥物組成】 竹葉兩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熱病後期,往往出現氣陰兩傷,形體消瘦,身熱多汗,口渴喜飲,虛煩少氣,不思飲食,氣逆欲吐等證。
其人舌紅,或幹瘦少苔,脈則虛數無力。
【原文】 第397條。
【方義】 竹葉甘淡而寒,淩冬不凋,秉陰氣而生,能使水津上奉,導虛熱以下行;石膏辛寒,清熱生津。
二藥配伍,則清熱除煩而又生津。
人參益氣以生津,炙草補中而扶虛,兩藥配伍,則補中益氣,以扶正虛。
麥冬甘寒,而能大滋胃液,半夏辛潤能降逆止嘔,二藥相反相成,既能行麥冬之滞,又能治胃逆之吐。
粳米平補而滋胃氣,使其清熱而不傷胃,補虛而不留邪。
【選注】 《醫宗金鑒》:“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冬、半夏、竹葉也。
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用人參、粳米補形氣也;佐竹葉、石膏清胃熱也;加麥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飲。
甘草補中,且以調和諸藥也。
錢潢:“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
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 【按語】 本方系白虎湯加減而成。
古人用方貴在化裁,以曲應病情之變。
考白虎湯以清熱為主,生津為輔。
而此方則以補益氣陰為主,清熱為輔。
何以見之?兩方用石膏則一,唯此方用麥冬而不用知母,彼則用知母而不用麥冬。
麥冬功專補液,而知母則以清熱為長。
況麥冬又配半夏,降逆以止嘔,竹葉配石膏,清熱以除煩,故又不同于白虎湯之劑。
此外,竹葉應以鮮者為佳。
根據臨證觀察,有多數婦女患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或自行破潰,或手術排膿後,而發熱持續不退,神倦心煩,不思飲食,惡心欲吐,舌紅無苔,脈數無力等,雖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反使病情加重。
此時,若投以竹葉石膏湯則往往有效。
因為足陽明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故乳腺炎破潰,累及陽明氣陰兩傷而使用本方實為理想。
本方擅清餘熱,更益氣津,是值得推薦的一張方子。
【方歌】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後虛羸嘔逆方; 不欲飲食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醫案選錄】 張某,女,25歲,昌黎縣人。
患乳腺炎已做手術,而發熱至38.5℃,高則39.5℃。
西醫認為炎症所發,乃用各種抗菌藥,皆無效可言。
又用“安乃近”注射液,汗出甚多,而發熱暫退,旋又上升。
因幾經發汗,而身體虛羸不堪,且嘔吐不欲飲食,心煩,頭暈,肢體震顫,口中幹涸。
餘診其脈,數軟無力,舌質紅而苔白黃。
餘問主治醫李君:此何病耶?答曰:恐為敗血病。
然餘則認為氣陰兩傷,胃中津液竭乏,故爾發生虛煩嘔逆。
方用:生石膏30克,麥冬2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粳米15克,竹葉10克,黨參10克。
此方共服四劑,則熱退嘔止,而能飲食,其病因之而愈。
(劉渡舟醫案)
” 【按語】 本方為白虎湯加人參。
《本經》雲:人參“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
而五髒則屬陰,反映了人參有補髒陰的作用。
人參又能益脾肺之氣,氣足則津生,故加人參止渴生津,又能益氣保元。
本方有“背微惡寒”一證,應與少陰病的“背惡寒”加以鑒别。
一是“口中燥”,一是“口中和”。
口中燥者,屬白虎加人參湯證。
【方歌】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醫案選錄】 從軍王武經病,始嘔吐,俄為醫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發熱。
予診之曰:當行白虎加人參湯。
或雲既吐複下,是裡虛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雲見太陽篇二十八證,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證相當也。
蓋吐者,為其熱在胃脘,而脈緻令虛大,三投而愈。
(摘《傷寒九十論》) 三、竹葉石膏湯 【藥物組成】 竹葉兩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熱病後期,往往出現氣陰兩傷,形體消瘦,身熱多汗,口渴喜飲,虛煩少氣,不思飲食,氣逆欲吐等證。
其人舌紅,或幹瘦少苔,脈則虛數無力。
【原文】 第397條。
【方義】 竹葉甘淡而寒,淩冬不凋,秉陰氣而生,能使水津上奉,導虛熱以下行;石膏辛寒,清熱生津。
二藥配伍,則清熱除煩而又生津。
人參益氣以生津,炙草補中而扶虛,兩藥配伍,則補中益氣,以扶正虛。
麥冬甘寒,而能大滋胃液,半夏辛潤能降逆止嘔,二藥相反相成,既能行麥冬之滞,又能治胃逆之吐。
粳米平補而滋胃氣,使其清熱而不傷胃,補虛而不留邪。
【選注】 《醫宗金鑒》:“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冬、半夏、竹葉也。
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用人參、粳米補形氣也;佐竹葉、石膏清胃熱也;加麥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飲。
甘草補中,且以調和諸藥也。
錢潢:“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
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 【按語】 本方系白虎湯加減而成。
古人用方貴在化裁,以曲應病情之變。
考白虎湯以清熱為主,生津為輔。
而此方則以補益氣陰為主,清熱為輔。
何以見之?兩方用石膏則一,唯此方用麥冬而不用知母,彼則用知母而不用麥冬。
麥冬功專補液,而知母則以清熱為長。
況麥冬又配半夏,降逆以止嘔,竹葉配石膏,清熱以除煩,故又不同于白虎湯之劑。
此外,竹葉應以鮮者為佳。
根據臨證觀察,有多數婦女患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或自行破潰,或手術排膿後,而發熱持續不退,神倦心煩,不思飲食,惡心欲吐,舌紅無苔,脈數無力等,雖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反使病情加重。
此時,若投以竹葉石膏湯則往往有效。
因為足陽明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故乳腺炎破潰,累及陽明氣陰兩傷而使用本方實為理想。
本方擅清餘熱,更益氣津,是值得推薦的一張方子。
【方歌】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後虛羸嘔逆方; 不欲飲食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醫案選錄】 張某,女,25歲,昌黎縣人。
患乳腺炎已做手術,而發熱至38.5℃,高則39.5℃。
西醫認為炎症所發,乃用各種抗菌藥,皆無效可言。
又用“安乃近”注射液,汗出甚多,而發熱暫退,旋又上升。
因幾經發汗,而身體虛羸不堪,且嘔吐不欲飲食,心煩,頭暈,肢體震顫,口中幹涸。
餘診其脈,數軟無力,舌質紅而苔白黃。
餘問主治醫李君:此何病耶?答曰:恐為敗血病。
然餘則認為氣陰兩傷,胃中津液竭乏,故爾發生虛煩嘔逆。
方用:生石膏30克,麥冬2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粳米15克,竹葉10克,黨參10克。
此方共服四劑,則熱退嘔止,而能飲食,其病因之而愈。
(劉渡舟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