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黃連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黃芩黃連湯類,包括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連湯、黃連阿膠湯四方。
芩連皆為苦寒清熱之品,然黃芩劑又有清熱利膽與清熱降逆之分,黃連劑又有清上溫下與瀉火滋水的不同。
例如:黃芩湯為治太少合病的下利證;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則治太少合病,胃氣上逆的嘔吐證。
黃連湯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的嘔吐下利證;黃連阿膠湯則治少陰陰虛于下,火炎于上的心煩不得卧寐之證。
一、黃芩湯 【藥物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太陽與少陽合病,發熱口苦,下利急迫,腹痛,肛門灼熱,舌苔黃,脈弦數。
【原文】 第172、333條。
【方義】 黃芩清洩少陽邪熱,兼清大腸之熱,故為君;芍藥調血和肝而斂陰,故為臣;甘草緩急止痛,大棗和中養液,故為佐使。
【選注】 柯韻伯:“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陷入少陽之裡,膽火四逆,移熱于脾,故自下利。
此陽盛陰虛,與黃芩湯苦甘相淆以存陰也。
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半裡者,法當從柴胡桂枝加減。
此則熱淫于内,不須更顧表邪,故用黃芩以洩大腸之熱,配芍藥以補太陰之虛,用甘棗以調中州之氣。
” 【按語】 合病下利,所見有三:即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陽明少陽合病下利、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三者雖皆見下利之證,但病機治法卻截然有别。
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瀉下。
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清解半表半裡之邪。
【方歌】 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 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醫案選錄】 王某,男,28歲。
初夏迎風取爽,而頭痛身熱,醫用發汗解表藥,熱退身涼,頭痛不發,以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嘔意,而大便下利黏穢,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墜感。
切其脈弦數而滑,舌苔黃白相雜。
辨為少陽膽熱下注于腸而胃氣不和之證。
藥用:黃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棗7枚,甘草6克。
服三劑而病痊愈。
(劉渡舟醫案)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藥物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黃芩湯證又兼嘔吐。
【原文】 第172條。
【方義】 黃芩湯清熱止利如上所述,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選注】 尤在泾:“太陽少陽合病者,其邪近裡,治之使從裡和為易……夫熱氣内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
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
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
而黃芩之清裡,亦法所不易矣。
” 【按語】 後世對本方的應用範圍有所推廣,如王孟英治體虛伏熱之霍亂,張路玉用治伏氣發濕,内挾痰飲,痞滿咳逆;薛立齋用治膽腑發咳,嘔水如膽汁等。
錄之以供參考。
【方歌】 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三、黃連湯 【藥物組成】 黃連三兩甘草(炙)三兩幹姜三兩桂枝(去皮)三兩人參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适應證】 治胸中有熱,胃中有寒,時欲嘔吐,腹中疼痛,大便下利等證。
【原文】 第173條。
【方義】 黃連苦寒,以清心胸之熱,并能厚腸胃以止利,故為方中主藥。
幹姜辛熱,以溫中寒。
二藥相伍,辛開苦降,治寒清熱,各行其是。
半夏降逆止嘔;桂枝通陽降沖;人參、大棗補中益氣;甘草和胃,且有協調諸藥之功。
【選注】 《醫宗金鑒》:“君黃連以清胃中之熱;臣幹姜以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黃連嘔吐可止;人參補中,佐幹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棗所以培中也。
然此湯寒溫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協和諸藥。
此為陰陽相格,寒熱并施之治法也。
” 尤在泾:“此上中下三焦俱病,而其端實在胃中。
邪氣,即寒淫之氣。
胃中者,沖氣所居,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
胃受邪而失其和,則升降之機息,而上下之道塞矣。
成氏所謂陰不得升而獨治其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者是也。
故以黃連之苦寒以治上熱,
芩連皆為苦寒清熱之品,然黃芩劑又有清熱利膽與清熱降逆之分,黃連劑又有清上溫下與瀉火滋水的不同。
例如:黃芩湯為治太少合病的下利證;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則治太少合病,胃氣上逆的嘔吐證。
黃連湯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的嘔吐下利證;黃連阿膠湯則治少陰陰虛于下,火炎于上的心煩不得卧寐之證。
一、黃芩湯 【藥物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太陽與少陽合病,發熱口苦,下利急迫,腹痛,肛門灼熱,舌苔黃,脈弦數。
【原文】 第172、333條。
【方義】 黃芩清洩少陽邪熱,兼清大腸之熱,故為君;芍藥調血和肝而斂陰,故為臣;甘草緩急止痛,大棗和中養液,故為佐使。
【選注】 柯韻伯:“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陷入少陽之裡,膽火四逆,移熱于脾,故自下利。
此陽盛陰虛,與黃芩湯苦甘相淆以存陰也。
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半裡者,法當從柴胡桂枝加減。
此則熱淫于内,不須更顧表邪,故用黃芩以洩大腸之熱,配芍藥以補太陰之虛,用甘棗以調中州之氣。
” 【按語】 合病下利,所見有三:即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陽明少陽合病下利、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三者雖皆見下利之證,但病機治法卻截然有别。
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瀉下。
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清解半表半裡之邪。
【方歌】 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 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醫案選錄】 王某,男,28歲。
初夏迎風取爽,而頭痛身熱,醫用發汗解表藥,熱退身涼,頭痛不發,以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嘔意,而大便下利黏穢,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墜感。
切其脈弦數而滑,舌苔黃白相雜。
辨為少陽膽熱下注于腸而胃氣不和之證。
藥用:黃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棗7枚,甘草6克。
服三劑而病痊愈。
(劉渡舟醫案)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藥物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黃芩湯證又兼嘔吐。
【原文】 第172條。
【方義】 黃芩湯清熱止利如上所述,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選注】 尤在泾:“太陽少陽合病者,其邪近裡,治之使從裡和為易……夫熱氣内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
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
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
而黃芩之清裡,亦法所不易矣。
” 【按語】 後世對本方的應用範圍有所推廣,如王孟英治體虛伏熱之霍亂,張路玉用治伏氣發濕,内挾痰飲,痞滿咳逆;薛立齋用治膽腑發咳,嘔水如膽汁等。
錄之以供參考。
【方歌】 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三、黃連湯 【藥物組成】 黃連三兩甘草(炙)三兩幹姜三兩桂枝(去皮)三兩人參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适應證】 治胸中有熱,胃中有寒,時欲嘔吐,腹中疼痛,大便下利等證。
【原文】 第173條。
【方義】 黃連苦寒,以清心胸之熱,并能厚腸胃以止利,故為方中主藥。
幹姜辛熱,以溫中寒。
二藥相伍,辛開苦降,治寒清熱,各行其是。
半夏降逆止嘔;桂枝通陽降沖;人參、大棗補中益氣;甘草和胃,且有協調諸藥之功。
【選注】 《醫宗金鑒》:“君黃連以清胃中之熱;臣幹姜以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黃連嘔吐可止;人參補中,佐幹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棗所以培中也。
然此湯寒溫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協和諸藥。
此為陰陽相格,寒熱并施之治法也。
” 尤在泾:“此上中下三焦俱病,而其端實在胃中。
邪氣,即寒淫之氣。
胃中者,沖氣所居,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
胃受邪而失其和,則升降之機息,而上下之道塞矣。
成氏所謂陰不得升而獨治其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者是也。
故以黃連之苦寒以治上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