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類概述

關燈
苓桂術甘湯類,包括了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苓桂姜甘湯和五苓散四個方劑。

    此四方皆以苓桂為名,皆有通陽化飲,下氣利水的作用。

    苓桂術甘湯治心脾兩虛,水氣上沖的“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等證。

    苓桂棗甘湯則治心虛于上,水動于下的“臍下悸,欲作奔豚”等證。

    苓桂姜甘湯(即茯苓甘草湯)則治水蓄于胃的心下悸等證。

    五苓散則治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和消渴、水逆等證。

     除以上四方證外,還論述了少陰陰虛有熱的豬苓湯證,以及水在皮下,發熱不解的文蛤散證。

    這兩個方子雖與苓桂劑類有别,但對行水散結,敷布津液則有異曲同工之美。

     一、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藥物組成】 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術甘草(炙)各二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适應證】 水氣上沖,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等證。

     【原文】 第67條。

     【方義】 本文為溫中降逆,化飲利水之劑。

    茯苓淡滲利水以行飲,白術健脾以制水逆,桂枝通陽消陰、理氣降沖,合茯苓則能伐水下行;合甘草則助心陽以治悸。

     【選注】 尤在泾:“此傷寒邪解而飲發之證。

    飲停于中則滿,逆于上則氣沖而頭眩,入于經則身振振而動搖。

    《金匮》雲: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其脈沉緊。

    又雲: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又雲:其人振振身 劇,必有伏飲是也。

    發汗則動經者,無邪可發,而反動其經氣。

    故與茯苓、白術以蠲飲氣,桂枝、甘草以生陽氣。

    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

    ” 《醫宗金鑒》:“身為振振搖者,即戰振身搖也。

    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戰振欲墜于地也。

    二者皆為陽虛失其所恃,一用此湯,一用真武者,蓋真武救青龍之誤汗,其邪已入少陰,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術,是壯裡陽以制水也。

    此湯救麻黃之誤汗,其邪尚在太陽,一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術,是扶表陽以滌飲也。

    至于真武湯用芍藥者,裡寒陰盛,陽衰無依,于大溫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斂之品,恐陰極格陽,必速其飛越也。

    此湯不用芍藥者,裡寒飲盛,若佐以酸斂之品,恐飲得酸,反凝滞不散也。

    ” 【按語】 心脾陽氣虛衰,水氣乘而上逆,則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等證。

    本方溫中降逆,化飲利水,使飲邪得除,則諸證自解。

    然本方辨證關鍵在于“氣沖”一證,亦不可不知。

     本方用于臨床時,可以随證加減。

    如痰多脈滑的,可與二陳湯配合使用;如頭眩較重的,可加澤瀉;若頭面有烘熱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壓偏高的,可加紅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脈見結代,則減去白術而加五味子;若濕痰作咳,則減去白術而加苡米;若見驚悸不安的,可加龍骨、牡蛎。

     【方歌】 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 頭眩心悸陰邪重,咳嗽短氣功效彰。

     【醫案選錄】 吳某,男性,36歲,1961年11月15日就診。

    主訴:夏間上山砍柴,勞動歸來,汗流口渴,傍晚飲冷水兩碗,翌晨,中脘突覺不舒。

    曆旬餘,漸感呼吸頻促,繼則短氣似喘,胸脅支滿,目眩,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小便欠暢,如此纏綿數月。

    經當地醫生以腎氣丸等藥治療,症反加劇,遂前來求治。

    診脈沉弦而滑,舌苔垢。

    認為水飲内停為患。

    治拟健脾燥濕,利水蠲飲,用苓桂術甘湯加姜棗主之。

     處方:茯苓五錢,桂枝二錢,白術五錢,甘草一錢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水煎服,連服兩劑。

     11月17日二診:服藥後,氣急稍平,小便略通,仍照前法加重劑量與之。

     茯苓一兩二錢,桂枝三錢,白術一兩,甘草三錢,生姜三片(連皮),大棗七枚。

     11月19日三診:上藥服後,舌苔已淨,脈象轉緩,小便通利,胸悶、目眩、短氣等證消失,食量亦增。

    以素體虛弱,照原方加黨參五錢、炙黃芪五錢,囑連服五劑以善其後。

     (摘《福建中醫藥》1960,5:36)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藥物組成】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五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适應證】 心陽不足于上,下焦水寒之邪将欲發作成為奔豚。

    其證臍下悸動不安,抑或奔豚已發,而氣沖心胸亦可服用。

     【原文】 第65條。

     【方義】 本方為心陽不足,寒水之邪欲作奔豚而設。

    重用茯苓伐水邪之上逆;桂枝通陽下氣,以制陰邪之逆;甘草、大棗健脾培土,以防水泛。

    且桂甘相合,又能上補心陽;苓棗相合,則利水而不傷津。

     【選注】 柯韻伯:“發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