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黃連湯類概述

關燈
桂枝之甘溫以去下寒。

    上下既平,升降乃複。

    然而中焦不治,則有升之而不得升,降之而不得降者矣。

    故必以人參、半夏、幹姜、甘草、大棗以助胃氣而除邪氣也。

    ” 【按語】 本方系半夏瀉心湯減黃芩加桂枝而成。

    兩方之藥僅一味之差,而主治則各有不同。

    半夏瀉心湯證是寒熱痞結于中,有心下痞滿,嘔吐下利,故姜夏與芩連并用,以解寒熱互結之證。

    黃連湯證是上熱嘔吐,下寒腹痛而利,然中無痞證,故重用黃連清熱于上,桂枝、幹姜通陽散寒于下,從而使上下陰陽寒熱各得其所則愈。

     【方歌】 黃連湯内參連草,姜桂半夏和大棗; 胃中有寒心胸熱,嘔吐腹痛此方寶。

     【醫案選錄】 陳襄人,男,25歲。

    久瀉愈後,又複嘔吐,醫進參、術、砂、半,複進竹茹、麥冬、蘆根,諸藥雜投無效。

    其證身微熱,嘔吐清水,水入則不納,時有沖氣上逆,胸略痞悶,口不知味,舌光紅燥,苔膩不渴,脈陰沉遲而陽浮數,乃上熱中虛之證,應用黃連湯。

    方中姜、桂、參、草溫脾胃而降沖逆,黃連清胸熱,伴半夏以止嘔吐,為一寒一熱錯綜之良方。

    服藥嘔吐漸止;再劑,證全除,能進稀粥。

    後用五味異功散加生姜,溫胃益氣而安。

     (摘《趙守真治驗回憶錄》) 四、黃連阿膠湯 【藥物組成】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一雲三挺)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膠烊盡,小冷,内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适應證】 心煩不得寐,舌尖紅赤,苔薄黃,或舌紅少苔,脈細數。

     【原文】 第303條。

     【方義】 黃連、黃芩清心火以下降;阿膠、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補血滋腎以上潮;芍藥之酸,斂陰氣而平肝。

    合為育陰瀉火,交通陰陽之劑。

     【選注】 成無己:“陽有餘,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洩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洩邪熱。

    ” 【按語】 本方所主系少陰熱化證。

    多由心腎陰液先虛,病從熱化,腎水不能上交心火所緻。

    因其病機為陰虛有熱,故既不宜單純滋陰,更不可一味清熱,應滋陰清熱兼用,方為妥切。

     本方滋腎陰補心血,清心火除煩熱,治療陰虛有熱、心腎不交之心煩不得眠,以及久利而兼見陰虛内熱,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本方所設滋陰清熱之法,對後世溫病學的治療産生了很大影響。

     【方歌】 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頻;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醫案選錄】 李某,男,43歲,北京人,某廠幹部。

     主訴:于1978年10月,無明顯誘因而自覺雙下肢發涼。

    廠醫診為腎陽虛證,用了金匮腎氣丸、虎骨酒、青娥丸等大量溫補之藥,而病情未能控制,仍逐漸發展。

    冷感向上至腰部,向下則冷至足心,如赤腳立冰上,寒冷徹骨。

    同時伴有下肢麻木、癢如蟲行,小便餘瀝與陽痿等證。

    曾先後在北京醫院、首都醫院、友誼醫院檢查,均未見異常,而建議中醫治療。

    雖服補腎壯陽、益氣和血等中藥二百餘劑,未能見效。

    于1980年1月11日轉請劉渡舟教授診治。

    患者素體健康,面部豐腴,兩目有神,舌質色绛、少苔,脈弦而略數。

    問其飲食如故,大便不爽,小便短少而發黃。

    初投四逆散,按陽厥之證治之,藥進三劑,厥冷依然。

    乃又反複追詢其病情,患者才說出睡眠不佳,且多亂夢,而心時煩,容易汗出。

    視其舌尖紅如楊梅,脈來又數,反映了陰虛于下而心火獨旺于上之證。

    其證與黃連阿膠湯頗為合拍。

    《傷寒論》第303條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說明了水火陰陽不相交通的治則。

    此證因心火上炎,無水以承,是以心煩少寐,多夢汗出;火盛于上,陽氣不能下達,使下肢不得陽氣之溫,上下陰陽不相順接,是以為厥。

    四逆散疏氣通陽而不能瀉上盛之火,是以服藥無效,乃疏下方治療。

     黃連9克,黃芩3克,白芍6克,阿膠9克(烊化),雞子黃2枚(自加)。

     上五味,以水三碗,先煮三物,取一碗,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分兩次服下。

     服藥三劑後,患者即覺下肢寒冷麻木之感逐漸消退,心煩、汗出、失眠多夢等證均有明顯好轉,小便餘瀝和陽痿亦有所改善。

    察其舌,仍紅赤而少苔,脈弦而微數,繼宗原法治之。

    處方:黃連9克,阿膠10克(烊化),黃芩8克,白芍9克,雞子黃2枚(自加),丹皮6克。

    六劑,煎服法同前。

     1月30日,适值降雪,寒風凜冽,但患者并無異常寒冷之痛苦,腰以下厥冷證基本告愈。

     (摘《中醫雜志》198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