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合,以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遠于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 【按語】 小承氣湯比大承氣湯少芒硝,而枳樸的藥量也輕,且又三藥同煎,故為緩下之劑。
雖主治陽明腑實證,而便不燥堅者為宜。
【方歌】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谵語腹脹詳; 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醫案選錄】 有人病傷寒八九日,身熱無汗,時時谵語,時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煩非躁,非寒非痛,終夜不得卧,但心中無曉會處,或時發一聲如歎息之狀。
醫者不曉是何證。
予診之曰:此懊怫郁,二證俱作也。
胃中有燥屎,宜承氣湯。
下燥屎二十餘枚,得利而解。
(摘《普濟本事方》第127頁) 三、大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去皮炙)半斤枳實(大者炙)五枚芒硝三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适應證】 陽明病不大便,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谵語,煩躁,腹脹滿,繞臍痛、拒按,甚則神昏獨語、如見鬼狀,舌質紅绛,舌苔老黃或焦燥有刺,脈沉實或沉遲有力。
【原文】 第208條、209條、212條、215條、217條、220條、238條、240條、241條、242條、251條、252條、253條、254條、255條、256條、320條、321條、322條。
【方義】 大黃苦寒,蕩滌腸胃,洩熱破結,推陳緻新;芒硝鹹寒,軟堅化燥,并協同大黃排瀉燥屎;厚樸苦溫洩滿,枳實苦寒消痞,二藥通利腸胃之氣,能助硝黃瀉下燥屎。
【選注】 《醫宗金鑒》:“諸積熱結于裡而成滿痞燥實者,均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滿者,腹脅滿急脹,故用厚樸以消氣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堅,故用枳實以破氣結;燥者,腸中燥屎幹結,故用芒硝潤燥軟堅;實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黃攻積瀉熱。
然必審四證之輕重,四藥之多少适其宜,始可與也。
若邪重劑輕,則邪氣不服;邪輕劑重,則正氣轉傷,不可不慎也。
” 【按語】 大承氣湯為峻下之方,治療痞、滿、燥、堅、實俱備的陽明燥實證。
硝黃瀉下可去實,枳樸通氣可去滞。
四味合用,制大其服,通順腑氣,而有承上以繼下,推陳以緻新的作用,故曰大承氣湯。
大黃久煮,則瀉下作用減弱。
本方先煮枳樸,後下大黃與芒硝,則能加強瀉下的作用。
若下後,按臍周圍仍然硬痛,而舌黃未去,是下之未盡,可以重複瀉下。
【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醫案選錄】 予嘗診江陰街肉莊吳姓婦人,病起已六七日,壯熱,頭汗出,脈大,便閉,七日未行,身不發黃,胸不結,腹不脹滿,唯滿頭劇痛,不言語,眼脹,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證頗危重。
餘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熱上沖,此《陽明篇》三急下證之第一證也。
不速治,病不可為矣。
于是,遂書大承氣湯方與之: 大黃四錢,枳實三錢,川樸一錢,芒硝三錢。
并囑其家人速煎服之。
竟一劑而愈。
(摘《經方實驗錄》) 四、麻子仁丸 【藥物組成】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炙)半斤大黃(去皮)一斤厚樸(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煎服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漸加,以知為度。
【适應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陰氣弱,陽來逼陰,小便偏滲而數,大便因之則硬,名曰“脾約”證。
【原文】 第247條。
【方義】 方用麻仁、杏仁滋潤胃腸之燥;芍藥味酸,善調脾家之陰;大黃、厚樸、枳實具有承氣湯的意義,用以瀉胃之燥熱;白蜜為丸,則使峻藥緩行,達成潤腸通便之法。
【選注】 程郊倩:“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幹槁了,何能以餘陰蔭及腸胃。
所以,胃火盛而腸枯,大便堅而糞粒小也。
麻仁丸寬腸潤燥
” 【按語】 小承氣湯比大承氣湯少芒硝,而枳樸的藥量也輕,且又三藥同煎,故為緩下之劑。
雖主治陽明腑實證,而便不燥堅者為宜。
【方歌】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谵語腹脹詳; 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醫案選錄】 有人病傷寒八九日,身熱無汗,時時谵語,時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煩非躁,非寒非痛,終夜不得卧,但心中無曉會處,或時發一聲如歎息之狀。
醫者不曉是何證。
予診之曰:此懊怫郁,二證俱作也。
胃中有燥屎,宜承氣湯。
下燥屎二十餘枚,得利而解。
(摘《普濟本事方》第127頁) 三、大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去皮炙)半斤枳實(大者炙)五枚芒硝三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适應證】 陽明病不大便,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谵語,煩躁,腹脹滿,繞臍痛、拒按,甚則神昏獨語、如見鬼狀,舌質紅绛,舌苔老黃或焦燥有刺,脈沉實或沉遲有力。
【原文】 第208條、209條、212條、215條、217條、220條、238條、240條、241條、242條、251條、252條、253條、254條、255條、256條、320條、321條、322條。
【方義】 大黃苦寒,蕩滌腸胃,洩熱破結,推陳緻新;芒硝鹹寒,軟堅化燥,并協同大黃排瀉燥屎;厚樸苦溫洩滿,枳實苦寒消痞,二藥通利腸胃之氣,能助硝黃瀉下燥屎。
【選注】 《醫宗金鑒》:“諸積熱結于裡而成滿痞燥實者,均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滿者,腹脅滿急脹,故用厚樸以消氣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堅,故用枳實以破氣結;燥者,腸中燥屎幹結,故用芒硝潤燥軟堅;實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黃攻積瀉熱。
然必審四證之輕重,四藥之多少适其宜,始可與也。
若邪重劑輕,則邪氣不服;邪輕劑重,則正氣轉傷,不可不慎也。
” 【按語】 大承氣湯為峻下之方,治療痞、滿、燥、堅、實俱備的陽明燥實證。
硝黃瀉下可去實,枳樸通氣可去滞。
四味合用,制大其服,通順腑氣,而有承上以繼下,推陳以緻新的作用,故曰大承氣湯。
大黃久煮,則瀉下作用減弱。
本方先煮枳樸,後下大黃與芒硝,則能加強瀉下的作用。
若下後,按臍周圍仍然硬痛,而舌黃未去,是下之未盡,可以重複瀉下。
【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醫案選錄】 予嘗診江陰街肉莊吳姓婦人,病起已六七日,壯熱,頭汗出,脈大,便閉,七日未行,身不發黃,胸不結,腹不脹滿,唯滿頭劇痛,不言語,眼脹,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證頗危重。
餘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熱上沖,此《陽明篇》三急下證之第一證也。
不速治,病不可為矣。
于是,遂書大承氣湯方與之: 大黃四錢,枳實三錢,川樸一錢,芒硝三錢。
并囑其家人速煎服之。
竟一劑而愈。
(摘《經方實驗錄》) 四、麻子仁丸 【藥物組成】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炙)半斤大黃(去皮)一斤厚樸(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煎服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漸加,以知為度。
【适應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陰氣弱,陽來逼陰,小便偏滲而數,大便因之則硬,名曰“脾約”證。
【原文】 第247條。
【方義】 方用麻仁、杏仁滋潤胃腸之燥;芍藥味酸,善調脾家之陰;大黃、厚樸、枳實具有承氣湯的意義,用以瀉胃之燥熱;白蜜為丸,則使峻藥緩行,達成潤腸通便之法。
【選注】 程郊倩:“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幹槁了,何能以餘陰蔭及腸胃。
所以,胃火盛而腸枯,大便堅而糞粒小也。
麻仁丸寬腸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