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姜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方歌】
幹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醫案選錄】 林某,五十歲,患胃病已久。
近來時常嘔吐,胸間痞悶,一見食物便産生惡心感。
有時勉強進食少許,有時食下即嘔,口微燥,大便溏洩,一日兩三次,脈虛數。
我與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處方:橫紋潞五錢,北幹姜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水煎,煎後待稍溫時分四次服。
服一劑後,嘔惡、洩瀉均愈。
又囑病者購生姜、紅棗各一斤,切碎和搗,于每日三餐蒸飯時,量取一酒盞置米上蒸熟,飯後服食。
服一療程後(即盡兩斤姜棗),胃病幾瘥大半,食欲大振。
後病,又照法服用一療程,胃病因而獲愈。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三、理中丸(湯) 【藥物組成】 人參幹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幹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适應證】 腹脹滿,時腹自痛,喜溫喜按,嘔吐,下利,自利不渴,飲食不下,或多涎唾,舌質淡嫩,苔白,脈沉緩遲弱。
【原文】 第159條、386條、396條。
【方義】 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幹姜溫中去寒,白術健脾燥濕,務使脾陽健運,中陽振奮,寒濕一除,則諸證自愈。
【選注】 柯韻伯:“太陰病,以吐利腹滿痛為提綱,是遍及三焦矣。
然吐雖屬上,而由于腹滿,利雖屬下,而亦由于腹滿,皆因中焦不治以緻之也。
其來有三:有因表虛而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于虛寒。
法當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
故用白術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宮之氣,幹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
且幹姜得白術,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甘草,能療痛而止利。
或湯或丸,随機應變,此理中确為之主劑欤。
” 【按語】 本方是溫運脾陽的主方。
所治腹滿、腹痛,而有時輕時重,喜溫喜按的特點。
而且此證越瀉則腹越滿,不因瀉下而減輕。
所以,它和陽明腑實證的大便燥結、腹滿不減、腹痛拒按等證而不相同。
本方有丸湯之分,若用蜜丸,适宜于慢性脾胃虛寒證。
若用湯服,适用于寒邪直中太陰,病情較急,方能以求速效。
本方一名人參湯,《金匮要略》用以治療胸痹虛證,症見: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兼見四肢逆冷,少氣倦怠,脈象沉遲等。
本方加減之法:如兼表證者,則加桂枝;脾腎虛寒的,則加附子;脾虛腸熱久利不愈的,則加黃連;陰黃脾虛,小便不利,而脈沉遲者,則加茵陳。
【方歌】 理中白術與人參,幹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醫案選錄】 黃某,女,35歲。
患水腫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
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幹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幹。
我拟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四錢,白術三錢,幹姜二錢,炙草三錢。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幹,不下行,故大便秘。
是太陰裡虛寒,而非陽明裡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
其痛綿綿不休,腹無硬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以諸症狀即可解除。
次日複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随之而減,遂以六君子湯以善其後。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醫案選錄】 林某,五十歲,患胃病已久。
近來時常嘔吐,胸間痞悶,一見食物便産生惡心感。
有時勉強進食少許,有時食下即嘔,口微燥,大便溏洩,一日兩三次,脈虛數。
我與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處方:橫紋潞五錢,北幹姜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水煎,煎後待稍溫時分四次服。
服一劑後,嘔惡、洩瀉均愈。
又囑病者購生姜、紅棗各一斤,切碎和搗,于每日三餐蒸飯時,量取一酒盞置米上蒸熟,飯後服食。
服一療程後(即盡兩斤姜棗),胃病幾瘥大半,食欲大振。
後病,又照法服用一療程,胃病因而獲愈。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三、理中丸(湯) 【藥物組成】 人參幹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幹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适應證】 腹脹滿,時腹自痛,喜溫喜按,嘔吐,下利,自利不渴,飲食不下,或多涎唾,舌質淡嫩,苔白,脈沉緩遲弱。
【原文】 第159條、386條、396條。
【方義】 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幹姜溫中去寒,白術健脾燥濕,務使脾陽健運,中陽振奮,寒濕一除,則諸證自愈。
【選注】 柯韻伯:“太陰病,以吐利腹滿痛為提綱,是遍及三焦矣。
然吐雖屬上,而由于腹滿,利雖屬下,而亦由于腹滿,皆因中焦不治以緻之也。
其來有三:有因表虛而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于虛寒。
法當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
故用白術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宮之氣,幹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
且幹姜得白術,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甘草,能療痛而止利。
或湯或丸,随機應變,此理中确為之主劑欤。
” 【按語】 本方是溫運脾陽的主方。
所治腹滿、腹痛,而有時輕時重,喜溫喜按的特點。
而且此證越瀉則腹越滿,不因瀉下而減輕。
所以,它和陽明腑實證的大便燥結、腹滿不減、腹痛拒按等證而不相同。
本方有丸湯之分,若用蜜丸,适宜于慢性脾胃虛寒證。
若用湯服,适用于寒邪直中太陰,病情較急,方能以求速效。
本方一名人參湯,《金匮要略》用以治療胸痹虛證,症見: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兼見四肢逆冷,少氣倦怠,脈象沉遲等。
本方加減之法:如兼表證者,則加桂枝;脾腎虛寒的,則加附子;脾虛腸熱久利不愈的,則加黃連;陰黃脾虛,小便不利,而脈沉遲者,則加茵陳。
【方歌】 理中白術與人參,幹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醫案選錄】 黃某,女,35歲。
患水腫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
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幹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幹。
我拟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四錢,白術三錢,幹姜二錢,炙草三錢。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幹,不下行,故大便秘。
是太陰裡虛寒,而非陽明裡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
其痛綿綿不休,腹無硬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以諸症狀即可解除。
次日複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随之而減,遂以六君子湯以善其後。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