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類概述

關燈
,去滓,内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若無膽,亦可用。

    ) 【适應證】 服白通湯不效,更見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心煩等證。

     【原文】 第315條。

     【方義】 本方即白通湯加豬膽汁、人尿而成。

    白通湯破陰回陽,通達上下,加人尿、豬膽汁之鹹寒苦降,益陰滋液,除煩止嘔,并能引陽入陰,使熱藥不緻格拒,而更好地發揮回陽救逆的作用。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下利當止。

    今利不止,而轉見厥逆無脈,更增幹嘔而煩者,此陰寒盛極,格陽欲脫之候也。

    若喘以熱藥治寒,寒既甚,必反格拒而不入,故于前方中加人尿、豬膽之陰,以引陽藥入陰。

    經曰:逆者從之,此之謂也。

    無脈者,言診之而欲絕也。

    服湯後,更診其脈,若暴出者,如燭燼焰高,故主死。

    若其脈徐徐微續而出,則是真陽漸回,故可生也。

    ” 尤在泾:“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寒邪直中。

    陽氣暴虛,既不能固其内,複不能通于脈,故宜姜附之辛而溫者,破陰固裡;蔥白之辛而通者,入脈引陽也。

    若服湯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無脈,幹嘔煩者,非藥之不中病也,陰寒太甚,上為格拒。

    王太仆所謂:甚大寒熱,必能與違性者争雄,異氣者相格也。

    故急于白通湯中加人尿之鹹寒、豬膽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氣,使不相格而适相成。

    《内經》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是也。

    脈暴出者,無根之陽發露不遺,故死。

    脈微續者,被抑之陽來複有漸,故生。

    ” 【按語】 本方用人尿、豬膽汁,不僅有“熱因寒用”、“甚者從之”之意,亦取其滋陰補液、除煩止嘔之功。

    臨床應用時,多以童便為佳。

    本證屬陰絕于下,陽越于上,陰陽即将離決的危重之候,故方中似應加入人參為是。

    由于證情兇險,服用本方後,仍可能出現兩種機轉:一為脈暴出,即由原來的脈微欲絕而突然變為浮大躁動,重按則無,此是孤陽無根的惡兆;一為脈微續,即脈搏逐漸恢複,乃陽複病退的佳象。

     【方歌】 見白通湯方。

     【醫案選錄】 王左,灼熱旬餘,咽痛如裂,舌紅起刺且卷,口幹不思湯飲,汗雖暢,表熱猶壯,脈沉細,兩尺空豁,煩躁面赤,肢冷囊縮。

    顯然少陰證據,誤服陽經涼藥,苟讀聖經,何至背謬如此?危險已極,計唯背城借一。

    但病之來源名目,雖經一診道破,尚慮硬長莫及耳,勉拟仲聖白通湯加豬膽汁一法,以冀挽回為幸! 處方:淡附子二錢,細辛三分,懷牛膝一錢,蔥白三個,上肉桂五分,左牡蛎七錢,豬膽汁一個,沖入微溫服,其病得愈。

     (摘《張聿青醫案》) 九、附子湯 【藥物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治少陰病背惡寒,手足冷,身體痛,骨節痛,口中和,舌淡苔白,脈沉微。

     【原文】 第304條、305條。

     【方義】 炮附子扶先滅之陽氣;人參補後天之根本;白術、茯苓則助人參以補脾,更能協附子利水以消陰;白芍則監附子之燥熱以和陰血。

     【選注】 柯韻伯:“此大溫大補之方,乃正治傷寒之藥,為少陰固本禦邪之劑也……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

    此倍術附去姜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彼用姜而不用參,尚是溫散以逐水氣。

    補散之分歧,隻在一味之旋轉欤。

    ” 【按語】 本方參附合用,以峻補元陽之虛;術附合用,以去寒濕之邪;加芍藥以監附子之悍。

    乃為正虛寒盛,身痛背寒的治法。

    背惡寒為少陰陽氣虛衰的險兆,所以急用灸法以救陽氣,然後用湯方不誤事。

     【方歌】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醫案選錄】 陳某,男,30歲。

    初受外感,咳嗽愈後,但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酸痛。

    自認為病後元氣未複,未即就醫治,拖延十餘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來就診。

    脈象沉細,面色蒼白,舌滑無苔,此乃脾腎虛寒,中陽衰餒。

    治當溫補中宮,振奮陽氣。

    附子湯主之。

     處方:炮附子三錢,白術四錢,橫紋潞三錢,杭芍(酒炒)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

     服一劑後,諸證略有瘥減。

    次日複診,囑按原方續服二劑。

    過數日,于途中遇見,病者愉快告雲:前後服藥三劑,諸證悉愈,現已下田耕種。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