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苓五錢,并以好酒用力擦其硬痛處。
如是兩劑而煩躁去,諸證悉減。
再兩劑而神清氣爽,能起床矣。
後用健運脾胃、陰陽兩補諸法,佐以食物調養,數日複原。
(摘《廣東醫學·祖國醫學》1963,2) 六、真武湯 【藥物組成】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姜(切)三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幹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幹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适應證】 治心下悸,頭眩,肌肉動,四肢沉重或疼痛,體疲難支而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嘔、或下利、或全身浮腫,舌質淡,苔白或水滑,脈沉微。
【原文】 第82條、316條。
【方義】 炮附子辛溫大熱,扶陽消陰;生姜辛溫,散寒行水;茯苓、白芍利小便,伐水邪;白術健脾運濕,培土以制水。
合為溫陽消陰,驅寒鎮水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術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術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
而尤妙在芍藥之酸斂,加于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于陰,更無飛越之虞。
孰謂寒陰之品,無益于陽乎?” 【按語】 陽盛則動風,陰盛則動水,此乃病之常也。
令水寒之邪由下而上,從内之外,或表或裡,或上或下,浩浩蕩蕩,勢不可遏,所以然者,腎陽虛衰不能鎮水,而水寒之邪得以泛濫,故用真武湯扶陽以消陰,驅寒而鎮水。
方中芍藥除有監附子之悍以外,又有利尿去水之效。
考《神農本草經》:芍藥有“利小便”之說,亦不可不知。
據報道,本方對肺源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續發心力衰竭的肢體浮腫之證,有可靠療效。
【方歌】 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苓芍生姜共,肉惕心悸小便難。
【醫案選錄】 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發熱。
或令其服小柴胡湯,必二十六劑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盡二劑,則升散太過,多汗亡陽,惡寒甚,肉筋惕,乃請滑診視。
脈細欲無,即以真武湯進七八服,稍有緒,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摘《名醫類案》) 七、白通湯 【藥物組成】 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治少陰病背惡寒,手足厥逆,下利清谷,面赤,脈微或沉伏。
【原文】 第314條、315條。
【方義】 本方系四逆湯減甘草加蔥白而成。
方用姜附回陽以治厥;蔥白宣通陽氣以解陰凝。
此方補陽之中而有散寒之義,故亡陽汗出者,則應忌服為告。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陰病但欲寐、脈微細,已屬陽為陰困矣。
更加以下利,恐陰降極陽下脫也。
故君以蔥白,大通其陽而上升;佐以姜附,急勝其陰而緩降,則未脫之陽可複矣。
” 【按語】 少陰病陽虛下利,治用四逆湯,理應愈矣。
若服湯無效,而脈微反甚,此乃陰盛于内,陽氣受阻而不得溫,所以徒補陽而不破陰則力猶未及,故改用白通湯治療。
【方歌】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間;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醫案選錄】 雷某,男,20歲,未婚。
素常清早入河中捕魚,一次偶感風寒,有輕微不适,自認為年壯體健不以為意,仍舊涉水捕魚。
回家時便發寒戰,四肢逆冷,腹痛自利,口幹舌燥,先請某醫治療。
某醫認為陰寒證,但又考慮口幹舌燥,未敢斷定,建議請我會診。
患者惡寒蜷卧,但欲寐,偶醒即呼口燥,索飲熱茶,脈沉微,尺部更弱。
我說:此少陰陰盛陽越證,急須人參四逆加蔥白救治(即白通湯加味)。
遂處:炮附子四錢,幹姜三錢,炙甘草二錢,橫紋潞一兩,蔥白三莖。
水煎分兩次服。
服後,利止、手足轉溫,諸證均愈。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 【藥物組成】 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如是兩劑而煩躁去,諸證悉減。
再兩劑而神清氣爽,能起床矣。
後用健運脾胃、陰陽兩補諸法,佐以食物調養,數日複原。
(摘《廣東醫學·祖國醫學》1963,2) 六、真武湯 【藥物組成】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姜(切)三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幹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幹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适應證】 治心下悸,頭眩,肌肉動,四肢沉重或疼痛,體疲難支而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嘔、或下利、或全身浮腫,舌質淡,苔白或水滑,脈沉微。
【原文】 第82條、316條。
【方義】 炮附子辛溫大熱,扶陽消陰;生姜辛溫,散寒行水;茯苓、白芍利小便,伐水邪;白術健脾運濕,培土以制水。
合為溫陽消陰,驅寒鎮水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術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術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
而尤妙在芍藥之酸斂,加于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于陰,更無飛越之虞。
孰謂寒陰之品,無益于陽乎?” 【按語】 陽盛則動風,陰盛則動水,此乃病之常也。
令水寒之邪由下而上,從内之外,或表或裡,或上或下,浩浩蕩蕩,勢不可遏,所以然者,腎陽虛衰不能鎮水,而水寒之邪得以泛濫,故用真武湯扶陽以消陰,驅寒而鎮水。
方中芍藥除有監附子之悍以外,又有利尿去水之效。
考《神農本草經》:芍藥有“利小便”之說,亦不可不知。
據報道,本方對肺源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續發心力衰竭的肢體浮腫之證,有可靠療效。
【方歌】 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苓芍生姜共,肉惕心悸小便難。
【醫案選錄】 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發熱。
或令其服小柴胡湯,必二十六劑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盡二劑,則升散太過,多汗亡陽,惡寒甚,肉筋惕,乃請滑診視。
脈細欲無,即以真武湯進七八服,稍有緒,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摘《名醫類案》) 七、白通湯 【藥物組成】 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治少陰病背惡寒,手足厥逆,下利清谷,面赤,脈微或沉伏。
【原文】 第314條、315條。
【方義】 本方系四逆湯減甘草加蔥白而成。
方用姜附回陽以治厥;蔥白宣通陽氣以解陰凝。
此方補陽之中而有散寒之義,故亡陽汗出者,則應忌服為告。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陰病但欲寐、脈微細,已屬陽為陰困矣。
更加以下利,恐陰降極陽下脫也。
故君以蔥白,大通其陽而上升;佐以姜附,急勝其陰而緩降,則未脫之陽可複矣。
” 【按語】 少陰病陽虛下利,治用四逆湯,理應愈矣。
若服湯無效,而脈微反甚,此乃陰盛于内,陽氣受阻而不得溫,所以徒補陽而不破陰則力猶未及,故改用白通湯治療。
【方歌】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間;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醫案選錄】 雷某,男,20歲,未婚。
素常清早入河中捕魚,一次偶感風寒,有輕微不适,自認為年壯體健不以為意,仍舊涉水捕魚。
回家時便發寒戰,四肢逆冷,腹痛自利,口幹舌燥,先請某醫治療。
某醫認為陰寒證,但又考慮口幹舌燥,未敢斷定,建議請我會診。
患者惡寒蜷卧,但欲寐,偶醒即呼口燥,索飲熱茶,脈沉微,尺部更弱。
我說:此少陰陰盛陽越證,急須人參四逆加蔥白救治(即白通湯加味)。
遂處:炮附子四錢,幹姜三錢,炙甘草二錢,橫紋潞一兩,蔥白三莖。
水煎分兩次服。
服後,利止、手足轉溫,諸證均愈。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 【藥物組成】 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