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類概述

關燈
之脈可複。

     【選注】 陳修園:“陽氣不能運行,宜四逆湯;元陽虛甚,宜附子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宜白通湯;陰盛于内,格陽于外,宜通脈四逆湯。

    蓋以生氣既漓,亡在頃刻,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豈能疾呼散失之陽而使返耶!故倍用幹姜而仍不減甘草者,恐散渙之餘,不能當姜附之猛,還借甘草以收全功也。

    若面赤者,虛陽上泛也,加蔥白引陽氣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絡不和也,去蔥加芍藥以通脾絡;嘔者,胃氣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氣;咽痛者,少陰循經上逆也,去芍藥之苦洩,加桔梗之開提;利止脈不出者,谷氣内虛,脈無所禀而生,去桔梗加人參以生脈。

    ” 【按語】 本方所主為陰盛格陽之證,其突出表現為:裡寒外熱,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色赤,反映陽氣虛衰,陰寒内盛,陰陽格拒較四逆湯證更有亡陽欲脫之勢,故急用本方宣通内外,破陰而回陽。

     後世一些醫家對本方的藥物組成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柯韻伯、錢潢、汪琥等人認為本方條文中已明言有“脈微欲絕”、“面色赤”等證,故人參、蔥白兩藥勢在必用,不應附于方後待證而用。

    如方中無人參、蔥白,則不得名“通脈”,此說應從。

     【方歌】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醫案選錄】 李東垣治馮氏子,年十六。

    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

    醫欲以承氣下之,已煮藥,而李适從外來,馮告之故,李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内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

    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

    殊不知《至真要大論》雲: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王注雲: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緻之,非熱也。

    此傳而為陰證矣。

    今持姜附來,吾當以熱因寒用之法治之。

    藥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頓服八兩,汗漸出而愈。

     (摘《名醫類案·傷寒門》) 五、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藥物組成】 甘草(炙)二兩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豬膽汁半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

    (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 【适應證】 治吐下之後,陽亡陰脫,吐無可吐,利無可利,更見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等症。

     【原文】 第390條。

     【方義】 本方即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而成。

    以通脈四逆湯峻補其陽,以消在内之陰;更佐豬膽汁,以滋津液之虛,而斂浮遊之熱。

     【選注】 成無己:“吐已下斷,津液内竭,則不當汗出;汗出者,不當厥。

    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陽氣大虛,陰氣獨勝也。

    若純與陽藥,恐陰為格拒,或嘔或躁,不得複入也;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陽藥不被格拒。

    《内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

    ” 【按語】 本方所主,系陽亡陰竭的危候,病勢較通脈四逆更進一層。

    從條文來看,吐下已止,若肢溫脈複,當是陽回欲愈的佳兆。

    今反見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此乃陽亡于外,液脫于内的重證。

    病至如此,若單用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深恐陽藥再傷其陰,又恐陰寒内拒而藥不得入,故于通脈四逆湯中再加豬膽汁之苦寒,既導陽入陰,又能和陰降逆。

     【方歌】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醫案選錄】 周某,年屆弱冠。

    大吐大瀉之後,汗出如珠,厥冷轉筋,幹嘔頻頻,面如土色,肌肉削弱,眼眶凹陷,氣息奄奄,脈象欲絕,此敗相畢露,許為不治矣。

    而病家苦苦哀求,姑盡最後手段,着其即覓大豬膽兩個,處方用:炮附子三兩,幹姜五兩,炙甘草九錢。

    一邊煎藥,一邊灌豬膽汁,幸膽汁納入不久,幹嘔漸止。

    藥水頻投,徐徐入胃矣。

    是晚再診,手足略溫,汗止,唯險證尚在。

    再處方:炮附子二兩,川幹姜一兩五錢,炙甘草六錢,高麗參三錢,即煎繼續投服。

    翌日巳時過後,其家人來說:“昨晚服藥後呻吟輾轉,渴飲,請先生為之清熱。

    ”觀其意嫌昨日用姜附太多也。

    讵至則見病人雖有煩躁,但能訴出所苦,神志漸佳,診其脈亦漸顯露。

    凡此皆陽氣複振機轉,其人口渴,心煩不耐,腓肌硬痛等證出現,原系大吐大瀉之後,陰液耗傷過甚,無以濡養髒腑肌肉所緻。

    陰病見陽證者生,且雲今早有小便一次,俱佳兆也。

    照上方加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