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湯類概述

關燈
氣。

    剉一兩劑服之,不效。

    羅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

     (摘《名醫類案》) 三、甘草附子湯 【藥物組成】 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術二兩桂枝(去皮)四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複煩者,将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适應證】 骨節疼痛劇烈,掣痛、屈伸不利、拒按,汗出,惡風,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

     【原文】 第175條。

     【方義】 附子扶陽溫經散寒,白術健脾運濕,桂枝通陽祛風,炙甘草補中益氣。

     【選注】 章虛谷:“此脾胃營衛皆虛,而陰邪痹結也。

    寒勝為痛痹,風勝為行痹,濕邪凝滞風寒而成。

    煩疼掣痛者,風也;不得屈伸,近之痛劇者,寒也;汗出而邪不去,惡風不欲去衣,營衛虛極矣。

    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脾腎兩虛,三焦氣化無權,升降不利也。

    表裡皆虛,邪痹不出,故以術、附、甘草大補脾腎之陽,而佐桂枝通經脈,不散其邪而風寒濕自去矣。

    ” 【按語】 對本方證的認識有兩種意見。

    以《醫宗金鑒》為代表的,則拘于條文中“風濕”二字,認為本方是祛風濕之邪的汗劑。

    以章虛谷為代表的,則認為本證是脾腎兩虛,營衛虛極,表裡皆虛,邪痹不出,本方是大補脾腎之陽,不必散邪而寒濕自去。

    我們認為章氏的說法是比較正确的。

    本方共四味藥,附子配白術,而有術附湯之義,用以扶陽氣而驅寒濕,故能治身體痛、骨節痛。

    桂枝配甘草,即桂枝甘草湯之義,用以振奮心陽,而治短氣與小便不利。

    所以,從小便不利、汗出惡風、短氣等證來看,本證實為風寒濕三邪傷于心脾腎三髒,正虛而邪戀。

    至于方後注雲:“得微汗出則愈”,并非桂枝發汗的作用。

    尤在泾說得好:“雲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汗也,陽複而陰自解耳。

    ”其說當從。

     【方歌】 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術藥方備; 骨節掣痛不可近,惡風短氣陽虛最。

     【醫案選錄】 楊某,男,42歲,煤礦工人。

    患關節炎已三年,最近加劇,骨節煩疼,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氣短、胸中發憋,每到夜晚則尤重。

    切其脈緩弱無力,視其舌胖而嫩。

    辨為心腎陽虛,寒濕留于關節之證。

    為疏: 附子15克,白術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苡米10克。

     服三劑而痛減其半,心慌等證亦佳。

    轉方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又服三劑,則病減其七。

    乃書丸藥方而治其頑痹獲愈。

     (劉渡舟醫案) 四、甘草幹姜湯 【藥物組成】 甘草(炙)四兩幹姜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汗傷脾陽,寒從中生,證見嘔吐與手足厥冷。

     【原文】 第29條、30條。

     【方義】 幹姜辛熱,溫中去寒;炙草甘溫,補中扶虛。

    然甘草劑量大于幹姜一倍,意在溫中回陽而又不傷下焦之陰,方無礙于兩腳拘攣之證。

     【選注】 成無己:“《内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甘草幹姜相合,以複陽氣。

    ” 【按語】 古人對陰陽兩虛之證,在治法上往往扶陽在先,滋陰在後,故本證先用甘草幹姜湯以複其陽,陽生則陰長,陽固而陰始存。

    然本證的腳攣急、咽幹等陰傷之象,在回陽時亦不能不加考慮。

    為此,本方甘草倍于幹姜,取甘大于辛,而後才能扶陽而不耗陰。

    後世醫家治脾陽虛衰,不能統血而大便下血之證,用本方溫脾以攝血,并把幹姜改為炮姜,而取得了療效。

    如《直指方》用本方治“男女諸虛出血”,《朱氏集驗方》稱本方為“二神湯”,治吐血極妙。

    這都是指溫脾攝血而言的。

    若陽熱亢盛,迫血妄行之出血,則實非本方所宜。

     本方又治虛寒肺痿,由于肺冷氣沮,津液不化,上不制下,而口中吐涎、頭眩遺尿、溲數等證甚效。

     【方歌】 甘草幹姜兩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唾多涎尿也遺。

     【醫案選錄】 王某,男,年50歲,貧農,1965年4月12日初診。

    患者昨日下午開始眩暈欲吐,曾請醫診治,服清眩丸未愈。

    今脈遲(47次/分),舌淡欲吐,口不渴,無熱,體溫36.4℃,不怕冷。

    診為寒證,治以溫散,投予甘草、幹姜各三錢,煎湯溫服一劑。

    次日複診,眩暈止,欲吐停,脈67次/分,出工築牆。

    囑再服原方一劑,後未複發。

     (摘《中醫雜志》19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