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類概述

關燈
劑,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而出現的心下痞滿與嘔利等證為主。

    三方藥物相仿,治療略同,但同中有異。

    其中辛開苦降甘調而各有偏重。

    如半夏瀉心湯證以心下痞兼嘔為主;生姜瀉心湯證則以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與下利為主;甘草瀉心湯證則以痞利俱甚,谷氣不化,客氣上逆,幹嘔心煩不得安為主。

    臨床應細心體察每方的特點,而選擇運用。

     【方歌】 甘草瀉心用芩連,幹姜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醫案選錄】 鄭某,女,32歲。

    其證上則口腔經常糜爛作痛,而不易愈合;下則前陰黏膜潰破,既痛且癢;中則心下痞滿,飲食乏味。

    切其脈弦而無力,舌有薄白之苔,頰部黏膜潰爛成瘡。

    問其小便尚稱正常,唯大便每日兩次而成形,辨為脾虛不運,升降失常,氣痞于中,而又挾有毒之害。

    治宜健脾調中,兼解蟲毒。

     處方:炙甘草12克,黃芩9克,人參9克,幹姜9克,黃連6克,半夏10克,大棗7枚。

    此方共服十數劑,而諸症逐漸得瘳。

     (劉渡舟醫案) 六、旋覆代赭湯 【藥物組成】 旋覆花三兩人參三兩生姜(切)五兩代赭一兩甘草(炙)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胃虛而肝氣挾痰飲以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甚至嘔吐痰涎,頭目眩暈,舌質淡,苔白滑,脈來弦。

     【原文】 第161條。

     【方義】 旋覆花疏肝利肺,除水下氣;代赭石質重下沉,鎮肝降逆;更以半夏、生姜溫化痰飲,消痞散結;人參、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以照顧中土之虛。

     【選注】 羅天益:“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

    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滞,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

    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生姜、大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斂浮鎮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佐人參以歸氣于下,佐半夏以蠲飲于上。

    濁降則痞硬可消,清升則噫氣可除矣。

    觀仲景治少陰水氣上淩,用真武湯鎮之;治下焦滑脫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之。

    此胃虛氣失升降,複用此法理之,則胸中轉否為泰。

    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 【按語】 本方原文中有“噫氣不除”一證,考其意義有三:一則噫氣不除,持續不斷,頻頻發作;二則心下痞硬,不因噫氣而減;三則或已服生姜瀉心湯,而噫氣與心下痞硬不除。

    因本證為中虛有飲,雖與生姜瀉心湯證同,但土虛木乘,肝氣上逆,故噫氣不除乃是本證的特點。

    且噫氣不除,重于幹噫食臭,而無腹中雷鳴下利等證,故既要補虛和胃化飲,更須要降逆平肝,方能獲效。

    方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生姜五兩,三藥之劑量比例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切不得任意改動。

     本方用于治療雜病的呃逆、嘔吐,反胃等證,凡符合本病情的也同樣有效。

    有人在臨床用治美尼爾氏綜合征的嘔吐,據說效果很好。

     【方歌】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醫案選錄】 魏生診治一婦女,噫氣頻作而心下痞悶,脈來弦潰,按之無力。

    辨為脾虛肝逆,痰氣上攻之證。

    為疏:旋覆花9克,黨參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棗3枚。

    令服三劑,然效果不顯,乃請餘會診。

    診畢,視方辨證無誤,乃将生姜劑量增至15克,代赭石則減至6克,囑再服三劑,而病竟大減。

     魏生不解其故。

    餘曰:仲景此方的劑量原來如此。

    因飲與氣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開散。

    代赭能鎮肝逆,使氣下降,但用至30克則直驅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則無功,故減其劑量則獲效。

    可見經方之藥量亦不可不講究也。

    魏生稱謝。

     (劉渡舟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