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瀉心湯類共有五方,即半夏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為了比類發明,并把旋覆代赭湯列于其後。
瀉心湯是治療心下痞氣的主方。
它是因于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使氣痞于心下所緻。
因此,它兼有胃氣不降的嘔吐、噫氣和脾氣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證。
至于熱邪結于心下的熱痞,以及上熱下寒導緻的衛陽不能固表的惡寒汗出之痞,雖不能完全歸咎于脾胃的氣機升降失調,然氣機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氣不和則一。
所以,五個瀉心湯中,調和脾胃陰陽而治心下痞氣則隻有半夏瀉心、生姜瀉心、甘草瀉心湯三方。
餘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乃是針對寒熱具體情況而制定的,它們雖有心下痞證,而其病機似應另當别論。
旋覆代赭湯證,也兼見心下痞,可以作為瀉心湯的類證,但病機屬于胃虛肝逆,而又痰氣相因,故雖有噫氣不除之特點,然無嘔吐下利之變,而與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為一談。
一、半夏瀉心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半升黃芩幹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本證的特點:中見心下痞滿不舒,上見嘔吐或帶酸苦,下見大便瀉利,舌苔白膩,脈多見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條。
【方義】 本方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幹姜而成。
半夏瀉心湯屬于和解劑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以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故用幹姜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飲降逆止吐;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
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
【選注】 尤在泾:“痞者,滿則不實之謂。
夫客邪内陷,即不可從汗洩,而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幹姜之辛,能善開其結;黃連、黃芩之苦,能洩其滿。
而其所以洩與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
用參草棗者,以下後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
” 【按語】 本方由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成。
方中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甘調于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
本方為治療脾胃疾病開辟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基寒證較易醫治,而對于脾胃運化失常所産生的寒熱夾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目前,本方廣泛應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
如運用得當,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方歌】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滓重煎調胃腸。
【醫案選錄】 張某,男,司機,素嗜酒。
1969年發現嘔吐,心下痞悶,大便每日兩三次而不成形。
經多方治療效不顯。
其脈弦滑,舌苔白,辨為酒濕傷胃,郁而生痰,痰濁為邪,胃氣複虛,影響升降之機,則上見嘔吐,中見痞滿,下見腹瀉。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為主。
拟方:半夏12克,幹姜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
服一劑,大便瀉下白色膠涎甚多,嘔吐十去其七。
又服一劑,則痞利皆減。
凡四劑痊愈。
(劉渡舟醫案)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 【藥物組成】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一)心下痞滿,按之不痛,心煩溲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脈浮或數。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熱迫血妄行證。
【原文】 第154條、164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而破結;配黃連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
俾火邪去而氣和,則痞滿可除。
【選注】 成無己:“
為了比類發明,并把旋覆代赭湯列于其後。
瀉心湯是治療心下痞氣的主方。
它是因于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使氣痞于心下所緻。
因此,它兼有胃氣不降的嘔吐、噫氣和脾氣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證。
至于熱邪結于心下的熱痞,以及上熱下寒導緻的衛陽不能固表的惡寒汗出之痞,雖不能完全歸咎于脾胃的氣機升降失調,然氣機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氣不和則一。
所以,五個瀉心湯中,調和脾胃陰陽而治心下痞氣則隻有半夏瀉心、生姜瀉心、甘草瀉心湯三方。
餘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乃是針對寒熱具體情況而制定的,它們雖有心下痞證,而其病機似應另當别論。
旋覆代赭湯證,也兼見心下痞,可以作為瀉心湯的類證,但病機屬于胃虛肝逆,而又痰氣相因,故雖有噫氣不除之特點,然無嘔吐下利之變,而與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為一談。
一、半夏瀉心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半升黃芩幹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本證的特點:中見心下痞滿不舒,上見嘔吐或帶酸苦,下見大便瀉利,舌苔白膩,脈多見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條。
【方義】 本方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幹姜而成。
半夏瀉心湯屬于和解劑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以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故用幹姜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飲降逆止吐;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
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
【選注】 尤在泾:“痞者,滿則不實之謂。
夫客邪内陷,即不可從汗洩,而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幹姜之辛,能善開其結;黃連、黃芩之苦,能洩其滿。
而其所以洩與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
用參草棗者,以下後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
” 【按語】 本方由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成。
方中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甘調于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
本方為治療脾胃疾病開辟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基寒證較易醫治,而對于脾胃運化失常所産生的寒熱夾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目前,本方廣泛應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
如運用得當,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方歌】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滓重煎調胃腸。
【醫案選錄】 張某,男,司機,素嗜酒。
1969年發現嘔吐,心下痞悶,大便每日兩三次而不成形。
經多方治療效不顯。
其脈弦滑,舌苔白,辨為酒濕傷胃,郁而生痰,痰濁為邪,胃氣複虛,影響升降之機,則上見嘔吐,中見痞滿,下見腹瀉。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為主。
拟方:半夏12克,幹姜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
服一劑,大便瀉下白色膠涎甚多,嘔吐十去其七。
又服一劑,則痞利皆減。
凡四劑痊愈。
(劉渡舟醫案)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 【藥物組成】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一)心下痞滿,按之不痛,心煩溲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脈浮或數。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熱迫血妄行證。
【原文】 第154條、164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而破結;配黃連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
俾火邪去而氣和,則痞滿可除。
【選注】 成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