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胸湯類概述

關燈
但無口渴、發熱、苔黃等熱象為辨。

    本方服後,或吐或下,都是逐邪外出的反應。

    若服藥不利,則服熱粥以助瀉下。

    若下利不止,則服冷粥以止下利,因巴豆得熱則行,遇冷則止故也。

     【方歌】 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胸此方貴;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醫案選錄】 鄭某,七十餘歲。

    素嗜酒,并有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其中痰濕恒盛。

    時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飯後,即入床眠睡,翌日不起,至晚出現昏糊,詢知瞠目不知答。

    因其不發熱、不氣急,第三天始邀餘診。

    兩手脈滑大有力,滿口痰涎粘連,舌苔厚膩濁垢,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兩目呆瞪直視,瞳孔反應正常,按壓其胸腹部,則患者蹙眉,大便不行,小便自遺,因作寒實結胸論治。

    用桔梗白散五分,囑服三回,以溫開水調和,緩緩灌服。

    二次藥後,嘔吐黏膩膠痰,旋即發出長歎息呻吟聲。

    三次藥後,腹中鳴響,得瀉下兩次,患者始覺胸痛、發熱、口渴欲索飲。

    繼以小陷胸湯兩劑而愈。

     (摘《江蘇中醫》1961,8) 六、瓜蒂散 【藥物組成】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煎服法】 上二味,各别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 【适應證】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或手足厥冷,脈乍緊,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等證。

     【原文】 第166條、355條。

     【方義】 瓜蒂味極苦,赤小豆味微酸,二藥配伍,而有酸苦湧洩的作用;豆豉輕宣辛散,載藥上浮,助瓜蒂以催吐,使上焦寒實從上越出。

     【選注】 《醫宗金鑒》:“凡胸中寒熱與氣與飲郁結為病,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湧洩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陽氣得複,痞硬可消,胸中可知也。

    瓜蒂極苦,赤豆味酸,相須相益,能疏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也。

    而佐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氣以保胃氣也。

    此方奏功之捷,勝于汗下,所謂汗吐下三大法也。

    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義,置之不用,可勝惜哉!然諸亡血虛家,胸中氣液已虧,不可輕與,特為申禁。

    ” 【按語】 胸中痰邪閉郁,而使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

    營衛之氣從胸中發于體表,今痰實壅郁于胸,營衛之氣流行不暢,所以出現惡寒發熱,類似中風之證。

    然脈反寸部微浮,關尺皆沉而不起,反映胸部之邪而有上出之機,故可因勢利導,用瓜蒂散吐之。

    若胸中郁閉,阻遏陽氣不能達于四肢,又可出現心下滿而煩、手足厥冷等證。

     服瓜蒂散後,吐出菜汁樣綠水或黃水,或稠涎黏痰則病愈。

    但用此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由于湧吐時氣機向上向外,往往頭身出汗,應囑患者避風寒以防感冒。

     2.吐時還可引起頭暈、面赤、心慌等象,應讓患者閉目靜坐,少頃即解。

     3.吐時用寬布帶紮緊腹部以助吐力。

     4.若藥後吐不止者,可用蔥白煎湯以解之。

     5.若藥後不吐者,可口含糖即吐,或以指探吐。

     汗吐下三法為祛邪救急之法。

    然時至今日,吐法已不為醫家所采用,有名存實亡之感,亟應引起注意。

     【方歌】 瓜蒂散是湧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豉湯。

     【醫案選錄】 信州老兵女三歲,因食鹽蝦過多,得齁喘之疾,乳食不進。

    貧無可召醫治,一道人過門,見病女喘不止,便叫取甜瓜蒂七枚,研為粗末,用冷水半茶盞許,調澄取清汁呷一小呷。

    如其言,才飲竟,即吐痰涎若粘膠狀,胸次既寬,齁喘亦定。

    少日再作,又服之,随手愈。

    凡三進藥,病根如掃。

     (摘《名醫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