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胸湯類概述

關燈
入而欲死。

    投以十棗湯而平。

     (摘《嘉定縣志》) 四、小陷胸湯 【藥物組成】 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栝蒌實(大者)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适應證】 治痰熱郁結,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痰涎多,苔黃膩,脈浮滑。

     【原文】 第138條。

     【方義】 栝蒌實甘寒滑潤,清熱滌痰,寬胸利腸,并能開血脈之結;黃連苦寒清熱;半夏辛溫化痰。

    共成清利痰熱,以開心下之結。

     【選注】 柯韻伯:“結胸有輕重,立方分大小。

    從心下至小腹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

    正在心下,未及胸腹,按之則痛,未見石硬者,為小結胸。

    大結胸是水結在胸腹,故脈沉緊;小結胸是痰結于心下,故脈浮滑。

    水結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黃等下之;痰結可消,故用黃連、栝蒌、半夏以消之。

    水氣能結而為痰,其人之陽氣重可知矣。

    ” 《醫宗金鑒》:“黃連滌熱,半夏導飲,栝蒌潤而下行。

    合之以滌胸膈痰熱,開胸膈氣結。

    攻雖不峻,亦能突圍而入,故名小陷胸湯。

    分溫三服,乃緩以治上之法也。

    ” 【按語】 本方主治痰熱之邪結于胃脘,不蔓不枝,正在心下的小結胸證。

    與大結胸證相比,雖皆三藥組成,卻有大小緩急之分。

    此用黃連清熱,彼用大黃瀉熱;此用半夏辛開化痰,彼用甘遂峻逐水飲;此用栝蒌實滌痰利便,彼用芒硝軟堅瀉下。

    可見,證有輕重之殊,方有大小之别。

     本方栝蒌實要先煮。

    仲景雲“大者一枚”,即合現在劑量約80克。

    栝蒌實在方中起主要作用,有滌痰結、利大腸、通下胸中郁熱以及活血止痛之功。

     服本方後,常瀉下黃色黏涎而愈。

    常用于治療急性胃炎、滲出性胸膜炎、支氣管肺炎等。

    若兼見胸脅苦滿者,本方可與小柴胡湯合方,名為柴陷湯,用之得當,效如桴鼓。

     【方歌】 小陷胸湯大瓜蒌,半夏黃連三藥投; 痰熱膠結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瘳。

     【醫案選錄】 孫某,女,58歲。

    胃脘作痛,按之益甚。

    痛處鼓起一包,如雞卵大小,按之不硬而軟,患者憂心忡忡,乃急到醫院檢查,而放射科之X光鋇餐造影登記,須一月後始能輪到,不得已,乃延中醫治療。

    餘切其脈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帶黃,問其二便,則稱正常,而飲食亦無倒飽吞酸等象。

    證屬痰熱内凝,胃中絡脈瘀滞,正陳修園所謂“脈絡凝邪心下成”之證是也。

    為疏:糖瓜蒌30克,黃連9克,半夏10克。

     此方共服三劑,大便解下黃色黏液。

    從此,疼止而心下之包亦消。

     (劉渡舟醫案) 五、白散 【藥物組成】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煎服法】 上三味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

    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進熱粥一杯。

    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适應證】 證見胸中或心下硬滿疼痛拒按,呼吸不利,大便不通,而無煩渴等熱證,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遲有力。

     【原文】 第141條。

     【方義】 巴豆辛熱力猛,能瀉寒痰冷飲積聚,輔以貝母開結解郁;桔梗開肺氣之閉,又能載藥上行,一舉而下胸中寒實。

    用白飲服藥,恐峻藥傷正,所以護胃氣也。

     【選注】 《醫宗金鑒》:“是方也,治寒實水結胸證,極峻之藥也。

    君以巴豆,極辛極烈,攻寒逐水,斬關奪門,所到之處,無不破也;佐以貝母,開胸之結;使以桔梗,為之舟楫,載巴豆搜逐胸邪,悉盡無餘。

    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

    然唯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強羸,鮮能善其後也,故羸者減之。

    ” 【按語】 寒實結胸,以寒痰冷飲結于胸膈,胸部硬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