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胸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下硬痛,按之石硬,或牽連胸脅,頭微汗出,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舌苔黃厚,脈沉緊有力。
【原文】 第134條、135條、136條、137條、149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破結;芒硝鹹寒,軟堅開結;甘遂苦寒,峻逐水邪。
共成洩熱逐水破結之功。
【選注】 尤在泾:“按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
以愚觀之,仲景所雲心下者,正胃之謂;所雲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
胃為都會,水谷并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雜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胸。
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
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
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樸;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
且大承氣先煮枳樸,而後内大黃,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後内諸藥。
夫治上者制宜緩,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熟則行遲,蓋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
” 【按語】 尤氏對大承氣湯與大陷胸湯的鑒别分析,論述頗為精當。
夫藥物配伍之不同,煎煮先後之有别,其治療作用亦因之而異。
故本方比大承氣湯更為峻猛,必須審證無誤,方可使用。
服後中病即止,以免傷正。
若虛人、老人、孕婦則應禁用。
【方歌】 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内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醫案選錄】 沈家灣陳姓孩,年十四,獨生子也,其母愛逾掌珠。
一日忽得病,邀餘出診。
脈洪大,大熱,口幹,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屬陽明。
然口雖渴,終日不欲飲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脹不硬,又類懸飲内痛。
大便五日未通,上濕下燥,于此可見,且太陽之濕内入胸膈,與陽明内熱同病,不攻其濕痰,燥熱焉除?于是,遂書大陷胸湯與之。
制甘遂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二錢。
服後大便暢通,燥屎與痰涎先後俱下,今已安适矣。
其餘諸恙,均各霍然。
(摘《經方實驗錄》第69頁) 三、十棗湯 【藥物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 【煎服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
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适應證】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痛,幹嘔短氣,頭痛,微汗出,不惡寒,發作有時,脈弦緊。
【原文】 第152條。
【方義】 芫花、大戟、甘遂三藥為瀉水逐飲的峻劑,長于攻逐胸腹積液,能一鼓而下。
然逐水又恐傷正,故以大棗固護脾胃而滋津液,務使邪去正不傷,而為有制之師。
【選注】 尤在泾:“《金匮》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
又雲: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此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所以知其為懸飲也。
懸飲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并逐飲之峻藥,而欲攻其飲,必顧其正,大棗甘溫以益中氣,使不受藥毒也。
” 【按語】 本證有頭痛汗出,而無發熱惡寒脈浮等證,說明表邪已解,當攻其裡。
若見發熱惡寒、頭痛汗出、脈浮等證,則表證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
本方峻猛,又令空腹服,則藥力攻邪不受食阻。
若病不除,再适當加重藥量。
體弱及孕婦忌服,恐正虛而不支。
據報道,本方用于西醫的胸膜炎、胸腔積液、肝硬化腹水,若體實而正氣不衰者,此方确有療效。
【方歌】 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醫案選錄】 唐杲,字德明,善醫。
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卧則氣絕欲死。
杲言:是為懸飲。
飲在喉間,坐之則墜,故無害;卧則壅塞阻竅,不得出
【原文】 第134條、135條、136條、137條、149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破結;芒硝鹹寒,軟堅開結;甘遂苦寒,峻逐水邪。
共成洩熱逐水破結之功。
【選注】 尤在泾:“按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
以愚觀之,仲景所雲心下者,正胃之謂;所雲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
胃為都會,水谷并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雜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胸。
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
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
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樸;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
且大承氣先煮枳樸,而後内大黃,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後内諸藥。
夫治上者制宜緩,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熟則行遲,蓋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
” 【按語】 尤氏對大承氣湯與大陷胸湯的鑒别分析,論述頗為精當。
夫藥物配伍之不同,煎煮先後之有别,其治療作用亦因之而異。
故本方比大承氣湯更為峻猛,必須審證無誤,方可使用。
服後中病即止,以免傷正。
若虛人、老人、孕婦則應禁用。
【方歌】 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内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醫案選錄】 沈家灣陳姓孩,年十四,獨生子也,其母愛逾掌珠。
一日忽得病,邀餘出診。
脈洪大,大熱,口幹,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屬陽明。
然口雖渴,終日不欲飲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脹不硬,又類懸飲内痛。
大便五日未通,上濕下燥,于此可見,且太陽之濕内入胸膈,與陽明内熱同病,不攻其濕痰,燥熱焉除?于是,遂書大陷胸湯與之。
制甘遂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二錢。
服後大便暢通,燥屎與痰涎先後俱下,今已安适矣。
其餘諸恙,均各霍然。
(摘《經方實驗錄》第69頁) 三、十棗湯 【藥物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 【煎服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
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适應證】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痛,幹嘔短氣,頭痛,微汗出,不惡寒,發作有時,脈弦緊。
【原文】 第152條。
【方義】 芫花、大戟、甘遂三藥為瀉水逐飲的峻劑,長于攻逐胸腹積液,能一鼓而下。
然逐水又恐傷正,故以大棗固護脾胃而滋津液,務使邪去正不傷,而為有制之師。
【選注】 尤在泾:“《金匮》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
又雲: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此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所以知其為懸飲也。
懸飲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并逐飲之峻藥,而欲攻其飲,必顧其正,大棗甘溫以益中氣,使不受藥毒也。
” 【按語】 本證有頭痛汗出,而無發熱惡寒脈浮等證,說明表邪已解,當攻其裡。
若見發熱惡寒、頭痛汗出、脈浮等證,則表證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
本方峻猛,又令空腹服,則藥力攻邪不受食阻。
若病不除,再适當加重藥量。
體弱及孕婦忌服,恐正虛而不支。
據報道,本方用于西醫的胸膜炎、胸腔積液、肝硬化腹水,若體實而正氣不衰者,此方确有療效。
【方歌】 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醫案選錄】 唐杲,字德明,善醫。
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卧則氣絕欲死。
杲言:是為懸飲。
飲在喉間,坐之則墜,故無害;卧則壅塞阻竅,不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