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寒,或脾胃素虛之人又感外邪,則熱擾于上而寒凝于中都可見到。
仲景立寒熱并投,上下兩解之法甚是合拍。
再聯系論中“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的禁例,可以看出,仲景立方有常有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不拘于寒熱的一格。
【方歌】 栀子幹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六、枳實栀子豉湯 【藥物組成】 枳實(炙)三枚栀子(擘)十四個豉(綿裹)一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實、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加減法】 若有宿食者,内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适應證】 (一)大病初愈,若調護不當,或勞作過早,因複發熱口渴、心煩懊、心下痞塞,或胸脘脹滿,或大便硬,腹滿而拒按,苔黃脈數或滑。
(二)《金匮》用治酒疸,證見:身黃發熱,心中懊或熱痛,苔黃膩,脈滑數。
【原文】 第393條。
【方義】 本方系栀子豉湯加重豆豉的用量,再加枳實所組成。
枳實寬中下行、破結消痞;栀子、豆豉洩熱除煩,同時加重豆豉劑量,意在宣散郁熱,且能和胃解毒。
用清漿水煎藥,取其性涼善走,開胃化滞,解渴除煩。
若有宿食而兼見腹脹切痛,苔黃脈滑者,再加大黃以蕩滌腸胃而推陳緻新。
【選注】 成無己:“病有勞複、有食複。
傷寒新差,血氣未平,餘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複。
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複。
勞複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栀子豉湯以解之。
食複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
” 尤在泾:“大病新差,血氣未複,餘熱未盡而強力作勞,為其餘熱之氣因勞而外浮也。
枳實、栀子所以下熱,豆豉所以散熱,蓋亦表裡之劑,而氣味輕薄,适宜于病後複發之體耳。
” 【按語】 大病初愈,正氣尚未全複,若調攝失宜,或妄動作勞,或飲食不節,都能導緻其病複發。
如果證見胸滿心煩、懊不舒、心下痞塞、發熱而病勢偏于表者,服本方溫覆取微汗尤為相宜。
如果兼有宿食,病勢偏于裡者,再加大黃如博棋子大,微下則愈。
總之,病後用藥,祛邪雖為急務,但正氣亦不可不顧。
臨床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以決定治療措施,才能做到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從而達到邪去正複之目的。
《金匮要略·黃疸病脈證治》有栀子大黃湯,即本方加大黃,再加重枳實的用量而成。
能治療“酒疸”發黃,有和胃除煩、利濕通便之效。
二方互參,以見其義。
【方歌】 枳實栀豉勞複寶,食複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栀子大黃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湯 【藥物組成】 肥栀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柏二兩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身熱發黃,心煩,渴不多飲,汗出不徹,小便短赤,苔黃而脈數。
【原文】 第261條。
【方義】 栀子苦寒,清三焦而利小便;黃柏苦寒,清熱燥濕又能堅陰;甘草和胃健脾,又能制栀柏之寒。
此方清解裡熱,兼以燥濕,對熱重于濕,正氣稍衰,以及陰分伏熱之黃尤為合宜。
【選注】 《醫宗金鑒》:“傷寒身黃發熱者,設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轺赤小豆汗之可也。
若有成實之裡,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
今外無可汗之表證,内無可下之裡證,故唯宜以栀子柏皮湯清之也。
” 尤在泾:“此熱瘀而未實之證。
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
栀子徹熱于上,柏皮清熱于下,而中未及實,故須甘草以和之耳。
” 【按語】 本方在臨床應用上,雖不及茵陳蒿湯廣泛,但對于某些濕熱黃疸,久治不愈,脾胃受損,正氣稍衰,而陰分伏熱者,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有些注家持有異議,其實正是仲景制方精妙之處。
甘草甘平和中,既能防栀柏苦寒傷胃,又有扶脾解毒之功。
【方歌】 栀子柏皮濕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 栀子黃柏兼甘草,清熱去濕好思量。
【醫案選錄】 唐某,男,16歲。
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因循失治,皮膚黃色變黑,足熱心煩,大便溏薄,脈弦數而舌紅。
前醫用茵陳蒿湯已十餘劑而效不顯。
改用大甘露飲和栀子柏皮湯,約一月而病轉安。
(劉渡舟醫案)
仲景立寒熱并投,上下兩解之法甚是合拍。
再聯系論中“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的禁例,可以看出,仲景立方有常有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不拘于寒熱的一格。
【方歌】 栀子幹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六、枳實栀子豉湯 【藥物組成】 枳實(炙)三枚栀子(擘)十四個豉(綿裹)一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實、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加減法】 若有宿食者,内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适應證】 (一)大病初愈,若調護不當,或勞作過早,因複發熱口渴、心煩懊、心下痞塞,或胸脘脹滿,或大便硬,腹滿而拒按,苔黃脈數或滑。
(二)《金匮》用治酒疸,證見:身黃發熱,心中懊或熱痛,苔黃膩,脈滑數。
【原文】 第393條。
【方義】 本方系栀子豉湯加重豆豉的用量,再加枳實所組成。
枳實寬中下行、破結消痞;栀子、豆豉洩熱除煩,同時加重豆豉劑量,意在宣散郁熱,且能和胃解毒。
用清漿水煎藥,取其性涼善走,開胃化滞,解渴除煩。
若有宿食而兼見腹脹切痛,苔黃脈滑者,再加大黃以蕩滌腸胃而推陳緻新。
【選注】 成無己:“病有勞複、有食複。
傷寒新差,血氣未平,餘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複。
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複。
勞複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栀子豉湯以解之。
食複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
” 尤在泾:“大病新差,血氣未複,餘熱未盡而強力作勞,為其餘熱之氣因勞而外浮也。
枳實、栀子所以下熱,豆豉所以散熱,蓋亦表裡之劑,而氣味輕薄,适宜于病後複發之體耳。
” 【按語】 大病初愈,正氣尚未全複,若調攝失宜,或妄動作勞,或飲食不節,都能導緻其病複發。
如果證見胸滿心煩、懊不舒、心下痞塞、發熱而病勢偏于表者,服本方溫覆取微汗尤為相宜。
如果兼有宿食,病勢偏于裡者,再加大黃如博棋子大,微下則愈。
總之,病後用藥,祛邪雖為急務,但正氣亦不可不顧。
臨床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以決定治療措施,才能做到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從而達到邪去正複之目的。
《金匮要略·黃疸病脈證治》有栀子大黃湯,即本方加大黃,再加重枳實的用量而成。
能治療“酒疸”發黃,有和胃除煩、利濕通便之效。
二方互參,以見其義。
【方歌】 枳實栀豉勞複寶,食複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栀子大黃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湯 【藥物組成】 肥栀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柏二兩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身熱發黃,心煩,渴不多飲,汗出不徹,小便短赤,苔黃而脈數。
【原文】 第261條。
【方義】 栀子苦寒,清三焦而利小便;黃柏苦寒,清熱燥濕又能堅陰;甘草和胃健脾,又能制栀柏之寒。
此方清解裡熱,兼以燥濕,對熱重于濕,正氣稍衰,以及陰分伏熱之黃尤為合宜。
【選注】 《醫宗金鑒》:“傷寒身黃發熱者,設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轺赤小豆汗之可也。
若有成實之裡,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
今外無可汗之表證,内無可下之裡證,故唯宜以栀子柏皮湯清之也。
” 尤在泾:“此熱瘀而未實之證。
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
栀子徹熱于上,柏皮清熱于下,而中未及實,故須甘草以和之耳。
” 【按語】 本方在臨床應用上,雖不及茵陳蒿湯廣泛,但對于某些濕熱黃疸,久治不愈,脾胃受損,正氣稍衰,而陰分伏熱者,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有些注家持有異議,其實正是仲景制方精妙之處。
甘草甘平和中,既能防栀柏苦寒傷胃,又有扶脾解毒之功。
【方歌】 栀子柏皮濕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 栀子黃柏兼甘草,清熱去濕好思量。
【醫案選錄】 唐某,男,16歲。
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因循失治,皮膚黃色變黑,足熱心煩,大便溏薄,脈弦數而舌紅。
前醫用茵陳蒿湯已十餘劑而效不顯。
改用大甘露飲和栀子柏皮湯,約一月而病轉安。
(劉渡舟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