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栀子豉湯清宣郁熱,加生姜散飲止嘔。
【選注】 《醫宗金鑒》:“嘔者,是熱迫其飲也,加生姜以散之。
” 張志聰:“嘔者,中氣逆也,加生姜以宣通。
” 【按語】 本方為栀子豉湯證兼見嘔吐而設。
火郁之熱動飲而胃氣上逆,故生姜與栀子豉湯同用,既助其宣通郁熱,又有降逆止嘔,和胃散飲之功。
【方歌】 見栀子豉湯歌内。
【醫案選錄】 赤錫鄉鄭某,胃脘疼痛。
醫治之痛不減,反增大便秘結,胸中滿悶不舒,懊欲嘔,輾轉難卧,食少神疲,曆七八日。
适我下鄉防疫,初返過其門,遂邀診視。
按其脈沉弦而滑,驗其舌黃膩而濁,檢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屬。
此本系宿食為患,初隻須消導之品,或可獲愈。
今遷延多日,釀成“夾食緻虛”,補之固不可,下之宜不宜,乃針對“心中懊”、“欲嘔”二症,投以生姜栀子豉湯:生栀子三錢、生姜三錢、香豉五錢,分溫作兩服。
囑若一服吐便止,後服再議。
服後,并無嘔吐,且覺胸舒痛減,遂盡劑。
翌日,病家來謝,稱服藥盡劑後,諸證均瘥。
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進食少許。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第66頁) 四、栀子厚樸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厚樸(炙、去皮)四兩枳實(水浸、炙令黃)四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心中煩熱,卧起不安,腹脹滿而不痛,苔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79條。
【方義】 栀子苦寒,洩熱除煩;厚樸苦溫,行氣消滿;枳實苦寒,破結下氣。
共為清熱除煩、寬中消滿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論中下後滿而不煩者有二:一熱氣入胃之實滿,以承氣湯下之;一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溫之。
其煩而不滿者亦有二:一熱邪入胸之虛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一懊欲吐之心煩,以栀子豉湯吐之。
今既煩且滿,滿甚則不能坐,煩甚則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
然既無三陽之證實,又非三陰之虛證,唯熱與氣結,壅于胸腹之間,故宜栀子枳樸,湧其熱氣,則胸腹和而煩自去,滿自消矣。
” 柯韻伯:“心煩則難卧,腹滿則難起,卧起不安,是心移熱于胃,與反複颠倒之虛煩不同。
栀子以治煩,枳實以洩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
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結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着。
” 【按語】 本方證的心煩、卧起不安與栀子豉湯證相同,但又兼見腹滿,說明無形邪熱已由胸膈下行及腹,病變部位已漸趨裡,故減去輕浮上越的香豉,而加厚樸、枳實以下氣消滿。
此外,本證雖有腹滿而無便秘,與陽明腑實的承氣湯證有别。
【方歌】 栀子厚樸藥有三,栀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洩滿兩證兼。
【醫案選錄】 董某,女,37歲,湖北人。
自訴心發煩不能控制,必須跑到野外,心中方才稍安。
兼見脘腹如同物塞,夯脹不堪。
然大便并不幹燥,飯食也無多大變化。
切其脈弦數,視其舌尖绛而根則白膩。
辨為心胃蘊郁火熱,然未與糟粕等有形之物相凝結,仍屬“虛煩”病類。
為疏:山栀9克,枳實9克,厚樸9克。
此方僅服一劑,上述諸症因之而瘳。
(劉渡舟醫案) 五、栀子幹姜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幹姜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身熱,胸中煩熱,腹滿或腹痛,食少便溏。
【原文】 第80條。
【方義】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邪熱,則心煩可止;幹姜辛熱,以溫脾胃之虛寒,則中陽可複。
本方寒溫并用,正邪兼顧,清上溫中而相反相成。
【選注】 尤在泾:“大下後身熱不去,證與前同。
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争,雖争而亦不能勝之也。
故以栀子徹胸中陷入之邪,幹姜複下藥損傷之氣。
” 柯韻伯:“攻裡不遠寒。
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
心微煩而不懊,則非吐劑所宜也。
用栀子以解煩,倍幹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熱。
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 【按語】 《醫宗金鑒》說:“栀子幹姜湯當是栀子豉湯,”它認為“斷無煩熱用幹姜之理。
”這種看法我們不能苟同。
因為傷寒誤下之後,而形成的上熱下
【選注】 《醫宗金鑒》:“嘔者,是熱迫其飲也,加生姜以散之。
” 張志聰:“嘔者,中氣逆也,加生姜以宣通。
” 【按語】 本方為栀子豉湯證兼見嘔吐而設。
火郁之熱動飲而胃氣上逆,故生姜與栀子豉湯同用,既助其宣通郁熱,又有降逆止嘔,和胃散飲之功。
【方歌】 見栀子豉湯歌内。
【醫案選錄】 赤錫鄉鄭某,胃脘疼痛。
醫治之痛不減,反增大便秘結,胸中滿悶不舒,懊欲嘔,輾轉難卧,食少神疲,曆七八日。
适我下鄉防疫,初返過其門,遂邀診視。
按其脈沉弦而滑,驗其舌黃膩而濁,檢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屬。
此本系宿食為患,初隻須消導之品,或可獲愈。
今遷延多日,釀成“夾食緻虛”,補之固不可,下之宜不宜,乃針對“心中懊”、“欲嘔”二症,投以生姜栀子豉湯:生栀子三錢、生姜三錢、香豉五錢,分溫作兩服。
囑若一服吐便止,後服再議。
服後,并無嘔吐,且覺胸舒痛減,遂盡劑。
翌日,病家來謝,稱服藥盡劑後,諸證均瘥。
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進食少許。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第66頁) 四、栀子厚樸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厚樸(炙、去皮)四兩枳實(水浸、炙令黃)四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心中煩熱,卧起不安,腹脹滿而不痛,苔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79條。
【方義】 栀子苦寒,洩熱除煩;厚樸苦溫,行氣消滿;枳實苦寒,破結下氣。
共為清熱除煩、寬中消滿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論中下後滿而不煩者有二:一熱氣入胃之實滿,以承氣湯下之;一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溫之。
其煩而不滿者亦有二:一熱邪入胸之虛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一懊欲吐之心煩,以栀子豉湯吐之。
今既煩且滿,滿甚則不能坐,煩甚則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
然既無三陽之證實,又非三陰之虛證,唯熱與氣結,壅于胸腹之間,故宜栀子枳樸,湧其熱氣,則胸腹和而煩自去,滿自消矣。
” 柯韻伯:“心煩則難卧,腹滿則難起,卧起不安,是心移熱于胃,與反複颠倒之虛煩不同。
栀子以治煩,枳實以洩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
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結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着。
” 【按語】 本方證的心煩、卧起不安與栀子豉湯證相同,但又兼見腹滿,說明無形邪熱已由胸膈下行及腹,病變部位已漸趨裡,故減去輕浮上越的香豉,而加厚樸、枳實以下氣消滿。
此外,本證雖有腹滿而無便秘,與陽明腑實的承氣湯證有别。
【方歌】 栀子厚樸藥有三,栀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洩滿兩證兼。
【醫案選錄】 董某,女,37歲,湖北人。
自訴心發煩不能控制,必須跑到野外,心中方才稍安。
兼見脘腹如同物塞,夯脹不堪。
然大便并不幹燥,飯食也無多大變化。
切其脈弦數,視其舌尖绛而根則白膩。
辨為心胃蘊郁火熱,然未與糟粕等有形之物相凝結,仍屬“虛煩”病類。
為疏:山栀9克,枳實9克,厚樸9克。
此方僅服一劑,上述諸症因之而瘳。
(劉渡舟醫案) 五、栀子幹姜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幹姜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身熱,胸中煩熱,腹滿或腹痛,食少便溏。
【原文】 第80條。
【方義】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邪熱,則心煩可止;幹姜辛熱,以溫脾胃之虛寒,則中陽可複。
本方寒溫并用,正邪兼顧,清上溫中而相反相成。
【選注】 尤在泾:“大下後身熱不去,證與前同。
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争,雖争而亦不能勝之也。
故以栀子徹胸中陷入之邪,幹姜複下藥損傷之氣。
” 柯韻伯:“攻裡不遠寒。
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
心微煩而不懊,則非吐劑所宜也。
用栀子以解煩,倍幹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熱。
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 【按語】 《醫宗金鑒》說:“栀子幹姜湯當是栀子豉湯,”它認為“斷無煩熱用幹姜之理。
”這種看法我們不能苟同。
因為傷寒誤下之後,而形成的上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