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栀子豉湯類共七方,其中以栀子豉湯為代表。
此方治火郁心胸的“虛煩”不得眠,劇則心中懊而無可奈何。
若少氣者,則加甘草;若嘔者,則加生姜;若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者,則仍用原方而不必加藥;若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則減香豉,加厚樸、枳實,名栀子厚樸湯;若勞複發熱,心中懊者,于原方再加枳實,名枳實栀子豉湯;若兼中寒,身熱胸煩而大便反溏者,則減去香豉,另加幹姜,名栀子幹姜湯;若因濕熱發黃,兼見身熱心煩脈數等證,則減去香豉,加入黃柏、甘草,名栀子柏皮湯。
栀子豉湯性味苦寒,而能洩熱除煩,故病人舊有微溏而脾氣虛寒的,則宜禁用為告。
一、栀子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心煩身熱、不得睡眠,劇者心中懊、坐卧不甯、莫可名狀;或胸脘痞塞,或胃脘疼痛、嘈雜似饑,但頭汗出,舌紅苔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76條、77條、78條、81條,221條、228條、375條。
【方義】 栀子味苦性寒,洩熱除煩,屈曲下行,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寒,宣熱和胃,宣中有降。
二藥相合,清宣互濟,發散火郁,故能開郁除煩。
【選注】 《醫宗金鑒》:“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熱煩;已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
不得眠者,煩不能卧也。
若劇者,較煩尤甚,必反複颠倒心中懊也。
煩,心煩也。
躁,身躁也。
身之反複颠倒,則謂之躁無定時,三陰死證也;心之反複颠倒,則謂之懊,三陽熱證也。
懊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甯之象也。
因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于胸中所緻,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裡,故用栀子豉湯,順其勢以湧其熱,自可愈也。
” 【按語】 按治法規定,邪在表宜汗,在胸當吐,在腹應下。
汗吐下三法均為邪實而設。
若經汗吐下後,而見心煩不得眠,實邪雖去而餘熱不解,蘊于胸中所緻。
此證嚴重時,可使人反複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煩悶至甚而令人無可奈何。
治以栀子豉湯,清宣郁熱而除郁煩。
本方又能外解太陽之邪,内清陽明之熱,因胸膈外通太陽,内連陽明之故。
但治熱必遠寒,故脾胃虛寒而大便溏者,則不宜服用。
至于本方是否為吐劑,曆來注家看法不一。
我們認為:吐或不吐,兩種情況皆有。
若火郁于上,服藥後火郁得宣,正氣趁機驅邪外出,吐而作解者有之;若熱輕而又抑郁不甚,服後不吐者亦有之,故不得拘于吐與不吐的一個側面。
本方先煎栀子,後内香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氣,香豉氣味輕薄,煎久則失掉宣散之功故也。
【方歌】 栀子豉湯治虛煩,懊颠倒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醫案選錄】 江應宿治都事靳相莊,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如歎息之狀。
醫者不知何證,迎餘診視曰:懊怫郁證也。
投以栀子豉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大柴胡湯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調理數日而起。
(摘《名醫類案》) 二、栀子甘草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甘草(炙)二兩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栀子豉湯證,而兼見少氣之證。
【原文】 第76條。
【方義】 栀子豉湯清宣郁熱,加甘草益氣和中。
【選注】 成無己:“少氣者,熱傷氣也,加甘草以益氣。
” 尤在泾:“少氣者,呼吸少氣,不足以息也。
甘草之甘,可以益氣。
” 【按語】 本方為栀子豉湯證兼見少氣而設。
少氣,系指呼吸少氣,乃熱邪内傷中氣所緻。
不用參芪,恐助火郁,加甘草益氣而不助邪。
【方歌】 見栀子豉湯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生姜五兩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栀子豉湯證,而兼見嘔逆之證。
【原文】 第76條。
【方義】
此方治火郁心胸的“虛煩”不得眠,劇則心中懊而無可奈何。
若少氣者,則加甘草;若嘔者,則加生姜;若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者,則仍用原方而不必加藥;若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則減香豉,加厚樸、枳實,名栀子厚樸湯;若勞複發熱,心中懊者,于原方再加枳實,名枳實栀子豉湯;若兼中寒,身熱胸煩而大便反溏者,則減去香豉,另加幹姜,名栀子幹姜湯;若因濕熱發黃,兼見身熱心煩脈數等證,則減去香豉,加入黃柏、甘草,名栀子柏皮湯。
栀子豉湯性味苦寒,而能洩熱除煩,故病人舊有微溏而脾氣虛寒的,則宜禁用為告。
一、栀子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治心煩身熱、不得睡眠,劇者心中懊、坐卧不甯、莫可名狀;或胸脘痞塞,或胃脘疼痛、嘈雜似饑,但頭汗出,舌紅苔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76條、77條、78條、81條,221條、228條、375條。
【方義】 栀子味苦性寒,洩熱除煩,屈曲下行,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寒,宣熱和胃,宣中有降。
二藥相合,清宣互濟,發散火郁,故能開郁除煩。
【選注】 《醫宗金鑒》:“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熱煩;已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
不得眠者,煩不能卧也。
若劇者,較煩尤甚,必反複颠倒心中懊也。
煩,心煩也。
躁,身躁也。
身之反複颠倒,則謂之躁無定時,三陰死證也;心之反複颠倒,則謂之懊,三陽熱證也。
懊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甯之象也。
因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于胸中所緻,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裡,故用栀子豉湯,順其勢以湧其熱,自可愈也。
” 【按語】 按治法規定,邪在表宜汗,在胸當吐,在腹應下。
汗吐下三法均為邪實而設。
若經汗吐下後,而見心煩不得眠,實邪雖去而餘熱不解,蘊于胸中所緻。
此證嚴重時,可使人反複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煩悶至甚而令人無可奈何。
治以栀子豉湯,清宣郁熱而除郁煩。
本方又能外解太陽之邪,内清陽明之熱,因胸膈外通太陽,内連陽明之故。
但治熱必遠寒,故脾胃虛寒而大便溏者,則不宜服用。
至于本方是否為吐劑,曆來注家看法不一。
我們認為:吐或不吐,兩種情況皆有。
若火郁于上,服藥後火郁得宣,正氣趁機驅邪外出,吐而作解者有之;若熱輕而又抑郁不甚,服後不吐者亦有之,故不得拘于吐與不吐的一個側面。
本方先煎栀子,後内香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氣,香豉氣味輕薄,煎久則失掉宣散之功故也。
【方歌】 栀子豉湯治虛煩,懊颠倒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醫案選錄】 江應宿治都事靳相莊,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如歎息之狀。
醫者不知何證,迎餘診視曰:懊怫郁證也。
投以栀子豉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大柴胡湯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調理數日而起。
(摘《名醫類案》) 二、栀子甘草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甘草(炙)二兩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栀子豉湯證,而兼見少氣之證。
【原文】 第76條。
【方義】 栀子豉湯清宣郁熱,加甘草益氣和中。
【選注】 成無己:“少氣者,熱傷氣也,加甘草以益氣。
” 尤在泾:“少氣者,呼吸少氣,不足以息也。
甘草之甘,可以益氣。
” 【按語】 本方為栀子豉湯證兼見少氣而設。
少氣,系指呼吸少氣,乃熱邪内傷中氣所緻。
不用參芪,恐助火郁,加甘草益氣而不助邪。
【方歌】 見栀子豉湯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湯 【藥物組成】 栀子(擘)十四個生姜五兩香豉(綿裹)四合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适應證】 栀子豉湯證,而兼見嘔逆之證。
【原文】 第76條。
【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