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
尤在泾:“夫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當先治其邪。
葛根湯合用桂枝、麻黃而加葛根,所以解經中兩陽相合之邪。
其不下利而但嘔者,則加半夏以下逆氣。
而葛根湯解外,法所不易矣。
” 【按語】 嘔逆雖為内證,仍為經邪不解所緻。
根據“從外之内治其外”的原則,故本方以葛根湯發汗治其外,加半夏和其内。
外解裡和,其證自愈。
【方歌】 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和腸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醫案選錄】 程女,25歲,未婚。
初春寒風料峭,因患感冒,頭痛面赤,畏惡風寒,發熱嘔吐,脈浮而苔白潤。
辨證:陽明經受風寒之襲,引發胃氣上逆之證。
疏方:葛根12克,麻黃6克,桂枝6克,生姜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大棗7枚。
服兩劑,汗出身涼,嘔吐不發而愈。
(劉渡舟醫案) 三、葛根黃芩黃連湯 【藥物組成】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下利為甚,大便稠黏,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并伴有發熱、喘而汗出、腹痛、尿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34條。
【方義】 葛根辛甘涼,解肌清熱,并能升津止利;黃芩苦寒而清腸熱;黃連味苦,能堅陰液、厚腸胃以止下利;甘草甘溫,和胃安中,又能調和諸藥。
此方為表裡雙解,清熱止利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太陽病桂枝證,宜以桂枝解肌,而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誤下,遂協表熱陷入而利不止也。
若表未解,而脈緩無力,即有下利而喘之裡證,法當以桂枝人參湯以治利,或從桂枝加杏子厚樸湯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止,脈促有力,汗出而喘,表雖未解,而不惡寒,是熱已陷陽明,即有桂枝之表,亦當從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也。
方中四倍葛根以為君,芩連甘草為之佐,其意專解陽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裡熱,此清解中兼解表裡法也。
” 尤在泾:“太陽中風發熱,本當桂枝解表,而反下之,裡虛邪入,利遂不止,其脈則促,其證則喘而汗出。
夫促為陽盛,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無汗而喘為寒在表,喘而汗出為熱在裡也。
是其邪陷于裡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
其病為表裡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裡兩解之法。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解肌于表,芩連清熱于裡,甘草則合表裡而并和之耳。
” 【按語】 葛根湯證與葛根芩連湯證均為表裡同病之下利,但葛根湯以表證為主,葛根芩連湯則以裡證為主。
又,論中的桂枝人參湯與葛根芩連湯,皆為表邪不解的協熱下利而設,但前者為表裡皆寒,而後者則為表裡俱熱,臨床選方當予區别。
【方歌】 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裡,葛根用至八錢好。
【醫案選錄】 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40例臨床分析: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裡急後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發熱者34例,直腸鏡陽性者37例,糞培養陽性者26例。
此外,尚有起病急,惡寒發熱,苔或黃或白,脈數等熱利下重,或兼表證等特點。
方用葛根芩連湯:葛根9克,黃連4.5克,甘草4.5克,黃芩4.5克。
每日一劑,療程最短者兩天,最長者12天。
40例中36例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平均退熱時數27.76小時,急性症狀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觀血便消失平均2.83天。
26例糞培養陽性者,治療後轉陰性者18例。
有1例患者中途改用合黴素治療。
(摘《江蘇中醫》1960,5)
葛根湯合用桂枝、麻黃而加葛根,所以解經中兩陽相合之邪。
其不下利而但嘔者,則加半夏以下逆氣。
而葛根湯解外,法所不易矣。
” 【按語】 嘔逆雖為内證,仍為經邪不解所緻。
根據“從外之内治其外”的原則,故本方以葛根湯發汗治其外,加半夏和其内。
外解裡和,其證自愈。
【方歌】 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和腸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醫案選錄】 程女,25歲,未婚。
初春寒風料峭,因患感冒,頭痛面赤,畏惡風寒,發熱嘔吐,脈浮而苔白潤。
辨證:陽明經受風寒之襲,引發胃氣上逆之證。
疏方:葛根12克,麻黃6克,桂枝6克,生姜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大棗7枚。
服兩劑,汗出身涼,嘔吐不發而愈。
(劉渡舟醫案) 三、葛根黃芩黃連湯 【藥物組成】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下利為甚,大便稠黏,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并伴有發熱、喘而汗出、腹痛、尿黃、脈數等證。
【原文】 第34條。
【方義】 葛根辛甘涼,解肌清熱,并能升津止利;黃芩苦寒而清腸熱;黃連味苦,能堅陰液、厚腸胃以止下利;甘草甘溫,和胃安中,又能調和諸藥。
此方為表裡雙解,清熱止利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太陽病桂枝證,宜以桂枝解肌,而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誤下,遂協表熱陷入而利不止也。
若表未解,而脈緩無力,即有下利而喘之裡證,法當以桂枝人參湯以治利,或從桂枝加杏子厚樸湯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止,脈促有力,汗出而喘,表雖未解,而不惡寒,是熱已陷陽明,即有桂枝之表,亦當從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也。
方中四倍葛根以為君,芩連甘草為之佐,其意專解陽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裡熱,此清解中兼解表裡法也。
” 尤在泾:“太陽中風發熱,本當桂枝解表,而反下之,裡虛邪入,利遂不止,其脈則促,其證則喘而汗出。
夫促為陽盛,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無汗而喘為寒在表,喘而汗出為熱在裡也。
是其邪陷于裡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
其病為表裡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裡兩解之法。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解肌于表,芩連清熱于裡,甘草則合表裡而并和之耳。
” 【按語】 葛根湯證與葛根芩連湯證均為表裡同病之下利,但葛根湯以表證為主,葛根芩連湯則以裡證為主。
又,論中的桂枝人參湯與葛根芩連湯,皆為表邪不解的協熱下利而設,但前者為表裡皆寒,而後者則為表裡俱熱,臨床選方當予區别。
【方歌】 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裡,葛根用至八錢好。
【醫案選錄】 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40例臨床分析: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裡急後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發熱者34例,直腸鏡陽性者37例,糞培養陽性者26例。
此外,尚有起病急,惡寒發熱,苔或黃或白,脈數等熱利下重,或兼表證等特點。
方用葛根芩連湯:葛根9克,黃連4.5克,甘草4.5克,黃芩4.5克。
每日一劑,療程最短者兩天,最長者12天。
40例中36例臨床症狀完全消失,平均退熱時數27.76小時,急性症狀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觀血便消失平均2.83天。
26例糞培養陽性者,治療後轉陰性者18例。
有1例患者中途改用合黴素治療。
(摘《江蘇中醫》1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