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葛根湯類共三方,即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湯治太陽傷寒無汗、項背強,又治二陽合病的必自下利,以及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發熱惡寒的陽明經證。
葛根加半夏湯,治二陽合病,不下利但嘔的胃氣上逆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則治三表七裡的協熱下利與喘而汗出等證。
由此而論,葛根湯治下利,功在于升;加半夏治嘔,既升而又降;加芩連治協熱利,則又功在于清。
一、葛根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适應證】 太陽病,頭痛、項背強、無汗惡風;或二陽合病,下利而脈浮長。
【原文】 第31條、32條。
【方義】 本方治太陽表實兼有經輸不利的項背強證。
葛根善行經輸,能升騰津液、滋潤筋脈,又能解肌祛邪外出;麻桂解表發汗,協葛根以解表邪;桂芍調和營衛,并助葛根以通利經輸;姜、棗、草則益中焦而調和營衛。
【選注】 柯韻伯:“此方比麻黃青龍之劑較輕。
然更甚于項強,而無汗不失于表實,脈浮不緊數,是中于鼓動之陽風,故以桂枝湯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實也。
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故以為君。
麻黃、生姜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出汗,故以為臣。
寒熱俱輕,故少佐桂芍,同甘棗以和裡。
此于麻桂二方之間衡其輕重,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
故用之以治表實而外邪自解,不必治裡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裡俱實者異矣。
” 【按語】 本方專治太陽病而兼項背強。
這是風寒客入太陽經輸,而津液又不得濡潤筋脈所緻。
用桂枝湯加麻黃發汗散邪,又不緻汗出太多而傷津液;加葛根利經脈之凝結,使津液敷布以解除項背強急的證候。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葛根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流的作用,這與祖國醫學用治項背強急之理而遙相呼應。
本方與桂枝加葛根湯相比,彼為表虛自汗,故減麻黃;此為表實無汗,故加麻黃。
本方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有調和血脈之意在内。
服本方後,脊背可發生熱感,繼而汗出,這是藥力走于經輸,使經氣通達、邪氣外出的表現。
【方歌】 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醫案選錄】 陳某,男,49歲,商業。
于1957年10月20日初診。
其證頸項肩背酸痛,拘急不能轉側。
病起倉猝,實證為多。
處方:葛根二錢,麻黃六分,桂枝六分,白芍三錢,生甘草錢半,生姜三錢,大棗六枚,一劑痊愈。
為鞏固療效,續服一劑。
(摘《浙江中醫雜志》1959,3:11) 二、葛根加半夏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适應證】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有發熱惡寒以及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的證候,然如不下利,則見胃氣上逆的嘔吐證候。
【原文】 第33條。
【方義】 用葛根湯解二陽在經之邪,加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嘔吐。
【選注】 成無己:“邪氣外甚,陽不主裡,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
葛根湯治太陽傷寒無汗、項背強,又治二陽合病的必自下利,以及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發熱惡寒的陽明經證。
葛根加半夏湯,治二陽合病,不下利但嘔的胃氣上逆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則治三表七裡的協熱下利與喘而汗出等證。
由此而論,葛根湯治下利,功在于升;加半夏治嘔,既升而又降;加芩連治協熱利,則又功在于清。
一、葛根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适應證】 太陽病,頭痛、項背強、無汗惡風;或二陽合病,下利而脈浮長。
【原文】 第31條、32條。
【方義】 本方治太陽表實兼有經輸不利的項背強證。
葛根善行經輸,能升騰津液、滋潤筋脈,又能解肌祛邪外出;麻桂解表發汗,協葛根以解表邪;桂芍調和營衛,并助葛根以通利經輸;姜、棗、草則益中焦而調和營衛。
【選注】 柯韻伯:“此方比麻黃青龍之劑較輕。
然更甚于項強,而無汗不失于表實,脈浮不緊數,是中于鼓動之陽風,故以桂枝湯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實也。
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故以為君。
麻黃、生姜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出汗,故以為臣。
寒熱俱輕,故少佐桂芍,同甘棗以和裡。
此于麻桂二方之間衡其輕重,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
故用之以治表實而外邪自解,不必治裡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裡俱實者異矣。
” 【按語】 本方專治太陽病而兼項背強。
這是風寒客入太陽經輸,而津液又不得濡潤筋脈所緻。
用桂枝湯加麻黃發汗散邪,又不緻汗出太多而傷津液;加葛根利經脈之凝結,使津液敷布以解除項背強急的證候。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葛根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流的作用,這與祖國醫學用治項背強急之理而遙相呼應。
本方與桂枝加葛根湯相比,彼為表虛自汗,故減麻黃;此為表實無汗,故加麻黃。
本方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有調和血脈之意在内。
服本方後,脊背可發生熱感,繼而汗出,這是藥力走于經輸,使經氣通達、邪氣外出的表現。
【方歌】 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醫案選錄】 陳某,男,49歲,商業。
于1957年10月20日初診。
其證頸項肩背酸痛,拘急不能轉側。
病起倉猝,實證為多。
處方:葛根二錢,麻黃六分,桂枝六分,白芍三錢,生甘草錢半,生姜三錢,大棗六枚,一劑痊愈。
為鞏固療效,續服一劑。
(摘《浙江中醫雜志》1959,3:11) 二、葛根加半夏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适應證】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有發熱惡寒以及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的證候,然如不下利,則見胃氣上逆的嘔吐證候。
【原文】 第33條。
【方義】 用葛根湯解二陽在經之邪,加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嘔吐。
【選注】 成無己:“邪氣外甚,陽不主裡,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