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類概述

關燈
麻黃湯類共八方,一是麻黃湯,是發散太陽經表寒邪而設。

    其證候表現以無汗、惡寒、發熱、頭身疼痛、氣喘等證為主。

    二是大青龍湯,是外散風寒,兼清陽郁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傷寒不汗出而煩躁為主。

    三是小青龍湯,是治外寒内飲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咳而發熱,或見氣喘等證為主。

    四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是清肺平喘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汗出而喘、身熱等證為主。

    五是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是外散瘀熱,内利濕邪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脈浮、發熱、惡寒、一身面目悉黃為主。

    六是麻黃細辛附子湯,是溫經散寒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發熱而脈反沉為主。

    七是麻黃附子甘草湯,是在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的前提下,其病已過兩三日,此時雖無表證,但正氣已虛,故于上方減細辛之散,而加甘草之補。

    八是麻黃升麻湯,是宣發陽郁之邪,而又上滋肺陰,下溫脾陽的主方,其證候表現以寸脈沉遲,下部脈不至,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膿血,洩利不止等證為主。

     上述麻黃湯加減八方,從其加石膏則清熱,加附子則溫寒,加赤小豆、梓皮則利濕,加葳蕤、天冬則生津滋燥,可見麻黃方之變化多端,固不拘于發汗散風寒之一格。

    若能師其法而推廣其義,則又非八方所能盡矣。

     一、麻黃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

     【适應證】 (一)治太陽病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脈浮緊等證。

     (二)治太陽傷寒,失于發汗,鼻衄不暢等證。

     (三)治太陽陽明合病,不大便,氣喘胸滿而表證偏重之證。

     【原文】 第35條、36條、37條、46條、51條、52條、55條、232條、235條。

     【方義】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

    方以麻黃為君,既能解表發汗以散風寒,又能宣利肺氣而治氣喘。

    輔以桂枝辛溫通陽,可助麻黃解肌發汗,又可溫通血脈以解疼痛。

    杏仁宣肺降氣,協麻黃止咳平喘。

    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守中養正。

     【選注】 徐大椿:“此痛處比桂枝證尤多而重,因營衛俱傷故也。

    惡風無汗而喘者,乃肺氣不舒之故。

    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證,不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

    ” 柯韻伯:“餘治冷風哮與風寒濕三氣成痹等證,用此辄效。

    ” 【按語】 本方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為寒邪外束,衛閉營滞,所以出現無汗和諸種疼痛。

    是方宣通衛氣,暢達營陰,使寒從汗出,則發熱惡寒自解。

    一般稱之的“麻黃八證”,即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氣喘。

    其中疼痛占半,可見此方擅治風寒疼痛,且有宣肺平喘之效,而不可不知。

     還應當指出,婦人難産,由于表寒不解,使營衛閉塞不暢,服用本方散寒利營,即可順利分娩。

     本方麻黃的劑量應大于桂枝、甘草,否則,将不能起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尤在泾曰:“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

    說明桂枝甘草有監制麻黃發汗的作用,所以,若麻黃量小而桂甘量大,則就失去了它發汗解表的意義。

     本方先煎麻黃去上沫,以免發煩。

    張錫駒說:“其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可見去沫之舉,亦不可忽視。

     【方歌】 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藥聯; 表實無汗頭身痛,脈緊氣喘更惡寒。

     【醫案選錄】 有豪子病傷寒,脈浮而長,喘而胸滿,身熱頭疼,腰脊強,鼻幹不得眠。

    予曰:太陽陽明合病證,仲景法中有三證,下利者葛根湯;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也。

    治以麻黃湯,得汗而解。

     (摘《傷寒九十論》證八十四) 二、大青龍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枚石膏(碎)如雞子大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

    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适應證】 太陽病表邪實不汗出而發生煩躁,或不汗出而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

     【原文】 第38條、39條。

     【方義】 本方為麻黃湯倍麻黃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

    倍用麻黃,配以生姜、桂枝、杏仁加強發汗之力,以解風寒閉郁之邪;加石膏以清陽郁之熱而除煩躁;用甘草、大棗則有扶正去邪,調和營衛之功。

     【選注】 柯韻伯:“蓋仲景憑脈辨證,隻審虛實,故不論中風傷寒,脈之緩緊,但于指下有力者為實,脈弱無力者為虛;不出而煩躁者為實,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

    實者可服大青龍,虛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

    凡先煩不躁而脈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