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桂枝湯類計有二十一方,是全書最多的一組類方。
桂枝湯類應以桂枝湯方為代表。
桂枝湯用途極廣,它能滋陰和陽、解肌祛風、外調榮衛、内和脾胃,故不惟發汗以止汗,且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又能對汗下後的表不解,或無關中風而榮衛不和等證均可用它治療。
桂枝湯的加減方法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桂枝湯或加葛根,或加附子,或加厚樸、杏仁等,則屬于治療太陽中風兼證而設,此時仍有風邪在表不解。
至于桂枝湯或者增桂枝劑量,或者增加芍藥劑量,抑或減去桂枝,或減去芍藥等方,乃是中風表邪已解,為治療各類雜病而設。
另外,還有隻以桂枝為名(如桂枝人參湯),其實并非桂枝湯加減之方,為了連類發明,也将它歸納于桂枝湯類進行論述。
學習本門方證,可以掌握對桂枝湯的運用,以及加減方證的靈活變化。
還可看到桂枝湯的一藥之增減,則原有證候面目全非,治療的性質也随之而變。
可見,經方用藥如此嚴謹,對人的啟發是很大的。
一、桂枝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以一二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适應證】 (一)适用于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流涕、幹嘔、舌苔薄白、脈浮緩等證。
(二)适用于表證或汗或下,而外證未解,脈見浮弱者,或下後其氣上沖,或發汗後脈洪大而不煩渴者。
(三)适用于髒無他病,外見營衛失調,而時發熱自汗出者。
(四)适用于頭痛有熱,不大便六七日,脈浮而小便色白者。
【原文】 第12條、13條、15條、16條、17條、19條、24條、25條、42條、44條、45條、53條、54條、56條、57條、91條、95條、164條、234條、240條、276條、372條、387條。
【方義】 本方為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而設。
桂枝辛溫,通陽散寒;芍藥酸苦微寒,益營斂陰。
桂芍相配,于解肌中寓斂汗之意,和營中有調衛之功。
生姜辛散,溫胃止嘔,佐桂枝以發汗通陽;大棗甘緩,助芍藥以斂汗護陰;甘草調和陰陽,既可佐桂枝辛甘發散,以祛在表之邪,又可助芍藥酸甘化陰,以和在内之營,而能安内攘外,調和諸藥。
【選注】 《醫宗金鑒》:“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
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營陰。
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
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
” 【按語】 本方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散風邪、調營衛,内能理氣血、協陰陽、和脾胃。
它應用十分廣泛,不僅用于外感,亦多用于雜病。
凡由于氣血不和、營衛失調引起的發熱、汗出、脈弱等證,均可用本方治療。
仲景把桂枝湯列為第一方的意義,在于它的調和營衛、氣血、陰陽,而有寓方于治的精神在内,體現出“察色按脈,先别陰陽”的這一原則。
使用本方時,桂枝與芍藥的劑量要相等,否則,不能起到調和營衛的作用。
本方凡增減桂枝、白芍任何一種藥劑,都會改變其治療的意義。
還應指出,服用桂枝湯,一定要喝熱稀粥,這既可助藥力以發汗,又可益胃氣以資汗源。
服藥後,應當蓋被避風,而有利于發汗的作用。
此方不發汗則不能祛除風邪,但發汗以微似汗出者為佳,而不可令如水流漓。
汗出中病,餘藥可不必再服。
若不汗出,應當繼續服藥,并可縮短服藥時間,以催促汗出。
如汗不出,可連續服用二三劑,以汗出病解為目的。
本方對太陽病發熱、無汗、脈浮緊的傷寒表實證,證類外感的酒客病,以及溫病舌紅口渴的,均應禁服。
【方歌】 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醫案選錄】 餘曾于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
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卧,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适體,乃即睡去。
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
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與桂枝湯原方: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又次日,未請複診。
後以他病來乞治,曰:“前次服藥後,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藥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輕劑乎? (摘《經方實驗錄》第2頁) 二、桂枝加葛根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兩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适應證】 适用于太陽中風,發熱汗出而兼有項背強證。
桂枝湯能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葛根,既可加強解肌祛風的作用,又可疏通經脈的凝滞,而又升騰津液,以滋潤筋脈的拘緊,則項背強自然得愈。
【原文】 第14條。
【方義】 【選注】 張志聰:“此承上文頭痛而及于項背,以見太陽循經自上而下之義也。
太陽經脈,循于脊背之間,今風邪涉于分部,而經氣不舒,故項背而然也。
是當無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
肌腠虛,故惡風。
用桂枝湯以解太陽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經脈之氣,而治太陽經脈之邪。
” 【按語】 成無己雲:“者,伸頸之貌也。
動則伸頸,搖身而行。
項背強者,動則如之。
”這是風邪客于太陽經脈,經氣不能流通,筋脈失于濡養的表現。
加葛根以宣通經絡之滞,又可升騰津液而滋筋脈之拘急。
後世還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而又有下利之證,或治療風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關節炎等也都有效。
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反汗濡; 解肌祛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方歌】 【醫案選錄】 庚戌,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
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
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二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
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
予曰:誤矣。
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
林億謂止于桂枝加葛根湯也。
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摘許叔微《傷寒九十論》第19頁) 三、桂枝加附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适應證】 治發汗後遂漏不止,惡風寒,四肢拘急疼痛,屈伸不便,而小便難。
【原文】 第20條。
【方義】 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附子扶陽溫經固表。
俾陽能攝陰,則漏汗止,營衛調和而諸證可愈。
【選注】 成無己:“太陽病,因發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為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
《内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
小便難者,汗出亡津液,陽氣虛弱,不能施化。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亡陽而脫液也。
《針經》曰:‘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
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經複陽。
” 尤在泾:“夫陽者,所以實腠理、行津液、運肢體者也。
今發汗而使陽虛,既不能護其外,又不能溫其裡,則汗出而小便難矣。
邪風之氣,亦不能随汗而解,所以惡風、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 【按語】 桂枝加附子湯為表陽虛而風邪不解設,或因外邪不解而又誤治傷陽之證。
來路雖不盡同,然陽虛而兼外感則一。
這裡的辨證關鍵是汗出不止,然脈必浮而不沉。
若汗多脈沉,則為亡陽之征,非四逆湯則不可為功。
本方還治療風寒肢痛,脈沉而弦,而有溫經散寒之用。
若因風寒痹阻的肌膚麻木不仁,可酌加當歸、紅花等理血之品,則效果為更捷。
【方歌】 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醫案選錄】 顧某,衛氣素虛,皮毛不固,動則汗出。
忽感風邪,始則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繼則翕翕發熱,腰臂酸楚,間以惡心、自汗淋漓。
遷延兩日,病勢有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手足發冷,延餘就診。
見其面帶垢晦,怯手縮足,自汗頗多,氣息微喘。
此太陽表證,衛虛末厥,必需一鼓而克之,否則顧此失彼,難保無肢厥脈沉之虞。
乃處以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炙甘草二錢半、熟附片五錢、生姜錢半、大棗十枚,一劑而愈。
” (摘《江蘇中醫》1959,5:16) 有一士人得太陽證,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
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
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
用藥稍差,有千裡之失。
仲景第七證雲;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
第十六證雲: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
一則漏風小便難,一則自汗小便數,或惡風,或惡寒,病各不同也。
予用第七證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
複佐以甘草芍藥湯,足便得伸。
” (摘《普濟本事方》第106頁) 四、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湯類應以桂枝湯方為代表。
桂枝湯用途極廣,它能滋陰和陽、解肌祛風、外調榮衛、内和脾胃,故不惟發汗以止汗,且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又能對汗下後的表不解,或無關中風而榮衛不和等證均可用它治療。
桂枝湯的加減方法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桂枝湯或加葛根,或加附子,或加厚樸、杏仁等,則屬于治療太陽中風兼證而設,此時仍有風邪在表不解。
至于桂枝湯或者增桂枝劑量,或者增加芍藥劑量,抑或減去桂枝,或減去芍藥等方,乃是中風表邪已解,為治療各類雜病而設。
另外,還有隻以桂枝為名(如桂枝人參湯),其實并非桂枝湯加減之方,為了連類發明,也将它歸納于桂枝湯類進行論述。
學習本門方證,可以掌握對桂枝湯的運用,以及加減方證的靈活變化。
還可看到桂枝湯的一藥之增減,則原有證候面目全非,治療的性質也随之而變。
可見,經方用藥如此嚴謹,對人的啟發是很大的。
一、桂枝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以一二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适應證】 (一)适用于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流涕、幹嘔、舌苔薄白、脈浮緩等證。
(二)适用于表證或汗或下,而外證未解,脈見浮弱者,或下後其氣上沖,或發汗後脈洪大而不煩渴者。
(三)适用于髒無他病,外見營衛失調,而時發熱自汗出者。
(四)适用于頭痛有熱,不大便六七日,脈浮而小便色白者。
【原文】 第12條、13條、15條、16條、17條、19條、24條、25條、42條、44條、45條、53條、54條、56條、57條、91條、95條、164條、234條、240條、276條、372條、387條。
【方義】 本方為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而設。
桂枝辛溫,通陽散寒;芍藥酸苦微寒,益營斂陰。
桂芍相配,于解肌中寓斂汗之意,和營中有調衛之功。
生姜辛散,溫胃止嘔,佐桂枝以發汗通陽;大棗甘緩,助芍藥以斂汗護陰;甘草調和陰陽,既可佐桂枝辛甘發散,以祛在表之邪,又可助芍藥酸甘化陰,以和在内之營,而能安内攘外,調和諸藥。
【選注】 《醫宗金鑒》:“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
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營陰。
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
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
” 【按語】 本方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散風邪、調營衛,内能理氣血、協陰陽、和脾胃。
它應用十分廣泛,不僅用于外感,亦多用于雜病。
凡由于氣血不和、營衛失調引起的發熱、汗出、脈弱等證,均可用本方治療。
仲景把桂枝湯列為第一方的意義,在于它的調和營衛、氣血、陰陽,而有寓方于治的精神在内,體現出“察色按脈,先别陰陽”的這一原則。
使用本方時,桂枝與芍藥的劑量要相等,否則,不能起到調和營衛的作用。
本方凡增減桂枝、白芍任何一種藥劑,都會改變其治療的意義。
還應指出,服用桂枝湯,一定要喝熱稀粥,這既可助藥力以發汗,又可益胃氣以資汗源。
服藥後,應當蓋被避風,而有利于發汗的作用。
此方不發汗則不能祛除風邪,但發汗以微似汗出者為佳,而不可令如水流漓。
汗出中病,餘藥可不必再服。
若不汗出,應當繼續服藥,并可縮短服藥時間,以催促汗出。
如汗不出,可連續服用二三劑,以汗出病解為目的。
本方對太陽病發熱、無汗、脈浮緊的傷寒表實證,證類外感的酒客病,以及溫病舌紅口渴的,均應禁服。
【方歌】 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醫案選錄】 餘曾于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
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卧,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适體,乃即睡去。
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
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與桂枝湯原方: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又次日,未請複診。
後以他病來乞治,曰:“前次服藥後,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藥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輕劑乎? (摘《經方實驗錄》第2頁) 二、桂枝加葛根湯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兩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适應證】 适用于太陽中風,發熱汗出而兼有項背強證。
桂枝湯能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葛根,既可加強解肌祛風的作用,又可疏通經脈的凝滞,而又升騰津液,以滋潤筋脈的拘緊,則項背強自然得愈。
【原文】 第14條。
【方義】 【選注】 張志聰:“此承上文頭痛而及于項背,以見太陽循經自上而下之義也。
太陽經脈,循于脊背之間,今風邪涉于分部,而經氣不舒,故項背而然也。
是當無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
肌腠虛,故惡風。
用桂枝湯以解太陽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經脈之氣,而治太陽經脈之邪。
” 【按語】 成無己雲:“者,伸頸之貌也。
動則伸頸,搖身而行。
項背強者,動則如之。
”這是風邪客于太陽經脈,經氣不能流通,筋脈失于濡養的表現。
加葛根以宣通經絡之滞,又可升騰津液而滋筋脈之拘急。
後世還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而又有下利之證,或治療風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關節炎等也都有效。
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反汗濡; 解肌祛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方歌】 【醫案選錄】 庚戌,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
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
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二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
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
予曰:誤矣。
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
林億謂止于桂枝加葛根湯也。
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摘許叔微《傷寒九十論》第19頁) 三、桂枝加附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适應證】 治發汗後遂漏不止,惡風寒,四肢拘急疼痛,屈伸不便,而小便難。
【原文】 第20條。
【方義】 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附子扶陽溫經固表。
俾陽能攝陰,則漏汗止,營衛調和而諸證可愈。
【選注】 成無己:“太陽病,因發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為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
《内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
小便難者,汗出亡津液,陽氣虛弱,不能施化。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亡陽而脫液也。
《針經》曰:‘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
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經複陽。
” 尤在泾:“夫陽者,所以實腠理、行津液、運肢體者也。
今發汗而使陽虛,既不能護其外,又不能溫其裡,則汗出而小便難矣。
邪風之氣,亦不能随汗而解,所以惡風、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 【按語】 桂枝加附子湯為表陽虛而風邪不解設,或因外邪不解而又誤治傷陽之證。
來路雖不盡同,然陽虛而兼外感則一。
這裡的辨證關鍵是汗出不止,然脈必浮而不沉。
若汗多脈沉,則為亡陽之征,非四逆湯則不可為功。
本方還治療風寒肢痛,脈沉而弦,而有溫經散寒之用。
若因風寒痹阻的肌膚麻木不仁,可酌加當歸、紅花等理血之品,則效果為更捷。
【方歌】 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醫案選錄】 顧某,衛氣素虛,皮毛不固,動則汗出。
忽感風邪,始則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繼則翕翕發熱,腰臂酸楚,間以惡心、自汗淋漓。
遷延兩日,病勢有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手足發冷,延餘就診。
見其面帶垢晦,怯手縮足,自汗頗多,氣息微喘。
此太陽表證,衛虛末厥,必需一鼓而克之,否則顧此失彼,難保無肢厥脈沉之虞。
乃處以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炙甘草二錢半、熟附片五錢、生姜錢半、大棗十枚,一劑而愈。
” (摘《江蘇中醫》1959,5:16) 有一士人得太陽證,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
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
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
用藥稍差,有千裡之失。
仲景第七證雲;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
第十六證雲: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
一則漏風小便難,一則自汗小便數,或惡風,或惡寒,病各不同也。
予用第七證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
複佐以甘草芍藥湯,足便得伸。
” (摘《普濟本事方》第106頁) 四、桂枝去芍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