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誤下以後,心胸陽氣受挫,表邪内陷,出現脈促、胸滿等證。
【原文】 第21條。
【方義】 誤下以後,心胸之陽雖傷,而猶能鼓其力以抗邪,故胸雖滿而脈反促。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以溫心胸之陽氣;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務使陷入之邪由胸出表,得以外解。
去芍藥之義,因其酸收,而反掣桂枝之肘,此乃治陽而遠陰之義。
【選注】 成無己:“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
此下後脈促而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于胸中也。
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
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
” 【按語】 太陽病誤下傷正,表邪乘虛内陷。
表與胸通,故首先犯胸,胸陽受挫,然猶能力争,故脈來急促。
“滿”讀為“悶”,是邪客胸中,胸陽不振的反映。
邪雖入胸,從脈促分析,仍有出表之勢,故用桂枝湯去芍藥,調和營衛,宣通胸陽,因勢利導,則諸證可愈。
本證除有胸滿外,往往伴有心悸、咳逆、短氣等證。
【方歌】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醫案選錄】 李某,女,46歲。
患“心肌炎”,入夜則胸滿氣短,必吸入氧氣始得緩解。
切其脈弦而緩,視其舌淡而苔白。
辨為胸陽不振,陰霾内阻之證。
為疏桂枝去芍藥湯,兩劑而證減,後又改加附子而獲愈。
(劉渡舟醫案) 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上述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陽虛而微惡風寒證。
【原文】 第22條。
【方義】 誤下後,脈促胸滿,陽氣雖力争,然已成頹勢,故又見惡寒之證。
于上方再加附子溫經以扶陽。
【選注】 柯韻伯:“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更見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主之。
夫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症,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
此下後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是寒邪内結,将作結胸之脈。
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寒酸,則陽氣流行而邪自不結,即扶陽之劑矣。
若微見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熱,為純陽之劑矣。
仲景于桂枝湯一減一加,皆成溫劑,而更有淺深之殊也。
” 【按語】 本方證情比桂枝去芍藥湯更重一層。
此時陽氣轉衰,不但脈促胸滿,而又兼見惡寒,故于桂枝去芍藥湯中再加附子,補陽消陰,力大氣雄,方能勝任。
本方不僅适用于外感病的誤治變證,而對胸陽不振、陰寒内盛的“胸痹”證也有較好的療效。
對于本證脈促主寒主熱也有争議。
程郊倩說:“有陽盛而見脈促,亦有陽虛而見脈促者,當辨于有力無力。
”可見本證當為促而無力者。
【方歌】 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醫案選錄】 王某,男,36歲。
自述胸中發滿,甚或作痛,每逢冬季發作更甚,兼見咳嗽、氣短。
切其脈弦而緩,扪其手則涼而不溫,問其小便則清白而長。
參合上述脈證,診為胸陽不振而陰寒上踞。
處方用: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附子9克。
服此方數劑,而胸滿氣短皆愈。
(劉渡舟醫案) 六、桂枝麻黃各半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铢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子及兩仁者)二十四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
将息如上法。
) 【适應證】 太陽病八九日不解,病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次發,面色發紅,陽郁不伸而周身發癢。
【原文】 第23條。
【方義】 本方取桂枝湯、麻黃湯各三分之一的劑量,屬于小汗之法。
一般認為:無汗不得用桂枝湯,邪微不得用麻黃湯。
本方取小劑量的桂枝湯與麻黃湯合方,吸兩方之長,棄兩方之短,使之疏解肌表,發散小邪,實有剛柔相濟、邪去而不傷正之美。
【選注】 柯韻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面有赤色者,是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
因前此當汗不汗,其身必癢。
法當小發汗,故以麻桂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合為半服而急服之。
蓋八九日來,正氣已虛,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
多汗則轉屬陽明,不汗則轉屬少陽。
此欲隻從太陽而愈,不再作經,故立此法耳。
” 【按語】 本證邪氣雖微,但郁久不汗,其身必癢,故不汗不可,汗多也不可。
用麻黃湯則嫌其峻,用桂枝湯則又慮其緩,故兩方合用則愈。
正如尤在泾說:“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于散邪。
”說的非常恰當。
【方歌】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醫案選錄】 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
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
脈浮緩,卧密室中,自稱其惡風。
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别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以小柴胡湯,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摘《普濟本事方》第120頁) 七、桂枝二麻黃一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铢芍藥一兩六铢麻黃(去節)十六铢生姜(切)一兩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個甘草(炙)一兩二铢大棗(擘)五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
今合為一方,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寒熱如瘧,一日二、三度發。
【原文】 第25條。
【方義】 此證已經大汗,正氣已虛,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解肌以調營衛;又寒熱似瘧而邪未盡解,故取麻黃湯三分之一,用以發表祛邪。
【選注】 《醫宗金鑒》:“若形如瘧,日再發者,雖屬輕邪,然終是為風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小發榮衛之汗。
其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者,蓋因大汗已出也。
” 徐大椿:“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
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 【按語】 此證邪微而正亦受虛,故少用麻黃略開郁閉之表,增用桂枝以助正而祛邪。
桂麻合劑藥味全同,而藥量則稍有差異。
這種組方纖細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方歌】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後表未解,去邪同時正亦匡。
【醫案選錄】 劉某,女,12歲。
初春感受風寒,頭疼發熱。
家人為購“平熱散”服之,汗出較多,繼之熱退。
然甫一日,又見發熱、惡寒,其形如瘧,上午發一次,下午則發作兩次。
切其脈浮而略數,視其舌苔薄白而潤。
辨為發汗過多,而營衛之邪反稽留不解,乃法仲景之桂二麻一湯。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炙麻黃3克,炙甘草3克,大棗3枚,杏仁3克。
服藥後,微微汗出,囑其避風慎食,因之而解。
(劉渡舟醫案) 八、桂枝二越婢一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棗(擘)四枚生姜(切)一兩二铢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铢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
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 【适應證】 太陽病日久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而脈由緊變弱,寒欲化熱者。
【原文】 第27條。
【方義】 本方是桂枝湯與越婢湯合方,但劑量較小。
取桂枝和麻黃小發其汗,以散在表之邪;納石膏之辛涼清洩,以解郁遏之熱。
證因“熱多寒少”,故小汗中須佐辛涼而為佳。
【選注】 《醫宗金鑒》:“此方即大青龍湯以芍藥易杏仁也。
名雖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湯變制也。
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則主治不同矣。
以桂枝二主之,則不發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二物,不過取其辛涼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熱,則是寓微汗于不發之中,亦可識也。
非若大青龍湯以石膏佐麻黃,而為發汗驅肌熱之重劑也。
” 【按語】 此方正如《醫宗金鑒》所說,名雖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
當然,由于它的劑量甚微,而且又去掉降利肺氣的杏仁,加了酸收的芍藥,發汗之力就十分微弱。
本方于辛溫中配有石膏,就為辛涼清解之法開辟了先河。
對本方證的解釋曆來不一。
有的醫家認為:“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應接“熱多寒少”下;“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則是陽虛之脈,而屬于另一種病機,與本文無關。
我們認為:“脈微弱”是與脈浮緊對比而言,因邪漸化熱,故脈由緊急而變弛緩,并非亡陽的微脈,況“無陽”也不等于“亡陽”。
觀46條“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刷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誤下以後,心胸陽氣受挫,表邪内陷,出現脈促、胸滿等證。
【原文】 第21條。
【方義】 誤下以後,心胸之陽雖傷,而猶能鼓其力以抗邪,故胸雖滿而脈反促。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以溫心胸之陽氣;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務使陷入之邪由胸出表,得以外解。
去芍藥之義,因其酸收,而反掣桂枝之肘,此乃治陽而遠陰之義。
【選注】 成無己:“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
此下後脈促而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于胸中也。
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
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
” 【按語】 太陽病誤下傷正,表邪乘虛内陷。
表與胸通,故首先犯胸,胸陽受挫,然猶能力争,故脈來急促。
“滿”讀為“悶”,是邪客胸中,胸陽不振的反映。
邪雖入胸,從脈促分析,仍有出表之勢,故用桂枝湯去芍藥,調和營衛,宣通胸陽,因勢利導,則諸證可愈。
本證除有胸滿外,往往伴有心悸、咳逆、短氣等證。
【方歌】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醫案選錄】 李某,女,46歲。
患“心肌炎”,入夜則胸滿氣短,必吸入氧氣始得緩解。
切其脈弦而緩,視其舌淡而苔白。
辨為胸陽不振,陰霾内阻之證。
為疏桂枝去芍藥湯,兩劑而證減,後又改加附子而獲愈。
(劉渡舟醫案) 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上述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陽虛而微惡風寒證。
【原文】 第22條。
【方義】 誤下後,脈促胸滿,陽氣雖力争,然已成頹勢,故又見惡寒之證。
于上方再加附子溫經以扶陽。
【選注】 柯韻伯:“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更見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主之。
夫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症,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
此下後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是寒邪内結,将作結胸之脈。
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寒酸,則陽氣流行而邪自不結,即扶陽之劑矣。
若微見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熱,為純陽之劑矣。
仲景于桂枝湯一減一加,皆成溫劑,而更有淺深之殊也。
” 【按語】 本方證情比桂枝去芍藥湯更重一層。
此時陽氣轉衰,不但脈促胸滿,而又兼見惡寒,故于桂枝去芍藥湯中再加附子,補陽消陰,力大氣雄,方能勝任。
本方不僅适用于外感病的誤治變證,而對胸陽不振、陰寒内盛的“胸痹”證也有較好的療效。
對于本證脈促主寒主熱也有争議。
程郊倩說:“有陽盛而見脈促,亦有陽虛而見脈促者,當辨于有力無力。
”可見本證當為促而無力者。
【方歌】 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醫案選錄】 王某,男,36歲。
自述胸中發滿,甚或作痛,每逢冬季發作更甚,兼見咳嗽、氣短。
切其脈弦而緩,扪其手則涼而不溫,問其小便則清白而長。
參合上述脈證,診為胸陽不振而陰寒上踞。
處方用: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附子9克。
服此方數劑,而胸滿氣短皆愈。
(劉渡舟醫案) 六、桂枝麻黃各半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铢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子及兩仁者)二十四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
将息如上法。
) 【适應證】 太陽病八九日不解,病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次發,面色發紅,陽郁不伸而周身發癢。
【原文】 第23條。
【方義】 本方取桂枝湯、麻黃湯各三分之一的劑量,屬于小汗之法。
一般認為:無汗不得用桂枝湯,邪微不得用麻黃湯。
本方取小劑量的桂枝湯與麻黃湯合方,吸兩方之長,棄兩方之短,使之疏解肌表,發散小邪,實有剛柔相濟、邪去而不傷正之美。
【選注】 柯韻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面有赤色者,是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
因前此當汗不汗,其身必癢。
法當小發汗,故以麻桂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合為半服而急服之。
蓋八九日來,正氣已虛,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
多汗則轉屬陽明,不汗則轉屬少陽。
此欲隻從太陽而愈,不再作經,故立此法耳。
” 【按語】 本證邪氣雖微,但郁久不汗,其身必癢,故不汗不可,汗多也不可。
用麻黃湯則嫌其峻,用桂枝湯則又慮其緩,故兩方合用則愈。
正如尤在泾說:“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于散邪。
”說的非常恰當。
【方歌】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醫案選錄】 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
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
脈浮緩,卧密室中,自稱其惡風。
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别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以小柴胡湯,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摘《普濟本事方》第120頁) 七、桂枝二麻黃一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铢芍藥一兩六铢麻黃(去節)十六铢生姜(切)一兩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個甘草(炙)一兩二铢大棗(擘)五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
今合為一方,将息如前法。
) 【适應證】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寒熱如瘧,一日二、三度發。
【原文】 第25條。
【方義】 此證已經大汗,正氣已虛,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解肌以調營衛;又寒熱似瘧而邪未盡解,故取麻黃湯三分之一,用以發表祛邪。
【選注】 《醫宗金鑒》:“若形如瘧,日再發者,雖屬輕邪,然終是為風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小發榮衛之汗。
其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者,蓋因大汗已出也。
” 徐大椿:“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
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 【按語】 此證邪微而正亦受虛,故少用麻黃略開郁閉之表,增用桂枝以助正而祛邪。
桂麻合劑藥味全同,而藥量則稍有差異。
這種組方纖細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方歌】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後表未解,去邪同時正亦匡。
【醫案選錄】 劉某,女,12歲。
初春感受風寒,頭疼發熱。
家人為購“平熱散”服之,汗出較多,繼之熱退。
然甫一日,又見發熱、惡寒,其形如瘧,上午發一次,下午則發作兩次。
切其脈浮而略數,視其舌苔薄白而潤。
辨為發汗過多,而營衛之邪反稽留不解,乃法仲景之桂二麻一湯。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炙麻黃3克,炙甘草3克,大棗3枚,杏仁3克。
服藥後,微微汗出,囑其避風慎食,因之而解。
(劉渡舟醫案) 八、桂枝二越婢一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棗(擘)四枚生姜(切)一兩二铢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铢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
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 【适應證】 太陽病日久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而脈由緊變弱,寒欲化熱者。
【原文】 第27條。
【方義】 本方是桂枝湯與越婢湯合方,但劑量較小。
取桂枝和麻黃小發其汗,以散在表之邪;納石膏之辛涼清洩,以解郁遏之熱。
證因“熱多寒少”,故小汗中須佐辛涼而為佳。
【選注】 《醫宗金鑒》:“此方即大青龍湯以芍藥易杏仁也。
名雖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湯變制也。
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則主治不同矣。
以桂枝二主之,則不發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二物,不過取其辛涼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熱,則是寓微汗于不發之中,亦可識也。
非若大青龍湯以石膏佐麻黃,而為發汗驅肌熱之重劑也。
” 【按語】 此方正如《醫宗金鑒》所說,名雖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
當然,由于它的劑量甚微,而且又去掉降利肺氣的杏仁,加了酸收的芍藥,發汗之力就十分微弱。
本方于辛溫中配有石膏,就為辛涼清解之法開辟了先河。
對本方證的解釋曆來不一。
有的醫家認為:“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應接“熱多寒少”下;“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則是陽虛之脈,而屬于另一種病機,與本文無關。
我們認為:“脈微弱”是與脈浮緊對比而言,因邪漸化熱,故脈由緊急而變弛緩,并非亡陽的微脈,況“無陽”也不等于“亡陽”。
觀46條“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刷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