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的“陽”指的表邪而言,可見“無陽”是指表不實的意思。
所以,不可用麻黃湯峻發其汗,而改用桂二越一小發其汗。
以方測證,應當有熱證出現。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與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傷寒論》中三個小汗之方,補充了桂枝湯和麻黃湯兩方之不足,适用于太陽表不解的輕證。
桂麻各半湯和桂二麻一湯,症情單純,僅為表邪未解,前者表邪較重,後者表邪較輕。
而桂二越一湯則非但小邪不解,且兼有内熱。
臨床上要詳細辨證,方能得心應手,用之無誤。
【方歌】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醫案選錄】 劉某,女,10歲。
深秋受感,迤至初冬不解,發熱惡寒,每日發作數次,脈浮無力,舌質紅,有薄白苔。
問其二便正常,飲食尚可。
辨為風寒表邪不解,寒将化熱而遊離于表裡之間的輕證。
為疏:麻黃3克,桂枝3克,芍藥3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棗4枚,生石膏6克,玉竹3克。
共服兩劑,得微汗而解。
(劉渡舟醫案)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藥物組成】 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 【适應證】 水結于中,經氣阻于外,而出現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證。
【原文】 第28條。
【方義】 水氣内停,使膀胱經氣不利,用茯苓、白術健脾利水,芍藥、大棗、甘草調和營衛,并能解除上腹部的痙攣疼痛。
俾經氣通暢,則諸證遂除。
【選注】 柯韻伯:“汗出不徹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氣凝結,故反無汗而外不解,心下滿而微痛也。
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機在膀胱。
若小便利,病為在表,仍當發汗;如小便不利,病為在裡,是太陽之本病,而非桂枝症未罷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苓術,則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棗效培土制水之功。
此水結中焦,隻可利而不可散,所以與小青龍、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表裡證悉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 陳修園:“太陽之氣陷于中土,心下為脾之部位,故滿而微痛;脾不能轉輸其津液,故小便不利。
今用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則轉輸靈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淨矣。
” 【按語】 本方去桂還是去芍,曆來醫家争論不休。
《醫宗金鑒》認為去桂當是去芍之誤。
成無己不去桂而加苓術,則模棱兩可。
陳修園、柯韻伯服膺原文,仍主去桂。
我們認為:本證的病機關鍵在于小便不利,所以才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等證。
這是膀胱停水,腑病及經,出現類似太陽經表之證。
為此,去桂枝而加苓術,不在發汗而在于利小便。
陳修園說:“俾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外,而内外之邪俱淨矣。
”觀方後注有“小便利則愈”五字,對本方治療目的,自可了如指掌矣。
【方歌】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頭項強痛熱翕翕。
【醫案選錄】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
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
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也。
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随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一服遂瘥。
(摘《長沙方歌括》) 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芍藥三兩大棗(擘)十二枚厚樸(炙去皮)二兩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适應證】 素有喘疾而病太陽中風,症見:氣喘、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或太陽病誤下,表邪未解,而緻微喘。
【原文】 第18條、43條。
【選注】 成無己:“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太虛,邪氣傳裡,正氣将脫也。
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加厚樸、杏仁以下逆氣”。
【按語】 今之臨床治療肺炎作喘,往往首先想到麻杏甘膏湯,對于風寒表未解,而見發熱、汗出、咳喘的肺炎患者,本方常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切勿忽視。
【方歌】 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醫案選錄】 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于舟艎闆下,不勝跧伏,後數日得脫。
因飽食,解衣以自快,次日遂作傷寒。
醫者以因飽傷食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
醫者怆惶罔知所措。
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此仲景法也。
醫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
(摘許叔微《傷寒九十論》第2頁) 十一、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生姜四兩芍藥四兩甘草(炙)二兩人參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 【适應證】 太陽病誤汗,損傷營血,而身體疼痛,脈沉遲無力。
【原文】 第62條。
【方義】 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以滋營血;重用生姜之宣,使藥力外走體表而止痛,增加人參益氣養營而扶正。
【選注】 尤在泾:“發汗後,邪痹于外,而營虛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脈轉沉遲。
經曰:其脈沉者,營氣微也。
又曰: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故以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盡之邪。
東垣雲:仲景于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并加人參。
古人血脫者,必益氣也。
然人參味甘氣溫,溫固養氣,甘亦實能生血。
汗下之後,血氣虛衰者,非此不為功矣。
” 【按語】 虛弱之人,發汗不當,可能出現傷陰和傷陽兩種情況。
若陽虛而汗漏不止者,則采用桂枝加附子湯;若陰血受損而身痛脈沉遲者,則用新加湯。
發汗不當,營血受傷,筋脈失養,故爾身痛。
其脈由浮變沉遲,說明表邪雖解而正氣已虛,故當采用扶正之法,切忌再發虛人之汗。
【方歌】 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醫案選錄】 曾治一樊姓婦女,新産之後,忽而身痛。
自服“生化湯”兩帖無效。
随我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身疼,用當歸、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等藥,服之有效,但治不徹底。
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白,囑用新加湯,三劑而病愈。
學員不解,我解釋說:關鍵在于新加湯走表而參芪走裡,此身疼一證,是在表的營衛氣血不足,故服新加湯更為合拍。
(劉渡舟醫案) 十二、桂枝甘草湯 【藥物組成】 枝桂(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适應證】 太陽病發汗過多,傷及心陽,出現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心陽不足證。
【原文】 第64條。
【方義】 心為陽中之太陽,心陽不足,則心悸不安,故喜用手按,俾外有所護則内悸稍安。
桂枝入心助陽,甘草益氣補中,二藥相配,辛甘合化,則有溫通心陽之功。
心陽得複,則諸症自愈。
【選注】 徐大椿:“發汗不誤,誤在過多。
汗為心之液,多則心氣虛。
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
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
一證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 柯韻伯:“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陽矣。
姜之辛散,棗之泥滞,固非所宜。
并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洩也。
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與心中悸而煩、心下有水氣而悸者迥别。
” 【按語】 本方藥味簡單,卻是補助心陽的要方。
凡平素心陽不足之人,稍動則氣促,心悸汗出者,均可應用本方。
如有水氣者,可以加茯苓、白術;如陽虛至甚,出現振振欲擗地者,則用真武湯為宜。
據臨床報道,本方水漬代茶,對低血壓而緻頭暈者,效果亦佳。
【方歌】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醫案選錄】 某女,58歲,消瘦,體質虛弱,在冬天溫暖室内仍需用被爐,如果突然把被爐拿掉,就加重心悸,坐立不安,如果不躺下就會更加痛苦。
投與: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後,心跳遂漸漸平靜,而且30分鐘後,還能幹活。
這種情況不是一次,而是數次。
什麼時候用桂枝甘草末,都能收到又快又好的療效。
心悸發作時,如不立即服藥,不僅心悸更加厲害,還會發生嘔吐。
(摘殷曉明譯《漢方四臨床》第25卷) 十三、小建中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膠饴一升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适應證】 平素氣血不足之人,感寒之後,出現心中煩悸;或少陽病,由于正氣不足,土不培木,而見腹中拘急疼痛,陽脈澀,陰脈反弦者。
【原文】 第100條、102條。
【方義】 饴糖補虛養血、緩急止痛為主藥。
配桂枝、甘草能溫中補虛;合芍藥、甘草可緩急止痛;又以大棗、生姜健胃而和營衛。
六藥相配,使中焦之氣得複,土能培木,則腹痛自止,氣血得充,虛煩心悸
所以,不可用麻黃湯峻發其汗,而改用桂二越一小發其汗。
以方測證,應當有熱證出現。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與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傷寒論》中三個小汗之方,補充了桂枝湯和麻黃湯兩方之不足,适用于太陽表不解的輕證。
桂麻各半湯和桂二麻一湯,症情單純,僅為表邪未解,前者表邪較重,後者表邪較輕。
而桂二越一湯則非但小邪不解,且兼有内熱。
臨床上要詳細辨證,方能得心應手,用之無誤。
【方歌】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醫案選錄】 劉某,女,10歲。
深秋受感,迤至初冬不解,發熱惡寒,每日發作數次,脈浮無力,舌質紅,有薄白苔。
問其二便正常,飲食尚可。
辨為風寒表邪不解,寒将化熱而遊離于表裡之間的輕證。
為疏:麻黃3克,桂枝3克,芍藥3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棗4枚,生石膏6克,玉竹3克。
共服兩劑,得微汗而解。
(劉渡舟醫案)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藥物組成】 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 【适應證】 水結于中,經氣阻于外,而出現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證。
【原文】 第28條。
【方義】 水氣内停,使膀胱經氣不利,用茯苓、白術健脾利水,芍藥、大棗、甘草調和營衛,并能解除上腹部的痙攣疼痛。
俾經氣通暢,則諸證遂除。
【選注】 柯韻伯:“汗出不徹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氣凝結,故反無汗而外不解,心下滿而微痛也。
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機在膀胱。
若小便利,病為在表,仍當發汗;如小便不利,病為在裡,是太陽之本病,而非桂枝症未罷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苓術,則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棗效培土制水之功。
此水結中焦,隻可利而不可散,所以與小青龍、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表裡證悉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 陳修園:“太陽之氣陷于中土,心下為脾之部位,故滿而微痛;脾不能轉輸其津液,故小便不利。
今用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則轉輸靈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淨矣。
” 【按語】 本方去桂還是去芍,曆來醫家争論不休。
《醫宗金鑒》認為去桂當是去芍之誤。
成無己不去桂而加苓術,則模棱兩可。
陳修園、柯韻伯服膺原文,仍主去桂。
我們認為:本證的病機關鍵在于小便不利,所以才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等證。
這是膀胱停水,腑病及經,出現類似太陽經表之證。
為此,去桂枝而加苓術,不在發汗而在于利小便。
陳修園說:“俾小便利而太陽之氣達于外,而内外之邪俱淨矣。
”觀方後注有“小便利則愈”五字,對本方治療目的,自可了如指掌矣。
【方歌】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頭項強痛熱翕翕。
【醫案選錄】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
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
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也。
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随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一服遂瘥。
(摘《長沙方歌括》) 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芍藥三兩大棗(擘)十二枚厚樸(炙去皮)二兩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适應證】 素有喘疾而病太陽中風,症見:氣喘、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或太陽病誤下,表邪未解,而緻微喘。
【原文】 第18條、43條。
【選注】 成無己:“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太虛,邪氣傳裡,正氣将脫也。
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加厚樸、杏仁以下逆氣”。
【按語】 今之臨床治療肺炎作喘,往往首先想到麻杏甘膏湯,對于風寒表未解,而見發熱、汗出、咳喘的肺炎患者,本方常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切勿忽視。
【方歌】 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醫案選錄】 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于舟艎闆下,不勝跧伏,後數日得脫。
因飽食,解衣以自快,次日遂作傷寒。
醫者以因飽傷食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
醫者怆惶罔知所措。
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此仲景法也。
醫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
(摘許叔微《傷寒九十論》第2頁) 十一、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生姜四兩芍藥四兩甘草(炙)二兩人參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 【适應證】 太陽病誤汗,損傷營血,而身體疼痛,脈沉遲無力。
【原文】 第62條。
【方義】 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以滋營血;重用生姜之宣,使藥力外走體表而止痛,增加人參益氣養營而扶正。
【選注】 尤在泾:“發汗後,邪痹于外,而營虛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脈轉沉遲。
經曰:其脈沉者,營氣微也。
又曰: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故以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盡之邪。
東垣雲:仲景于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并加人參。
古人血脫者,必益氣也。
然人參味甘氣溫,溫固養氣,甘亦實能生血。
汗下之後,血氣虛衰者,非此不為功矣。
” 【按語】 虛弱之人,發汗不當,可能出現傷陰和傷陽兩種情況。
若陽虛而汗漏不止者,則采用桂枝加附子湯;若陰血受損而身痛脈沉遲者,則用新加湯。
發汗不當,營血受傷,筋脈失養,故爾身痛。
其脈由浮變沉遲,說明表邪雖解而正氣已虛,故當采用扶正之法,切忌再發虛人之汗。
【方歌】 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醫案選錄】 曾治一樊姓婦女,新産之後,忽而身痛。
自服“生化湯”兩帖無效。
随我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身疼,用當歸、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等藥,服之有效,但治不徹底。
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白,囑用新加湯,三劑而病愈。
學員不解,我解釋說:關鍵在于新加湯走表而參芪走裡,此身疼一證,是在表的營衛氣血不足,故服新加湯更為合拍。
(劉渡舟醫案) 十二、桂枝甘草湯 【藥物組成】 枝桂(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适應證】 太陽病發汗過多,傷及心陽,出現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心陽不足證。
【原文】 第64條。
【方義】 心為陽中之太陽,心陽不足,則心悸不安,故喜用手按,俾外有所護則内悸稍安。
桂枝入心助陽,甘草益氣補中,二藥相配,辛甘合化,則有溫通心陽之功。
心陽得複,則諸症自愈。
【選注】 徐大椿:“發汗不誤,誤在過多。
汗為心之液,多則心氣虛。
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
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
一證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 柯韻伯:“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陽矣。
姜之辛散,棗之泥滞,固非所宜。
并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洩也。
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與心中悸而煩、心下有水氣而悸者迥别。
” 【按語】 本方藥味簡單,卻是補助心陽的要方。
凡平素心陽不足之人,稍動則氣促,心悸汗出者,均可應用本方。
如有水氣者,可以加茯苓、白術;如陽虛至甚,出現振振欲擗地者,則用真武湯為宜。
據臨床報道,本方水漬代茶,對低血壓而緻頭暈者,效果亦佳。
【方歌】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醫案選錄】 某女,58歲,消瘦,體質虛弱,在冬天溫暖室内仍需用被爐,如果突然把被爐拿掉,就加重心悸,坐立不安,如果不躺下就會更加痛苦。
投與: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後,心跳遂漸漸平靜,而且30分鐘後,還能幹活。
這種情況不是一次,而是數次。
什麼時候用桂枝甘草末,都能收到又快又好的療效。
心悸發作時,如不立即服藥,不僅心悸更加厲害,還會發生嘔吐。
(摘殷曉明譯《漢方四臨床》第25卷) 十三、小建中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膠饴一升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适應證】 平素氣血不足之人,感寒之後,出現心中煩悸;或少陽病,由于正氣不足,土不培木,而見腹中拘急疼痛,陽脈澀,陰脈反弦者。
【原文】 第100條、102條。
【方義】 饴糖補虛養血、緩急止痛為主藥。
配桂枝、甘草能溫中補虛;合芍藥、甘草可緩急止痛;又以大棗、生姜健胃而和營衛。
六藥相配,使中焦之氣得複,土能培木,則腹痛自止,氣血得充,虛煩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