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類概述

關燈
而脈浮緊者,必無汗而不解。

    大青龍湯為風寒在表而兼熱中者設,不是為有表無裡而設,故中風無汗煩躁者可用,傷寒而無汗煩躁者亦可用。

    蓋風寒本是一氣,故湯劑可以互投……大青龍之點睛,在無汗煩躁、無少陰證二句。

    合觀之,知本方本為太陽煩躁而設。

    ” 【按語】 煩躁一證,應當具體加以分析。

    本證的煩躁,是表實不解,陽氣内郁,郁而化熱的結果,它和陽明熱證的煩躁而兼有煩渴者不同。

    柯韻伯稱之為太陽經的煩躁,因為麻黃配石膏正是為了解決這類煩躁而設的藥物。

    程應旄說:“寒得麻黃之辛熱而外出,熱得石膏而内解,龍升雨降,郁熱頓除”。

     本方是發汗的峻烈之劑,一定要控制使用。

    凡陽氣不足,表虛有汗,脈象微弱者,一律禁用。

     還應指出,本方發汗解表,且有杏仁宣肺利氣,故又能發散水氣之邪而從汗解。

    《金匮》用治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的“溢飲”證,乃是本方治療的另一個方面。

     【方歌】 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煩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讨。

     【醫案選錄】 石某,男,36歲。

    河港大隊四小隊社員。

    1965年11月3日初診。

    病已三日,惡寒高熱39.5℃,無汗煩躁,頭身均痛,脈浮數,舌苔薄白。

     處方:麻黃、桂枝各一錢半,杏仁三錢,生石膏一兩,生甘草一錢,竹茹一錢半,竹葉三十片,鮮蘆根二尺。

    水煎服。

     一劑後,寒熱即退,但增咳嗽。

    原方去桂枝,加桔梗、桑葉各一錢半。

    又服一劑,病即告愈。

     (摘《中醫雜志》1966,3:23) 三、小青龍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加減法】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荛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适應證】 發熱惡寒,咳嗽或喘,吐清稀冷痰或白泡沫痰,舌苔水滑,脈弦或浮弦。

     【原文】 第40條、41條。

     【方義】 本方為外寒引動内飲而設。

    麻桂解表散寒,宣肺以平咳喘;芍藥、桂枝調和營衛;幹姜、細辛、半夏溫化寒飲而散寒降逆;五味子斂肺止咳,并可内護肝腎之陰;甘草補正和諸藥。

    共成溫肺散寒、化飲止咳平喘之功。

     【選注】 成無己:“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則水寒相搏,肺寒氣逆,故幹嘔發熱而咳。

    《針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之謂也。

    與小青龍湯發汗散水。

    水氣内漬,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随證增損,以解化之。

    ” 尤在泾:“大青龍合麻桂而加石膏,能發邪氣除煩躁。

    小青龍無石膏,有半夏、幹姜、芍藥、細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飲。

    而謂之青龍者,以其有發汗蠲飲之功。

    夫熱閉于經,而不用石膏,汗為熱隔,甯有能發之者乎?飲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與飲搏,甯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藥、五味,不特收逆氣而安肺氣,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勢,使不相驚而相就,以成内外協濟之功耳。

    ” 【按語】 本方為素有水飲停留,複感風寒,外邪引動内飲,即所謂“兩寒相感,中外皆傷”。

    本方重在溫化寒飲,所以,不論有無表證,隻要有咳嗽氣喘、痰冷而稀、舌苔水滑、惡寒背冷、脈浮弦或弦者,即可應用。

     方中的幹姜、細辛、五味子,被認為是仲景用治寒飲不可缺少之品。

    臨床上若肺寒偏重,則細辛、幹姜用量要大于五味子;若久咳肺虛,則五味子的用量就要酌情加重;若喉中如水雞聲者,可加射幹、紫菀、冬花;有熱煩躁者,亦可酌加石膏。

     小青龍湯是效果可靠的止咳平喘劑。

    我們認為:它畢竟是為發汗散寒而設,若下虛之人誤用本方,則能引起沖氣上逆,可出現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所以,本方不可久服,恐伐腎根,以俟證情有所緩解,即以苓桂術甘劑調理善後而為妥。

     【方歌】 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幹姜; 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裡飲病為殃。

     【醫案選錄】 王某,男,54歲。

    患咳嗽已十餘載,往年冬發夏愈,自今年起,由春及夏,頻發無度。

    現值盛夏,尚穿棉襖,夜睡棉被,凜凜惡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氣喘不能平卧,舌苔白,脈弦緊。

    此為風寒外束,飲邪内停,阻遏陽氣,肺氣失宣,法宜溫肺化飲,解表通陽。

    處方:炙麻黃十一錢,桂枝三錢,姜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幹姜一錢半,白芍三錢,細辛六分,白術三錢,炙甘草一錢。

     二診時,咳嗽已稀,已棄棉衣,畏寒亦減。

    原方幹姜加重至二錢,細辛加重至一錢。

     三診,喘咳全平,已能穿單衣,睡席子,夜寐通宵。

    原方再服三劑。

     四診,諸證悉減,唯動則氣喘。

    初病在肺,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