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及腎,配以都氣丸常服,以圖根除。
(摘《江蘇中醫》1965,10:22) 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個甘草(炙)二兩石膏(碎,綿裹)半斤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适應證】 氣喘為甚,發熱而不惡寒,汗出而口不渴,脈數,舌紅,苔則薄黃。
【原文】 第63條、162條。
【方義】 本方治療肺熱氣喘之證。
用麻黃宣肺平喘,輔以石膏則清肺熱,兩藥合作,而喘自止。
配杏仁利肺氣,以助麻黃之宣,佐甘草扶中州而調和諸藥。
【選注】 尤在泾:“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
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熱。
發汗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黃、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氣、散邪氣;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氣、除熱氣,而桂枝不可更行矣。
蓋肺中之邪,非麻黃杏仁不能發,而寒郁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抑以緩石膏之悍也。
” 【按語】 本方清宣肺氣之熱,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方用麻黃之目的,不在發汗,而在宣肺清熱,故有汗者可用,無汗者亦可用。
本方具有顯著的止咳平喘的療效,臨床常用于肺炎及小兒麻疹合并肺炎等證。
如加蒲公英、雙花、魚腥草等物,則有解毒消炎的作用;若加羚羊角粉,可治小兒麻疹續發的高熱而喘之證;若痰熱盛者,亦可酌加黛蛤散、甜葶苈、鮮杷葉等;若大便不利,氣喘而急者,可加瓜蒌皮、葶苈子、炙桑皮等清瀉肺熱之品;若大便燥結,腑氣不利,喘而腹滿者,亦可酌加牽牛、大黃瀉下。
【方歌】 麻杏石甘四物施,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别桂枝。
【醫案選錄】 鐘右,住聖母院路,初診十一月初三日。
傷寒七日,發熱無汗,微惡寒,一身盡疼,咯痰不暢,肺氣閉塞使然也。
痰色黃,中已化熱,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浮萍。
淨麻黃三錢,光杏仁五錢,生石膏四錢,青黛四分同打,生草三錢,浮萍三錢。
二診十一月初四日:昨進麻杏石甘湯加浮萍,汗洩而熱稍除,唯咳嗽、咯痰不暢,引胸腹而俱痛,脈仍浮緊,仍宜前法以洩之。
自服第二方後,又出微汗,身熱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浮移不居。
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摘《經方實驗錄》第24頁) 五、麻黃連轺赤小豆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連轺(連翹根)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兩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适應證】 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胸脘痞悶,發熱惡寒,無汗,脈浮。
【原文】 第262條。
【方義】 麻黃、杏仁、生姜以宣散表邪;連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濕,并有解毒之功;甘草、大棗調和脾胃。
共為解表散邪、清利濕熱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濕熱發黃無表裡證,熱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裡實者下之,表實者汗之,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
用麻黃湯以開其表,使黃從外散,去桂枝者,避其熱也;佐姜棗者,和其營衛也;加連轺、梓皮以瀉其熱,赤小豆以利其濕,共成治表實發黃之效也。
連轺,即連翹根,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 尤在泾:“瘀熱在裡者,汗不得出而熱瘀于裡也,故與麻黃、杏仁、生姜之辛溫,以發越其表;赤小豆、連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于裡;大棗、甘草甘溫悅脾,以為散濕驅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氣也。
合而言之,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栀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
” 【按語】 本方治療濕熱兼有表證的發黃。
方中雖用發汗之劑,但佐以清熱利濕之品。
近人樊天徒氏認為其治療瘡毒内攻,浮腫喘滿症亦有卓效,錄之可作參考。
【方歌】 麻黃連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 麻翹姜草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醫案選錄】 某生,周身泛起皮疹苦癢,用手搔癢則縷縷成痕而高出皮面。
舉凡疏風清熱利濕之藥嘗之殆遍而不效。
切其脈浮弦,舌苔白而略膩。
辨為濕熱在表,陽氣怫郁不伸之證。
疏麻黃連轺赤小豆湯原方,服後令微汗而瘥。
(劉渡舟醫案) 六、麻黃細辛附子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發熱惡寒,寒多熱少,頭痛無汗,脈不浮而反沉,舌淡苔薄白。
【原文】 第3
(摘《江蘇中醫》1965,10:22) 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個甘草(炙)二兩石膏(碎,綿裹)半斤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适應證】 氣喘為甚,發熱而不惡寒,汗出而口不渴,脈數,舌紅,苔則薄黃。
【原文】 第63條、162條。
【方義】 本方治療肺熱氣喘之證。
用麻黃宣肺平喘,輔以石膏則清肺熱,兩藥合作,而喘自止。
配杏仁利肺氣,以助麻黃之宣,佐甘草扶中州而調和諸藥。
【選注】 尤在泾:“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
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熱。
發汗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黃、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氣、散邪氣;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氣、除熱氣,而桂枝不可更行矣。
蓋肺中之邪,非麻黃杏仁不能發,而寒郁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抑以緩石膏之悍也。
” 【按語】 本方清宣肺氣之熱,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方用麻黃之目的,不在發汗,而在宣肺清熱,故有汗者可用,無汗者亦可用。
本方具有顯著的止咳平喘的療效,臨床常用于肺炎及小兒麻疹合并肺炎等證。
如加蒲公英、雙花、魚腥草等物,則有解毒消炎的作用;若加羚羊角粉,可治小兒麻疹續發的高熱而喘之證;若痰熱盛者,亦可酌加黛蛤散、甜葶苈、鮮杷葉等;若大便不利,氣喘而急者,可加瓜蒌皮、葶苈子、炙桑皮等清瀉肺熱之品;若大便燥結,腑氣不利,喘而腹滿者,亦可酌加牽牛、大黃瀉下。
【方歌】 麻杏石甘四物施,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别桂枝。
【醫案選錄】 鐘右,住聖母院路,初診十一月初三日。
傷寒七日,發熱無汗,微惡寒,一身盡疼,咯痰不暢,肺氣閉塞使然也。
痰色黃,中已化熱,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浮萍。
淨麻黃三錢,光杏仁五錢,生石膏四錢,青黛四分同打,生草三錢,浮萍三錢。
二診十一月初四日:昨進麻杏石甘湯加浮萍,汗洩而熱稍除,唯咳嗽、咯痰不暢,引胸腹而俱痛,脈仍浮緊,仍宜前法以洩之。
自服第二方後,又出微汗,身熱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浮移不居。
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摘《經方實驗錄》第24頁) 五、麻黃連轺赤小豆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連轺(連翹根)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兩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适應證】 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胸脘痞悶,發熱惡寒,無汗,脈浮。
【原文】 第262條。
【方義】 麻黃、杏仁、生姜以宣散表邪;連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濕,并有解毒之功;甘草、大棗調和脾胃。
共為解表散邪、清利濕熱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濕熱發黃無表裡證,熱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裡實者下之,表實者汗之,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
用麻黃湯以開其表,使黃從外散,去桂枝者,避其熱也;佐姜棗者,和其營衛也;加連轺、梓皮以瀉其熱,赤小豆以利其濕,共成治表實發黃之效也。
連轺,即連翹根,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 尤在泾:“瘀熱在裡者,汗不得出而熱瘀于裡也,故與麻黃、杏仁、生姜之辛溫,以發越其表;赤小豆、連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于裡;大棗、甘草甘溫悅脾,以為散濕驅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氣也。
合而言之,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栀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
” 【按語】 本方治療濕熱兼有表證的發黃。
方中雖用發汗之劑,但佐以清熱利濕之品。
近人樊天徒氏認為其治療瘡毒内攻,浮腫喘滿症亦有卓效,錄之可作參考。
【方歌】 麻黃連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 麻翹姜草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醫案選錄】 某生,周身泛起皮疹苦癢,用手搔癢則縷縷成痕而高出皮面。
舉凡疏風清熱利濕之藥嘗之殆遍而不效。
切其脈浮弦,舌苔白而略膩。
辨為濕熱在表,陽氣怫郁不伸之證。
疏麻黃連轺赤小豆湯原方,服後令微汗而瘥。
(劉渡舟醫案) 六、麻黃細辛附子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發熱惡寒,寒多熱少,頭痛無汗,脈不浮而反沉,舌淡苔薄白。
【原文】 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