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01條。
【方義】 麻黃發汗以解太陽之表,附子補陽以扶少陰之虛,細辛散寒破陰,以助麻附散寒之用。
三藥相合,于扶陽之中促進解表,于解表中又能溫經助陽,以達成溫經解表的功效。
【選注】 成無己:“少陰病,當無熱惡寒。
反發熱者,邪在表也。
雖脈沉,以始得則邪氣未深,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
” 尤在泾:“此寒中少陰之經,而複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氣相通故也。
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
陽病脈當浮而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經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也。
” 【按語】 本方所主系太少“兩感”證,所以此方表裡同治。
但應注意,此證既有少陰裡虛,而又見太陽表實,反映邪未全陷少陰,故與單純的少陰寒證不同。
若服湯後而病不瘳,則陽虛抗邪無力,不能拒邪外出,故當先救其裡,則用四逆湯方。
【方歌】 麻黃附子細辛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醫案選錄】 男性,30餘。
患感冒咳嗽,遷延未愈。
曾服西藥和中藥,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視無異常。
經服藥一月,咳嗽仍不好,來我處就醫。
體溫37.5℃,喉癢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聲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潤白苔,脈沉弦而尺部獨浮。
據脈證分析,當是風寒入于少陰。
雖然不是“少陰病始得之”的證候,但它是少陰病的見證則無疑義。
《張氏醫通》說:“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沉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于是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給服二劑,微熱退清,咳止聲揚。
原方出入,兼予調理,體力康複。
(摘《江蘇中醫》1959,2:12) 七、麻黃附子甘草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上述之少陰病“兩感證”,已二三日,而無下利吐逆等裡證者。
【原文】 第302條。
【方義】 本方即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細辛加炙甘草而成。
因病已二三日,雖無裡證,但正虛可慮,故去細辛以防傷正,加炙草以顧護正氣。
【選注】 《醫宗金鑒》:“此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也。
蓋謂二三日不見吐利裡寒之證,知邪已衰。
然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耳!故不用細辛而用甘草,蓋于溫散之中有和意也。
此二證,皆未曰無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陰不得有汗,不須言也。
柯琴曰:彼太陽而脈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裡,是裡寒陰盛也。
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
夫以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裡。
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唯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
此裡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
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
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
” 【按語】 本方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互相發明,雖同為溫經解表、表裡兼治之劑,但所主之證又有緩急輕重之分,故用藥亦有加減變化之别。
【方歌】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原來無裡證,助陽發汗保安康。
【醫案選錄】 餘嘗治上海電報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齡。
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強呼之醒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
按其脈微細無力。
餘曰:此仲景先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顧餘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請另乞診于高明。
高君自明西醫理,能注射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于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
餘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淨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
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
次日複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于原方加減。
五日而痧疹出,微汗與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
痧布達五日之久,而胸悶不除,大熱不減,當于麻杏甘石重劑,始獲痊愈。
一月後,高公子又以微感風寒,複發嗜寐之恙,脈轉微細,與前度仿佛。
此時,餘已成竹在胸,不虞其變,依然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與之,四月而蒇。
(摘《經方實驗錄》第49頁) 八、麻黃升麻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铢黃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藥六铢天門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綿裹)六铢白術六铢幹姜六铢 【煎服法】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
【方義】 麻黃發汗以解太陽之表,附子補陽以扶少陰之虛,細辛散寒破陰,以助麻附散寒之用。
三藥相合,于扶陽之中促進解表,于解表中又能溫經助陽,以達成溫經解表的功效。
【選注】 成無己:“少陰病,當無熱惡寒。
反發熱者,邪在表也。
雖脈沉,以始得則邪氣未深,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
” 尤在泾:“此寒中少陰之經,而複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氣相通故也。
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
陽病脈當浮而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經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也。
” 【按語】 本方所主系太少“兩感”證,所以此方表裡同治。
但應注意,此證既有少陰裡虛,而又見太陽表實,反映邪未全陷少陰,故與單純的少陰寒證不同。
若服湯後而病不瘳,則陽虛抗邪無力,不能拒邪外出,故當先救其裡,則用四逆湯方。
【方歌】 麻黃附子細辛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醫案選錄】 男性,30餘。
患感冒咳嗽,遷延未愈。
曾服西藥和中藥,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視無異常。
經服藥一月,咳嗽仍不好,來我處就醫。
體溫37.5℃,喉癢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聲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潤白苔,脈沉弦而尺部獨浮。
據脈證分析,當是風寒入于少陰。
雖然不是“少陰病始得之”的證候,但它是少陰病的見證則無疑義。
《張氏醫通》說:“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沉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于是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給服二劑,微熱退清,咳止聲揚。
原方出入,兼予調理,體力康複。
(摘《江蘇中醫》1959,2:12) 七、麻黃附子甘草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上述之少陰病“兩感證”,已二三日,而無下利吐逆等裡證者。
【原文】 第302條。
【方義】 本方即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細辛加炙甘草而成。
因病已二三日,雖無裡證,但正虛可慮,故去細辛以防傷正,加炙草以顧護正氣。
【選注】 《醫宗金鑒》:“此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也。
蓋謂二三日不見吐利裡寒之證,知邪已衰。
然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耳!故不用細辛而用甘草,蓋于溫散之中有和意也。
此二證,皆未曰無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陰不得有汗,不須言也。
柯琴曰:彼太陽而脈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裡,是裡寒陰盛也。
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
夫以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裡。
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唯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
此裡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
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
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
” 【按語】 本方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互相發明,雖同為溫經解表、表裡兼治之劑,但所主之證又有緩急輕重之分,故用藥亦有加減變化之别。
【方歌】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原來無裡證,助陽發汗保安康。
【醫案選錄】 餘嘗治上海電報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齡。
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強呼之醒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
按其脈微細無力。
餘曰:此仲景先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顧餘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請另乞診于高明。
高君自明西醫理,能注射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于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
餘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淨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
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
次日複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于原方加減。
五日而痧疹出,微汗與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
痧布達五日之久,而胸悶不除,大熱不減,當于麻杏甘石重劑,始獲痊愈。
一月後,高公子又以微感風寒,複發嗜寐之恙,脈轉微細,與前度仿佛。
此時,餘已成竹在胸,不虞其變,依然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與之,四月而蒇。
(摘《經方實驗錄》第49頁) 八、麻黃升麻湯 【藥物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铢黃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藥六铢天門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綿裹)六铢白術六铢幹姜六铢 【煎服法】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