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更能通經活絡;配以附子大熱之品,溫散寒濕而力大功專。
甘草、生姜、大棗則調和營衛,扶正去邪,為治療寒濕痹證的要方。
本方的藥物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在劑量上卻加重許多。
附子熟用而量大,則可溫經止痛以治痹;生用則扶陽消陰而治厥。
【方歌】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醫案選錄】 黃某,女,24歲。
下肢關節疼痛已年餘,曾經中西治療效果不顯。
現病情仍重,尤以右膝關節疼痛為甚,伸屈痛劇,行走困難,遇陰雨天則疼痛難忍,胃納尚好,大便時結時爛,面色白,苔白潤滑,脈弦緊,重按無力,診為寒濕痹證。
處方:桂枝尖一兩,炮附子八錢,生姜六錢,炙草四錢,大棗四枚,三劑。
複診:服藥後痛減半,精神食欲轉佳。
處方:桂枝尖一兩,炮附子一兩,生姜八錢,炙草六錢,大棗六枚。
連服十劑,疼痛完全消失。
(摘《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1964,6:30) 十八、去桂加白術湯 【藥物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術四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内,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
) 【适應證】 全身疼痛劇烈,轉側為之困難,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脈來浮虛而澀。
【原文】 第174條。
【方義】 炮附子溫經助陽散寒,白術健脾燥濕,術附合用,并走皮間,以逐寒濕之邪。
姜棗調和營衛,炙甘草和中安正。
【選注】 柯韻伯:“脈浮為在表,虛為風,澀為濕,身體煩疼,表證表脈也;不嘔不渴,是裡無熱,故于桂枝湯加桂以治風寒。
去芍藥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熱,以除寒濕。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證未除,病仍在表。
不是因于胃家實,而因于脾氣虛矣。
蓋脾家實,腐穢當自去;脾家虛,濕土失職不能制水,濕氣留于皮膚,故大便反見燥化。
不嘔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
濡濕之地,風氣常在,故風濕相搏不解也。
病本在脾,法當君以白術,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勝濕,土旺則風自平矣。
” 【按語】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本方所治為寒濕偏勝,所以術附并用。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一句,注家意見不一,唯柯氏指出:大便溏為脾虛之常,大便硬系脾虛之變,而能一言道破病機。
本方後有“其人身如痹”、“其人如冒狀”之語,這既是正氣驅邪的反映,也提示了附子劑量不能再大。
所以,既言“勿怪”,又說“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其中有瞻前顧後之意。
【方歌】 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 術附姜棗加甘草,三服都盡冒始應。
【醫案選錄】 韓某,男,37歲,工人。
自訴患關節炎有數年之久,右手腕關節囊腫起如蠶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兩膝關節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難,每屆天氣變化,則身痛轉劇。
視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脈弦而遲,問其大便則稱幹燥難解。
辨為寒濕着外而脾虛不運之證。
為疏:附子15克,白術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
服藥後,周身如蟲行皮中狀,兩腿膝關節出黏涼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難變易。
轉方用:幹姜10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至三劑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
又用上方三劑而身痛亦瘳。
後以丸藥調理,逐漸平安。
(劉渡舟醫案) 十九、桂枝加芍藥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生姜(切)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 【适應證】 治太陰脾家的氣血不和而發生腹滿時痛等證。
【原文】 第279條。
【方義】 本方即桂枝湯原方而倍加芍藥。
芍藥大于桂枝,則不治表而治裡,故能調和脾胃氣血陰陽的不和。
氣血通利,脾經調和,則腹滿時痛等證自已。
【選注】 尤在泾:“病在太陽,不與解表,而反攻裡,因而邪氣乘虛陷入太陰之位,為腹滿而時痛,陶氏所謂誤下傳者是也。
夫病為邪陷而來者,必得邪解而後愈;而藏陰為藥所傷者,亦必以藥和之而後安,故須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
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 【按語】 本病來源于太陽,經誤下轉入太陰,使脾髒氣血不利。
氣滞則脹,血滞則痛,故曰“腹滿時痛”。
本方為和裡之劑,但有的注家囿于桂枝湯解表,認為此方解表和裡,這是不妥當的。
因為方中芍藥倍于桂枝,陰藥大于陽藥,顯然它已不具解表的作用了。
臨床應用本方,要抓住脾胃不和、氣血不利和脾陰偏虛這三個病理環節,使用本方則萬舉萬當。
氣血不利的腹滿,則有别于以脹為主的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彼則氣滞而脹,此則兼有血脈不利,故既有腹脹,同時也有腹痛。
脾屬土,肝屬木。
脾家氣血不利,必然會影響及肝,而使肝木不達。
脾氣不和,肝來刑之,故其脈常弦。
由于氣血郁滞而又使脾陰不和,此與陰血不足有關,所以臨床表現舌質也多偏紅。
【方歌】 桂枝加芍腹痛珍,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醫案選錄】 李某,男,43歲,湖北人。
患慢性菌痢已五載,大便每日七八次,裡急後重,大便帶有白色黏液。
大便鏡檢:紅細胞0~1,膿細胞3~5,吞噬細胞0~1。
經西藥治療未能痊愈。
切其脈弦,按腹肌攣如條索,舌紅而苔薄白。
辨證:久利傷陰,腹痛而肌肉痙攣,脈來又弦,反映了肝脾不和,氣血乖戾,疏洩失司之象。
治法:調和肝脾,緩解拘急。
方藥: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枚。
上方連服四劑,而下利悉愈。
(劉渡舟醫案) 二十、桂枝加大黃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太陰病,腹滿疼痛而大便不通。
【原文】 第279條、280條。
【方義】 桂枝加芍藥湯,可調和脾家氣血,再加大黃,又可攻逐腸胃間的腐穢之物。
【選注】 尤在泾:“腹滿而未實,痛而不甚者,可以桂枝加芍藥和而解之。
若大實大痛者,邪氣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黃越陷邪而去實滞也。
夫太陰脾髒也,何以能實而可下。
陽明者,太陰之表,以膜相連,髒受邪而腑不行則實,故脾非自實也,因胃實而實也。
大黃所以下胃,豈以下脾哉?” 【按語】 本方所指的病機,是以脾家氣血不和,外累陽明,即“髒受邪而腑不行則實”的病變。
本方主證是腹滿疼痛拒按,脈弦有力,舌紅苔厚,大便秘結,或大便瀉下不爽,或便膿血後重難通。
【方歌】 桂加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裡病; 調和氣血瀉結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醫案選錄】 李某,男,36歲,腹痛下利紅白,裡急後重,每日三四次,經年不愈,而治療罔效。
切其脈弦而任按,舌苔黃而質绛。
餘曰:此病脾胃氣血不和,又中夾凝滞之邪,積邪不去,則下利不能止。
法當通因通用,掃除腸中腐穢則病可愈。
疏:桂枝6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大黃6克。
囑一次煎服。
服藥不久而大便作瀉,皆黏膩臭穢之物。
從此而下利日見輕緩,因此獲愈。
(劉渡舟醫案) 二十一、桂枝人參湯 【藥物組成】 桂枝(别切)四兩甘草(炙)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幹姜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治協熱利而表裡皆寒,内見腹痛瀉下不止而心下痞滿,外見發熱惡寒而其表不解,以舌淡苔白,脈浮遲無力為準。
【原文】 第163條。
【方義】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幹姜溫中驅寒,白術健脾燥濕,用桂枝通陽解表。
後下桂,取其氣薄而先解表之義。
【選注】 柯韻伯:“外熱未除,是表不解;利下不止,是裡不解,此之謂有表裡症。
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而解表。
故用桂枝甘草為君,佐以幹姜參術。
先煎四物,後内桂枝,使和中之力饒,而解肌之氣銳,于以奏雙解表裡之功。
” 【按語】 本方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都是表裡雙解之劑,而有寒熱補瀉之别。
此為表裡皆寒而設,彼為表裡皆熱下利而立;此補太陰之裡虛,彼清陽明之内熱。
兩證對比自明,不得混為一談。
【方歌】 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後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醫案選錄】 劉君利病複作,投當歸銀花湯,另送伊家制利疾散茶二包,病雖愈,唯便後白色未減,心下痞硬,身熱不退。
愚思仲景曰: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遂書此以服,大效。
後因至衡州取賬目,途中飲食不潔,寒暑失宜,病複大作,遂于衡邑将原方續服三劑乃愈。
(摘《中醫雜志》謝安之醫案)
甘草、生姜、大棗則調和營衛,扶正去邪,為治療寒濕痹證的要方。
本方的藥物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在劑量上卻加重許多。
附子熟用而量大,則可溫經止痛以治痹;生用則扶陽消陰而治厥。
【方歌】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醫案選錄】 黃某,女,24歲。
下肢關節疼痛已年餘,曾經中西治療效果不顯。
現病情仍重,尤以右膝關節疼痛為甚,伸屈痛劇,行走困難,遇陰雨天則疼痛難忍,胃納尚好,大便時結時爛,面色白,苔白潤滑,脈弦緊,重按無力,診為寒濕痹證。
處方:桂枝尖一兩,炮附子八錢,生姜六錢,炙草四錢,大棗四枚,三劑。
複診:服藥後痛減半,精神食欲轉佳。
處方:桂枝尖一兩,炮附子一兩,生姜八錢,炙草六錢,大棗六枚。
連服十劑,疼痛完全消失。
(摘《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1964,6:30) 十八、去桂加白術湯 【藥物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術四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内,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
) 【适應證】 全身疼痛劇烈,轉側為之困難,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脈來浮虛而澀。
【原文】 第174條。
【方義】 炮附子溫經助陽散寒,白術健脾燥濕,術附合用,并走皮間,以逐寒濕之邪。
姜棗調和營衛,炙甘草和中安正。
【選注】 柯韻伯:“脈浮為在表,虛為風,澀為濕,身體煩疼,表證表脈也;不嘔不渴,是裡無熱,故于桂枝湯加桂以治風寒。
去芍藥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熱,以除寒濕。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證未除,病仍在表。
不是因于胃家實,而因于脾氣虛矣。
蓋脾家實,腐穢當自去;脾家虛,濕土失職不能制水,濕氣留于皮膚,故大便反見燥化。
不嘔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
濡濕之地,風氣常在,故風濕相搏不解也。
病本在脾,法當君以白術,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勝濕,土旺則風自平矣。
” 【按語】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本方所治為寒濕偏勝,所以術附并用。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一句,注家意見不一,唯柯氏指出:大便溏為脾虛之常,大便硬系脾虛之變,而能一言道破病機。
本方後有“其人身如痹”、“其人如冒狀”之語,這既是正氣驅邪的反映,也提示了附子劑量不能再大。
所以,既言“勿怪”,又說“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其中有瞻前顧後之意。
【方歌】 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 術附姜棗加甘草,三服都盡冒始應。
【醫案選錄】 韓某,男,37歲,工人。
自訴患關節炎有數年之久,右手腕關節囊腫起如蠶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兩膝關節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難,每屆天氣變化,則身痛轉劇。
視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脈弦而遲,問其大便則稱幹燥難解。
辨為寒濕着外而脾虛不運之證。
為疏:附子15克,白術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
服藥後,周身如蟲行皮中狀,兩腿膝關節出黏涼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難變易。
轉方用:幹姜10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至三劑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
又用上方三劑而身痛亦瘳。
後以丸藥調理,逐漸平安。
(劉渡舟醫案) 十九、桂枝加芍藥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六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生姜(切)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 【适應證】 治太陰脾家的氣血不和而發生腹滿時痛等證。
【原文】 第279條。
【方義】 本方即桂枝湯原方而倍加芍藥。
芍藥大于桂枝,則不治表而治裡,故能調和脾胃氣血陰陽的不和。
氣血通利,脾經調和,則腹滿時痛等證自已。
【選注】 尤在泾:“病在太陽,不與解表,而反攻裡,因而邪氣乘虛陷入太陰之位,為腹滿而時痛,陶氏所謂誤下傳者是也。
夫病為邪陷而來者,必得邪解而後愈;而藏陰為藥所傷者,亦必以藥和之而後安,故須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
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 【按語】 本病來源于太陽,經誤下轉入太陰,使脾髒氣血不利。
氣滞則脹,血滞則痛,故曰“腹滿時痛”。
本方為和裡之劑,但有的注家囿于桂枝湯解表,認為此方解表和裡,這是不妥當的。
因為方中芍藥倍于桂枝,陰藥大于陽藥,顯然它已不具解表的作用了。
臨床應用本方,要抓住脾胃不和、氣血不利和脾陰偏虛這三個病理環節,使用本方則萬舉萬當。
氣血不利的腹滿,則有别于以脹為主的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彼則氣滞而脹,此則兼有血脈不利,故既有腹脹,同時也有腹痛。
脾屬土,肝屬木。
脾家氣血不利,必然會影響及肝,而使肝木不達。
脾氣不和,肝來刑之,故其脈常弦。
由于氣血郁滞而又使脾陰不和,此與陰血不足有關,所以臨床表現舌質也多偏紅。
【方歌】 桂枝加芍腹痛珍,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醫案選錄】 李某,男,43歲,湖北人。
患慢性菌痢已五載,大便每日七八次,裡急後重,大便帶有白色黏液。
大便鏡檢:紅細胞0~1,膿細胞3~5,吞噬細胞0~1。
經西藥治療未能痊愈。
切其脈弦,按腹肌攣如條索,舌紅而苔薄白。
辨證:久利傷陰,腹痛而肌肉痙攣,脈來又弦,反映了肝脾不和,氣血乖戾,疏洩失司之象。
治法:調和肝脾,緩解拘急。
方藥: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枚。
上方連服四劑,而下利悉愈。
(劉渡舟醫案) 二十、桂枝加大黃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太陰病,腹滿疼痛而大便不通。
【原文】 第279條、280條。
【方義】 桂枝加芍藥湯,可調和脾家氣血,再加大黃,又可攻逐腸胃間的腐穢之物。
【選注】 尤在泾:“腹滿而未實,痛而不甚者,可以桂枝加芍藥和而解之。
若大實大痛者,邪氣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黃越陷邪而去實滞也。
夫太陰脾髒也,何以能實而可下。
陽明者,太陰之表,以膜相連,髒受邪而腑不行則實,故脾非自實也,因胃實而實也。
大黃所以下胃,豈以下脾哉?” 【按語】 本方所指的病機,是以脾家氣血不和,外累陽明,即“髒受邪而腑不行則實”的病變。
本方主證是腹滿疼痛拒按,脈弦有力,舌紅苔厚,大便秘結,或大便瀉下不爽,或便膿血後重難通。
【方歌】 桂加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裡病; 調和氣血瀉結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醫案選錄】 李某,男,36歲,腹痛下利紅白,裡急後重,每日三四次,經年不愈,而治療罔效。
切其脈弦而任按,舌苔黃而質绛。
餘曰:此病脾胃氣血不和,又中夾凝滞之邪,積邪不去,則下利不能止。
法當通因通用,掃除腸中腐穢則病可愈。
疏:桂枝6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大黃6克。
囑一次煎服。
服藥不久而大便作瀉,皆黏膩臭穢之物。
從此而下利日見輕緩,因此獲愈。
(劉渡舟醫案) 二十一、桂枝人參湯 【藥物組成】 桂枝(别切)四兩甘草(炙)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幹姜三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适應證】 治協熱利而表裡皆寒,内見腹痛瀉下不止而心下痞滿,外見發熱惡寒而其表不解,以舌淡苔白,脈浮遲無力為準。
【原文】 第163條。
【方義】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幹姜溫中驅寒,白術健脾燥濕,用桂枝通陽解表。
後下桂,取其氣薄而先解表之義。
【選注】 柯韻伯:“外熱未除,是表不解;利下不止,是裡不解,此之謂有表裡症。
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而解表。
故用桂枝甘草為君,佐以幹姜參術。
先煎四物,後内桂枝,使和中之力饒,而解肌之氣銳,于以奏雙解表裡之功。
” 【按語】 本方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都是表裡雙解之劑,而有寒熱補瀉之别。
此為表裡皆寒而設,彼為表裡皆熱下利而立;此補太陰之裡虛,彼清陽明之内熱。
兩證對比自明,不得混為一談。
【方歌】 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後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醫案選錄】 劉君利病複作,投當歸銀花湯,另送伊家制利疾散茶二包,病雖愈,唯便後白色未減,心下痞硬,身熱不退。
愚思仲景曰: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遂書此以服,大效。
後因至衡州取賬目,途中飲食不潔,寒暑失宜,病複大作,遂于衡邑将原方續服三劑乃愈。
(摘《中醫雜志》謝安之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