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概述

關燈
得甯。

     【選注】 成無己:“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藏之中,為中州。

    治中焦,生育營衛,通行津液。

    一有不調,則營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

    膠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饴為君,甘草為臣。

    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

    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洩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

    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

    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姜棗為使。

    ” 【按語】 本方實際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饴糖而成,不以桂枝加味名方,是因其重點不在于解表,而在于建中。

    中焦為營衛氣血之源,太陽中風固然可使營衛失調,中焦虛衰同樣亦可緻營衛失調,而出現陰陽不和的寒熱證象。

    小建中湯正為此證而設,它開辟了内傷甘藥補虛的法門。

     臨床上常用本方治療虛寒性腹痛,如消化道潰瘍、腸痙攣、慢性肝炎等,凡中醫辨證屬虛寒者,皆可酌情使用。

     【方歌】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 虛勞裡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醫案選錄】 李婦,38歲,大連人。

    産後失血過多,又加天氣酷寒,而腹中疼痛,痛時自覺肚皮向裡抽動。

    此時,必須用熱物溫暖,方能緩解。

    切其脈弦細而責,視其舌淡嫩苔薄。

    辨為血虛而不養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7枚,當歸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至三劑,而腹痛不發。

    轉方用雙和飲氣血兩補收功。

     (劉渡舟醫案) 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牡蛎(熬)五兩蜀漆(洗去腥)三兩龍骨四兩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

    ) 【适應證】 治療傷寒誤用火攻,損傷心陽,出現驚狂,卧起不安等證。

     【原文】 第112條。

     【方義】 桂枝合甘草,辛甘以扶心陽之虛;生姜配大棗,補中益氣兼和營衛;龍骨、牡蛎潛鎮心神,定其驚狂。

    夫胸陽不振,則陰霾内生,痰濁之邪可以迷心,故用蜀漆之辛劫痰以開竅。

     【選注】 尤在泾:“陽者,心之陽,即神明也。

    亡陽者,火氣通于心,神被火迫而不守。

    此與發汗亡陽者不同。

    發汗者,搖其精則厥逆、筋惕肉,故當用四逆。

    被火者,動其神則驚狂起卧不安,故當用龍牡。

    其去芍藥者,蓋欲以甘草急複心陽,而不須酸味更益營氣也。

    與發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意。

    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結氣。

    此證火氣内迫心包,故須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 【按語】 本方即桂枝湯去芍藥,再加蜀漆、龍骨、牡蛎而成。

    胸陽不振,如出現胸滿脈促者,用桂枝去芍藥湯。

    若陽虛為甚,陰邪内凝,出現胸滿煩驚、卧起不安等證,應以本方扶陽消陰、滌痰開竅而鎮靜安神。

     本證由心虛煩躁發展至驚狂卧起不安,顯然病情較前為重,而又有痰邪内阻之變,故此方加蜀漆,以去痰水之結,方有利于桂枝的溫通,而達到治療目的。

     【方歌】 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 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勳。

     【醫案選錄】 董某,男,28歲,包頭人。

    因精神受刺激而成疾。

    自稱睡眠不佳,心中煩躁,并有三幻(幻聽、幻視、幻覺)症狀,有時膽小害怕,有時悲泣欲哭,胸中煩悶,不能自已。

    切其脈弦滑,視其舌苔白膩而厚。

    辨為痰熱内阻,上擾心宮,而肝氣複抑所緻。

     疏方:蜀漆6克,黃連9克,大黃9克,生姜9克,桂枝6克,龍骨12克,牡蛎12克,竹茹10克,膽星10克,菖蒲9克,郁金9克。

     服兩劑而大便作瀉,心胸為之舒暢。

    上方減去大黃,又服三劑,突然吐出痰涎盈碗,從此病情好轉。

    後用滌痰湯與溫膽湯交替服用而獲愈。

     (劉渡舟醫案) 十五、桂枝加桂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五兩芍藥三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洩奔豚氣也。

    ) 【适應證】 治奔豚氣,因燒針發汗,針處受寒,核起而赤,導緻氣從少腹上沖于心。

     【原文】 第117條。

     【方義】 桂枝湯解表以散外寒,加重桂枝劑量,使其平沖降逆,以洩奔豚于下。

     【選注】 陳修園:“少陰上火而下水,太陽病以燒針令其汗,汗多傷心,火衰而水乘之,故發奔豚。

    用桂枝加桂,使桂枝得盡其量,上能保少陰之火髒,下能溫少陰之水髒,一物而兩扼其要也。

    ” 徐大椿:“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味重則能達下。

    凡奔豚證,此方可增減用之”。

     【按語】 丹波元簡認為:奔豚一證,多因寒水上沖,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的範圍雲雲。

    我們認為:少陰陽虛是奔豚證的内因,外受風寒和精神刺激則是奔豚的誘因。

    此證氣從少腹上沖心胸以外,亦可見到少腹鼓起如木棒狀,兼見心下悸動、短氣、急迫、起卧不安等證。

    若氣沖至咽喉,則有窒息欲死的恐怖之感,并可伴有出冷汗及精神極度緊張等證。

     桂枝既可以疏肝解郁,又可以補心陽以降逆氣。

    所以,加重桂枝的劑量而制大其服,則外可散寒,内可平沖,而奔豚自已。

     本方是加桂枝還是加肉桂,有兩種不同看法。

    我們認為,根據原文“更加桂二兩”,應是加桂枝,然驗于臨床,加肉桂亦能取得療效。

     【方歌】 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沖心來勢兇 平沖降逆解外寒補心伐腎立奇功 【醫案選錄】 崔某,女,50歲。

    其證頗奇,自覺有一股氣流,先從兩腿内側開始,沿陰股往上滾動,至小腹則腹脹;至心胸則心悸不穩,頭出冷汗,胸中憋氣,精神極度緊張,有瀕死恐怖感。

    稍呆一會兒,氣往下行,症狀随之減輕。

    每天發作三四次,兼見腰酸,白帶多。

    患者面色青黃不澤,舌胖質嫩,苔白而潤,脈弦數而無力。

     辨證:此病為“奔豚氣。

    ”然從内踝上沖,而不從少腹上沖則為僅見之證。

    凡犯上之氣,必因上虛所緻,今心陽上虛而腎之陰氣則得以上犯。

    夫陰來搏陽,虛陽被迫而與之争,故脈雖數而按則無力也,弦脈屬陰,陰盛則脈弦。

    舌質胖嫩,亦非陽虛之象。

    今陰來搏陽,凡陰氣所過之處,則發脹憋氣,心悸不安,亦勿怪其然。

    治當助心陽伐陰降沖。

     方用:桂枝五錢,白芍三錢,生姜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七枚,另服“黑錫丹”二錢。

    共服五劑,其病不發而愈。

     (劉渡舟醫案) 十六、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炙)二兩牡蛎(熬)二兩龍骨二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适應證】 治心陽虛而煩躁不眠,或見心悸、汗出等證。

     【原文】 第118條。

     【方義】 本方為治心陽不足,神不潛斂而煩躁不眠。

    用桂枝、甘草補心陽之虛,加龍骨、牡蛎以潛斂心神。

     【選注】 尤在泾:“火逆下之,已誤複誤,又加燒針,火氣内迫,心陽内傷,則生煩躁。

    桂枝、甘草,以複心陽之氣;牡蛎、龍骨,以安煩亂之神。

    ” 柯韻伯:“火逆又下之,因燒針而煩躁,即驚狂之漸也。

    急用桂枝甘草以安神,加龍骨牡蛎以救逆。

    比前方(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蛎湯)簡而切當。

    近世治傷寒者,無火熨之法,而病傷寒者,多煩躁驚狂之變,大抵用白虎、承氣輩,作有餘治之。

    然此證屬實熱者固多,而屬虛寒者間有,則溫補安神之法不可廢也。

    更有陽盛陰虛而見此症者,當用炙甘草湯加減,用棗仁、遠志、茯苓、當歸等味,又不可不知。

    ” 【按語】 醫用燒針刺病人,則精神上的緊張和驚恐是難免的。

    驚則心怯氣亂,而使邪有可乘之機,所以本病的産生與驚恐有關。

    至于素有心虛神怯之證,雖不經燒針誤治,亦可産生此證。

    正如陳修園所說:“今人不用燒針而有火逆之證者,炮姜、桂、附、荊、防、羌、獨之類逼其逆也”。

    他的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方歌】 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甯心效果彰。

     【醫案選錄】 宋先生與餘同住一院,時常交談中醫學術。

    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甯,坐立不安,乃邀餘診。

    其脈弦緩,按之無力,其舌淡而苔白。

    餘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氣虛而神不斂之所緻。

     乃書:桂枝9克,炙草9克,龍骨12克,牡蛎12克,凡三劑而病愈。

     (劉渡舟醫案) 十七、桂枝附子湯 【藥物組成】 桂枝(去皮)四兩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适應證】 治風寒濕痹,身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原文】 第174條。

     【方義】 桂枝辛溫,通經散風;附子大熱,驅逐寒濕而扶陽止痛;甘草、生姜、大棗辛甘發散,調和營衛,而使風濕之邪從外而解。

     【選注】 成無己:“不嘔不渴,裡無邪也。

    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

    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

    ” 尤在泾:“傷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疼不除,至不能轉側,知不獨寒淫為患,乃風與濕相合而成疾也。

    不嘔不渴,裡無熱也。

    脈浮虛而澀,風濕外持,而衛陽不振也。

    故于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溫,以振陽氣而散陰邪。

    ” 【按語】 桂枝辛溫,發散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