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書屋夜話錄
關燈
小
中
大
滲利寒藥,再傷腎臟之陽,醫用肉桂止痛,痛止二日者,得溫通之力也。
改用升提補中藥,痛勢反甚者,下焦精氣兩虧,升其陽則腎益虧也。
當用金匱腎氣丸,補陰中之陽,據其宅窟而招安之。
服下痛果定,有時仍微痛,連服腎氣湯十餘貼,後改用腎氣丸,每朝服三錢,一月痊愈。
旭高自按:夫此病用腎氣丸而無疑者,全從服過肉桂止痛二日悟出,古人雲:會心處非別有玄妙也。
有人染楊梅瘡,服過輕粉升藥,抑遏其毒於內,瘡愈之後,多緻筋骨攣痛,數年之後,隨其痛處,必發出一塊,色白不紅,漸潰腐爛,連年累月,不肯收斂,遂成廢疾。
《瘍科心得集》中載十味淡齋方,忌食鹽味一百二十日,無有不愈者。
然有脾胃薄弱,驕恣任性之人,不肯服淡,將如之何!餘見《外科發揮》載一方,用土茯苓四兩,氣虛加四君子湯一兩,血虛加四物湯一兩,煎湯飲月餘即驗。
《集驗方》更加皂莢子七粒、川椒四十九粒,有熱者再加芩、連,仿此治之,亦一法也。
凡生疔疽部位,初起一粒雖小,須要小心,切不可說無事。
餘嘗見唇疔一粒,其形甚小,並無寒熱,以為無事,其人能食酒肉,亦不避風,三五日後,即走黃而死。
對口發背,變端稍遲,然斷不可輕視忽略,說話之中,須要活落,免緻擔憂。
有孕無孕,辨別最難,方書雖有「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一句,然竟有心脈不甚顯著者,大抵經阻二三月,小有寒熱,或時嘔惡,是為懷子之象。
若腹中痛者,非胎也。
若乳頭紫黑色者,是胎也。
乳頭轉色紫黑,乃是有胎之的候。
再者,察其人形象康健否,雖有時不食,有時仍能食,此即所謂疑病也。
凡看咳嗽病,或陰精虧損之體,或元氣素弱之軀,無病之時,已先腿足乏力,或手足心灼熱,在女子或經水不調,而漸生咳嗽,便是虛勞之根,切不可大進辛溫消痰以及表散之藥,便宜甘潤生津,如川貝、玉竹、甜杏仁、穭豆衣、沙參等類。
若兼頭眩心悸,加入茯神、滁菊之類。
或有稍夾風邪而起者,亦不過加入桑葉、桔梗之屬。
倘若但以前胡、杜蘇子、牛蒡、荊芥、防風、橘葉、橘紅、枳殼、萊菔子等味,必緻劫津而成喘逆嗆咳,及見惡寒潮熱,虛勞之病成矣。
此等病甚多,切宜仔細。
一婦人通身發出紅斑,大者如黃豆,小者如綠豆,皆平而不腫,又無脂水,至夜則癢甚,日中稍可,此是血虛生風。
詢其證,經水一月兩至,淋漓不斷,且頭眩、心跳、心嘈,顯然血虛生風,熱灼營陰,膚髮紅斑而搔癢也。
用生地、阿膠、穭豆衣、白芍、胡麻等而瘥。
若認為風濕,而用祛風燥濕則謬矣。
飲邪作痛,在脅為多,或停中脘。
其痛也,或嘔酸苦青綠水,或腹中漉漉有聲,或大便洩瀉稀水,則痛反松,脈沉而弦,是其候也。
治宜溫通蠲飲,如乾薑、半夏、陳皮、茯苓、桂枝、澤瀉等味。
昔見一中年婦人,病脘脅痛,皆以為肝氣,服藥不效。
飲食泛嘔而不納,十餘日米粒不進,但飲茶數口而已,一日,呻吟不安,囑咐後事,眾皆以為必死。
傾忽嘔稀水半桶,倦極不語者半日,醒後漸思食,以米湯少少飲之,不嘔,再與稀糊粥少許頻頻飲下,亦不嘔,從此調理月餘,居然平復。
今歲見一老嫗年逾七十,亦病脘痛,舌苔微白,諸藥不效,後竟不服藥,米粒不進共十八日,惟瞑目待斃而已。
詎知忽然瀉出稀水黃糞甚多,從此漸思穀食,未幾即復,今已談笑自若矣。
旭高曰:是證之得不死者,雖然粒食不進,但神氣全無死象,如痛定時言語清楚,其正氣尚未脫離,是以不緻於死,得能平復。
須知脘腹痛證,若大痛不休者,必死且速,若時作時止者,未必便死,亦臨證之要訣。
高氏女將出閣,夏末秋初,趕緊刺繡,黃昏早起,勞碌殊甚。
於七月十三日清晨,出幃開窗,忽聞鵲噪,頓生驚疑,汗出浹背。
早膳食麵一碗,遂覺懶不怡,至夜忽發熱,頭大痛。
初醫以為肝陽,但用清洩重鎮之劑,如羚羊、決明等藥。
不效。
再易一醫,用龍膽瀉肝湯送下當歸龍薈丸,詎知藥入即吐,從此湯水不得進,納即嘔吐,壯熱無汗,神識昏蒙,滿頭皆痛,小溲短赤,始邀餘診。
及餘至,適值老醫張三明亦至,同至內診視畢。
張曰:「壯熱無汗,必夾風邪,舌苔黃膩,必夾痰濁,雖有肝陽,當先解表化痰。
」餘亦以為然。
遂用牛蒡、荊芥、薄荷、蔓荊、滑石、半夏、橘皮、竹茹,磨沖玉樞丹。
明日又來請,據雲,病大增劇,一夜不安,幾乎發厥,聞之駭然。
隨往診視,詢之,乃知昨日仍服苦降清洩之方。
餘躊躇良久而後言曰:「內因肝風上升,外因暑風挾積,論理當散風邪兼消食積,而後清鎮肝陽,既得多方轉側,今已先授清鎮,將胃中所蘊之痰濁食滯,盡阻遏在中,氣不得通,因而嘔逆,邪不得散,因而壯熱,無汗,舌苔黃濁,大便六七日不通,脈象弦滑數疾,病機偏向於裡,雖頭痛如破,固屬肝陽,而神糊煩躁,胸膈已如燎原,為今之計,莫若且用涼膈散,表裡雙解,俟得汗得便,神氣稍清,再進熄風和陽之藥,循序圖治,庶可漸臻坦途」。
於是竟疏涼膈散全方,服下得寐,少頃,先出慄糞,後下稀溏三四次
改用升提補中藥,痛勢反甚者,下焦精氣兩虧,升其陽則腎益虧也。
當用金匱腎氣丸,補陰中之陽,據其宅窟而招安之。
服下痛果定,有時仍微痛,連服腎氣湯十餘貼,後改用腎氣丸,每朝服三錢,一月痊愈。
旭高自按:夫此病用腎氣丸而無疑者,全從服過肉桂止痛二日悟出,古人雲:會心處非別有玄妙也。
有人染楊梅瘡,服過輕粉升藥,抑遏其毒於內,瘡愈之後,多緻筋骨攣痛,數年之後,隨其痛處,必發出一塊,色白不紅,漸潰腐爛,連年累月,不肯收斂,遂成廢疾。
《瘍科心得集》中載十味淡齋方,忌食鹽味一百二十日,無有不愈者。
然有脾胃薄弱,驕恣任性之人,不肯服淡,將如之何!餘見《外科發揮》載一方,用土茯苓四兩,氣虛加四君子湯一兩,血虛加四物湯一兩,煎湯飲月餘即驗。
《集驗方》更加皂莢子七粒、川椒四十九粒,有熱者再加芩、連,仿此治之,亦一法也。
凡生疔疽部位,初起一粒雖小,須要小心,切不可說無事。
餘嘗見唇疔一粒,其形甚小,並無寒熱,以為無事,其人能食酒肉,亦不避風,三五日後,即走黃而死。
對口發背,變端稍遲,然斷不可輕視忽略,說話之中,須要活落,免緻擔憂。
有孕無孕,辨別最難,方書雖有「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一句,然竟有心脈不甚顯著者,大抵經阻二三月,小有寒熱,或時嘔惡,是為懷子之象。
若腹中痛者,非胎也。
若乳頭紫黑色者,是胎也。
乳頭轉色紫黑,乃是有胎之的候。
再者,察其人形象康健否,雖有時不食,有時仍能食,此即所謂疑病也。
凡看咳嗽病,或陰精虧損之體,或元氣素弱之軀,無病之時,已先腿足乏力,或手足心灼熱,在女子或經水不調,而漸生咳嗽,便是虛勞之根,切不可大進辛溫消痰以及表散之藥,便宜甘潤生津,如川貝、玉竹、甜杏仁、穭豆衣、沙參等類。
若兼頭眩心悸,加入茯神、滁菊之類。
或有稍夾風邪而起者,亦不過加入桑葉、桔梗之屬。
倘若但以前胡、杜蘇子、牛蒡、荊芥、防風、橘葉、橘紅、枳殼、萊菔子等味,必緻劫津而成喘逆嗆咳,及見惡寒潮熱,虛勞之病成矣。
此等病甚多,切宜仔細。
一婦人通身發出紅斑,大者如黃豆,小者如綠豆,皆平而不腫,又無脂水,至夜則癢甚,日中稍可,此是血虛生風。
詢其證,經水一月兩至,淋漓不斷,且頭眩、心跳、心嘈,顯然血虛生風,熱灼營陰,膚髮紅斑而搔癢也。
用生地、阿膠、穭豆衣、白芍、胡麻等而瘥。
若認為風濕,而用祛風燥濕則謬矣。
飲邪作痛,在脅為多,或停中脘。
其痛也,或嘔酸苦青綠水,或腹中漉漉有聲,或大便洩瀉稀水,則痛反松,脈沉而弦,是其候也。
治宜溫通蠲飲,如乾薑、半夏、陳皮、茯苓、桂枝、澤瀉等味。
昔見一中年婦人,病脘脅痛,皆以為肝氣,服藥不效。
飲食泛嘔而不納,十餘日米粒不進,但飲茶數口而已,一日,呻吟不安,囑咐後事,眾皆以為必死。
傾忽嘔稀水半桶,倦極不語者半日,醒後漸思食,以米湯少少飲之,不嘔,再與稀糊粥少許頻頻飲下,亦不嘔,從此調理月餘,居然平復。
今歲見一老嫗年逾七十,亦病脘痛,舌苔微白,諸藥不效,後竟不服藥,米粒不進共十八日,惟瞑目待斃而已。
詎知忽然瀉出稀水黃糞甚多,從此漸思穀食,未幾即復,今已談笑自若矣。
旭高曰:是證之得不死者,雖然粒食不進,但神氣全無死象,如痛定時言語清楚,其正氣尚未脫離,是以不緻於死,得能平復。
須知脘腹痛證,若大痛不休者,必死且速,若時作時止者,未必便死,亦臨證之要訣。
高氏女將出閣,夏末秋初,趕緊刺繡,黃昏早起,勞碌殊甚。
於七月十三日清晨,出幃開窗,忽聞鵲噪,頓生驚疑,汗出浹背。
早膳食麵一碗,遂覺懶不怡,至夜忽發熱,頭大痛。
初醫以為肝陽,但用清洩重鎮之劑,如羚羊、決明等藥。
不效。
再易一醫,用龍膽瀉肝湯送下當歸龍薈丸,詎知藥入即吐,從此湯水不得進,納即嘔吐,壯熱無汗,神識昏蒙,滿頭皆痛,小溲短赤,始邀餘診。
及餘至,適值老醫張三明亦至,同至內診視畢。
張曰:「壯熱無汗,必夾風邪,舌苔黃膩,必夾痰濁,雖有肝陽,當先解表化痰。
」餘亦以為然。
遂用牛蒡、荊芥、薄荷、蔓荊、滑石、半夏、橘皮、竹茹,磨沖玉樞丹。
明日又來請,據雲,病大增劇,一夜不安,幾乎發厥,聞之駭然。
隨往診視,詢之,乃知昨日仍服苦降清洩之方。
餘躊躇良久而後言曰:「內因肝風上升,外因暑風挾積,論理當散風邪兼消食積,而後清鎮肝陽,既得多方轉側,今已先授清鎮,將胃中所蘊之痰濁食滯,盡阻遏在中,氣不得通,因而嘔逆,邪不得散,因而壯熱,無汗,舌苔黃濁,大便六七日不通,脈象弦滑數疾,病機偏向於裡,雖頭痛如破,固屬肝陽,而神糊煩躁,胸膈已如燎原,為今之計,莫若且用涼膈散,表裡雙解,俟得汗得便,神氣稍清,再進熄風和陽之藥,循序圖治,庶可漸臻坦途」。
於是竟疏涼膈散全方,服下得寐,少頃,先出慄糞,後下稀溏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