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書屋夜話錄
關燈
小
中
大
,遽而一夜安然。
直至黎明,木旺陽升之際,忽手指牽引,面色變青,舉家慌亂,以為痙厥,莫可挽救。
邀集諸醫商討,皆言難治,其危在傾刻,深怪涼膈之非。
眾楚方咻,適餘應邀請亦至,診得脈象弦,特少和,神氣略清,頭痛時止時甚。
餘曰:「諸公所言痙厥在邇,有何確據?」眾曰:「脈細數,肢冷,手足搐搦,豈非痙厥!」餘曰:「唯,唯,尚容緩思。
得汗得便,一夜安然,表裡盡行暢達,肢雖不溫,而非厥冷,是熱退而和也。
頭痛時作,乃肝陽為劇耳。
舌苔黃膩,仍兼痰濁。
此時當用熄風和陽化痰安神之劑為治。
」眾議遂息。
乃投羚羊、決明、半夏、茯神、川連、橘紅、枳實、鉤鉤、菖蒲、竹瀝、薑汁等味,調珠珀散六七分。
明日再診,喜其病勢漸安,即仿此加入鮮薄荷根,因其喉間痰膩,且身尚微熱,而無汗也。
連進兩服,而諸證皆平矣。
溫邪證三五日,或六七日,面目肢體發黃者,多生於茶客酒客輩,平日素多濕熱,一受溫邪,穢濁蒸熏,即發黃疸。
往往外無大熱,舌苔濁厚,而又煩躁不安,渴不多飲,神氣昏狂,或有汗或無汗,脈或大滑,或沉數。
或用茵陳、梔子、大黃,或用犀角、鮮地、茵陳、石斛、苓、梔、芩、滑、如甘露飲等,所見五六證皆死。
大抵《傷寒論》中發黃,無穢濁蒙閉,故無汗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使濕熱從外而洩。
有汗者用茵陳蒿湯,使濕熱從下而洩。
此溫邪發黃,濕熱蒸熏於外,穢濁蒙閉於內,故難治,當細細參究,質問諸博雅,姑記於此,驗後之得失。
凡虛體及吃鴉片之人,病溫邪五六日,忽然煩躁,大汗出而熱仍不退,神識反昏,或反大熱、煩躁、昏狂,此屬正虛不能敵邪外出,而反內陷也。
或停一日,亦有再作寒慄戰汗,而神識乃清者。
如葉氏所雲:「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是也。
倘若再戰而神識不清,反加痰喘呃忒,則頓時生變,此不可不知。
凡有疝氣之人,忽發寒熱,腎囊腫大,其色帶紅者,防發囊癰,此其一也。
又有不發囊癰者,或胯凹,或腿膝腫痛,色紅,醫作濕火例治。
然吃煙之人,或高年正虛之輩,腫痛不已,而其脾胃薄弱,頻仍作呃,蓋肝腎之氣上衝於胃也,此證必兇多吉少。
用人參、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等,呃止者生,不止者死。
曾見一種舌苔,舌根至舌心或黃或白,舌尖至舌心光紅無苔,其舌心有苔無苔交界處,宛如刀切之狀,此謂兩截舌,陰陽不交之確證。
又有一邊有苔,一邊無苔,左右各半者,此謂營衛隔絕,其證必兇。
江陰巷李三喜之妻,因夏月起造房屋,勞碌受熱,至秋季遂患肛門之內,臟頭之間,後重氣墜,頻欲登圊,但有紅膩點滴些些,並無糞穢。
自服制大黃解下幹糞後稍松,但肛門墜痛,一日數十次,終不減。
屢易諸醫,皆以為痢疾,用川連、木香、芩、芍皆不效,已數十日矣,始邀餘診。
脈尺部洪大,詢其病由,因夏暑勞碌過度,濕熱下注腸臟之頭,結為臟毒。
以緻臟頭腫熱疼痛如刺,如得下膿血少許,則痛稍松,須臾仍氣墜腹脹,則又欲登圊,雖有似乎痢疾,但腹中不痛,痛在臟頭肛門之裡,非痢疾乃臟毒。
定方用川連、胡連、犀角、苦參子、槐米炭、地榆炭、金銀花、象牙屑、刺蝟皮、蘆薈共等分為末,用豬臟頭一個,酒煮爛,與前藥和為丸,初服每朝二錢五分,半月後每朝一錢五分,以後逐漸減少。
但服此方,必腹中略痛片刻,解下穢糞極臭,墜痛從此大松。
服此丸二十日,忽然瀉下汙血鮮血有半桶許,舉家驚惶,急來邀餘。
處以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阿膠,連服三貼,神氣即復。
仍服前丸,每日一錢,用黃耆、黨參煎湯送下,從此漸臻坦途。
門人繆禮和曰:此病究因勞乏受熱,氣陷熱潛,宜用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佳。
斯言誠然,但餘所用丸藥,專主臟毒。
如初起體質未虛,而濕熱下注腸臟,則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優也。
張川官之孫,年十八歲,冬月感寒夾積,腹痛洩瀉。
他醫用吳萸、木香、烏藥、檳、楂以溫中消積,洩止得幹屎,但少腹闆窒,小便不利。
適戚墅堰吳仲三子到錫,因請診治,斷為腸癰,用黃耆、銀花、當歸等味,一服,遂便下如水晶魚腦之膩質。
而老醫趙桂三亦同聲附和,於吳方加入延胡等味,服二三劑後,病勢日篤,日夜洩白膩凍數十次,小便不通。
邀餘診視,細繹病情,斷非腸癰。
適趙醫亦至,礙於前輩,隻得委屈周旋,立案曰:腸癰為病,有寒有熱,熱者大黃牡丹皮湯,寒者苡仁附子敗醬散,此古人規則也。
是證脈弦緊而不數,面色青而不渴,屬寒積也。
鄙意宜用溫通。
遂以肉桂五苓散加楂肉、砂仁,一服見效。
即加炮薑、木香。
第三方因溺後氣向下墜,腰尻痠痛,全屬陽虛氣陷之象,用東垣法參入前方,如黨參、升麻、冬朮、肉桂、茯苓、澤瀉、炮薑、木香、訶子、鹿角、砂仁,連服三劑。
大便白膩全止,脾胃已開,面色紅活,遂去肉桂、減輕炮姜,服數劑全愈。
旭高曰:以上二證,李氏婦明明是臟毒,諸醫以為痢疾,張氏孫顯然寒痢,諸醫反謂腸癰,是非顛倒,舉世皆然,可慨也!
直至黎明,木旺陽升之際,忽手指牽引,面色變青,舉家慌亂,以為痙厥,莫可挽救。
邀集諸醫商討,皆言難治,其危在傾刻,深怪涼膈之非。
眾楚方咻,適餘應邀請亦至,診得脈象弦,特少和,神氣略清,頭痛時止時甚。
餘曰:「諸公所言痙厥在邇,有何確據?」眾曰:「脈細數,肢冷,手足搐搦,豈非痙厥!」餘曰:「唯,唯,尚容緩思。
得汗得便,一夜安然,表裡盡行暢達,肢雖不溫,而非厥冷,是熱退而和也。
頭痛時作,乃肝陽為劇耳。
舌苔黃膩,仍兼痰濁。
此時當用熄風和陽化痰安神之劑為治。
」眾議遂息。
乃投羚羊、決明、半夏、茯神、川連、橘紅、枳實、鉤鉤、菖蒲、竹瀝、薑汁等味,調珠珀散六七分。
明日再診,喜其病勢漸安,即仿此加入鮮薄荷根,因其喉間痰膩,且身尚微熱,而無汗也。
連進兩服,而諸證皆平矣。
溫邪證三五日,或六七日,面目肢體發黃者,多生於茶客酒客輩,平日素多濕熱,一受溫邪,穢濁蒸熏,即發黃疸。
往往外無大熱,舌苔濁厚,而又煩躁不安,渴不多飲,神氣昏狂,或有汗或無汗,脈或大滑,或沉數。
或用茵陳、梔子、大黃,或用犀角、鮮地、茵陳、石斛、苓、梔、芩、滑、如甘露飲等,所見五六證皆死。
大抵《傷寒論》中發黃,無穢濁蒙閉,故無汗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使濕熱從外而洩。
有汗者用茵陳蒿湯,使濕熱從下而洩。
此溫邪發黃,濕熱蒸熏於外,穢濁蒙閉於內,故難治,當細細參究,質問諸博雅,姑記於此,驗後之得失。
凡虛體及吃鴉片之人,病溫邪五六日,忽然煩躁,大汗出而熱仍不退,神識反昏,或反大熱、煩躁、昏狂,此屬正虛不能敵邪外出,而反內陷也。
或停一日,亦有再作寒慄戰汗,而神識乃清者。
如葉氏所雲:「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是也。
倘若再戰而神識不清,反加痰喘呃忒,則頓時生變,此不可不知。
凡有疝氣之人,忽發寒熱,腎囊腫大,其色帶紅者,防發囊癰,此其一也。
又有不發囊癰者,或胯凹,或腿膝腫痛,色紅,醫作濕火例治。
然吃煙之人,或高年正虛之輩,腫痛不已,而其脾胃薄弱,頻仍作呃,蓋肝腎之氣上衝於胃也,此證必兇多吉少。
用人參、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等,呃止者生,不止者死。
曾見一種舌苔,舌根至舌心或黃或白,舌尖至舌心光紅無苔,其舌心有苔無苔交界處,宛如刀切之狀,此謂兩截舌,陰陽不交之確證。
又有一邊有苔,一邊無苔,左右各半者,此謂營衛隔絕,其證必兇。
江陰巷李三喜之妻,因夏月起造房屋,勞碌受熱,至秋季遂患肛門之內,臟頭之間,後重氣墜,頻欲登圊,但有紅膩點滴些些,並無糞穢。
自服制大黃解下幹糞後稍松,但肛門墜痛,一日數十次,終不減。
屢易諸醫,皆以為痢疾,用川連、木香、芩、芍皆不效,已數十日矣,始邀餘診。
脈尺部洪大,詢其病由,因夏暑勞碌過度,濕熱下注腸臟之頭,結為臟毒。
以緻臟頭腫熱疼痛如刺,如得下膿血少許,則痛稍松,須臾仍氣墜腹脹,則又欲登圊,雖有似乎痢疾,但腹中不痛,痛在臟頭肛門之裡,非痢疾乃臟毒。
定方用川連、胡連、犀角、苦參子、槐米炭、地榆炭、金銀花、象牙屑、刺蝟皮、蘆薈共等分為末,用豬臟頭一個,酒煮爛,與前藥和為丸,初服每朝二錢五分,半月後每朝一錢五分,以後逐漸減少。
但服此方,必腹中略痛片刻,解下穢糞極臭,墜痛從此大松。
服此丸二十日,忽然瀉下汙血鮮血有半桶許,舉家驚惶,急來邀餘。
處以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阿膠,連服三貼,神氣即復。
仍服前丸,每日一錢,用黃耆、黨參煎湯送下,從此漸臻坦途。
門人繆禮和曰:此病究因勞乏受熱,氣陷熱潛,宜用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佳。
斯言誠然,但餘所用丸藥,專主臟毒。
如初起體質未虛,而濕熱下注腸臟,則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優也。
張川官之孫,年十八歲,冬月感寒夾積,腹痛洩瀉。
他醫用吳萸、木香、烏藥、檳、楂以溫中消積,洩止得幹屎,但少腹闆窒,小便不利。
適戚墅堰吳仲三子到錫,因請診治,斷為腸癰,用黃耆、銀花、當歸等味,一服,遂便下如水晶魚腦之膩質。
而老醫趙桂三亦同聲附和,於吳方加入延胡等味,服二三劑後,病勢日篤,日夜洩白膩凍數十次,小便不通。
邀餘診視,細繹病情,斷非腸癰。
適趙醫亦至,礙於前輩,隻得委屈周旋,立案曰:腸癰為病,有寒有熱,熱者大黃牡丹皮湯,寒者苡仁附子敗醬散,此古人規則也。
是證脈弦緊而不數,面色青而不渴,屬寒積也。
鄙意宜用溫通。
遂以肉桂五苓散加楂肉、砂仁,一服見效。
即加炮薑、木香。
第三方因溺後氣向下墜,腰尻痠痛,全屬陽虛氣陷之象,用東垣法參入前方,如黨參、升麻、冬朮、肉桂、茯苓、澤瀉、炮薑、木香、訶子、鹿角、砂仁,連服三劑。
大便白膩全止,脾胃已開,面色紅活,遂去肉桂、減輕炮姜,服數劑全愈。
旭高曰:以上二證,李氏婦明明是臟毒,諸醫以為痢疾,張氏孫顯然寒痢,諸醫反謂腸癰,是非顛倒,舉世皆然,可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