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列方 理中丸(《傷寒論》) 治寒霍亂口不渴者。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為末蜜丸,亦可水煎作湯服,合五苓散名理苓湯。
附子理中丸(同上) 治證如前,而寒甚者。
前方加附子一味。
四逆湯(同上) 治陰熱霍亂,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複利,脈微欲絕,而無頭痛口渴者。
甘草 乾薑 附子 水煎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同上) 治陰寒霍亂愈後,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乾薑 甘草 附子 豬膽汁(和入) 水煎服。
五苓散(同上) 治霍亂吐瀉,口渴欲飲水,頭疼身痛發熱者。
豬苓 澤瀉 桂 茯苓 白朮 為末,白湯和服。
合平胃散,名胃苓湯。
按:此仲聖治熱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之方也。
然隅反化裁,在人善用,如證與本條適合者,方中當用桂枝。
若內伏暑濕之邪,而又過食生冷者,方中當用肉桂。
其外無風寒之表,內無飲冷傷中,則桂可輕用哉。
此石頑之所以示戒,而河間之所以加三石,吳氏之所以有四苓也。
苟能因此而引伸其義,則無窮活法,皆可心領而神悟矣。
桂枝湯(同上) 治寒霍亂後,身猶痛者。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同上) 治虛寒挾濕之霍亂吐利。
藥即湯見。
孟英曰:古今治霍亂者,從未論及此方,予每用之,以奏奇績。
吳茱萸湯(同上) 治少陰吐利,厥逆煩躁,亦治厥陰寒犯陽明,食谷即嘔之證。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漿水煎(潔古) 治陰寒霍亂,暴瀉如水,汗多身冷,氣少脈沉或脫者。
桂枝 乾薑 附子 甘草 良薑 為末,每服三五錢,地漿水煎服。
大順散(《局方》) 治襲涼飲冷,陰寒抑遏陽氣,而成霍亂,水穀不分,脈沉而緊者。
甘草 乾薑 杏仁 桂枝 上炒,如法為末,每服二三錢,湯和服。
冷香飲子 治陰寒霍亂,脈沉細,或弦緊,無汗惡寒,面如塵土,四肢厥逆,陽氣大虛之證。
附子 陳皮 甘草 草果 生薑 水煎一滾即濾,井水浸冷服。
七香飲 治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而成霍亂者。
烏藥 香附 枳殼 厚樸 木香 陳皮 紫蘇 水煎服。
神香散(景嶽) 治乾霍亂,腹痛之屬於寒濕凝滯脈絡者。
丁香(七粒) 白豆蔻(七粒) 為末,清湯調下,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王晉三曰:此方治寒濕痧脹有神功,與益元散治濕熱痧脹,可謂針鋒相對。
灸法 治陰寒霍亂。
以鹽填臍內,上蓋蒜片,安艾炷而灸之。
《外臺》法,以手拗所患腳大拇指,當腳心急筋上七壯。
急筋,即屈伸不利而拘急也。
喻氏法,凡卒中陰寒厥逆,吐瀉色清,氣冷凜慄無汗者,用蔥一大握,以帶緊束,切去兩頭,留白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鬥盛炭火,熨蔥白上面。
取其熱氣從臍入腹。
甚者連熨二三餅,又甚者,再用艾炷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
若腠理素疏,陰盛逼陽而多汗者,用附子、乾薑回陽之不暇,尚可熨灼以助其散越乎。
王孟英曰:讀仲聖《傷寒論》,乃知病屬陰虛血少者,概不可灸。
必陽虛氣弱者,始可用灸。
而嘉言復辨陽虛者,固可以灸,若陽虛至於外越者,豈容再灸?可謂發前人之未發,足補長沙之未及也。
世之不別陰陽而妄施灼灸以傷人者,豈特霍亂為然乎。
籲,可嘆已。
附暖臍方 霍亂一症,皆由寒邪鬱結,氣閉不通,因而吐瀉交作,至於多利亡陰,血液枯涸,則筋脈攣急,手足拘牽,即俗名吊腳痧也。
此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無論藥力不及,即重用猛烈之品,而熱劑劫陰,終於不救。
此散藥雖峻猛,而由臍納入,自能溫通臟腑,不緻傷陰,屢試屢驗,識者珍之。
上猺桂心(八錢,去皮) 母丁香(一兩二分) 硫黃(五錢) 生香附(一兩八錢) 當門子(四錢) 上藥共研極細末,每用三分,納入肚臍中,外用膏藥封貼,一時即愈。
藥性猛烈,斷不可吃,孕婦忌用。
補方 藿香正氣散(《局方》) 治內停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亦主水土不服之病。
藿香 半夏 甘草 紫蘇 茯苓 厚樸 陳皮 桔梗 白芷 蒼朮(一本作大腹皮) 為末,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禁用。
林按:藿香正氣散,溫散之劑也誤施於熱霍亂,必增煩躁,面赤,揭衣臥地等證。
而況動輒即投丁附薑桂者,當見下咽,無不昏沉厥冷,渾身青紫而死。
猶謂陰盛已極,如此大熱,尚不克救,而死者含冤。
籲,可嘆也。
六和湯(同上) 治夏月虛人濕熱內伏,而傷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吐瀉寒熱交作。
列方 理中丸(《傷寒論》) 治寒霍亂口不渴者。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為末蜜丸,亦可水煎作湯服,合五苓散名理苓湯。
附子理中丸(同上) 治證如前,而寒甚者。
前方加附子一味。
四逆湯(同上) 治陰熱霍亂,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複利,脈微欲絕,而無頭痛口渴者。
甘草 乾薑 附子 水煎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同上) 治陰寒霍亂愈後,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乾薑 甘草 附子 豬膽汁(和入) 水煎服。
五苓散(同上) 治霍亂吐瀉,口渴欲飲水,頭疼身痛發熱者。
豬苓 澤瀉 桂 茯苓 白朮 為末,白湯和服。
合平胃散,名胃苓湯。
按:此仲聖治熱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之方也。
然隅反化裁,在人善用,如證與本條適合者,方中當用桂枝。
若內伏暑濕之邪,而又過食生冷者,方中當用肉桂。
其外無風寒之表,內無飲冷傷中,則桂可輕用哉。
此石頑之所以示戒,而河間之所以加三石,吳氏之所以有四苓也。
苟能因此而引伸其義,則無窮活法,皆可心領而神悟矣。
桂枝湯(同上) 治寒霍亂後,身猶痛者。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同上) 治虛寒挾濕之霍亂吐利。
藥即湯見。
孟英曰:古今治霍亂者,從未論及此方,予每用之,以奏奇績。
吳茱萸湯(同上) 治少陰吐利,厥逆煩躁,亦治厥陰寒犯陽明,食谷即嘔之證。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漿水煎(潔古) 治陰寒霍亂,暴瀉如水,汗多身冷,氣少脈沉或脫者。
桂枝 乾薑 附子 甘草 良薑 為末,每服三五錢,地漿水煎服。
大順散(《局方》) 治襲涼飲冷,陰寒抑遏陽氣,而成霍亂,水穀不分,脈沉而緊者。
甘草 乾薑 杏仁 桂枝 上炒,如法為末,每服二三錢,湯和服。
冷香飲子 治陰寒霍亂,脈沉細,或弦緊,無汗惡寒,面如塵土,四肢厥逆,陽氣大虛之證。
附子 陳皮 甘草 草果 生薑 水煎一滾即濾,井水浸冷服。
七香飲 治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而成霍亂者。
烏藥 香附 枳殼 厚樸 木香 陳皮 紫蘇 水煎服。
神香散(景嶽) 治乾霍亂,腹痛之屬於寒濕凝滯脈絡者。
丁香(七粒) 白豆蔻(七粒) 為末,清湯調下,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王晉三曰:此方治寒濕痧脹有神功,與益元散治濕熱痧脹,可謂針鋒相對。
灸法 治陰寒霍亂。
以鹽填臍內,上蓋蒜片,安艾炷而灸之。
《外臺》法,以手拗所患腳大拇指,當腳心急筋上七壯。
急筋,即屈伸不利而拘急也。
喻氏法,凡卒中陰寒厥逆,吐瀉色清,氣冷凜慄無汗者,用蔥一大握,以帶緊束,切去兩頭,留白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鬥盛炭火,熨蔥白上面。
取其熱氣從臍入腹。
甚者連熨二三餅,又甚者,再用艾炷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
若腠理素疏,陰盛逼陽而多汗者,用附子、乾薑回陽之不暇,尚可熨灼以助其散越乎。
王孟英曰:讀仲聖《傷寒論》,乃知病屬陰虛血少者,概不可灸。
必陽虛氣弱者,始可用灸。
而嘉言復辨陽虛者,固可以灸,若陽虛至於外越者,豈容再灸?可謂發前人之未發,足補長沙之未及也。
世之不別陰陽而妄施灼灸以傷人者,豈特霍亂為然乎。
籲,可嘆已。
附暖臍方 霍亂一症,皆由寒邪鬱結,氣閉不通,因而吐瀉交作,至於多利亡陰,血液枯涸,則筋脈攣急,手足拘牽,即俗名吊腳痧也。
此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無論藥力不及,即重用猛烈之品,而熱劑劫陰,終於不救。
此散藥雖峻猛,而由臍納入,自能溫通臟腑,不緻傷陰,屢試屢驗,識者珍之。
上猺桂心(八錢,去皮) 母丁香(一兩二分) 硫黃(五錢) 生香附(一兩八錢) 當門子(四錢) 上藥共研極細末,每用三分,納入肚臍中,外用膏藥封貼,一時即愈。
藥性猛烈,斷不可吃,孕婦忌用。
補方 藿香正氣散(《局方》) 治內停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亦主水土不服之病。
藿香 半夏 甘草 紫蘇 茯苓 厚樸 陳皮 桔梗 白芷 蒼朮(一本作大腹皮) 為末,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禁用。
林按:藿香正氣散,溫散之劑也誤施於熱霍亂,必增煩躁,面赤,揭衣臥地等證。
而況動輒即投丁附薑桂者,當見下咽,無不昏沉厥冷,渾身青紫而死。
猶謂陰盛已極,如此大熱,尚不克救,而死者含冤。
籲,可嘆也。
六和湯(同上) 治夏月虛人濕熱內伏,而傷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吐瀉寒熱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