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客有見前編而謂曰:子於霍亂之熱證,固屬引古證今,述而不作,辨訛異別,義已無餘矣。
然則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苟一遇之。
將何施治,盍再以寒霍亂病證方藥,詳細述之。
俾獲見其說屬熱屬寒,瞭如指掌矣。
餘即將寒霍亂之原由併成方,又縷述焉。
經雲:歲土不及,民病飧洩霍亂。
夫歲土不及,則脾胃素虛之人,因天運而更見其虛,中陽既虛,寒濕自盛,以緻朝食暮瀉。
而為飧洩,甚加嘔吐,而為霍亂。
觀其與飧洩並稱,則知利者,必是清穀,而非臭穢。
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從而可必矣。
如此,才是寒濕霍亂,可以理中湯之類治之。
故讀書須以意逆其理,自然觸處洞然,無往而不貫矣。
且寒霍亂多見於安逸之人,以共深居靜處,陽氣不伸,加以坐臥風涼,起居任意,冰瓜雪藕,恣食為常。
雖在盛夏之時,原不可謂之暑病,王安道論之詳矣。
輕則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加木香、藿香、生薑、半夏之類。
濕盛而四肢重著,骨節煩疼者,胃苓湯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類。
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者七香飲。
頭疼惡寒無汗者,以香藿飲先解其表,隨以大順散等調其裡。
如果脈弱陽虛,腹痛喜得溫按,瀉出不臭者,來復丹。
若吐瀉不止,坐氣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飲,或惡寒戰慄,手足逆逆,或煩熱發躁,揭去衣被。
但察其瀉出不臭者,乃內虛陰盛格陽,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
更有暴瀉如水,冷汗四逆,脈弱不能言者,急進漿水散救之,並宜冷服。
然此輩實由避暑而反為寒傷緻病,若誤投清暑之劑,而更助其陰,則頃刻亡陽莫挽矣。
世治此病而愈者,猶未確識其為寒也,送謂夏月暑病,通宜溫熱。
噫,自家錯認面目,而欲專信後人,何異癡人說夢耶。
瀛按:治寒霍亂,亦必首察其厥陰之動靜。
倘其人肝陰素虧,內風暗動者,姜附等極宜慎用。
即當用,亦須妥為駕馭。
蓋雖系中焦土病,然土病木必侮之。
設使過劑,雖不似熱霍亂之即為害,亦必增劇而纏綿難愈。
《傷寒論》雲: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主之。
此陽虛之體,寒邪得以直入而為霍亂也。
發熱惡寒者,身雖熱而惡寒,有熱為格陽之假象,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
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陽氣衰少,不柔於筋,不溫於四末也。
首重汗出者,為陽有外去之象,故徑用四逆湯祛其既入之寒,而挽其將去之陽。
若止見厥逆惡寒,四肢拘急,脈來沉細弦緊,面如塵土,瀉出不臭,雖屬陰寒,而無汗出之候者,但宜冷香飲子治之。
寒主收引,故四肢拘急,乃筋強不能屈伸之謂,與熱症之轉筋迥別,臨診極宜分辨,苟或穎倒誤施,禍成反掌。
又雲: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亦虛冷霍亂之候,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虛冷之著於外也。
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虛冷之著於內也。
虛冷甚於內,則反逼其陽於外矣。
故其外候,每多假熱之象,或煩躁去衣,而欲坐地,或面赤喜冷,而不欲咽,或脈大虛弦,而不住按,是皆元氧耗散,虛陽失守,甚加喘噦,最為危險。
唯四逆湯可以驅內勝之陰,而復外散之陽。
但小便複利,下利清穀八字,最宜著眼。
靈胎所謂一證不具,即當細審也。
倘熱霍亂,因暑邪深入而滯其經隧,顯脈細肢寒之假象者,必有溺赤便臭之真諦,臨證慎毋忽焉。
又雲: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尤在涇曰:吐下已止,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乃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又脈微欲絕,則陰無退散之期,陽有散亡之象,於法為較危矣。
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以救欲絕之陽,而又慮溫熱之過,反為陰氣所拒而不入,故加豬膽汁之苦寒以為響導之用,即《內經》盛者從之之意也。
又雲: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
如吐利止,裡已和也。
身痛不和者,表未解也,故須桂枝和解其外,所謂表病裡和,汗之則愈也。
但此為寒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者而言,熱霍亂後之表不解者,不得妄引此例。
王孟英制駕輕湯最為合治,然其意亦不敢出仲聖之範圍也。
詳其一日消息,再曰小和之者。
蓋以吐利之餘,裡氣已傷,故必消息,其可汗而汗之。
亦不可大汗,而可小和之也。
況彼熱霍亂之後,津液尤虛,其可妄施汗法乎,此孟英之所以但以輕清為制也。
又雲: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王孟英曰:寒中少陰,吐利交作,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
然先厥冷而後煩躁,猶有陽欲復而來爭之兆。
故以吳茱萸溫裡散寒,人參、大棗益氣安中為治也。
若先煩而後四逆者,陽不勝而將絕也,故死。
此二條本少陰中寒,非霍亂也。
然既明霍亂之治,不得不列其類證。
蓋恐後人遇此等病,亦以霍亂法施之。
即仲聖列霍亂於《傷寒論》之意耳
然則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苟一遇之。
將何施治,盍再以寒霍亂病證方藥,詳細述之。
俾獲見其說屬熱屬寒,瞭如指掌矣。
餘即將寒霍亂之原由併成方,又縷述焉。
經雲:歲土不及,民病飧洩霍亂。
夫歲土不及,則脾胃素虛之人,因天運而更見其虛,中陽既虛,寒濕自盛,以緻朝食暮瀉。
而為飧洩,甚加嘔吐,而為霍亂。
觀其與飧洩並稱,則知利者,必是清穀,而非臭穢。
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從而可必矣。
如此,才是寒濕霍亂,可以理中湯之類治之。
故讀書須以意逆其理,自然觸處洞然,無往而不貫矣。
且寒霍亂多見於安逸之人,以共深居靜處,陽氣不伸,加以坐臥風涼,起居任意,冰瓜雪藕,恣食為常。
雖在盛夏之時,原不可謂之暑病,王安道論之詳矣。
輕則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加木香、藿香、生薑、半夏之類。
濕盛而四肢重著,骨節煩疼者,胃苓湯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類。
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者七香飲。
頭疼惡寒無汗者,以香藿飲先解其表,隨以大順散等調其裡。
如果脈弱陽虛,腹痛喜得溫按,瀉出不臭者,來復丹。
若吐瀉不止,坐氣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飲,或惡寒戰慄,手足逆逆,或煩熱發躁,揭去衣被。
但察其瀉出不臭者,乃內虛陰盛格陽,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
更有暴瀉如水,冷汗四逆,脈弱不能言者,急進漿水散救之,並宜冷服。
然此輩實由避暑而反為寒傷緻病,若誤投清暑之劑,而更助其陰,則頃刻亡陽莫挽矣。
世治此病而愈者,猶未確識其為寒也,送謂夏月暑病,通宜溫熱。
噫,自家錯認面目,而欲專信後人,何異癡人說夢耶。
瀛按:治寒霍亂,亦必首察其厥陰之動靜。
倘其人肝陰素虧,內風暗動者,姜附等極宜慎用。
即當用,亦須妥為駕馭。
蓋雖系中焦土病,然土病木必侮之。
設使過劑,雖不似熱霍亂之即為害,亦必增劇而纏綿難愈。
《傷寒論》雲: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主之。
此陽虛之體,寒邪得以直入而為霍亂也。
發熱惡寒者,身雖熱而惡寒,有熱為格陽之假象,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
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陽氣衰少,不柔於筋,不溫於四末也。
首重汗出者,為陽有外去之象,故徑用四逆湯祛其既入之寒,而挽其將去之陽。
若止見厥逆惡寒,四肢拘急,脈來沉細弦緊,面如塵土,瀉出不臭,雖屬陰寒,而無汗出之候者,但宜冷香飲子治之。
寒主收引,故四肢拘急,乃筋強不能屈伸之謂,與熱症之轉筋迥別,臨診極宜分辨,苟或穎倒誤施,禍成反掌。
又雲: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亦虛冷霍亂之候,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虛冷之著於外也。
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虛冷之著於內也。
虛冷甚於內,則反逼其陽於外矣。
故其外候,每多假熱之象,或煩躁去衣,而欲坐地,或面赤喜冷,而不欲咽,或脈大虛弦,而不住按,是皆元氧耗散,虛陽失守,甚加喘噦,最為危險。
唯四逆湯可以驅內勝之陰,而復外散之陽。
但小便複利,下利清穀八字,最宜著眼。
靈胎所謂一證不具,即當細審也。
倘熱霍亂,因暑邪深入而滯其經隧,顯脈細肢寒之假象者,必有溺赤便臭之真諦,臨證慎毋忽焉。
又雲: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尤在涇曰:吐下已止,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乃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又脈微欲絕,則陰無退散之期,陽有散亡之象,於法為較危矣。
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以救欲絕之陽,而又慮溫熱之過,反為陰氣所拒而不入,故加豬膽汁之苦寒以為響導之用,即《內經》盛者從之之意也。
又雲: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
如吐利止,裡已和也。
身痛不和者,表未解也,故須桂枝和解其外,所謂表病裡和,汗之則愈也。
但此為寒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者而言,熱霍亂後之表不解者,不得妄引此例。
王孟英制駕輕湯最為合治,然其意亦不敢出仲聖之範圍也。
詳其一日消息,再曰小和之者。
蓋以吐利之餘,裡氣已傷,故必消息,其可汗而汗之。
亦不可大汗,而可小和之也。
況彼熱霍亂之後,津液尤虛,其可妄施汗法乎,此孟英之所以但以輕清為制也。
又雲: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王孟英曰:寒中少陰,吐利交作,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
然先厥冷而後煩躁,猶有陽欲復而來爭之兆。
故以吳茱萸溫裡散寒,人參、大棗益氣安中為治也。
若先煩而後四逆者,陽不勝而將絕也,故死。
此二條本少陰中寒,非霍亂也。
然既明霍亂之治,不得不列其類證。
蓋恐後人遇此等病,亦以霍亂法施之。
即仲聖列霍亂於《傷寒論》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