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霍亂證,無論四肢厥冷,畏寒,舌白,一派陰寒氣象,畢呈顯露。
若服丁附薑桂等藥,則百無一生者矣。
須知霍亂,總以暑熱而成,有熱極似寒者,即假寒也。
所以徐靈胎有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
霍亂,非輕小證也。
然治之偶合古法,竟有不藥而霍然者。
如飲水單方刮刺之類。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霍亂,有呼為絞腸痧者,即乾霍亂也。
按方書自古以來,從無痧證之名,殆不知始於何時也。
至醫說始載,葉氏用蠶退紙治痧之法,而江民瑩誤為解亦證。
雖為杭堇浦所譏,然亦可見從前痧證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詳也。
迨國初時,其病漸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滿洲病與番痧之名,郭右陶著《痧脹玉衡》一書,推原極變,其說甚說,而痧之證治乃備。
張路玉復分臭毒番痧為二者,蓋謂惡氣更毒於穢氣也。
王晉三又辨痧即外邪驟入,阻塞其正氣流行之道之謂,而痧之病義益明。
至情志多郁之人,稍犯涼熱,即能成痧。
且不時舉發,亦由氣血失其宣暢也。
若幹霍亂,則亦有不因痰濕飲食之滯,但為暑暍之氣擾亂於中者,當以新汲水、地漿等治之耳。
霍亂,舉世皆名為痧證也。
王晉三曰:痧者,寒熱之濕氣皆可以為患。
或四時寒濕凝滯於脈絡,或夏月濕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脹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
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謂之打寒痧。
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括其胸背手足內胻,謂之刮痧,以碗鋒及扁針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謂之搠痧。
更服玉樞丹以治其內。
是皆內外達竅,以洩其氣,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脹即已,實即霍亂耳。
非另有痧邪也。
霍亂,有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而發者多。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而發者多,郭右陶之說也。
瀛按:霍亂有吐瀉並作,有吐而不瀉,有瀉而不吐,有先吐後瀉,有先瀉後吐,總不外內停飲食,外感暑穢,而鬱阻中宮,賊胃則先吐,賊脾則先瀉。
故先心痛者,則先吐。
先腹痛者,則先瀉。
心腹俱痛,吐瀉交作矣。
然吐瀉之霍亂,乃暑穢傷人氣分,宜用油鹽刮其皮膚。
則痧不內攻。
若心胸脹悶,腹中絞痛,或如闆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割。
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
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洩,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
若痧脹已極,難於刮刺者,又必先以藥救醒,乃可以回生。
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霍亂,有素多濕滯而犯臭氣,則正氣鬱遏,腹痛乃作。
或上連頭額俱痛,或下連腹腿俱痛。
有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甦者。
有腹痛不時上攻,水漿不入,數日不已者。
甚至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或四肢厥逆,面青脈伏,或遍體壯熱,面紫脈堅。
但與生黃豆嚼之,覺香甜者,是臭毒也。
急以燒鹽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錢為末,煎湯頓服最效。
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
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
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耳。
其脈多伏,或細小緊澀,或堅勁搏指,中帶促結,皆是陰逆陽伏之象,不可誤認陰寒而投以丁附薑桂。
雖砂仁之辛溫香竄,亦不可輕用,若見面青唇黑,脈勁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霍亂,以脾土濕盛,而滯其升降之機。
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雖有熱化寒化之分,必以治中焦之濕為要領也。
瀛按:《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幹,則為霍亂。
蓋因暑穢之氣,鬱滯中焦,使脾土阻而不能運動,氣隧遏而不得舒,居中既隔滯,勢必上逆為吐,下奔為瀉。
苟不急治中焦之濕,則頃刻間三焦皆邪,陰陽乖舛,而病益劇矣。
霍亂者,揮霍悶亂,成於頃刻,變動不安之謂,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焦,上逆而為嘔吐,復下注而為利者。
若久病上不能納,下不能禁,名曰吐利,不得謂之霍亂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霍亂之表症也。
而有寒熱之分者,以中焦上位,乃陰陽之交,而無一定之性。
從陰化則為寒,每因寒涼而病始發,冬月多有之。
從陽化則為熱,因暑熱而病始發,夏秋多有之。
然因寒者,口必不渴,稍渴者,必屬於熱。
仲景雲: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瀛按:《傷寒論》有熱多欲飲水,寒多不用水之文,此言外感之證,有熱多寒多之辨。
蓋外感熱邪入裡已多,所以口渴而喜飲也。
霍亂之發,每因吸受暑穢,或飲食停滯,遂至清濁相幹,亂於腸胃,而為上吐下瀉。
治宜宣土鬱而分陰陽,祛暑穢而行食滯。
土鬱者,中焦濕盛,而升降之機乃窒,諸郁之發,皆從熱化也。
霍亂,系因熱而成者。
經雲: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奈《病源》《三因》等書,鹹謂霍亂,無不本之風冷。
遂緻薛立齋,張介賓輩,專主於寒,從此印定後人眼目。
凡患熱霍亂者,皆被此數公殺之矣。
如勞役田野之間,則暑熱自外而入矣。
或安享膏粱之奉,則濕熱自內而生矣。
是以不遠熱三字,亦非但以藥食為言也。
霍亂一證,每發於夏秋之間者
若服丁附薑桂等藥,則百無一生者矣。
須知霍亂,總以暑熱而成,有熱極似寒者,即假寒也。
所以徐靈胎有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
霍亂,非輕小證也。
然治之偶合古法,竟有不藥而霍然者。
如飲水單方刮刺之類。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霍亂,有呼為絞腸痧者,即乾霍亂也。
按方書自古以來,從無痧證之名,殆不知始於何時也。
至醫說始載,葉氏用蠶退紙治痧之法,而江民瑩誤為解亦證。
雖為杭堇浦所譏,然亦可見從前痧證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詳也。
迨國初時,其病漸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滿洲病與番痧之名,郭右陶著《痧脹玉衡》一書,推原極變,其說甚說,而痧之證治乃備。
張路玉復分臭毒番痧為二者,蓋謂惡氣更毒於穢氣也。
王晉三又辨痧即外邪驟入,阻塞其正氣流行之道之謂,而痧之病義益明。
至情志多郁之人,稍犯涼熱,即能成痧。
且不時舉發,亦由氣血失其宣暢也。
若幹霍亂,則亦有不因痰濕飲食之滯,但為暑暍之氣擾亂於中者,當以新汲水、地漿等治之耳。
霍亂,舉世皆名為痧證也。
王晉三曰:痧者,寒熱之濕氣皆可以為患。
或四時寒濕凝滯於脈絡,或夏月濕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脹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
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謂之打寒痧。
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括其胸背手足內胻,謂之刮痧,以碗鋒及扁針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謂之搠痧。
更服玉樞丹以治其內。
是皆內外達竅,以洩其氣,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脹即已,實即霍亂耳。
非另有痧邪也。
霍亂,有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而發者多。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而發者多,郭右陶之說也。
瀛按:霍亂有吐瀉並作,有吐而不瀉,有瀉而不吐,有先吐後瀉,有先瀉後吐,總不外內停飲食,外感暑穢,而鬱阻中宮,賊胃則先吐,賊脾則先瀉。
故先心痛者,則先吐。
先腹痛者,則先瀉。
心腹俱痛,吐瀉交作矣。
然吐瀉之霍亂,乃暑穢傷人氣分,宜用油鹽刮其皮膚。
則痧不內攻。
若心胸脹悶,腹中絞痛,或如闆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割。
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
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洩,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
若痧脹已極,難於刮刺者,又必先以藥救醒,乃可以回生。
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霍亂,有素多濕滯而犯臭氣,則正氣鬱遏,腹痛乃作。
或上連頭額俱痛,或下連腹腿俱痛。
有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甦者。
有腹痛不時上攻,水漿不入,數日不已者。
甚至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或四肢厥逆,面青脈伏,或遍體壯熱,面紫脈堅。
但與生黃豆嚼之,覺香甜者,是臭毒也。
急以燒鹽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錢為末,煎湯頓服最效。
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
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
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耳。
其脈多伏,或細小緊澀,或堅勁搏指,中帶促結,皆是陰逆陽伏之象,不可誤認陰寒而投以丁附薑桂。
雖砂仁之辛溫香竄,亦不可輕用,若見面青唇黑,脈勁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霍亂,以脾土濕盛,而滯其升降之機。
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雖有熱化寒化之分,必以治中焦之濕為要領也。
瀛按:《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幹,則為霍亂。
蓋因暑穢之氣,鬱滯中焦,使脾土阻而不能運動,氣隧遏而不得舒,居中既隔滯,勢必上逆為吐,下奔為瀉。
苟不急治中焦之濕,則頃刻間三焦皆邪,陰陽乖舛,而病益劇矣。
霍亂者,揮霍悶亂,成於頃刻,變動不安之謂,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焦,上逆而為嘔吐,復下注而為利者。
若久病上不能納,下不能禁,名曰吐利,不得謂之霍亂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霍亂之表症也。
而有寒熱之分者,以中焦上位,乃陰陽之交,而無一定之性。
從陰化則為寒,每因寒涼而病始發,冬月多有之。
從陽化則為熱,因暑熱而病始發,夏秋多有之。
然因寒者,口必不渴,稍渴者,必屬於熱。
仲景雲: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瀛按:《傷寒論》有熱多欲飲水,寒多不用水之文,此言外感之證,有熱多寒多之辨。
蓋外感熱邪入裡已多,所以口渴而喜飲也。
霍亂之發,每因吸受暑穢,或飲食停滯,遂至清濁相幹,亂於腸胃,而為上吐下瀉。
治宜宣土鬱而分陰陽,祛暑穢而行食滯。
土鬱者,中焦濕盛,而升降之機乃窒,諸郁之發,皆從熱化也。
霍亂,系因熱而成者。
經雲: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奈《病源》《三因》等書,鹹謂霍亂,無不本之風冷。
遂緻薛立齋,張介賓輩,專主於寒,從此印定後人眼目。
凡患熱霍亂者,皆被此數公殺之矣。
如勞役田野之間,則暑熱自外而入矣。
或安享膏粱之奉,則濕熱自內而生矣。
是以不遠熱三字,亦非但以藥食為言也。
霍亂一證,每發於夏秋之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