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香薷 半夏 砂仁 人參 扁豆 赤苓 藿香 厚樸 杏仁 甘草 木瓜 香薷飲(同上) 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氣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之霍亂。

     香薷 厚樸 扁豆 水煎,冷服。

     十味香薷飲(同上) 治虛人伏濕,復兼感冒食滯而成霍亂者,宜此方加減治之。

     香薷 人參 白朮 廣皮 茯苓 厚樸 黃蓍 扁豆 甘草 木瓜 水煎服。

    本方去參、蓍,加藿香、蘇葉,名消暑十全散,治夏月久傷生冷,復重感風寒而成霍亂者。

     雞矢白散(《金匱》) 治轉筋入腹。

     雞矢白(雄雞矢,乃用白,臘月收幹之) 水煎,濾清汁服。

     蔥豉湯(《肘後》) 治霍亂髮斑。

     蔥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和童便服。

     蘆根湯(《千金》) 治霍亂煩悶。

     蘆根 麥冬 水煎服,或與竹葉同煎。

     桂苓甘露飲(河間) 治暑熱挾濕之霍亂。

     茯苓 白朮 豬苓 滑石 凝水石 肉桂 甘草 澤瀉 石膏 為末,每服三錢,水調下。

    桂苓白朮散,即本方去豬苓,加人參也。

     黃芩湯(《傷寒論》) 治溫病變霍亂之主方。

     黃芩 炙草 芍藥 大棗 水煎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原方加半夏生薑。

     半夏厚樸湯(一名四七湯 《金匱》) 治情志不舒,痰濕阻氣而成霍亂者。

     半夏 厚樸 茯苓 蘇葉 姜 水煎服。

    按:此方既主七情不適之郁痰證,亦治寒濕不化,風感外侵,食滯不消,誤投滋膩因而病劇者,無不所向輒捷。

     麥門冬湯(同上) 治霍亂後,餘熱未清,神倦不飢,無苔而渴,或火升氣逆,乾咳無痰。

     麥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水煎服。

    按:海藏以竹葉易半夏,治溫熱後房勞復之氣欲絕者,大效。

    即不房勞復,而氣液兩虧,不能受重劑峻補,皆可以此湯,接續其一線之生機。

     附子粳米湯(同上) 治中寒霍亂,肢冷腹痛,吐少嘔多者。

     附子 半夏 炙草 大棗 粳米 水煎服。

     來復丹(《局方》) 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伏暑夾陰,吐瀉霍亂危證。

     太陰元精石 硝石 小青皮 舶上硫黃 廣橘紅 五靈脂 為末,古法以醋丸,今易米飲為丸。

     異功散(錢氏) 治霍亂後,中虛主劑。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橘紅 水煎服。

     雪羹湯 治暑熱霍亂吐瀉,口渴氣逆,煩躁眩暈等症。

     陳海蛇(四兩,浸洗極淡) 鳧茈(二兩,切即荸薺) 水煎至蛇烊盡,溫服,代茶亦可。

     專治霍亂轉筋方(《聖惠》) 原蠶沙(一兩) 陰陽水煎,澄清溫服。

    按:蠶沙,乃桑葉所化。

    夫桑主息風化濕,既經蠶食,蠶亦主勝風去濕,且蠶僵而不腐,得清氣於造物者獨純。

    故其矢不臭,不變色,殆桑後蠶化,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

    《金匱》以雞矢治霍亂轉筋者,雞屬巽,雖不溺而矢獨幹,亦取少勝風濕,以領濁氣下趨也。

    蠶沙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性較雞矢更優。

    故餘以為霍亂轉筋之主藥,頗奏膚功,嗣見治痧飛龍奪命丹,用人中白一味,領諸藥迅歸濁邪下趨陰竅,較他方之藉硝以達下者,更覺貼切。

    故奏效尤捷,制方之義,可謂精矣。

    至來復丹之用五靈脂,亦從雞矢白脫胎也。

     枇杷葉(去毛) 濃煎徐飲。

    此方不但解霍亂之渴也,若深冬採之,刷毛洗淨,切碎,淨鍋炒乾,瓷瓶密收,常以代茗,可杜暑濕時疫,及噎呃諸病。

     生芋(一片) 垂危者放入病人口內,咽汁即蘇,蘇後再吃幾片,取其寬腸去垢濁,破血清痧毒也。

    世傳飲油、吞礬二方,取其引吐澄濁也。

    油滋膩,礬兒澀,皆有流弊,不如生芋也。

     普洱茶 濃煎溫服。

     西瓜汁 治霍亂轉筋,大渴苔黃,汗頻無溺者。

     按:凡陽氣遏抑在內,雖熱證而無汗,西瓜汁慎用。

     跋 霍亂,非怪證也。

    然而倉卒變端,醫藥輒誤,則霍亂之不怪而怪,較諸怪證,而尤為怪也。

    惟是霍亂,醫者都以熱證為寒證,而治以熱藥,至死終不一悟。

    此則不獨證之怪,而醫亦無不怪矣。

    醫藥之怪,更怪於霍亂之怪。

    霍亂用醫藥誤治而成怪,而醫藥在在皆然,不自以為怪,而怪乃錮矣。

    於是霍亂之無所為怪,而遂成怪證,怪何能知,怪亦可燭,此季父作《霍亂燃犀說》之由來也,昔溫大真燃犀以照水怪,歷歷可數,雖醫藥霍亂之怪,非水之怪也。

    然讀是說,則屬寒屬熱,絕無混淆,胸有成竹,不使霍亂之遁形變相,不緻醫藥之視赤成碧,豈非怪而不怪。

    設或霍亂之有怪,醫藥之怪,人能盡悉其怪,而怪肯化為不怪。

    是說奚翅燃犀之明,僅照水怪哉。

     戊子夏日從子玉林百拜謹跋於崑山隱園之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