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驗案
關燈
小
中
大
乃為此病初步之效驗。
囑其一日一夜,煮二三頭煎,徐服。
【次診】 脈象:沉細遲。
舌苔:絳底,黑黃起刺。
判案:服前藥五劑,脈出厥回,便瀉紅水血塊變作黑黃醬矢,口已不張,便時欲起於床,以哭意示之,則神經似有知覺矣。
西醫謂腸熱為窒扶斯菌所緻,而腦膜炎為雙球菌所緻。
此病兩症齊發,其為窒扶斯菌乎,抑為雙球菌乎?觀此則雙球菌之不足為腦膜炎原因也明矣。
前方既效,囑病者再服五劑,漸見頭不動搖,目不竄視,背不反張,而日晡至夜五鼓,潮熱、自汗、口渴,生機勃勃乎動矣;語音低小,能呼巔頂灼痛,大椎壓痛,腰背痠痛,則督脈自尾閭貫脊至頂,無一不痛之處。
通絡化瘀,排膿解毒,是為正治。
[處方]川牛膝(八錢) 旱三七(三錢) 貫眾(八錢) 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桃仁(三錢) 蜣螂(三錢) 鮮淮地(四兩,酒浸,絞汁,沖服,其滓入煎) 槐花(一兩) 乾地龍(五分,沖服) 紫雪(五分,沖服) [預效]此方通絡化瘀,排膿解毒。
服之痛除,猶非預效,唯沉細而遲之陰脈,必變作浮大而數之陽脈,方為脫險入夷;日晡潮熱,明晨五鼓乃罷,溫度既能高壓,陽脈決其必至,斯為此病生死之關鍵。
【三診】 脈象:沉弦數。
舌苔:絳底,黃糙薄苔。
判案:服前藥五劑,神識清醒,呻吟不絕,然不呼巔頂、腰椎諸痛矣,但晝夜不得安眠,自日晡至明晨五鼓,潮熱煩躁口渴。
前此便洩瘀腐太多,營陰虧耗無疑,治當滋養血液,兼散餘熱,倘脈由沉弦變作浮數,則周身微微汗出,日晡及五鼓潮熱自解。
[處方]西洋參(三錢) 元參(三錢) 鮮淮地(五錢) 旱蓮草(五錢) 天冬(三錢) 知母(三錢) 土銀花(一兩) 青蒿梗(五錢) 淡豆豉(三錢) 升麻(一錢) 蘇薄荷(一錢五分) [預效]病者數脈成尤在沉弦之內,則衛陽陷入營陰,非陰虛陽越之象,故此方於滋養營陰之中,配入青蒿、豆豉、薄荷、升麻以升散衛陽也。
【四診】 脈象:浮弦長。
舌苔:紅底,溲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五劑。
服至第二劑,漸見安寢,能熟睡矣,然脈不浮數而浮弦,日晡至五鼓潮熱不罷,則衛陽終為營陰遏郁,務須溫養衛陽,而體溫乃能調節,非滋陰散陽所能為力也。
[處方]西洋參(二錢) 當歸(三錢) 撫芎(二錢) 白芍(三錢,酒炒) 生黃耆(三錢) 紅柴(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知母(三錢) 青蒿(三錢) [效果]服之四五劑,周身汗出,日晡及五鼓潮熱乃罷,頗嗜粥食,改用炙甘草湯加黃耆十數劑,諸症悉愈。
(八)彭昆臣一案 病者彭昆臣,年七歲,湘鄉人,住永湘新街七十三號。
[症候] 既往症:無。
現在症:初頭痛嘔吐,發熱自汗口渴,國醫主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嘔止,頭痛如劈,比夜初鼓,突然發痙,神昏不語,兩眼上翻,頭動搖,汗出如雨,兩顴發赤,巔頂烙熱,背脊反張,指甲青紫,時作乾嘔。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沉細遲。
舌苔:黃糙。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
首夏將屆,春寒欲解,正值痙病欲罷之時而竟發痙者,當其頭痛嘔吐之時,不服香砂二陳,以堵截伏邪出路,曷緻上沖督脈,發生痙病。
然顛頂烙熱,頭汗如雨,熱毒上衝,已達極點,非大劑苦寒,開洩厥陰,使其熱毒下趨,則脈伏氣喘,口噤牙關,危險立至,此苦寒開洩之不容緩也。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川牛膝(八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三錢) 生山梔(三錢) 白芍(八錢) 明麻(三錢) 貫眾(八錢) 全蠍(三錢) 先以紫雪丹一錢,用嫩鉤藤煎湯灌服,續服此湯。
[預效]此方取龍膽湯之苦寒,配紫雪之芳涼,開洩厥陰之熱毒下趨腸腑,而上衝之勢即殺。
但此病欲從陽明而出,以故發熱頭痛,自汗口渴,發現陽明之症狀,服此藥後,則脈變浮洪而數,病機仍趨陽明,其痙即解。
【次診】 脈象:沉弦而勁。
舌苔:黑黃厚糙。
判案:兩日一夜,隻服前藥一劑,痙勢增劇,深夜以號金十元,趕某醫院西醫注射,其父詢問何病,唯曰「危險」、「危險」,不報而去。
天曉,兒科專醫至,謂系急驚風,寫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葛根,旁人有稍知醫者,阻之不與服,乃服予藥。
晝夜服前藥三頭煎,則周身微微汗出,瀉下黑紅醬矢;再服前藥三頭煎,日晡壯熱,口渴索飲,前此之欲從陽明而出,被其阻塞,今仍還之於陽明。
治當迎機而導之,其痙乃得解也。
[處方]川牛膝(八錢) 白芍(八錢) 龍膽草(三錢) 雲連(三錢) 關柏(三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三錢) 全蠍(三錢) 知母(三錢) 蟬蛻(三錢) 羚羊角(六分,銼粉,沖服) 犀角(一錢五分,銼粉,沖服) 紫雪(一錢,沖服) 生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預效]此方即前方稍為加減,仍是注重厥陰,不重陽明,如陽明清之過早,而厥陰之伏邪愈難透露,必須候其壯熱、口渴、自汗、脈數四者俱至,則伏邪得出,痙乃解也。
【三診】 脈象;左細弦,右浮洪。
舌苔:絳底,黑黃厚膩。
判案:服前方三劑,頭不動搖,項不強,背不反,目不上視,唯日晡潮熱,渴欲飲熱,夜深尤盛,寐則盜汗,病機欲從陽明而出,然合之左脈細弦不浮數,猶有欲出不出之勢,其父電報促其叔至,主大承氣湯加生地、當歸,反增嘔吐。
其叔仍邀予主方。
予以硝、黃猛力,下趨腸腑,而厥陰之伏熱不得透露,反而上竄,此際痙狀雖解而脈不浮數,仍是內伏,不肯外出也。
[處方]白芍(四錢) 枯芩(三錢) 雲連(一錢) 竹茹(三錢) 川楝(三錢,敲碎,去殼) 川牛膝(四錢) 桑葉(三錢) 法夏(一錢五分,鹽水炒) 吳萸(八分,鹽水炒) 釘赭石(四錢,布包煎) [頂效]此方於苦寒藥中,用法夏、吳萸之降逆,釘赭石之重墜,冀其嘔止,仍使病機下趨,庶免危險。
【四診】 脈象:浮弦數。
舌苔:絳底,黃濁厚苔。
判案:服前藥二劑,嘔止,去法夏、吳萸、釘赭石,加龍膽草、澤蘭梗、紫雪。
又三劑,瀉下碧綠色矢,渴欲飲冷,不復飲熱矣,周身漐漐微汗,日晡及夜間潮熱乃罷。
七歲孩兒,過於溫飽,瀉下碧綠色矢,則肝藏所化之膽汁下洩,而熱毒乃得始淨也。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白芍(四錢) 土銀花(八錢) 澤蘭根(三錢) 竹茹(三錢) 桑葉(三錢) 青黛(三錢,布包煎) 茜根(三錢) [預效]仍主苦寒,兼以解毒,冀其熱毒盡淨,而諸症自然全愈。
【五診】 脈象:浮洪緩。
舌苔:黃濁薄苔。
判案:服前藥三劑,諸症盡退,唯口酸不嗜食,心煩,夜多不寐,頭暈人倦,此液虧正衰,餘邪尚未淨也。
[處方]西洋參(一錢五分) 鮮石斛(五錢) 白茅根(五錢) 北蘆根(八錢) 白芍(三錢) 子芩(二錢) 竹茹(三錢) 桑葉(三錢) 土銀花(八錢) [效果]此方養胃生津,清熱化濁,服五六劑,口不酸,嗜食安寐,續予甘淡平補乃愈。
(九)劉朕卿一案 病者劉朕卿,年十二歲,湘鄉人,住湖鄉之七區。
[症候] 既往症:前年跌傷折臂。
現在症:突起發熱,頭痛如劈,神昏讝語,前醫主犀角地黃湯,兼服牛黃清心丸,立見讝止神清,從此每於日晡或夜半,頭獨動搖,能仰不能俯,頸側人迎脈管暴脹急跳,灼痛不可忍,背脊自大椎至風府強硬,亦灼痛不可忍,
囑其一日一夜,煮二三頭煎,徐服。
【次診】 脈象:沉細遲。
舌苔:絳底,黑黃起刺。
判案:服前藥五劑,脈出厥回,便瀉紅水血塊變作黑黃醬矢,口已不張,便時欲起於床,以哭意示之,則神經似有知覺矣。
西醫謂腸熱為窒扶斯菌所緻,而腦膜炎為雙球菌所緻。
此病兩症齊發,其為窒扶斯菌乎,抑為雙球菌乎?觀此則雙球菌之不足為腦膜炎原因也明矣。
前方既效,囑病者再服五劑,漸見頭不動搖,目不竄視,背不反張,而日晡至夜五鼓,潮熱、自汗、口渴,生機勃勃乎動矣;語音低小,能呼巔頂灼痛,大椎壓痛,腰背痠痛,則督脈自尾閭貫脊至頂,無一不痛之處。
通絡化瘀,排膿解毒,是為正治。
[處方]川牛膝(八錢) 旱三七(三錢) 貫眾(八錢) 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桃仁(三錢) 蜣螂(三錢) 鮮淮地(四兩,酒浸,絞汁,沖服,其滓入煎) 槐花(一兩) 乾地龍(五分,沖服) 紫雪(五分,沖服) [預效]此方通絡化瘀,排膿解毒。
服之痛除,猶非預效,唯沉細而遲之陰脈,必變作浮大而數之陽脈,方為脫險入夷;日晡潮熱,明晨五鼓乃罷,溫度既能高壓,陽脈決其必至,斯為此病生死之關鍵。
【三診】 脈象:沉弦數。
舌苔:絳底,黃糙薄苔。
判案:服前藥五劑,神識清醒,呻吟不絕,然不呼巔頂、腰椎諸痛矣,但晝夜不得安眠,自日晡至明晨五鼓,潮熱煩躁口渴。
前此便洩瘀腐太多,營陰虧耗無疑,治當滋養血液,兼散餘熱,倘脈由沉弦變作浮數,則周身微微汗出,日晡及五鼓潮熱自解。
[處方]西洋參(三錢) 元參(三錢) 鮮淮地(五錢) 旱蓮草(五錢) 天冬(三錢) 知母(三錢) 土銀花(一兩) 青蒿梗(五錢) 淡豆豉(三錢) 升麻(一錢) 蘇薄荷(一錢五分) [預效]病者數脈成尤在沉弦之內,則衛陽陷入營陰,非陰虛陽越之象,故此方於滋養營陰之中,配入青蒿、豆豉、薄荷、升麻以升散衛陽也。
【四診】 脈象:浮弦長。
舌苔:紅底,溲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五劑。
服至第二劑,漸見安寢,能熟睡矣,然脈不浮數而浮弦,日晡至五鼓潮熱不罷,則衛陽終為營陰遏郁,務須溫養衛陽,而體溫乃能調節,非滋陰散陽所能為力也。
[處方]西洋參(二錢) 當歸(三錢) 撫芎(二錢) 白芍(三錢,酒炒) 生黃耆(三錢) 紅柴(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知母(三錢) 青蒿(三錢) [效果]服之四五劑,周身汗出,日晡及五鼓潮熱乃罷,頗嗜粥食,改用炙甘草湯加黃耆十數劑,諸症悉愈。
(八)彭昆臣一案 病者彭昆臣,年七歲,湘鄉人,住永湘新街七十三號。
[症候] 既往症:無。
現在症:初頭痛嘔吐,發熱自汗口渴,國醫主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嘔止,頭痛如劈,比夜初鼓,突然發痙,神昏不語,兩眼上翻,頭動搖,汗出如雨,兩顴發赤,巔頂烙熱,背脊反張,指甲青紫,時作乾嘔。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沉細遲。
舌苔:黃糙。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
首夏將屆,春寒欲解,正值痙病欲罷之時而竟發痙者,當其頭痛嘔吐之時,不服香砂二陳,以堵截伏邪出路,曷緻上沖督脈,發生痙病。
然顛頂烙熱,頭汗如雨,熱毒上衝,已達極點,非大劑苦寒,開洩厥陰,使其熱毒下趨,則脈伏氣喘,口噤牙關,危險立至,此苦寒開洩之不容緩也。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川牛膝(八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三錢) 生山梔(三錢) 白芍(八錢) 明麻(三錢) 貫眾(八錢) 全蠍(三錢) 先以紫雪丹一錢,用嫩鉤藤煎湯灌服,續服此湯。
[預效]此方取龍膽湯之苦寒,配紫雪之芳涼,開洩厥陰之熱毒下趨腸腑,而上衝之勢即殺。
但此病欲從陽明而出,以故發熱頭痛,自汗口渴,發現陽明之症狀,服此藥後,則脈變浮洪而數,病機仍趨陽明,其痙即解。
【次診】 脈象:沉弦而勁。
舌苔:黑黃厚糙。
判案:兩日一夜,隻服前藥一劑,痙勢增劇,深夜以號金十元,趕某醫院西醫注射,其父詢問何病,唯曰「危險」、「危險」,不報而去。
天曉,兒科專醫至,謂系急驚風,寫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葛根,旁人有稍知醫者,阻之不與服,乃服予藥。
晝夜服前藥三頭煎,則周身微微汗出,瀉下黑紅醬矢;再服前藥三頭煎,日晡壯熱,口渴索飲,前此之欲從陽明而出,被其阻塞,今仍還之於陽明。
治當迎機而導之,其痙乃得解也。
[處方]川牛膝(八錢) 白芍(八錢) 龍膽草(三錢) 雲連(三錢) 關柏(三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三錢) 全蠍(三錢) 知母(三錢) 蟬蛻(三錢) 羚羊角(六分,銼粉,沖服) 犀角(一錢五分,銼粉,沖服) 紫雪(一錢,沖服) 生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預效]此方即前方稍為加減,仍是注重厥陰,不重陽明,如陽明清之過早,而厥陰之伏邪愈難透露,必須候其壯熱、口渴、自汗、脈數四者俱至,則伏邪得出,痙乃解也。
【三診】 脈象;左細弦,右浮洪。
舌苔:絳底,黑黃厚膩。
判案:服前方三劑,頭不動搖,項不強,背不反,目不上視,唯日晡潮熱,渴欲飲熱,夜深尤盛,寐則盜汗,病機欲從陽明而出,然合之左脈細弦不浮數,猶有欲出不出之勢,其父電報促其叔至,主大承氣湯加生地、當歸,反增嘔吐。
其叔仍邀予主方。
予以硝、黃猛力,下趨腸腑,而厥陰之伏熱不得透露,反而上竄,此際痙狀雖解而脈不浮數,仍是內伏,不肯外出也。
[處方]白芍(四錢) 枯芩(三錢) 雲連(一錢) 竹茹(三錢) 川楝(三錢,敲碎,去殼) 川牛膝(四錢) 桑葉(三錢) 法夏(一錢五分,鹽水炒) 吳萸(八分,鹽水炒) 釘赭石(四錢,布包煎) [頂效]此方於苦寒藥中,用法夏、吳萸之降逆,釘赭石之重墜,冀其嘔止,仍使病機下趨,庶免危險。
【四診】 脈象:浮弦數。
舌苔:絳底,黃濁厚苔。
判案:服前藥二劑,嘔止,去法夏、吳萸、釘赭石,加龍膽草、澤蘭梗、紫雪。
又三劑,瀉下碧綠色矢,渴欲飲冷,不復飲熱矣,周身漐漐微汗,日晡及夜間潮熱乃罷。
七歲孩兒,過於溫飽,瀉下碧綠色矢,則肝藏所化之膽汁下洩,而熱毒乃得始淨也。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白芍(四錢) 土銀花(八錢) 澤蘭根(三錢) 竹茹(三錢) 桑葉(三錢) 青黛(三錢,布包煎) 茜根(三錢) [預效]仍主苦寒,兼以解毒,冀其熱毒盡淨,而諸症自然全愈。
【五診】 脈象:浮洪緩。
舌苔:黃濁薄苔。
判案:服前藥三劑,諸症盡退,唯口酸不嗜食,心煩,夜多不寐,頭暈人倦,此液虧正衰,餘邪尚未淨也。
[處方]西洋參(一錢五分) 鮮石斛(五錢) 白茅根(五錢) 北蘆根(八錢) 白芍(三錢) 子芩(二錢) 竹茹(三錢) 桑葉(三錢) 土銀花(八錢) [效果]此方養胃生津,清熱化濁,服五六劑,口不酸,嗜食安寐,續予甘淡平補乃愈。
(九)劉朕卿一案 病者劉朕卿,年十二歲,湘鄉人,住湖鄉之七區。
[症候] 既往症:前年跌傷折臂。
現在症:突起發熱,頭痛如劈,神昏讝語,前醫主犀角地黃湯,兼服牛黃清心丸,立見讝止神清,從此每於日晡或夜半,頭獨動搖,能仰不能俯,頸側人迎脈管暴脹急跳,灼痛不可忍,背脊自大椎至風府強硬,亦灼痛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