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驗案

關燈
瞳神放大,頭獨盛熱,渴飲沸湯,夜可七八壺,隨飲隨溲,不黃不赤,天曉五鼓,熱退渴止痛罷,明日下午日晡或夜半,屆時亦發,便瀉如米泔或黃濁穢物。

     [診斷] 病名:最急性痙病。

     脈象:沉細弦數。

     舌苔:紅底,淡黃濁苔。

     判案:此國醫最急性之痙病。

    當初突起發熱頭痛,旋即神昏讝語,即是發生痙病,而醫者主犀角地黃湯送下牛黃清心丸,蓋犀角清心火,即以醒腦,牛黃開心竅,亦以通腦,心腦原屬一貫,故服之神昏讝語立止,而項強背直、頭獨動搖正式之痙狀猶在,每於日晡或夜半發熱,即欲渴飲熱茶,隨飲隨溲,不稍存留,與六經厥陰主症「氣上衝胸、心中疼熱,消渴」三者齊發同一病理。

    但此病之疼痛灼熱,前則衝於頸側之人迎,後則衝於大椎之風府,較之傷寒疼熱,則在兩乳之下、臍腹之上則有不同,唯消渴則同耳。

    然傷寒烏梅丸寒溫並用,此則六脈不伏,四肢不厥,隻仿其酸苦瀉熱以為劑耳。

     [處方]烏梅(三枚)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木瓜(三錢) 白芍(四錢) 川楝(三錢,敲碎,去皮) 龍膽草(三錢) 川牛膝(八錢) 明麻(三錢) 白蒺藜(三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三錢) [預效]此方取仲景烏梅丸半從熱化之意,推廣用之。

    以木瓜、白芍佐烏梅,龍膽、川楝佐連、柏,合而為劑,酸苦瀉熱,即以酸苦止渴,更加之以牛膝、紫草、明麻、蒺藜、蜣螂,引血質下行,則痙症自解矣。

     [次診] 脈象:沉細數。

     舌苔:淡黃薄苔。

     判案:予於今春回鄉修理先父墓,近病者居,時將此方出入加減,求合病情,服至二十餘劑,灼熱、疼痛、消渴三者漸漸減退十之六七,竟有日全罷而不發者,越日復發。

    再四思維,既非西醫之糖尿病,亦非國醫之消渴病,然舌不起黑黃滑膩之苔,便不排黑紅黃醬之矢,自初至今,未曾獲汗,則知前此犀角、地黃之清涼,今此烏梅、木瓜之酸斂,終恐血液毒質凝結蘊蓄不肯脫化而出,不然,灼熱、疼痛、消渴,一敗而不復振矣。

    治當疏通血中之凝結,宣洩血中之毒質,則小溲黃濁、大便黑腐,周身微汗,諸症自可立愈也。

     [處方]歸尾(三錢) 赤芍(三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三錢) 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番瀉葉(一錢) 蜣螂(三錢) 川牛膝(八錢) 白蒺藜(三錢) 蒼耳子(三錢) 紫背浮萍(三錢) 青蔥(三根) 淡豉(三錢) 豬膽汁 童便 苦酒(各一杯,沖服) [預效]此方以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疏通血液為主,佐之龍膽草、雲連、蜣螂、番瀉葉開洩大腸;佐之牛膝、豬膽汁、童便,引導血液之毒質從肝臟分清以入膀胱;佐之蒼耳子、白蒺藜、青蔥、淡豉、紫背浮萍,引導血液之毒質從毛孔以洩汗,既有三條出路,則血液毒質不與肝藏木火交固,而日晡或夜半之灼熱、疼痛、消渴不再反復,則諸症隨之而悉解矣。

     【三診】 脈象:浮細而數。

     舌苔:淡黃薄膩。

     判案:服七八劑,俟瀉黑腐之矢,溲出黃濁之尿,周身微微汗出,而灼熱、疼痛、消渴一齊俱罷,不復發已三晝夜矣,然發生咳嗽吐痰,面浮足腫,漸及腹背,則是血液之毒質,既宣洩外出,而皮膚肌肉之組織,乃放大而膨脹,此理知者絕少,非腫病也,不治亦漸消失。

    治則當從皮膚肌肉之脈絡以宣發太陽之表,不必深入內臟。

    若誤以為腫而用五皮、五苓、理中、真武輩,鮮有不敗者,予之歷驗,非一次也。

     [處方]白蒺藜(三錢) 蒼耳子(三錢) 紫草(三錢) 紅花(三錢) 子芩(三錢) 黑梔(三錢) 赤芍(三錢) 粉丹(三錢) 浙貝(五錢) 杏仁(三錢) 蘇薄荷(一錢三分) 桑葉(三錢) [效果]服前藥三四劑,漸見腫消咳減。

    予修墓已畢,急欲赴省,囑王醫九峰以善其後。

     (十)陳劉氏一案 病者陳劉氏,年四十七,湘鄉人,居湘鄉之七區。

     [症候] 既往症:無。

     現在症:初發熱,頭痛,口渴,自汗,嘔吐,前醫主柴葛解肌湯,更醫主羚犀白虎湯,熱退渴止,而項背強直,巔頂灼痛,頭時動搖,搖時自覺神昏不能語,洎頭搖罷,則自少腹循陰器至產門灼熱如錐刺痛,欲溲不溲,高枕仰臥,兩腳不能伸。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沉細弦數。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

    初起發熱,頭痛口渴,自汗,則是伏氣溫病從陽明而出,柴葛解肌非其治也,羚犀白虎,隻能清陽明之熱,而不能透厥陰之熱,以故厥陰內伏之熱毒被其遏抑,反而上衝督脈,巔頂灼熱,項背強直,頭搖神昏,諸症並至,雖有些微之羚、犀,終無監製石膏、知母之大力,故不能預防其不發痙也,況厥陰內伏之熱毒,上衝下迫,迨頭搖罷,則自少腹循陰器至產門灼熱刺痛,此痙病之變症,非常症也。

    治當於開洩厥陰之中,少佐宣發太陽之藥,則內伏之熱毒既洩之於大小二便,亦透之於表。

    陡事清化,終無濟也。

     [處方]白頭翁(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白芍(四錢) 枳實(三錢) 明麻(三錢) 川牛膝(八錢) 青蒿(五錢) 蜣螂(三錢) 嫩鉤藤(五錢,後入煎) 青蔥(三根) 淡豉(三錢) 玉樞丹(二枚,磨化,沖服) 活白頸蚯蚓(二條,絞汁,沖服) [預效]此方取仲景白頭翁與四逆散以開洩厥陰,稍佐青篙、蔥頭以宣發太陽,其餘諸藥,對於此病,面面俱到,痙雖能解,但恐其元氣不能撐持也。

     【次診】 脈象:沉弦急數。

     舌苔:黑黃薄糙。

     判案:服前藥五劑,予診視三次,便得黑腐,溲色亦黑,從此頭不動搖,背不強直,產門痛休,此皆黑腐下洩之效也。

    但日晡溫度極高,而巔頂灼痛較前更劇,顏面紅豔,渴不欲飲,病者體質孱弱,年將半百,血液腐化過多,遽爾陰虧,亦恐陽動,痙勢已解,脈弦急數,大是堪虞。

     [處方]西洋參(三錢) 生淮地(五錢) 鱉甲(五錢) 龜闆(一兩五錢) 知母(三錢) 川牛膝(三錢) 關柏(三錢) 黑梔(三錢) 土銀花(一兩) 血琥珀(五分,研末,沖服) 燈芯(一握) [預效]此方於滋陰潛陽之中,清血解毒,化腐行瘀,冀其陰液得養,浮陽自潛,脈之弦急得減,而巔頂灼熱自除。

     【三診】 脈象:浮弦數不急。

     舌苔:紅底,苔黃不糙。

     判案:服前藥六劑,便洩黑腐減少,溲亦不黑,唯陰液尚未充滿,而浮陽易動,夜熱時作,面色紅豔,瞑目即汗,天曉,渴飲熱退,四肢不溫,口鼻之氣俱冷。

    《內經》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故瞑目一入陰分,被血液所含之毒質阻塞,退而即出,故周身汗出;汗後則衛陽亦虛,不能溫養周身,故四肢不溫,口鼻之氣亦冷。

    非滋養血液、提攜衛陽,兼以化瘀解毒,曷能邪正兼顧,虛實並治也。

     [處方]西洋參(三錢) 生北耆(三錢) 白芍(三錢) 生地(五錢) 淮牛膝(五錢) 鱉甲(五錢) 當歸(三錢) 紅花(三錢) 土銀花(一兩) 知母(三錢,鹽水炒) 粉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四枚) [預效]此方生地、當歸、白芍、淮膝,滋養血液也;洋參、黃耆、生薑、大棗,提攜衛陽也;紅花化瘀,銀花解毒。

    囑服四五劑,營陰得養,衛陽得宣,則日晡與夜間潮熱,其有不罷者乎。

     【四診】 脈象:浮緩細弱。

     舌苔:紅底,淡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五劑,夜間潮熱不作,諸症悉平。

     [處方]生北耆(三錢) 西黨(三錢)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於術(三錢) 甘杞(三錢) 炙草(一錢) 肉桂(五分,研末,沖服) 建圓(五枚,去殼) 北味(八分) [效果]此方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囑服二十劑,健康乃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