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驗案
關燈
小
中
大
。
[判案]服前藥三劑,已能安寢矣。
忽一夜不得臥寐,燥熱自汗,渴飲熱茶,自頸項、肩背、胸腋,遍發紅疹,西醫所謂匍匐疹者是也。
乃知前此之骨節疼為發疹之先兆。
予之前方,欲使熱盡從外散者,亦即此意也。
[處方]元參(三錢) 犀角片(三錢) 白茅根(一兩) 土銀花(一兩) 連翹(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蟬蛻(三錢) 蘇薄荷(一錢五分) 生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紫背浮萍(三錢,去泥沙) [預效]國醫痙脈,唯恐其不浮數耳。
前既浮數已退,旋而浮數,法當於清血解毒藥中,使之宣洩外出;既出,又當使之消散,此方是也。
【五診】 脈象:浮緩。
舌苔:紅底,溲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六劑,紅疹消滅無跡,骨節疼痛平,諸症悉除,唯略有咳嗽耳。
此病化險為夷,猶能治愈者,一在熱毒內潰,自行排洩於大便,故症雖險惡,而無神識昏迷之狀;一在脈象浮數,陽症陽脈,而熱毒易於透發,不緻沉伏內藏。
現在諸症悉平,隻須甘淡以養液而已。
[處方]西洋參(二錢) 鮮石斛(五錢) 白茅根(五錢) 生扁豆(五錢) 炒苡米(三錢) 栝蔞霜(三錢) 桑葉(三錢) 粉草(一錢) 枇杷葉(三錢) [效果]續予溫養諸劑,飲食漸增,全愈。
(四)唐男孩一案 病者唐男孩,安化人,住高井巷九號。
[症候] 既往症:昨春隨父之安鄉,驚風一次。
現在症:今春發熱三日,身重喜眠睡,服羌、防、柴、葛溫散諸藥,燈火炮灸,更添煩躁不寐。
今早天曉,猝然頭向後反,顴赤,目上視,如天釣狀,俄而神昏頭搖,齘齒足攣,一小時,汗出即罷,罷復作,鼻煽氣促,四肢厥冷,口鼻之氣亦冷,小溲如烙,便瀉黑矢。
[診斷] 病名:亞急性痙病。
脈象:左似有似無,右沉伏不見。
舌苔:深黃薄苔。
判案:此國醫亞急性之痙病。
《金匱》以痙病至於腳攣急、口齘齒,與承氣湯下洩陽明胃腑。
今病者便瀉黑黃醬矢,深入營分之邪業已潰出,胃腸無須硝、黃排洩矣。
前醫誤用羌、防、柴、葛、燈火炮灸,遂緻厥陰邪陷,不復外出,六脈沉伏,四肢厥冷,口鼻之氣亦冷,深合六經為病,厥深熱深,屬諸厥陰之旨。
近世以知覺神經疾患屬之心包絡,運動神經屬之肝臟,此兒痙作神昏,痙罷神清,心包絡其無恙乎。
則專以厥陰肝臟為治矣。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生山梔(三錢) 鬱金(三錢) 川牛膝(五錢) 貫眾(五錢) 蜣螂(三錢) 明麻(三錢) 紫草(三錢) 白芍(五錢) 先以紫雪一錢,用嫩鉤藤煎湯,徐徐送下,續服此湯。
[預效」此方於千金龍膽湯中,加入牛膝、白芍、紫草、貫眾、紫雪諸藥,宣洩營分伏熱,則脈必出,厥必回,口鼻必溫。
可預決也。
【次診】 脈象:脈浮滑數。
舌苔:由黃轉黑,舌底白膩滿布。
判案:一日一夜,服前藥頭煎兩劑。
翌晨,其叔踵門告曰:昨夜小侄得睡矣,天曉,手足不厥,口鼻之氣亦溫,鼻孔不張,喘促亦平。
電召吾兄安鄉今日歸省,可以得見其子矣。
比召往視,脈浮滑數,舌苔由黃轉黑,仍主前方。
三日夜,服盡六劑頭煎,痙病乃平。
又召診,其母稱:其兒似覺胸膈滿悶,咳嗽頻作,唇口燥烈,渴不多飲。
厥陰伏熱下洩,而濕痰上壅肺胃,此所以右脈往來替之,確似滑象,而舌底白膩滿布,罩以黑苔也。
[處方]栝蔞實(一枚) 浙貝(五錢) 生遠志(三錢) 鬱金(三錢) 生山梔(三錢) 川連(一錢) 黃芩(三錢) 杏仁(三錢) 桑葉(三錢) [預效]豁痰化濕,疏通上焦肺胃,冀其胸開咳止。
【三診】 脈象:左浮緩,右浮滑。
舌苔:深黃有根。
判案:服前藥四劑,便瀉黃瀑,眼起漿,鼻流涕,齒牙潤澤,手指光亮,但咳嗽胸悶如故,加之昏沉嗜臥,鎮日不醒,語音低小,其母呼之,必以耳就其口而聽之,則是濕痰阻其氣機,以緻沉悶不語耳。
[處方]栝蔞實(一枚) 浙貝(三錢) 建菖(一錢) 川連(一錢) 橘皮(一錢) 生遠志(三錢) 紫菀(三殘) 生山梔(三錢) 桑葉(三錢) 杏仁(三錢) [預效]此方辛以開濕,苦以洩熱,兼之豁痰運樞,舒暢氣機,而咳嗽胸悶、沉眠不醒之症自蠲。
【四診】 脈象:左細數,右浮緩。
舌苔:底幹光,尖絳無苔,中心黑苔起刺。
判案:服前藥二劑,胸開咳止,聲音朗大,不緻發生喑啞矣。
但唇燥口渴,沉眠齘齒,合參舌絳苔黑,則是濕痰一開,氣機稍舒,而蘊伏厥陰之餘熱再出。
[處方]大光參(一錢) 鮮石斛(三錢) 白茅根(八錢) 粉丹皮(二錢) 桑葉(二錢) 白芍(二錢) 黃芩(二錢) 浙貝(三錢) 鬱金(一錢) 栝蔞實(三錢) 紫菀(二錢) [預效]豁痰涎,運樞機,是王孟英生平得力之處。
茲仿之,加以養液清營,而蘊伏厥陰之餘熱當可透出也。
【五診】 脈象:左滑數,右虛數。
舌苔:幹光無苔。
判案:服前藥四劑,再便黑矢數次,從此神識清醒,不復沉眠矣。
但咳嗽未除,唇燥口渴,更增咽喉紅腫。
循流溯源,厥陰之邪,侵入少陰,故嗜臥,為少陰欲寐之症,咽喉紅腫,即少陰咽病之症,是以痙罷而諸症疊發也。
[處方]西洋參(一錢) 天冬(三錢) 元參(三錢) 鮮生地(五錢) 旱蓮草(三錢) 浙貝(三錢) 牛蒡子(三錢) 白茅根(五錢) 栝蔞實(三錢) 桑葉(三錢) 知母(一錢) [效果]服前藥五劑,諸症漸退,飲食漸進,更以甘淡兼鹹寒,全愈。
(五)申男孩一案 病者申男孩,年三歲,寶慶人,住學宮門九號。
[症候] 既往症:乳齒蟲蝕,指尖肥大,肚腹脹大。
現在症:初發熱嘔吐,有酸臭氣,國醫主平胃散加藿香、法夏等藥,嘔止熱不退;更醫主桑菊飲,熱亦不退,延一星期,突然發痙,前此肚腹脹大而陷沒如舟矣,兩目上視,頭向後反,巔頂高腫,顏面赤色,唇皮焦裂,神昏不語,入夜壯熱無汗,口渴欲飲,喂水頻吞。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初次兩部關紋青紫。
舌苔:紅底,黑黃薄苔。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
時已三月,春寒欲解,伏邪溫病,從少陽而出,發熱嘔吐,前醫主服平胃散,嘔吐雖止,而蒼藿樸夏,溫燥傷胃,堵截少陽出路,以緻伏藏厥陰之熱毒,衝犯督脈,突然發痙。
倘加洩瀉,斷為脾虛慢驚,遽服莊氏加味理中輩,其不死得乎。
此兒巔頂高腫,肚腹陷沒,正符西醫所謂腦膜炎者,國醫古法,高者抑之,治當消腦中之炎,退頂上之腫,使水液血質外散下洩。
然小孩體質未充,豈任大力攻伐?幸胃腑猶吸收乳食,喂水頻吞,生機其在是乎。
[處方]龍膽草(一錢五分) 雲連(八分) 關柏(一錢五分) 川牛膝(三錢) 貫眾(三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一錢) 生山梔(一錢) 幹蝸牛(三分,研末,沖服) 乾地龍(三分,研末,沖服) 淡豉(一錢) 青蔥(三根) 先以紫雪五分,用西洋參蒸水徐徐灌服,續服此湯。
[預效]紫雪芬涼透表,鹹寒洩裡,此方從苦寒開洩厥陰之裡,加蔥豉宣散太陽之表,更重用牛膝、膽草、蝸牛、地龍,消化腦腔中之水液血質,排洩下出,冀其巔頂平塌,諸症隨之而瘳。
【次診】 脈象:初次兩關仍青紫。
舌苔:紅底,中心黃苔。
判案:服前藥三劑,其母述微似有汗,熱罷,昨日以來,唇能張縮,似有哭狀,神識似有清明之象,兩目時竄,頭時後反,痙將解矣。
渴飲溲赤,初便硬後溏,色黃黑,巔
[判案]服前藥三劑,已能安寢矣。
忽一夜不得臥寐,燥熱自汗,渴飲熱茶,自頸項、肩背、胸腋,遍發紅疹,西醫所謂匍匐疹者是也。
乃知前此之骨節疼為發疹之先兆。
予之前方,欲使熱盡從外散者,亦即此意也。
[處方]元參(三錢) 犀角片(三錢) 白茅根(一兩) 土銀花(一兩) 連翹(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蟬蛻(三錢) 蘇薄荷(一錢五分) 生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紫背浮萍(三錢,去泥沙) [預效]國醫痙脈,唯恐其不浮數耳。
前既浮數已退,旋而浮數,法當於清血解毒藥中,使之宣洩外出;既出,又當使之消散,此方是也。
【五診】 脈象:浮緩。
舌苔:紅底,溲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六劑,紅疹消滅無跡,骨節疼痛平,諸症悉除,唯略有咳嗽耳。
此病化險為夷,猶能治愈者,一在熱毒內潰,自行排洩於大便,故症雖險惡,而無神識昏迷之狀;一在脈象浮數,陽症陽脈,而熱毒易於透發,不緻沉伏內藏。
現在諸症悉平,隻須甘淡以養液而已。
[處方]西洋參(二錢) 鮮石斛(五錢) 白茅根(五錢) 生扁豆(五錢) 炒苡米(三錢) 栝蔞霜(三錢) 桑葉(三錢) 粉草(一錢) 枇杷葉(三錢) [效果]續予溫養諸劑,飲食漸增,全愈。
(四)唐男孩一案 病者唐男孩,安化人,住高井巷九號。
[症候] 既往症:昨春隨父之安鄉,驚風一次。
現在症:今春發熱三日,身重喜眠睡,服羌、防、柴、葛溫散諸藥,燈火炮灸,更添煩躁不寐。
今早天曉,猝然頭向後反,顴赤,目上視,如天釣狀,俄而神昏頭搖,齘齒足攣,一小時,汗出即罷,罷復作,鼻煽氣促,四肢厥冷,口鼻之氣亦冷,小溲如烙,便瀉黑矢。
[診斷] 病名:亞急性痙病。
脈象:左似有似無,右沉伏不見。
舌苔:深黃薄苔。
判案:此國醫亞急性之痙病。
《金匱》以痙病至於腳攣急、口齘齒,與承氣湯下洩陽明胃腑。
今病者便瀉黑黃醬矢,深入營分之邪業已潰出,胃腸無須硝、黃排洩矣。
前醫誤用羌、防、柴、葛、燈火炮灸,遂緻厥陰邪陷,不復外出,六脈沉伏,四肢厥冷,口鼻之氣亦冷,深合六經為病,厥深熱深,屬諸厥陰之旨。
近世以知覺神經疾患屬之心包絡,運動神經屬之肝臟,此兒痙作神昏,痙罷神清,心包絡其無恙乎。
則專以厥陰肝臟為治矣。
[處方]龍膽草(三錢) 雲連(一錢) 關柏(三錢) 生山梔(三錢) 鬱金(三錢) 川牛膝(五錢) 貫眾(五錢) 蜣螂(三錢) 明麻(三錢) 紫草(三錢) 白芍(五錢) 先以紫雪一錢,用嫩鉤藤煎湯,徐徐送下,續服此湯。
[預效」此方於千金龍膽湯中,加入牛膝、白芍、紫草、貫眾、紫雪諸藥,宣洩營分伏熱,則脈必出,厥必回,口鼻必溫。
可預決也。
【次診】 脈象:脈浮滑數。
舌苔:由黃轉黑,舌底白膩滿布。
判案:一日一夜,服前藥頭煎兩劑。
翌晨,其叔踵門告曰:昨夜小侄得睡矣,天曉,手足不厥,口鼻之氣亦溫,鼻孔不張,喘促亦平。
電召吾兄安鄉今日歸省,可以得見其子矣。
比召往視,脈浮滑數,舌苔由黃轉黑,仍主前方。
三日夜,服盡六劑頭煎,痙病乃平。
又召診,其母稱:其兒似覺胸膈滿悶,咳嗽頻作,唇口燥烈,渴不多飲。
厥陰伏熱下洩,而濕痰上壅肺胃,此所以右脈往來替之,確似滑象,而舌底白膩滿布,罩以黑苔也。
[處方]栝蔞實(一枚) 浙貝(五錢) 生遠志(三錢) 鬱金(三錢) 生山梔(三錢) 川連(一錢) 黃芩(三錢) 杏仁(三錢) 桑葉(三錢) [預效]豁痰化濕,疏通上焦肺胃,冀其胸開咳止。
【三診】 脈象:左浮緩,右浮滑。
舌苔:深黃有根。
判案:服前藥四劑,便瀉黃瀑,眼起漿,鼻流涕,齒牙潤澤,手指光亮,但咳嗽胸悶如故,加之昏沉嗜臥,鎮日不醒,語音低小,其母呼之,必以耳就其口而聽之,則是濕痰阻其氣機,以緻沉悶不語耳。
[處方]栝蔞實(一枚) 浙貝(三錢) 建菖(一錢) 川連(一錢) 橘皮(一錢) 生遠志(三錢) 紫菀(三殘) 生山梔(三錢) 桑葉(三錢) 杏仁(三錢) [預效]此方辛以開濕,苦以洩熱,兼之豁痰運樞,舒暢氣機,而咳嗽胸悶、沉眠不醒之症自蠲。
【四診】 脈象:左細數,右浮緩。
舌苔:底幹光,尖絳無苔,中心黑苔起刺。
判案:服前藥二劑,胸開咳止,聲音朗大,不緻發生喑啞矣。
但唇燥口渴,沉眠齘齒,合參舌絳苔黑,則是濕痰一開,氣機稍舒,而蘊伏厥陰之餘熱再出。
[處方]大光參(一錢) 鮮石斛(三錢) 白茅根(八錢) 粉丹皮(二錢) 桑葉(二錢) 白芍(二錢) 黃芩(二錢) 浙貝(三錢) 鬱金(一錢) 栝蔞實(三錢) 紫菀(二錢) [預效]豁痰涎,運樞機,是王孟英生平得力之處。
茲仿之,加以養液清營,而蘊伏厥陰之餘熱當可透出也。
【五診】 脈象:左滑數,右虛數。
舌苔:幹光無苔。
判案:服前藥四劑,再便黑矢數次,從此神識清醒,不復沉眠矣。
但咳嗽未除,唇燥口渴,更增咽喉紅腫。
循流溯源,厥陰之邪,侵入少陰,故嗜臥,為少陰欲寐之症,咽喉紅腫,即少陰咽病之症,是以痙罷而諸症疊發也。
[處方]西洋參(一錢) 天冬(三錢) 元參(三錢) 鮮生地(五錢) 旱蓮草(三錢) 浙貝(三錢) 牛蒡子(三錢) 白茅根(五錢) 栝蔞實(三錢) 桑葉(三錢) 知母(一錢) [效果]服前藥五劑,諸症漸退,飲食漸進,更以甘淡兼鹹寒,全愈。
(五)申男孩一案 病者申男孩,年三歲,寶慶人,住學宮門九號。
[症候] 既往症:乳齒蟲蝕,指尖肥大,肚腹脹大。
現在症:初發熱嘔吐,有酸臭氣,國醫主平胃散加藿香、法夏等藥,嘔止熱不退;更醫主桑菊飲,熱亦不退,延一星期,突然發痙,前此肚腹脹大而陷沒如舟矣,兩目上視,頭向後反,巔頂高腫,顏面赤色,唇皮焦裂,神昏不語,入夜壯熱無汗,口渴欲飲,喂水頻吞。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初次兩部關紋青紫。
舌苔:紅底,黑黃薄苔。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
時已三月,春寒欲解,伏邪溫病,從少陽而出,發熱嘔吐,前醫主服平胃散,嘔吐雖止,而蒼藿樸夏,溫燥傷胃,堵截少陽出路,以緻伏藏厥陰之熱毒,衝犯督脈,突然發痙。
倘加洩瀉,斷為脾虛慢驚,遽服莊氏加味理中輩,其不死得乎。
此兒巔頂高腫,肚腹陷沒,正符西醫所謂腦膜炎者,國醫古法,高者抑之,治當消腦中之炎,退頂上之腫,使水液血質外散下洩。
然小孩體質未充,豈任大力攻伐?幸胃腑猶吸收乳食,喂水頻吞,生機其在是乎。
[處方]龍膽草(一錢五分) 雲連(八分) 關柏(一錢五分) 川牛膝(三錢) 貫眾(三錢) 紫草(三錢) 蜣螂(一錢) 生山梔(一錢) 幹蝸牛(三分,研末,沖服) 乾地龍(三分,研末,沖服) 淡豉(一錢) 青蔥(三根) 先以紫雪五分,用西洋參蒸水徐徐灌服,續服此湯。
[預效]紫雪芬涼透表,鹹寒洩裡,此方從苦寒開洩厥陰之裡,加蔥豉宣散太陽之表,更重用牛膝、膽草、蝸牛、地龍,消化腦腔中之水液血質,排洩下出,冀其巔頂平塌,諸症隨之而瘳。
【次診】 脈象:初次兩關仍青紫。
舌苔:紅底,中心黃苔。
判案:服前藥三劑,其母述微似有汗,熱罷,昨日以來,唇能張縮,似有哭狀,神識似有清明之象,兩目時竄,頭時後反,痙將解矣。
渴飲溲赤,初便硬後溏,色黃黑,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