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詮方

關燈
歸 龍膽草 川芎 梔子仁 川大黃 羌活 防風 [製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水泛亦可。

     [用法]每服半丸至一丸,竹葉煎湯,用砂糖溫水化下。

    或煎竹葉,泡薄荷湯下。

     [詮義]此方開洩之中,兼以宣發。

     (二三)清瘟敗毒飲(餘師愚) [藥品]生石膏(一兩) 黃芩 赤芍 連翹 牡丹皮 生地 知母 淡竹葉 山梔 玄參(各三錢) 甘草(一錢) 犀角 川連 桔梗(各一錢五分) 時逸人加減法: 痰熱盛,加浙貝五錢,羚羊角一分,磨沖,芒硝一錢,泡沖;喉痹,加山豆根五分,射幹五錢,川鬱金一錢五分;項強,加山甲片三錢,桃仁三錢,三七末一錢。

     [詮義]嚴氏蒼山謂:此方治各種瘟疫則效,惟治痙病則殺人。

    蓋嚴氏以痙系血虛之體,表感寒邪,內郁陽熱,非全屬疫氣。

    必至痙病日久,表寒已從熱化,證見大渴引飲,此方乃用之如神。

    若陽熱為表寒所郁,不發表清裡,驟進苦寒大劑,內熱甚者,水愈潑而火愈熾,直冒巔頂,頭痛則昏厥立至;內熱輕者,水一至而火頓熄,陽氣式微,內外如冰,四肢厥逆。

    目睹時醫誤投增劇者,不知凡幾。

    此為嚴氏閱歷有得之語。

    然謂誤投此方,水潑火熾,直冒巔頂,頭痛昏厥,則是寒涼壓伏內熱之過,此理自吳又可發明之後,知之者僅見嚴氏一人。

    陸九芝、張錫純輩,注重白虎湯以治溫熱諸病,未審曾亦遭此挫折否,抑或遭之而不自覺也。

    予常見治伏氣溫熱諸病,初起壯熱,醫者不知透熱之法,而徒知以白虎清熱,服下登時額鼻厥冷,漸及兩足,如其脈不沉伏,移時復熱,較勝於前:若脈沉伏不起,則體厥而脈隨之以厥者,每緻不救。

    若服此種方而遍變痙病,如嚴氏所謂水潑火熾,直冒巔頂,頭痛昏厥者,予亦遇之,詳第十篇驗案中,不贅。

     又嚴氏蒼山曰:疫痙開始以來,自民國十七年冬及十八年正月間,陽氣不藏,霜雪稀少,燠暖異常,身穿棉夾,可以度歲,桃李反花,伏氣之蠅蟻,皆蠢蠢欲動。

    至二三間,轉見奇寒逼人,非圍爐披裘,不足似禦寒。

    時令反常,戾氣遊臻。

    照生理上而言,人身之陽氣,至春則發洩於外,肌肉漸鬆。

    忽而寒暖不常,起臥失慎,肌腠失其啟閉之職,遂感之而成病,謂之寒疫也可。

     然則十九年以後,霜雪甚繁,而疫痙不絕者,抑又何故。

    推其所因,厥有三害:一曰過暖,一曰煤毒,一曰人氣。

    今人喜用鴨絨枕墊及鴨絨被帳、毛絨圍巾,非不輕軟適體也。

    蓋以高年火衰則相宜;少壯陽盛,則熱毒由是而伏矣,其害一。

    近時煤油燈、煤球爐及一切火爐煤竈,用者隻圖便利,殊不知毒由是而受矣,其害二。

    通商大埠,地隘人稠,往往一椽同住數家,一家聚臥一室,租則省矣,殊不知呼吸之間,酸素不夠輸換,炭氣由是而積矣,紀曉嵐之詩曰萬家煙火暖雲蒸、消盡天山太古冰,即此之謂也,其害三。

     故疫痙之來路,大概分為二路。

    十八年之開始流行,為因天時所造成;十九年以後之來路,乃因人事所造成。

    其由內伏熱毒,再感春寒之所緻,則一也。

     按:嚴氏此論,一由於天時,一由於人事,則於痙病之原因透發無遺。

    予居鄉村五十年,診痙病十有一屆,非開始於民國也。

    開始於民國者,乃腦膜炎之學說自歐美輸入,報紙宣傳自民國始,非前此吾國無痙病也。

    予旅長沙市三四年以來,所診之病,大半由於溫熱,往往血壓增高,誠有如嚴氏所稱三害者,非獨痙病為然也。

    然嚴氏謂痙病內伏熱毒,再感春寒,此二語真為扼要之論,佩服佩服。

    但綜觀嚴氏全集,如自序中有曰,血虛陽旺之人感之,寒束於表,熱鬱於裡,筋脈血虛則乾燥,得寒則拳急,此未必是熱毒內伏矣。

    又疫痙之症狀篇中有曰,太陽之表既為寒所閉,陽明之熱氣無所發洩,悉湊集於表,醫理所謂寒鬱,物理所謂反動份子作用,亦未必是熱毒內伏矣。

    然則嚴氏之論痙,譬之藩籬,自築自抉,則於痙病之原因,終無確定之主義。

    夫以血虛陽旺之體質感寒而發痙,與夫陽明之熱為太陽寒閉而發痙,不過握拳縮爪,或搐搦瘛瘲而已,亦必漸積而成,為國醫痙病之類症;斷無如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國醫之痙病,項強背反、頭搖口噤、齘齒足攣而猝起暴發者,在在有之。

    嚴氏於痙病之原因,既無確定之主義,而其治療,故分偏寒、偏熱兩門,亦未必一以貫之。

    是嚴氏之論痙,猶有一間未達也。

     (二四)疫痙解毒湯(秦伯未) [特治主症]此方適應於腦膜炎增進,熱重神昏,角弓反張之裡症者。

     [藥品]羚羊角(五分) 白芍 人中黃(各二錢) 菖蒲(一錢五分) 銀花 連翹 滁菊(各三錢) 黃連(六分) 栝蔞(四分) 牡蠣(二兩) [製法]水煎服。

     [用法]熱重,加犀角三分;大便秘,加大黃三錢;津液幹,加生地四錢,蘆根一兩。

     [詮義]痙病熱毒沖腦,由於厥陰上逆。

    此方重用牡蠣二兩,合之白芍、黃連以開洩之,此秦氏未發之旨也。

     (二五)二子輕清飲(邵逸飛) [特治主症]痙病初起,病在太陽陽明之表,惡寒,發熱,頭痛,連腦後脊痛,或咳,或小便頻數,或嘔惡胸悶,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浮弦或帶數。

    此乃風邪化火,由衛入營之候。

    宗內經「風淫於內」以立方。

     [藥品]薄荷葉 大力子(各一錢五分) 鉤藤尖 滁菊花 香蒿頭 黑山梔(各三錢) 霜桑葉(一錢) 白蒺藜(二錢) 明天麻(五分) 川雅連(三分) 玉樞丹(三分) [用法]玉樞丹磨,沖;餘藥水煎服。

     [詮義]邵氏曰:是方與風溫治法相同。

    蓋痙病初起,與風溫大同小異。

    《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則痙,從可知矣。

    是以痙病初起,不外清涼解表,透肝洩邪。

    川連一味,熱不盛者可除;如發熱甚者,用以阻風溫入肝,且以平肝氣上衝而為嘔惡耳。

     按:邵氏論治痙病之法,完全遵從葉桂溫病治法,故初起溫邪犯肺,則用二子輕清之辛涼香散;逆傳心包,則用金石保津湯、清心牛黃丸、安宮牛黃丸;順傳胃府,則用抽薪保陰湯之大黃、芒硝。

    此邵氏所謂痙病與風溫之大同處。

    然二子輕清飲之用玉樞丹,金石保津湯之用石決明,是邵氏之論痙病與風溫小異處。

    然邵氏既曰痙病初起,不外清涼解表,透肝洩邪,已與溫病治法不同,而得治痙之真訣矣。

    乃又曰痙病初起在太陽陽明之表,下方則曰陽明燥氣極烈,再下一方則曰陽明府氣燥烈,不得傳送大便。

    夫痙病雖有太陽陽明之症,然與透肝洩邪之法相隔甚遠,何也,蓋邵氏不能從透肝洩邪之法,悟到火熱內伏由厥陰上衝之理。

    故論痙病不出葉桂溫病之範圍,而其治療,終無大異處也。

     (二六)金石保津湯(邵逸飛) [特治主症]痙病既成,項脊強痛,身體反張,臥不著席,頭汗齊頸,神昏譫語,時時欲起,舌苔黃尖絳,津少質燥,脈弦數。

    此乃溫邪化熱,陽明燥氣極烈,急宜存陰保津。

     [藥品]鮮生地 生石膏 生石決明(各二兩) 牡丹皮 淡豆豉(各三兩) 肥知母 川雅連(各二兩) 鮮竹茹 鮮石斛 鮮茅根(各五錢) 羚羊角(一錢) 牛黃清心丸(一粒,或安宮牛黃丸等亦可) [用法]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磨,沖;餘藥水煎服。

     (二七)抽薪保陰湯(邵逸飛) [特治主症]溫熱化燥,津液受傷,角弓反張,神昏語糊,少腹堅硬,陽明府氣燥烈,不得傳送大便,結實燥熱亦烈。

    宗亢則害、承乃制意,立急下存陰法。

     [藥品]生石膏(三兩) 鮮生地(二兩) 火麻仁 元參心 人中黃 生紋軍(各三錢) 鮮石斛 鮮蘆根(各一兩) 栝蔞仁(五錢) 元明粉(二錢) 犀角(五分) [用法]犀角磨,沖;元明粉泡,沖;餘藥水煎服。

     (二八)梔豉桔梗湯(顧允若) [特治主症]痙病初起,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然口不甚渴,便溲如常,或溲色略帶微黃,此時進以苦辛輕劑,最為中病,此湯主之。

     [藥品]生山梔 香豆豉 苦桔梗 蘇薄荷 嫩桑葉 制殭蠶 兒刺(或用晚蠶砂) 杭甘菊 青連翹 小川連 鮮竹茹 [用法]分列如下:咽痛者,加大青葉五錢,紫金錠兩三錠,磨,沖;鼻衄者,加生側柏四錢,鮮茅根五十枝;咳嗆痰多者,加真川貝三錢,白杏仁五錢;胸痞嘔惡者,加廣鬱金一錢五分,天竺黃三錢;如舌苔黃膩者,紫金錠仍可沖服,或香連丸一二錢,白湯送下;如肝膽實火沖激,舌絳色紅者,改用當歸龍薈丸一錢五分,唯有表症者,不可驟用;表裡俱熱者,加青蒿、綠豆,甚則再加生石膏、白知母。

     [詮義]顧允若曰:苦辛輕劑,徐之才謂輕可去實,較為藥之氣輕而上浮者,蓋在表之邪,當輕而揚之也。

    本症溫毒雖與傷寒異,而病毒從口鼻而入,其從表入裡,則與傷寒同。

    故初起如裡症未熾,表症方張,當進苦辛輕劑,冀其邪之從外而內者,仍從內而達之於外。

    此治初起而有表症之要圖也。

     按:顧氏之論痙病,即予之所謂續發性痙病也。

    而顧氏謂痙病由於溫毒,溫毒入自口鼻。

    夫鼻通肺,口通胃。

    溫毒犯肺,證見咳嗆喘逆;溫邪犯胃,證見嘔惡胸痞,然顧氏不以為痙病初起之主症,而以為附症,則溫毒入自口鼻之謂何。

    若發熱惡寒,頭項強痛,外感之入於太陽者有之,伏氣之出於太陽者亦有之。

    如以咽痛鼻衄、舌色紅絳為初起之憑證,則其病自營而之衛,非自衛而之營。

    發熱惡寒,頭項強痛,即為伏氣外出之見證;咳嗽喘逆,嘔惡胸痞,亦為伏氣外出之見證。

    斯時也,毫無痙狀之可據,不得遽謂之痙病。

    而顧氏於苦辛輕劑之中,或加紫金錠,或加香連丸,或加當歸龍薈丸,佐以苦辛重劑,正予之所謂開洩厥陰者,雖無痙之症狀,而有痙之治療,未為不是,乃何以第二三四諸條,隻知清化陽明,治外感內入之溫病,而不知開瀉厥陰,治伏氣外出之溫病,以緻第五六兩條,竟成續發性之痙病,而呈莫救之病狀。

    冤哉。

     (二九)加味葦莖湯(顧允若) [特治主症]表邪化熱,已入陽明經氣。

    見症惡寒極微,發熱熾盛,頭痛,項背不柔和,口渴喜飲,嘔吐頻作,小溲變色,急進甘涼輕劑,此方主之。

     [藥品]活生蘆根 桂府滑石 生山梔 香豆豉 粉葛根 青連翹 天花粉 鮮竹茹 [用法]若陽明熱盛者,合新加白虎湯為一劑,酌加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生苡仁,以清解陽明之熱;若兼四肢麻木者,張石頑謂此即時疫之報使,當即參加解毒,如川連、黃芩、銀花、人中黃、犀角、羚羊角等,均可隨症加減。

    雖有定法,然須變通也。

     (三。

    )銀花解毒湯(顧允若) [特治主症]壯熱如烙,尚覺微寒,神識漸蒙,皮膚或現斑點,頭痛項強,嘔吐煩悶。

    此時溫毒已入陽明血絡,較之陽明經氣,又進一層,非清熱解毒不可。

    此方主之。

     [藥品]金銀花 山豆根 鼠黏子 生山梔 青連翹 馬勃 射幹 闆藍根 生甘草 小川連 淡黃芩 嫩薄荷 鮮蘆根 [詮義]顧允若曰:此方於清熱解毒之中,加以宣絡舒氣,為溫毒出路。

    蓋有出路,斷不緻上壅。

    此治法要圖也。

     (三一)加味犀角白虎湯(顧允若) [特治主症]大熱大渴,狂言見鬼,登高棄衣,撮空理線,頭痛如劈,項背牽強,或斑疹焮紅,發頤喉痹等症。

    此溫毒熾盛,己成燎原,當以清熱解毒重劑與之。

    此湯主之。

     [藥品]烏犀角 羚羊角 上川連 生石膏 生知母 生白芍 鮮綠豆 大青葉 陳年 金汁 金銀花 薔薇露 生苡仁 鮮蘆根 若頭痛如劈,大便硬秘,舌苔如沉香色而堅硬如刷者,可參以承氣法,加生枳實、元明粉,甚則加生川軍以峻奪之,使毒火下洩,則斷不緻上壅,此去火抽薪之法也。

    然本症至此,已入危途。

    方書有脈弦者生,脈澀者死。

    然要以陽症得陽脈者生,若過於堅硬如索,亦非佳兆。

    按:烏犀角、羚羊角及神犀、紫雪等,若至發狂熱極者,均須重用,竟有用至二三錢者。

    此歷驗之方也。

     (三二)犀羚甘露飲(顧允若) [特治主症]溫毒熱傷血液,經絡不獲營養,則神經性必起有極大變化,為頭痛如劈,為項背強硬,為肢體拘攣,中醫謂之痙病,於小兒,俗謂之驚風。

    歐醫斷為腦膜炎者,皆系血液為溫毒灼傷,神經為之緊張。

    此方主之。

     [藥品]烏犀角 羚羊角 生山梔 生白芍 生石決明 鮮生地 鮮竹茹 鏡面硃砂 淨明雄黃 金銀花 人中黃 [用法]蚌殼水,代水煎藥。

    鮮甘露根五兩,打汁,沖;白頸蚯蚓,長約六寸許者二條,井水沖洗,打汁,沖。

    如蚯蚓不易得者,乾地龍代之,或取鮮細葉菖蒲,重用,打汁,亦佳。

     [詮義]按:顧氏所論,至此第五條,乃似國醫之痙病,其餘皆溫病之見症耳。

    故第一條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為太陽溫病之見症,非痙也。

    第二條之微寒壯熱,口渴喜飲,嘔惡頻作,小溲變色,頭痛,項背不柔,為太陽陽明溫病之見症,亦非痙也。

    第三條之頭項強,神識漸蒙,皮膚髮現斑點,深入陽明血絡,為陽明溫病之見症,又非痙也。

    第四條頭痛如劈,項背牽強,大熱大渴,狂言見鬼,登高棄衣,撮空理線,證見陽明腑實,無非為溫病之見症,非痙也。

    此皆西醫之所謂疑似腦膜炎者。

    外感之溫病,自外入內,有此症候;伏氣之溫病,自內出外,有此症候,皆不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皆不得謂之痙病。

    然以第一條之初步處方,顧及厥陰;第四條之中途論脈,而有弦硬如索之象觀之,則知顧氏皆論伏氣溫病,傳出太陽、陽明兩經。

    若系外感溫病,則第二三四條諸方,已發大陽之表,已清陽明經氣,已瀉陽明腑實,足以清解外感之溫病而有餘矣。

    乃病至末期而頭痛如劈,而項背強硬,而肢體拘攣,竟成續發性之痙病,何哉,蓋伏氣溫病,愈清涼而愈不得出,愈滋養而伏之愈堅。

    顧氏之方,皆清涼滋養之品,以故厥陰內伏之火熱不得下洩,終至上衝於腦,發生痙病。

    則知國醫痙病,關係於厥陰內伏之火熱,不得以治溫病法治之,可概見矣。

     (三三)鎮沖玉女煎(顧允若) [特治主症]陽毒熾盛,陰血素虧,方書所謂肝陰薄弱者,如壯熱頭痛,頭背強直,肢體拘攣,而舌色絳剝(若舌質枯萎如秋葉者,為陰虛已竭,十死八九),脈細而數者,治法於鎮肝清絡之中,當兼顧陰分。

    此方主之。

     [藥品]生石膏 鮮生地 石決明 紫石英 生白芍 肥知母 嫩白薇 杭麥冬 生鱉甲 生壯蠣 靈磁石 川牛膝 [詮義]顧允若曰:此方滋養陰血,導火下行,以清肝熱。

    此邪實正虛之一法也。

     又曰:總之,腦膜炎為溫毒之攻衝於腦者,溫毒即為產生此項病菌之原素,故能治溫病,即能治腦膜炎。

    固無煩乎抽取脊髓,減輕局部之壓迫,雖不緻抽盡脊髓而緻他變,然亦非妥善法也。

     按:溫病至於末期成痙,則為誤治之過,乃予之所謂續發性痙病者。

    顧氏謂能治溫病,即能治腦膜炎。

    此論大有不然。

    顧氏固能善治溫病矣,而竟至末期,變成痙病,則知前此治溫之法,終非治痙之法。

    況顧氏不能悟到國醫痙病,屬之督脈,不能符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此顧氏之缺點處。

    故此第六方不名之鎮督,而名之鎮沖,則見國醫痙病之在沖而不在督也。

    若陽熱熾盛,陰血素虧,尤當以透熱為急務,熱透矣,徐徐救陰可也。

    若熱未透而先滋之,則更灼其陰矣,況潛之乎。

    此方之不可以治正虛邪實也,顧氏閱歷未深,故言之有不當也。

     (三四)羚犀解毒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壯熱神昏,起臥不安,舌焦糙無津者,此湯主之。

     [藥品]犀角尖(三分,銼粉,金汁化服) 羚羊角尖(三分,銼粉,金汁化服) 葛根(一錢五分) 鮮生地(三錢,淡豆豉) 打鮮石斛 肥知母 京元參(各三錢) 生石膏(四錢) 生白芍(二錢) 益元散(三錢,荷衣包) 玉樞丹(八分,化服) [製法]水四碗,生地、石斛先煎至三碗,再加餘藥,煎至一碗,將犀角、羚羊角、玉樞丹化服。

     [用法]牙噤不能開者,銀筷撥開服之;大便久秘者,加生川軍二錢,元明粉一錢;有嘔吐者,加鮮竹茹二錢;口氣臭者,加人中黃二錢,闆藍根六錢;家道貧寒者,去犀角、羚羊角,易神犀丹一粒,或紫雪丹四分,均用金汁一兩化服;發斑疹者,加大青葉三錢,炒赤芍二錢。

     [詮義]此方嚴氏雖名疫痙,然無國醫痙病之症狀可據,則舌苔焦糙、神昏壯熱、起臥不安,與陽明溫病何異。

    但此方於滋液清熱藥中加益元散洩之於小便,玉樞丹洩之於大便,中病而又能去病,方法甚為可取。

     (三五)薖叟清心醒腦湯 [特治主症]痙病解後,項不強,背不反,或妄言見鬼,或重聽重視,或眼翻不下,或如癡如狂,神識不恢復恆狀,此湯主之。

     [藥品]生遠志 鬱金 丹參 天竺黃(各一錢) 犀角片 雲連(各一錢) 鮮生地 玳瑁片(各五錢) 琥珀 硃砂(各五分) 燈芯(一握) 淡竹瀝(一瓶) 鉤藤鉤(八錢) [製法]琥珀、硃砂研末,同竹瀝沖;鉤藤後入;餘藥水煎服。

     [詮義]予憶清末治一張姓男兒,年近二十歲,春季患痙解後,語時眼翻不下,呼頭大痛,服此方十數劑獲效。

    爾時不知西醫之有腦脊髓膜炎也。

    今名之為清心醒腦者,類集一派清心寧神之藥。

    心神一清,而腦神安熱無恙,故語時而眼不翻、頭不痛也。

    心腦貫通之理,詳上至寶丹方下。

     (三六)大定風珠(吳鞠通) [特治主症]疫痙久纏,真陰受傷,或因過汗,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此方主之。

     [藥品]生白芍 生龜闆 乾地黃(各六錢) 清阿膠 麥冬(各三錢,連心) 火麻仁(二錢) 五味子(五分) 生牡蠣 鱉甲(各四錢) 炙甘草(一錢) 雞子黃(一個) [製法]阿膠溶化;雞子黃攪沖;餘藥水煎服。

     [詮義]溫熱諸病汗下之後,神倦瘛瘲,舌絳苔少,脈微欲脫者,此方本為良劑,然非加人參、鹿茸之大藥不能獲效於頃刻也。

    痙病而有瘛瘲,痙猶未解,如非真陰受傷、時時欲脫之症,總屬腦與脊腔中之水液、血質尚未清化,遽投滋陰潛陽,恐其人終有神識不清之弊,予見者屢矣。

    可不慎諸。

     (三七)養血洩肝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後,他無所苦,唯頭暈或痛者,肝陽未平熄也。

    治宜益肝體,損肝用,此湯主之。

     [藥品]炒菊花 生白芍 炒丹皮(各二錢) 薄荷炭(八分) 穭豆衣 制首烏 女貞子 嫩鉤藤 北沙參(各三錢) 煅石決(五錢) 明天麻(一錢五分) 荷葉邊(一錢) [製法]嫩鉤藤後入,餘藥水煎服。

     [用法]食欲不增者,加淮山藥三錢;口乾者,加金石斛三錢,小生地三錢。

     [詮義]痙後頭暈或痛,原因甚多。

    肝陽未平,隻為一症。

    如腦腔留有瘀血,而其人如癡如狂,時有昏厥之患,診斷上極宜注意。

     (三八)加味建中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脈虛緩,舌苔白滑,見風若不勝風者,此湯主之。

     [藥品]炙黃耆 酒白芍 潞黨參 當歸(各三錢) 川桂枝 炙甘草(八分) 生薑(四片) 大棗(二枚) 飴糖(五錢) [製法]飴糖溶化,餘藥水煎服。

     (三九)加味炙甘草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痙後脈虛細,口乾者,此湯主之。

     [藥品]炙甘草 炒麥冬(各一錢五分) 潞黨參 酒白芍 火麻仁 阿膠珠(各三錢) 桂枝心(六分) 生地(四錢) 生薑(三片) 大棗(四枚) [製法]阿膠溶化,餘藥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