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詮方

關燈
氣絕,中風不語,中諸物毒,熱疫煩躁,氣喘吐逆,難產悶亂,死胎不下,以上並用童便一合,生薑自然汁三五滴,和溫化下三丸至五丸,神效。

    又治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周昏眩,口乾不眠,傷寒狂語,並治之。

     [藥品]生烏犀屑 生玳瑁屑 琥珀(研) 硃砂(研,飛) 雄黃(研,飛,各一兩) 龍腦 麝香(研,各一錢) 牛黃(五錢) 安息香(一兩五錢,酒研,飛淨,一兩,熬膏,用水安息更好) 銀箔 金箔(各五十張,生,研細為末) [製法]上將生犀、玳瑁為細末,入餘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攪成劑,丸如桐子大。

     [用法]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

    又治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下之。

    《本事方》中,多人參、南星、天竺黃。

     [詮義]徐靈胎曰:安神安魄必備之方,真神丹也。

     王晉三曰:此治心臟神昏,從表透裡之方也。

    黃、犀、玳瑁,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朱、雄、二箔,以重鎮之品安鎮心神;佐以腦、麝、安息,搜剔幽隱諸竅。

    東垣雲:冰、雄、牛、麝,入骨髓,透肌膚。

    《抱撲子》言:金箔、雄黃,合餌為地仙。

    若與丹砂同用為聖金,餌之可以飛昇。

    故熱入心包絡,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能祛陰起陽,立展神明,有非他藥之可及。

    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此肝虛魂升於頂,當用牡蠣救逆湯以降之,又非至寶丹所宜輕試。

     此國醫痙病神昏之特效靈方也。

    然心腦原相貫通,而神昏一症,關係在心而亦在腦,吾國往哲早已發明。

    《內經·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

    故心有所思,而兩目之精瞳上注於腦,是見心腦貫通之明證。

    又古文思字,上囟下心,自心至腦,一絲相續不絕,故治心之藥,皆能治腦也。

    王晉三謂此方之犀、黃、玳瑁,有靈之物,內通心竅,即可上通腦府;珠、雄、二箔,重鎮之品,奠定心神,即可奠定腦神:腦、麝、安息諸香,能搜剔心包絡幽隱諸竅,即可搜剔腦神經幽隱諸隙。

    故唐、宋以來,凡治督脈之癲狂驚癇,為西醫神經病者,類皆不離此種藥物,故治今日痙病之神昏,亦無非此種藥物耳。

    西醫隻知神經在腦不求心,對於腦脊髓膜炎,概無治法,況治心乎。

     (五)牛黃清心丸(《局方》) [藥品]陝西牛黃(二分五釐) 鏡面硃砂(一錢五分) 黃芩 山梔(各三錢) 黃連(五分) 鬱金(二錢) [製法]上為末,蒸餅糊丸如黍米大。

     [用法]每服七八丸。

     [詮義]王晉三曰:此方古有數方,其義各別。

    若溫邪內陷包絡神昏者,惟萬氏此方為妙。

    蓋溫熱入於心包絡,邪在裡矣,草木之性,僅能達表,不能透裡,必藉牛黃幽香物性,乃能內透包絡,與神明相合,然尤在配合鹹宜。

    萬氏用芩、連、山梔以清心火,鬱金以通心氣,辰砂以鎮心神,合之牛黃佐使之妙,調人犀角、羚羊角、金汁、甘草、人中黃、連翹、薄荷等湯劑中,頗建奇功。

     王士雄曰:一方用牛黃、雄黃、黃連、黃芩、梔子、犀角、鬱金、硃砂各一兩,真珠五分,冰片、麝香二錢五分。

    研,煉蜜丸,每重一錢,金箔為衣,臘匱封護。

    功效較萬氏為勝。

     此方與上至寶丹,皆是治心之藥,可以治腦,故痙病之神昏不清者,洵為良劑。

     (六)青黛丸(莊氏方) [原治主症]小兒天弔客忤,五疳八痢,十二種驚癇。

     [藥品]青黛 天竺黃 幹蛤蟆(一個,黃泥包裹,燒赤,去泥) 幹蝸牛殼 黃連 人參 地龍 鉤藤鉤 龍膽草(各二錢五分) 蘆薈 熊膽(各五錢) 牛黃 麝香 雄黃 硃砂(各一錢) 夜明砂 胡黃連(各三錢) [製法]研為細末,蒸餅糊丸如麻子大。

     [用法]小兒一歲,每服三丸,空腹時米飲送下。

     [詮義]此方與下天漿子散,以治小兒先有疳疾而後發生痙病者,開洩厥陰之功,各極其妙。

    一偏重龍膽、黃連、蝸牛、地龍之涼,一偏重南星、白附、半夏、雄黃之溫,醫者須審察小兒之體質,分別強、弱而用藥。

    但小兒稚陽,易發痙病,尤不知小兒先有疳疾,而更易發生痙病,蓋小兒血管中,最易沉著毒素,往往沖腦而侵害於目,以緻目盲翳障,社會上稱為疳疾入目者是也。

    今於小兒天釣方中,而用幹蛤蟆、夜明砂、天漿子,消疳之聖藥,此古人制方所以絲絲入扣也。

    幹蛤膜,破堅硬,消癰腫,丹溪謂其能發濕中伏火,故治小兒諸疳;夜明砂,即天鼠子矢,天鼠食蚊,而屎乃蚊之眼,蚊囓人血,故其矢能入血管而消化毒素,所以能治目盲翳障也;天漿子,為人屎所化,能腹中堅硬,無異於蛤膜,能散目中翳障,無異於鼠矢,餘所施診,無有不效,但痙病一時可愈,而疳疾必須經久乃愈。

    此種方,治一時之痙病挾有疳疾,而不可嘗服以治疳疾者。

    如幹蛤蟆、天漿子、五穀蟲諸藥,配之於良善藥中,以治疳疾,亦無不效焉。

     (七)大黑龍丸(《六科準繩》) [原治主症]小兒急慢驚風。

     [藥品]膽星 礞石(硝煅,各一兩) 天竺黃 青黛(各五錢) 蘆薈(二錢五分) 辰砂 蜈蚣(燒灰,各二錢五分) 殭蠶(五分) [製法]研為細末,甘草汁和丸如雞頭大。

     [用法]每服一丸或二丸,姜蜜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連下兩鎮驚丸,皆於鎮墜之中寓以開瀉也,然其分別之處,此方用蜈蚣,則弛緩神經之力多;第八鎮驚丸用乳香,則引血下行之力多;第九鎮驚丸用龍齒,則鎮心定驚之力多,醫者須審察用之,不可混並也。

     礞石性寒而降,焰硝性熱而升,二藥合制,則一升一降,透上透下,痰飲積聚,一併俱化矣。

     (八)鎮驚丸(《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小兒一切驚癇。

     [藥品]琥珀 辰砂 真珠母 青皮 甘草(各二錢五分) 青黛 蘆薈 柴胡 青礞石(硝煅,各五錢) 天竺黃 膽南星(各一兩) 天麻 乳香(各一兩) 雄黃(一錢五分) [製法]共研細末,甘草膏丸如雞頭大。

     [用法]每服一丸,慢驚,參朮湯送下;急驚,薄荷姜蜜湯送下。

     (九)鎮驚丸(《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小兒一切驚癇。

     [藥品]茯神(去木) 鐵粉 遠志(去心,薑製炒) 紫石英 人參 琥珀 滑石 蛇黃(煅,醋淬) 南星(泡,各二錢五分) 龍齒 熊膽(各五錢) 輕粉(三分) [製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用法]每服三五丸,不拘時,金銀蒸湯,磨化服。

     (一。

    )天漿子散(《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天釣驚風。

     [藥品]天漿子(炙) 蠍梢 犀角屑 丹砂(另研) 雄黃(另研) 附子(去皮、臍) 天南星(泡,去皮) 白附子 半夏 水銀(另研) 乳香(另研) 白殭蠶 膩粉(另研) 牛黃(另研,各一錢) 麝香(一字,另研) 銀箔(五片,另研) [製法]研為細末,和勻。

     [用法]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一一)奪命丹(謝氏方) [原治主症]小兒急驚,不省人事,眼定不動,牙關不開,唇白並黑者。

     [藥品]天南星 硃砂 半夏(各四兩) 真珠(新白者,二錢) 巴豆(去油淨,一錢) 金箔 銀箔(各十片) 輕粉 麝香(各五分) [製法]先以南星、半夏研末,用生薑汁和作餅子曬乾,餘藥各研細末,和勻,飛羅面打糊丸黍米大。

     [用法]每一歲小兒服一丸,燈芯湯送下。

     [詮義]此方用巴豆、輕粉之開洩,下方天麻丸再加牙硝,則開洩之力更大矣。

    現在東醫,能知用巴豆、輕粉以治腦膜炎,未嘗不由於此,而吾國醫界反不敢用,何也?蓋緣不知最急性痙病之暴起者,非用此開洩大劑不能回生於頃刻。

    麝香之宣竅透毒,巴豆之排膿下積,性極迅速,毫無存留,用治最急性痙病,不霎時,雲散天空,藥到病除,古人立方之奧妙處,非閱歷深者,曷能知之。

    若夫亞急性與續發性痙病,則未可概論也。

     (一二)天麻丸(《仁齋直指方》) [原治主症]鎮驚下痰;小兒食癇有痰,及吊腸、鎖肚、嘬口等症。

     [藥品]天麻 白附子(泡) 馬牙硝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天南星(泡,二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一字,去油) [製法]研為細末,煮稀麵糊丸,如麻子大。

     [用法]每服一丸至十丸,不拘時,薄荷或生薑煎湯下。

     (一三)千金龍膽湯(《千金要方》) [原治主症]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

    若已能進哺,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

     [藥品]龍膽草 鉤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 [製法]上十味,?咀,以水一鬥煮。

     [用法]取五合為劑,服之得下即止。

     [詮義]此痙病開洩厥陰之主劑也。

    考《千金》論癇與痙皆由於藏氣之不平,則癇之與痙,同一病原,但以病發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為痙,則其症狀乃有分別耳。

    然謂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

    是統論癇與痙之危險,似無分別。

    又其灸癇之法,謂若身強反張,灸大椎至窮骨,是為督脈地位。

    而痙病之項強背反,亦不能外此督脈地位,似又無分別。

    予故謂《千金》痙病,混合於癇病之內,而治癇之方,即是治痙之方也。

     《千金》此方,以龍膽草命名,取龍膽草直入厥陰之臟,而以大黃排洩於胃腸,此予所以謂為開洩之主劑也。

    鉤藤氣輕清而性甘寒,擅於鎮驚。

    張山雷所謂最合稚陰未充、稚陽易旺之體質,誠為不錯。

    然推測《千金》用藥之奧旨,則鎮痙之力,不在鉤藤而在蜣螂。

    蜣螂性喜撲火,而腦膜炎之灼熱、潮紅則為火之劇烈者,蜣螂之氣相感召,最易混合,必在《千金》制方用意之中。

    故凡腦神經之智慧不清者,如大人之癲疾狂妄,小兒之驚癇瘛瘲,皆系幹犯神經之病,此藥無不治之。

    然蜣螂性質,雖喜撲火,受驚則伏頭縮腳而墜,則其性上升而又下降矣;況取糞為丸,衣之以土,倒曳於坎中,其能使腦腔中之漿膿血膿,循腺道而排洩於胃腸又可知矣。

    此方所以既用大黃,而又用蜣螂也。

    予於腦膜炎外,嘗用蜣螂以治腹滿脹痛,及頭暈脹痛者,往往獲效。

    今市醫不究蜣螂之作用,又不推測《千金》用藥之奧旨,用此方而棄此藥,惜哉! 又予以此方為開洩厥陰之主劑,而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之痙病,無不主之,但不無加減之法。

    若照《千金》之重用大黃,則柴胡、桔梗,不嫌其升提;若不用大黃,則升提終嫌未妥,宜審慎之。

    如表未宣發,則加蔥白、淡豉、荊芥、防風、殭蠶、蟬蛻;裡熱熾盛,則加黃連、黃柏、梔子、木通;合之天麻、蒺藜、桑葉、菊花,則熄風通絡;合之闆藍根、馬勃、金銀花、金汁,則解毒逐穢;如頸項強,進而為身體強,則加白花蛇、蜈蚣、全蠍;如巔頂高腫,背脊凸突,則加蝸牛、地龍、牛膝、乳香。

    活法在人,曷罄所述。

    予診痙病十有一屆,用此方以活者甚多,即類痙亦愈不少。

    近見惲氏鐵樵,因痙病頭痛之病形,而推測神昏之病能,悟用此方,先得我心,佩服佩服。

    餘義詳惲氏七味龍膽湯下。

     (一四)七味龍膽湯(惲鐵樵) [特治主症]凡腦膜炎初起,覺腦悶,頭脹痛,眼眶或後腦發酸,唇吻顫動,手腳冷而微抽搐者,此藥立愈。

     [藥品]龍膽草(五分) 滁菊(三錢) 川連(四分) 鮮生地 歸身(各四錢) 犀角(三分) 回生丸(半粒) [製法]前五味煎成,犀角三分磨沖,回生丸半粒和煎化服。

     [用法]初起服此藥一劑,其病立愈。

    徜神昏、讝語、瘛瘲、雙目上視者,加羚羊角三分。

    六點鐘內服兩劑,可以起死回生,已愈多人,最為穩當??藥之分量,切勿更動。

     [詮義]惲氏謂近日流行性腦膜炎,西人說是一種病菌,中國不講菌學。

    自昨年至今,予之所醫治者,在廿人以上,其不治者,不過四分之一耳。

    推考西醫之腦膜炎,是神經系病,則與中國之痙病相同,對於《千金方》所說,纖悉畢合。

    故知西醫之腦膜炎,確是國醫之痙病也。

    更進而考正《內經》,肝之變動為握。

    王太僕注:握,是痙攣。

    因而知神經系病,國醫《內經》屬之肝病。

    腦膜炎之初步,總是頭痛,古人以肝經頭痛,屬之膽病,故《千金》謂之膽腑病。

    蓋肝與膽相為表裡,則是少陽乙木化火上炎之故。

    但其主治法,常苦以降之,龍膽、黃連,正是苦降肝膽之火也。

    於是參用《千金》治法,以犀角、龍膽、當歸、生地為主藥,其餘隨症加減,竟得成績四分之三。

    已經神昏讝語者,服之則神志清明;已經目上視者,服之則恢復恆狀。

    執果溯因,益知推測膽火上逆之不誤。

    但時醫隻知腦膜炎之為傷風、發熱、頭痛、頸項酸,而不知膽氣上逆因而頭痛,且不知因膽氣上逆之頭痛,可緻神昏,竟用淡豉、豆卷、石斛等通套之藥。

    若問其何故神昏,則引葉桂溫邪犯肺、逆傳心包之說,舍此別無理由之可說也。

    此論頗有會悟,予從惲氏《中醫改進平議》節錄出之,以語體翻成文體,推測腦膜炎為痙病,能知以《千金》龍膽湯為主劑,則惲氏之學識經驗勝人處。

    但國醫之痙病,屬之督脈,不但《內經》可證,即西醫解剖病理,其病竈在腦與脊,亦可確證。

    惲氏屬之少陽膽病,終有所不符也。

     (一五)加味龍膽湯(時逸人) [藥品]龍膽草 天麻 雲連 牡丹皮 白蒺藜 酒芩(各一錢五分) 生石決明(八分) 雲苓 嫩鉤藤 杭菊 生白芍 全栝蔞(各三錢) 茜草(二錢) 生甘草(八分) [製法]水煎服。

     [用法]舌赤幹絳,加生地五分;熱極讝語,加犀角片、羚羊片各八分;痰甚,加竹瀝一兩,枳實一錢;舌蒼黃厚,不大便,加大黃、元明粉各一錢五分;壯熱無汗,加淡豆豉三錢;薄荷葉二錢;惡寒未罷,肢痛,加荊、防各一錢;秦艽三錢;項強,手足掣動,角弓反張,加蠍尾五分;熱甚,舌光絳,爪甲色紅不活,此熱盛津涸,去膽草、黃連,倍白芍,加生地、元參各三錢。

     (一六)龍膽瀉肝湯(《局方》) [藥品]龍膽草 生地 甘草(各三分) 柴胡 澤瀉 黃芩 梔子(各一錢) 當歸(三錢,酒洗) 木通 車前子(各五分) [製法]上十味,水煎服。

     (一七)加減龍膽瀉肝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頭痛甚,身熱口渴,目紅如鳩,大使秘結,小便赤澀,脈弦數,苔黃口苦,肝火內燔,風動火升。

     [藥品]龍膽草 生山梔 黃芩 赤芍(各二錢) 胡黃連(一錢) 小生地 車前子(包,各三錢) 潼木通 軟柴胡 生甘草(各八分) [製法]當歸龍薈丸,先空心吞,後服煎藥,每日二次。

     [用法]服藥後,大便不通者,去當歸龍薈丸,加生川軍三錢,芒硝一錢五分;頭痛不減者,加羚羊角三分,銼粉化服,並可加玉樞丹以解疫。

     (一八)當歸龍薈丸(《局方》) [原治主症]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滯澀,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等症。

     [藥品]當歸 龍膽草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一錢五分) 麝香(五分) [製法]麝香另研調入,餘藥共為末,炒神麯水泛為丸。

     [製法]每次三分或五分,開水吞服。

     (一九)黃芩湯(《傷寒論》) [原治主症]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藥品]黃芩(三錢)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劈) [製法]清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

     [用法]嘔者,加半夏、生薑。

    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詮義]王士雄曰:少陽膽木挾火披猖,嘔是上衝,利由下迫。

    半夏、生薑,專開飲結。

    如其熱熾,宜易連、茹。

     予以此為亞急性痙病之主劑,而最急性與續發性亦可通用之。

    若亞急性痙病之發熱頭痛、嘔吐噁心,西醫認為腦膜炎之前驅症候,究為少陽發生之病。

    今仲景以下利而謂為太少二陽合病,則必於下利之外,既有發熱惡寒、腰背骨節痛之太陽症,又有胸滿心煩或脅痛嘔吐、口苦咽乾目眩之少陽症。

    故假之以治亞急性痙病初起之發熱頭痛、嘔吐噁心,允為愜當。

    審其有飲,照加薑、夏;審其熱熾,照加連、茹,或再加龍膽草、川楝子、川牛膝、牡丹皮、桑葉、木通以下降之;如猶惡寒不出汗,則加淡豉、蔥白、薄荷以表散之。

     但痙未必下利,下利則不痙矣。

    不當甘以緩中,大棗、甘草,去之可也。

    如果下利,則未必發痙。

    其矢酸臭,或黑黃瀑矢,邪熱自有開洩之路,而又兼脈洪浮數,斷斷不緻發痙也。

    如不下利,而脈沉細澀遲,頭痛甚劇,發痙堪虞。

    此予之歷驗如此,故特表而出之。

     (二十)大承氣湯(《金匱》) [特治主症]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

    可與大承氣湯。

     [藥品]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製法]上先煮枳樸,去滓;納大黃煮,去滓;納芒硝煮,更上微火一兩沸。

     [用法]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詮義]《金匱》治痙三方,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宣發太陽劑也;大承氣湯,開洩厥陰也。

    然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兩方,義已詳上。

    而大承氣湯本是《傷寒論》治陽明胃府之方,而《金匱》以之治痙病,則曰可與者,是開洩陽明胃府,而厥陰之邪熱隨之而下,不緻沖激於腦也。

    唐容川補正《金匱》,以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大承氣湯三方,皆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非治痙之正方。

    此論誠是。

    然以陳修園論痙注中,有由於血少津枯不能養筋脈句,遂以生津血、利筋脈為治痙之正法則非也。

    蓋生津血、利筋脈則是痙罷調理之法,若當痙發之時,一面宣發太陽、消散水液,一面開洩厥陰、溶解血質,正當汗、下消化血液之不暇,何況生津和血哉。

    倘以《金匱》發汗太多緻痙、風病下之緻痙,謂仲景明示以生津血、和筋脈之法,則是誤治緻成類痙之療法,非僅汗、下兩端也。

    今日西醫之誤施注射,緻成類痙,猶可以生津血、和筋脈治之;若夫國醫溫熱諸病,誤施溫補,緻成類痙,則生津血、和筋脈,得不添薪助油耶。

    邇來市醫,不辨痙之原因,隨聲附和,總以生津血、和筋脈為能事,戒用汗、下,無怪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而國醫無解決之日也。

     (二一)風引湯(《千金要方》) [原治主症]除熱癱癇。

     [藥品]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製法]上十二味,杵,粗篩,以葦囊盛之。

     [用法]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詮義]陳修園曰:《金匱》:痙病,灸瘡難治。

    仲景未出其方。

    《傷寒論》火逆諸方,亦恐其過溫。

    餘用風引湯減去桂枝、乾薑一半,研末煎服,往往獲效。

     此方開洩之中,兼以鎮斂。

     (二二)瀉青丸(錢乙) [原治主症]治肝膽實熱,多驚多怒,不能安臥,目斜上視,黑睛緊小,白睛青赤腫痛,大便不通,腸風便血,陰汗躁臭,小兒急驚、抽搐、痰熱、目直竄視。

     [藥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