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詮方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然,故不能申說病源之所在也。
予之初診是病,亦固若是,嗣後屢診而屢研究之,乃知病源之所在,則宣發太陽、開洩厥陰,為治痙家之要素焉。
(2)發熱期:惡寒之後,繼以發熱,噁心嘔吐,移時熱壯,有汗或無汗,躁熱口渴,引飲無度,水入即嘔,氣粗而喘,小溲短赤,兩目漸漸無神,脈洪而躁,舌絳苔幹,頭痛加盛,結喉旁人迎脈管跳動,不惡寒而反惡熱。
此時之治法,當分兩種:一為有汗之治法,一為無汗之治法。
有汗之治法,用葛根芩連為主,擬方如下: 葛根(一錢五分) 茅根(四錢) 膽草(四分) 桑葉 杏仁(各三錢) 淡芩(一錢) 川連(三分) 蘆根(一兩) 炙草(六分) [說明]壯熱口燥甚者,必見津幹,可加花粉一錢;後腦痛甚者,膽草可加重至七分。
藥後如其見效,病必熱勢退減,噁心稀少,口燥漸潤,脈靜而和,舌絳漸淡。
否則從速延醫,尚再因循生誤,病即入於危險。
無汗之治法,常以大青龍湯為主。
擬方如下: 生麻黃(四分) 生石膏 膽草 杏仁 桑葉 茅根(各三錢,去心) 川連(四分) 炙草(六分) 葛根(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去節) 薄荷(一錢,後入) [說明]藥後當令周身出汗,得汗則熱當退,煩躁當安,氣喘當平,如此現象,即是病退。
若不爾,從速延請良醫診察,因病愈之機會,不可失去,一失即難於挽救。
且此病為期甚短,自起病以迄臨危,中間經過時刻僅二十四鍾,多則亦不過延至三十六鍾,或四十八鍾而已。
[詮義]顧氏之論腦脊髓膜炎,而有惡塞之期,而有發熱之期,而有危險之期,而有不治之期,正予之所謂亞急性與續發性者,固有此種種症候也。
惟為期最短六語,乃合予之所謂最急性痙病,性極迅速,一時暴發即斃,不斃則延長亦不過一二日。
顧氏所謂經過時刻二十四鍾,或三十六鍾至四十八鍾者是也。
若當一時猝發之時,以針刺病者之手指爪甲或曲池、委中諸穴,無血則死,國醫所謂內閉外脫,無從救療;有血則生,以飛龍奪命丹或混合紫雪灌服之。
須臾汗出或嘔瀉,即為可愈之病。
若汗後發生煩躁喘促,是為汗之不得其法,亦非不死之症,從厥陰開洩之,則喘促即平矣。
若初起而惡寒發熱、頭痛嘔惡,此皆痙之前驅症候,治之得法,未必成痙。
夫痙病必須頸項強、背反張,方為國醫督脈之病,方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顧氏所謂惡寒之期固不是痙病,而發熱之期亦未必是痙病。
必至此脈洪躁,結喉兩旁人迎跳動,則熱毒上衝。
而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乃得有此種現象。
降以大劑苦寒,如龍膽、芩、連之類,從厥陰開洩之,無不立效。
若其表未解,則仍兼以宣發太陽之藥,但當用辛香芳涼以橫散,不當用辛溫升散以豎開。
斯時也,葛根、防風一派豎升之藥,皆為所忌,不似第一期時代,猶可勝葛根、防風之辛溫升散也。
若不顧熱毒上衝,而再用辛溫升散之劑,則腦脊髓膜炎從此成矣。
此立方所以必貴選藥也。
(3)危險期:發熱期治之不得法,或未經醫治,則熱不得退,不退剛傳入神經系。
就病理言,凡熱皆上行。
上行則侵入腦部。
延髓為神經總彙之區,熱邪上行,則神經受其熏炙而緊張,平常工作,頓失常態,且一切均不由自立。
此時即見頸項強直,甚則頭向後反,此即腦脊髓膜炎所緻。
其神志昏糊,即知識神經受病之見端;手足痙攣,運動神經亦病;其目睛上視或歧視,或牙關勁強而不得開張者,則滑車神經並頰神經皆病矣。
發熱期未見神經症時,以退熱為先務,熱退即可無事。
此時熱雖壯,當以弛緩神經為最要,發熱一層,反居於次要地位。
故此時用藥,當以弛緩神經為首要之圖,苦寒降熱,亦不可少。
如此乃為合法。
方用犀角地黃湯為主。
犀角尖(三分,磨沖) 膽草(六分) 川連(三分) 鮮生地(六分) 滁菊(三錢) 歸身(四錢) 蠍尾(二分,去毒,炙,研沖) 赤芍(一錢五分) 迴天再造丸(一粒,藥化服) 安腦丸(一粒,藥化服) [說明]此時期之神經症,每多陣發性,倘一劑不知,可照方連服二三劑,每劑分三次服,每服隔半時或一小時,隻服頭煎,不服二煎。
病重而痙攣頻作者,第一劑中,當加羚羊三分磨沖,第二、第三劑去之,因羚羊隻可偶用、少用,不可常用、多用。
如此施治,輕者二劑當效,重者三劑甚效。
若不見效,當以虎骨、天麻、獨活、防風、人參鬚、西洋參、蚤休等,酌量使用,以救危急。
惟分量之多寡,與此時之辨症用藥,頗費斟酌,非病家之有醫藥常識者,當不能任意亂投。
[詮義]國醫之痙病,必須如顧氏之第三期危險,乃得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如第一期、第二期尚未發生痙病之主要症狀,隻得為腦脊髓膜炎之前驅症候,如無此第三期之危險,則西醫所謂感冒疑似症,蓋疑似腦膜炎而實際感冒也。
況西醫以吸取脊髓之混濁、培養細菌為憑證,即有項強背反,極似腦膜炎,而不以為腦膜炎。
雖西醫細菌之說不足憑證,但必如顧氏之第三期危險,乃為正式之痙病,若無此正式症狀,則不得謂之腦膜炎也。
其用藥亦必如顧氏之犀角地黃湯,加蠍尾、羚羊角,乃為正式痙病之主劑;獨活、防風辛溫之升散,終嫌未妥。
病勢至此,血熱再無上衝之餘地,《內經》高者抑之,抑之不暇,況揚之乎。
若蚤休清熱降逆,消炎退腫,又為治痙之要藥,勝於西醫血清者多矣,此立方之所以必須有法,而選藥得當也。
(4)不治期:在危險期中,尚能設法挽回,其結果可得十愈六七;及至不治,簡直束手無策。
因此時之見症,悉屬敗象。
如唇焦舌黑,齒乾如枯骨,頭向後反,身體成弧形式,手足踡縮,時作痙攣,口不能言,卻作馬鳴,或滿口糜爛,臭不可近,頭部身部隱隱見紫紅斑紋,神志全不清,或氣喘不能自續,或大汗淋漓,脈搏悉亂,心、肺、腦三臟皆壞,此為必死之候,雖華佗再世,亦當敬謝不敏矣。
故名之曰不治期。
[詮義]此顧氏第四期不治之痙病,非盡不能治也。
齒乾,唇焦,舌黑,或滿口糜爛,臭不可近,頭部身部隱隱見紫紅斑紋,此為溫熱暑疫嘗有之症狀,然不可治者。
若頭向後反,身體成弧形式,手足踡縮,是作痙攣,口不能言,此為痙病正式之症狀,亦非盡不可治者。
惟作馬鳴,或作他畜鳴,痙之終期,多不可治,而痙之初期未必不可治也;大汗淋漓,脈搏悉亂,痙之終期,多不可治,而痙之初,期未必不可治也;至神全不清,氣喘不能自續,則死者多而愈者少矣。
若謂心、肺、腦三臟皆壞,為必死之候,此西醫模糊影響之談,在他解剖生理上,毫無確證之事實。
蓋人身生理關鍵,全系之於呼吸,呼吸停頓,肺絕而諸臟器官皆死。
西醫以肺與心、腦,並列為三死門,非特生理無所繫統,而心、腦之關鍵,果何在耶,予早已辨之於《餘氏醫述駁議》中矣。
(三三)菊花達巔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病初起,頭痛如劈,項微強,背不痙急,四肢柔和者,此湯主之。
[藥品]甘菊花 冬桑葉 蒼耳子 穭豆衣 蔓荊子 明天麻 苦丁茶(各一錢) 石決明(六錢) 薄荷葉(八分) 酒白芍(二錢) 嫩鉤藤(二錢,後入) 明麻、鉤藤、蒼耳、苦丁,皆為治痙妙藥。
此方重用石決明一味,則於辛散太陽之中,即能兼顧厥陰,此方之所以能治痙病初起也。
現在社會,一般青年,凡有感冒,即覺頭痛如劈,此方總屬得宜。
(三四)羚羊舒痙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初起,先呼頭痛如劈,旋昏僕不省人事,手厥冷,足踡曲,項強,背反張,脈弦細或沉細數者,此湯主之。
[藥品]羚羊角尖(三分,菊花露磨沖,或用片煎服) 粉葛根 荊芥穗 廣鬱金(各一錢五分) 淡豆豉 生石膏(各三錢) 川連(酒炒) 薄荷葉(各八分) 甘菊花 生白芍(各二錢) 川桂枝(四分) 蔥白(三寸) 玉樞丹(八分,化服) [製法]水三碗,煎一碗,勿洩氣。
[用法]羚羊角磨汁,放碗中衝服。
玉樞丹,先用水送下。
有痰聲者,加鮮菖蒲一錢,竹茹二錢;舌糙者,陰傷也,去桂枝,加花粉、玄參、鮮生地各三錢;口氣臭者,疫氣盛也,去桂枝,加闆藍根六錢,人中黃六錢。
[詮義]此方與前方同是一樣用意,但前方妙在石決明鎮降,此方妙在玉樞丹開洩。
用治亞急性之痙病初步,未為不可,然其特治主症之下,先呼頭痛如劈,旋即昏僕不省人事,以緻厥冷踡曲,項強背反,諸症蜂起,例在最急性痙病之內。
但最急性痙病初起,往往體厥脈伏,而此條脈沉細弦數,猶有熱毒外出之端倪,非全伏也。
然症已至神昏,不省人事,治當以飛龍奪命丹或紫雪,開竅醒神為急務,此方淺膚,殊難獲效。
(三五)羚羊熄風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獨頭痛如劈,悽慘呼號,入夜更甚,內熱口渴,脈象弦數,舌苔薄黃。
春月感受疫氣,挾風火上旋清空,久必昏厥也。
宜服此藥。
[藥品]羚羊角(三分,銼粉,菊花露先化服) 甘菊花 粉丹皮 天花粉 肥知母 青蒿(各一錢五分) 大生地(三錢) 薄荷 鮮菖蒲(各八分) 炒黃芩 蒼耳子(各一錢) 炒赤白芍(各一錢) 玉樞丹(八分,化服) [用法]羚羊角粉,用菊花露先化服。
餘藥,如法煎服。
[詮義]辛涼香散,妙在玉樞丹開洩厥陰。
此方能治亞急性痙病,非獨可治頭痛也。
內熱口渴,用知母、花粉以清陽明,而脈象弦數,入夜病盛,不如用龍膽、黃連以瀉厥陰也。
況嚴氏謂春日感受疫氣,狹風火而上旋清空,發生頭痛昏厥,猶當從厥陰以清降風火,但既感受疫氣,而又必挾風火,然則疫氣不能發生頭痛昏厥,而發生何病耶。
予以為嚴氏此條諸症,皆系厥陰伏熱所緻。
頭痛夜甚,病久昏厥,為厥陰症;脈象弦數,為厥陰脈,嚴氏謂風火上旋則可也,謂之疫氣而挾風火,則不無語弊耳。
(三六)薛氏慢驚方(薛立齋) [藥品]人參 白朮 泡姜 炙草 歸身 酸棗仁 天麻 茯苓 廣皮 生薑 大棗 [用法]厥冷,加附子;洩瀉,加煨肉果。
水煎服。
[詮義]薛氏自注,謂慢驚一症,古無是名,既慢矣,又何驚哉。
是症或因大病過服涼藥,或因痘後元氣未復,或因傷寒吐瀉,以緻脾虧胃弱,古人謂之慢脾風。
其症則四肢厥冷,脈細或伏,面色青?,睡而露睛,或額汗不語,或瀉不止者皆是。
蓋此症無風可祛,無痰可逐,無驚可療,治法溫補,急挽元陽。
今之欲用溫補以療痙病者,必須如薛氏如是議病,如是認症,而後不緻僨事耳。
(三七)加味理中湯(莊在田) [藥品]野黨參 川萸肉(各二錢) 生白朮 甘杞子 生地黃(各三錢) 炙甘草(一錢) 破故紙(二錢) 淡乾薑 淡附片(各八分) 全當歸(一錢五分) 上肉桂(八分) [用法]無洩瀉者,去故紙、萸肉;汗多,加白芍、五味。
水煎,日服一劑。
[詮義]此溫斂脾腎之劑,力量雄厚,非上方所及。
(三八)烏蠍六君子湯 [原治諸症]風痰嘔逆,肢冷,面青作搐。
[藥品]川烏頭附(泡,炙) 人參 白朮 半夏 茯苓(各三錢) 全蠍(一錢五分) 廣皮 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四枚) [用法]水煎服。
[詮義]此即六君子湯加烏頭、全蠍,用治痙病,而內無實熱者宜之。
(三九)薖叟和陽舒痙湯 [特治主症]痙病經過日久,熱退神清,頸項猶強,背尚反張,身體不仁,眼時上翻。
[藥品]生黃耆(五錢) 當歸(三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北芥子(一錢,炒) 石乳香(三錢,炒) 白蒺藜(五錢) 羚羊角(四分) 雞矢白 白丁香 兩頭尖 晚蠶砂(各一兩) [製法]羚羊角,銼粉,沖服。
四矢,酒浸絞汁,沖服。
餘藥均用水煎。
[用法]徐徐服之,日盡一劑。
[詮義]予憶二十年前,陳姓童男,入春發痙,至夏不愈,頸項猶強,背尚反張,兩目時翻,一身不仁,予處此方而愈。
嗣有同姓男童,患痙如是,服之亦痊。
迄今思之,痙病初起,涼藥久服,腦腔中之水液、血質凝結未散,西醫所謂結核性腦膜炎者近是。
《神農本草經》謂黃耆治久敗瘡,則有排膿化腐之功,而腦腔中之結核,何患其不能消化。
故以黃耆為主,合之當歸、生薑、大棗,則補助營衛,調節溫度;合之芥子、乳香,則消化水液、血質之凝結;合之羚羊、蒺藜,則通洩脈絡之滯塞。
至於四矢,尤有專長。
雞矢白,《千金》用之治小兒口噤,《肘後》用之治角弓反張;晚蠶砂,能治半身不遂;白丁香,能消努肉;兩頭尖,能消乳癰。
合而為劑,則疏通排洩,下行濁道,而腦腔中之結核何患其不消化耶。
(四。
)薖叟強腎補腦湯 [特治主症]痙久,涼洩不愈,神識清醒,顏面?白,兩腳直硬,肌肉枯瘦,脈搏沉微,或體狀暴虛,頭汗淋漓,肢冷欲厥,此方悉治。
[藥品]熟地黃(八錢) 山茱萸 丹皮 肉蓯蓉 巴戟天 雲茯苓(各三錢) 附片 淮牛膝(各五錢) 肉桂(八分) 北五味 海狗腎 紫河車(各一錢) 鹿茸(五分) [製法]肉桂、鹿茸、河車、狗腎,四味研末,餘藥煎好調服。
[用法]日服一劑。
[詮義]此方從《幼幼集成》中紫河八味丸胎化而出,《幼幼集成》用治年久月深之癇疾,而予則用治涼久不愈之痙疾,亦獲效果。
西醫隻知強心有興奮神經之作用,而不知強腎有興奮神經之作用。
蓋心與腦相貫通,則在於神,而清心即以醒腦,義詳至寶丹方下。
而腎與腦相貫通,則在於精,強腎即所以補腦。
肉桂、附子、鹿茸、巴戟、紫河、狗腎諸藥,諸家本草,皆謂其主治驚癇、驚風,然皆為強腎之藥,強腎所以補腦,腦髓虧耗,神經衰弱,驚癇、驚風經久不愈,故諸藥能主治之也。
予自歷驗以來,諸凡溫熱暑疫經久不愈,涼瀉之後,脂膏盡脫,神氣消索,脈沉微欲絕,或浮大虛散,面色?白,肢冷汗淋,顏面掣動,手足瘛瘲,類似痙症,以此而獲生者,不知凡幾。
故春季痙病,久涼不愈,有此以上諸症,亦用治焉。
乙、開洩厥陰之劑 (一)紫雪(《局方》) [原治主症]療腳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注,心腹諸症,?痛,及解諸熱毒藥,邪熱卒黃等症,並解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百病。
[藥品]黃金(一百兩)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製法]以上並搗碎,用水一斛,煮至四鬥,去滓,入下藥。
[藥品]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斤) 丁香(一兩) 元參 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兩,炙) [製法]以上入前藥中再煮,取一鬥五升,去滓,入下藥。
[藥品]樸硝(十斤) 硝石(四斤) [製法]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手,候有七升,投在水盆中,欲凝,入下藥。
[藥品]麝香 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 硃砂(三兩) [製法]上藥入前藥中,攪令調勻,磁器收貯,煎成霜雪紫色。
[用法]水調服。
[詮義]徐靈胎曰:邪火毒火,穿經入絡,無藥可治,此藥消解,其效如神。
又曰:二硝太多,當用十分之一,則藥力方厚。
丁香用二兩,予所合者皆然。
方中黃金百兩,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
此亦國醫痙病之特效靈方,無論最急性、亞急性與續發性三種痙病,皆可用之。
但比飛龍奪命丹之效能較為清涼,而飛龍奪命丹隻可用之於最急性痙病,而亞急性與續發性痙病,則無須此開竅透汗之重劑也,然飛龍奪命丹,透汗之餘,旋利尿道,方中之有燈芯炭、人中白也;而此方下洩之餘,旋能透汗,方中之有青木、丁、沉諸香也。
況焰硝一藥,合麝香則能汗,得樸硝則洩糞,故此方獨重二硝,而徐靈胎謂當減輕二硝分量,則制方之奧妙,尤未窺透也。
惜此方塵封已久,自宋至清,乃有葉桂、徐靈胎、王士雄輩始用之。
吾湘自鄉先輩陳原欽,初自滬上購來施診,嗣後武漢漸漸有之,近來吾湘用之者頗夥。
而紫雪多不成霜,用之太少,則透毒洩熱之作用終不大顯。
昨歲衡山有劉氏婦自北平攜子回湘,寓長沙市文廟坪一號,其子年十三齡,夏月患麻疹,予主化毒清熱藥近三十餘劑,而壯熱不退,劉氏婦自北平購回紫雪一瓶,約重三兩,連日服完,其子一夕熱退,十指盡起潰瘍,瀉下黑紅碧矢十數次,遍身汗淋疹消。
附錄之以紀紫雪洩熱透毒之作用如此。
(二)玉樞丹(《局方》,一名紫金錠) [原治主症]治一切藥毒,菰子、鼠莾、惡菌、疫死牛馬、河豚等毒,及時行瘟疫,山嵐瘴瘧,纏喉風痹,黃疸,赤眼,瘡癤,熱毒上攻,或自縊溺水,打破傷損,癰疽發背,魚臍瘡腫,百蟲、蛇、犬所傷,男子婦人癲邪狂走,鬼胎鬼氣,並宜服之。
[藥品]山茨菇(去皮,洗淨,焙,一兩) 川文蛤(一名五棓子,錘破,洗,刮肉桴,二兩) 千金子(去殼,用紙包裹,換紙研數十次,去盡油,無油成霜,一兩) 麝香(細研,淨,三錢) 紅芽大戟(洗,焙,一兩) [製法]上各研細末,和勻,以糯米粥,每料分作四十粒,於端午、七夕、重陽合,如欲急制,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服人、不具手足人及雞、犬之類見之。
時逸人專服玉樞丹治痙病法:每服五分,日服三次至五次,每隔三小時服一次。
須在初起時,多服乃效,不可遲延自誤。
用鉤藤五錢,薄荷三錢,煎湯送下,小兒用量減半。
痰多,用鮮竹瀝一錢,生薑汁三分,用水沖服。
[詮義]徐靈胎曰:此秘藥中之第一方也,用藥之奇,不可思議。
或加硃砂、雄黃各五錢,尤妙。
時逸人謂:朱氏方後注雲:玉樞丹,治時行瘟疫及內、外科之急性炎症,於中醫經驗上,極著神效。
今以西醫之病理解之,則雄黃含有硫黃、水銀,有殺菌解毒作用;麝香,為興奮劑;山茨菇,舊說能治金瘡、療諸毒,新說則為和緩滋養劑。
大戟及千金子,則峻下劑(凡居峻下劑,往在兼嘔吐作用),亦可見為誘導消炎劑。
此方證以所說,用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似亦合理,然拙見則以其效用,決不僅此,配合或內服後,或能起一種化學作用,乃有是效。
兩藥或數藥混合並用,往往功用並增,或另增其他效用,此近代所謂合併治療也;又某種藥物,往往須內服後,另起變化,始見功效,如山道年之治蛔蟲,須由腸胃分解後,其一部分,由循環器移入肝臟,變為一種物質,又流膽囊與膽汁混合,再行分泌入腸,始見功效是也。
此方與下方太乙紫金錠,開洩之餘,亦復有宣竅之功,國醫痙病,均可於湯劑中磨化服之。
(三)太乙紫金錠(《局方》) [原治主症]治霍亂痧脹,嵐瘴中惡,水土不服,喉風中毒,蛇、犬、蟲傷,五絕暴厥,癲狂癰疽,鬼胎厭魅,及暑濕溫疫之邪瀰漫薰蒸,神明昏亂,危急諸症。
[藥品]山茨菇 川文蛤(各二兩) 紅芽大戟 白檀香 安息香 蘇合油(各一兩五錢) 千金霜(一兩) 明雄黃(飛淨) 琥珀(各五錢) 梅片 當門子(各三錢) [製法]上十一味,各研極細,再合研勻,濃米汁糊丸綠豆大,外以飛金為衣。
[用法]每用錢許,涼開水送下。
[詮義]王士雄謂:薛一瓢雲:此方比蘇合香丸而無熱,較至寶丹而不涼,兼玉樞丹之解毒,備二方之開閉,洵為濟生之仙品,立八百功之上藥也。
(四)至寶丹(《局方》) [原治主症]治中惡
予之初診是病,亦固若是,嗣後屢診而屢研究之,乃知病源之所在,則宣發太陽、開洩厥陰,為治痙家之要素焉。
(2)發熱期:惡寒之後,繼以發熱,噁心嘔吐,移時熱壯,有汗或無汗,躁熱口渴,引飲無度,水入即嘔,氣粗而喘,小溲短赤,兩目漸漸無神,脈洪而躁,舌絳苔幹,頭痛加盛,結喉旁人迎脈管跳動,不惡寒而反惡熱。
此時之治法,當分兩種:一為有汗之治法,一為無汗之治法。
有汗之治法,用葛根芩連為主,擬方如下: 葛根(一錢五分) 茅根(四錢) 膽草(四分) 桑葉 杏仁(各三錢) 淡芩(一錢) 川連(三分) 蘆根(一兩) 炙草(六分) [說明]壯熱口燥甚者,必見津幹,可加花粉一錢;後腦痛甚者,膽草可加重至七分。
藥後如其見效,病必熱勢退減,噁心稀少,口燥漸潤,脈靜而和,舌絳漸淡。
否則從速延醫,尚再因循生誤,病即入於危險。
無汗之治法,常以大青龍湯為主。
擬方如下: 生麻黃(四分) 生石膏 膽草 杏仁 桑葉 茅根(各三錢,去心) 川連(四分) 炙草(六分) 葛根(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去節) 薄荷(一錢,後入) [說明]藥後當令周身出汗,得汗則熱當退,煩躁當安,氣喘當平,如此現象,即是病退。
若不爾,從速延請良醫診察,因病愈之機會,不可失去,一失即難於挽救。
且此病為期甚短,自起病以迄臨危,中間經過時刻僅二十四鍾,多則亦不過延至三十六鍾,或四十八鍾而已。
[詮義]顧氏之論腦脊髓膜炎,而有惡塞之期,而有發熱之期,而有危險之期,而有不治之期,正予之所謂亞急性與續發性者,固有此種種症候也。
惟為期最短六語,乃合予之所謂最急性痙病,性極迅速,一時暴發即斃,不斃則延長亦不過一二日。
顧氏所謂經過時刻二十四鍾,或三十六鍾至四十八鍾者是也。
若當一時猝發之時,以針刺病者之手指爪甲或曲池、委中諸穴,無血則死,國醫所謂內閉外脫,無從救療;有血則生,以飛龍奪命丹或混合紫雪灌服之。
須臾汗出或嘔瀉,即為可愈之病。
若汗後發生煩躁喘促,是為汗之不得其法,亦非不死之症,從厥陰開洩之,則喘促即平矣。
若初起而惡寒發熱、頭痛嘔惡,此皆痙之前驅症候,治之得法,未必成痙。
夫痙病必須頸項強、背反張,方為國醫督脈之病,方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顧氏所謂惡寒之期固不是痙病,而發熱之期亦未必是痙病。
必至此脈洪躁,結喉兩旁人迎跳動,則熱毒上衝。
而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乃得有此種現象。
降以大劑苦寒,如龍膽、芩、連之類,從厥陰開洩之,無不立效。
若其表未解,則仍兼以宣發太陽之藥,但當用辛香芳涼以橫散,不當用辛溫升散以豎開。
斯時也,葛根、防風一派豎升之藥,皆為所忌,不似第一期時代,猶可勝葛根、防風之辛溫升散也。
若不顧熱毒上衝,而再用辛溫升散之劑,則腦脊髓膜炎從此成矣。
此立方所以必貴選藥也。
(3)危險期:發熱期治之不得法,或未經醫治,則熱不得退,不退剛傳入神經系。
就病理言,凡熱皆上行。
上行則侵入腦部。
延髓為神經總彙之區,熱邪上行,則神經受其熏炙而緊張,平常工作,頓失常態,且一切均不由自立。
此時即見頸項強直,甚則頭向後反,此即腦脊髓膜炎所緻。
其神志昏糊,即知識神經受病之見端;手足痙攣,運動神經亦病;其目睛上視或歧視,或牙關勁強而不得開張者,則滑車神經並頰神經皆病矣。
發熱期未見神經症時,以退熱為先務,熱退即可無事。
此時熱雖壯,當以弛緩神經為最要,發熱一層,反居於次要地位。
故此時用藥,當以弛緩神經為首要之圖,苦寒降熱,亦不可少。
如此乃為合法。
方用犀角地黃湯為主。
犀角尖(三分,磨沖) 膽草(六分) 川連(三分) 鮮生地(六分) 滁菊(三錢) 歸身(四錢) 蠍尾(二分,去毒,炙,研沖) 赤芍(一錢五分) 迴天再造丸(一粒,藥化服) 安腦丸(一粒,藥化服) [說明]此時期之神經症,每多陣發性,倘一劑不知,可照方連服二三劑,每劑分三次服,每服隔半時或一小時,隻服頭煎,不服二煎。
病重而痙攣頻作者,第一劑中,當加羚羊三分磨沖,第二、第三劑去之,因羚羊隻可偶用、少用,不可常用、多用。
如此施治,輕者二劑當效,重者三劑甚效。
若不見效,當以虎骨、天麻、獨活、防風、人參鬚、西洋參、蚤休等,酌量使用,以救危急。
惟分量之多寡,與此時之辨症用藥,頗費斟酌,非病家之有醫藥常識者,當不能任意亂投。
[詮義]國醫之痙病,必須如顧氏之第三期危險,乃得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如第一期、第二期尚未發生痙病之主要症狀,隻得為腦脊髓膜炎之前驅症候,如無此第三期之危險,則西醫所謂感冒疑似症,蓋疑似腦膜炎而實際感冒也。
況西醫以吸取脊髓之混濁、培養細菌為憑證,即有項強背反,極似腦膜炎,而不以為腦膜炎。
雖西醫細菌之說不足憑證,但必如顧氏之第三期危險,乃為正式之痙病,若無此正式症狀,則不得謂之腦膜炎也。
其用藥亦必如顧氏之犀角地黃湯,加蠍尾、羚羊角,乃為正式痙病之主劑;獨活、防風辛溫之升散,終嫌未妥。
病勢至此,血熱再無上衝之餘地,《內經》高者抑之,抑之不暇,況揚之乎。
若蚤休清熱降逆,消炎退腫,又為治痙之要藥,勝於西醫血清者多矣,此立方之所以必須有法,而選藥得當也。
(4)不治期:在危險期中,尚能設法挽回,其結果可得十愈六七;及至不治,簡直束手無策。
因此時之見症,悉屬敗象。
如唇焦舌黑,齒乾如枯骨,頭向後反,身體成弧形式,手足踡縮,時作痙攣,口不能言,卻作馬鳴,或滿口糜爛,臭不可近,頭部身部隱隱見紫紅斑紋,神志全不清,或氣喘不能自續,或大汗淋漓,脈搏悉亂,心、肺、腦三臟皆壞,此為必死之候,雖華佗再世,亦當敬謝不敏矣。
故名之曰不治期。
[詮義]此顧氏第四期不治之痙病,非盡不能治也。
齒乾,唇焦,舌黑,或滿口糜爛,臭不可近,頭部身部隱隱見紫紅斑紋,此為溫熱暑疫嘗有之症狀,然不可治者。
若頭向後反,身體成弧形式,手足踡縮,是作痙攣,口不能言,此為痙病正式之症狀,亦非盡不可治者。
惟作馬鳴,或作他畜鳴,痙之終期,多不可治,而痙之初期未必不可治也;大汗淋漓,脈搏悉亂,痙之終期,多不可治,而痙之初,期未必不可治也;至神全不清,氣喘不能自續,則死者多而愈者少矣。
若謂心、肺、腦三臟皆壞,為必死之候,此西醫模糊影響之談,在他解剖生理上,毫無確證之事實。
蓋人身生理關鍵,全系之於呼吸,呼吸停頓,肺絕而諸臟器官皆死。
西醫以肺與心、腦,並列為三死門,非特生理無所繫統,而心、腦之關鍵,果何在耶,予早已辨之於《餘氏醫述駁議》中矣。
(三三)菊花達巔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病初起,頭痛如劈,項微強,背不痙急,四肢柔和者,此湯主之。
[藥品]甘菊花 冬桑葉 蒼耳子 穭豆衣 蔓荊子 明天麻 苦丁茶(各一錢) 石決明(六錢) 薄荷葉(八分) 酒白芍(二錢) 嫩鉤藤(二錢,後入) 明麻、鉤藤、蒼耳、苦丁,皆為治痙妙藥。
此方重用石決明一味,則於辛散太陽之中,即能兼顧厥陰,此方之所以能治痙病初起也。
現在社會,一般青年,凡有感冒,即覺頭痛如劈,此方總屬得宜。
(三四)羚羊舒痙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初起,先呼頭痛如劈,旋昏僕不省人事,手厥冷,足踡曲,項強,背反張,脈弦細或沉細數者,此湯主之。
[藥品]羚羊角尖(三分,菊花露磨沖,或用片煎服) 粉葛根 荊芥穗 廣鬱金(各一錢五分) 淡豆豉 生石膏(各三錢) 川連(酒炒) 薄荷葉(各八分) 甘菊花 生白芍(各二錢) 川桂枝(四分) 蔥白(三寸) 玉樞丹(八分,化服) [製法]水三碗,煎一碗,勿洩氣。
[用法]羚羊角磨汁,放碗中衝服。
玉樞丹,先用水送下。
有痰聲者,加鮮菖蒲一錢,竹茹二錢;舌糙者,陰傷也,去桂枝,加花粉、玄參、鮮生地各三錢;口氣臭者,疫氣盛也,去桂枝,加闆藍根六錢,人中黃六錢。
[詮義]此方與前方同是一樣用意,但前方妙在石決明鎮降,此方妙在玉樞丹開洩。
用治亞急性之痙病初步,未為不可,然其特治主症之下,先呼頭痛如劈,旋即昏僕不省人事,以緻厥冷踡曲,項強背反,諸症蜂起,例在最急性痙病之內。
但最急性痙病初起,往往體厥脈伏,而此條脈沉細弦數,猶有熱毒外出之端倪,非全伏也。
然症已至神昏,不省人事,治當以飛龍奪命丹或紫雪,開竅醒神為急務,此方淺膚,殊難獲效。
(三五)羚羊熄風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疫痙獨頭痛如劈,悽慘呼號,入夜更甚,內熱口渴,脈象弦數,舌苔薄黃。
春月感受疫氣,挾風火上旋清空,久必昏厥也。
宜服此藥。
[藥品]羚羊角(三分,銼粉,菊花露先化服) 甘菊花 粉丹皮 天花粉 肥知母 青蒿(各一錢五分) 大生地(三錢) 薄荷 鮮菖蒲(各八分) 炒黃芩 蒼耳子(各一錢) 炒赤白芍(各一錢) 玉樞丹(八分,化服) [用法]羚羊角粉,用菊花露先化服。
餘藥,如法煎服。
[詮義]辛涼香散,妙在玉樞丹開洩厥陰。
此方能治亞急性痙病,非獨可治頭痛也。
內熱口渴,用知母、花粉以清陽明,而脈象弦數,入夜病盛,不如用龍膽、黃連以瀉厥陰也。
況嚴氏謂春日感受疫氣,狹風火而上旋清空,發生頭痛昏厥,猶當從厥陰以清降風火,但既感受疫氣,而又必挾風火,然則疫氣不能發生頭痛昏厥,而發生何病耶。
予以為嚴氏此條諸症,皆系厥陰伏熱所緻。
頭痛夜甚,病久昏厥,為厥陰症;脈象弦數,為厥陰脈,嚴氏謂風火上旋則可也,謂之疫氣而挾風火,則不無語弊耳。
(三六)薛氏慢驚方(薛立齋) [藥品]人參 白朮 泡姜 炙草 歸身 酸棗仁 天麻 茯苓 廣皮 生薑 大棗 [用法]厥冷,加附子;洩瀉,加煨肉果。
水煎服。
[詮義]薛氏自注,謂慢驚一症,古無是名,既慢矣,又何驚哉。
是症或因大病過服涼藥,或因痘後元氣未復,或因傷寒吐瀉,以緻脾虧胃弱,古人謂之慢脾風。
其症則四肢厥冷,脈細或伏,面色青?,睡而露睛,或額汗不語,或瀉不止者皆是。
蓋此症無風可祛,無痰可逐,無驚可療,治法溫補,急挽元陽。
今之欲用溫補以療痙病者,必須如薛氏如是議病,如是認症,而後不緻僨事耳。
(三七)加味理中湯(莊在田) [藥品]野黨參 川萸肉(各二錢) 生白朮 甘杞子 生地黃(各三錢) 炙甘草(一錢) 破故紙(二錢) 淡乾薑 淡附片(各八分) 全當歸(一錢五分) 上肉桂(八分) [用法]無洩瀉者,去故紙、萸肉;汗多,加白芍、五味。
水煎,日服一劑。
[詮義]此溫斂脾腎之劑,力量雄厚,非上方所及。
(三八)烏蠍六君子湯 [原治諸症]風痰嘔逆,肢冷,面青作搐。
[藥品]川烏頭附(泡,炙) 人參 白朮 半夏 茯苓(各三錢) 全蠍(一錢五分) 廣皮 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四枚) [用法]水煎服。
[詮義]此即六君子湯加烏頭、全蠍,用治痙病,而內無實熱者宜之。
(三九)薖叟和陽舒痙湯 [特治主症]痙病經過日久,熱退神清,頸項猶強,背尚反張,身體不仁,眼時上翻。
[藥品]生黃耆(五錢) 當歸(三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北芥子(一錢,炒) 石乳香(三錢,炒) 白蒺藜(五錢) 羚羊角(四分) 雞矢白 白丁香 兩頭尖 晚蠶砂(各一兩) [製法]羚羊角,銼粉,沖服。
四矢,酒浸絞汁,沖服。
餘藥均用水煎。
[用法]徐徐服之,日盡一劑。
[詮義]予憶二十年前,陳姓童男,入春發痙,至夏不愈,頸項猶強,背尚反張,兩目時翻,一身不仁,予處此方而愈。
嗣有同姓男童,患痙如是,服之亦痊。
迄今思之,痙病初起,涼藥久服,腦腔中之水液、血質凝結未散,西醫所謂結核性腦膜炎者近是。
《神農本草經》謂黃耆治久敗瘡,則有排膿化腐之功,而腦腔中之結核,何患其不能消化。
故以黃耆為主,合之當歸、生薑、大棗,則補助營衛,調節溫度;合之芥子、乳香,則消化水液、血質之凝結;合之羚羊、蒺藜,則通洩脈絡之滯塞。
至於四矢,尤有專長。
雞矢白,《千金》用之治小兒口噤,《肘後》用之治角弓反張;晚蠶砂,能治半身不遂;白丁香,能消努肉;兩頭尖,能消乳癰。
合而為劑,則疏通排洩,下行濁道,而腦腔中之結核何患其不消化耶。
(四。
)薖叟強腎補腦湯 [特治主症]痙久,涼洩不愈,神識清醒,顏面?白,兩腳直硬,肌肉枯瘦,脈搏沉微,或體狀暴虛,頭汗淋漓,肢冷欲厥,此方悉治。
[藥品]熟地黃(八錢) 山茱萸 丹皮 肉蓯蓉 巴戟天 雲茯苓(各三錢) 附片 淮牛膝(各五錢) 肉桂(八分) 北五味 海狗腎 紫河車(各一錢) 鹿茸(五分) [製法]肉桂、鹿茸、河車、狗腎,四味研末,餘藥煎好調服。
[用法]日服一劑。
[詮義]此方從《幼幼集成》中紫河八味丸胎化而出,《幼幼集成》用治年久月深之癇疾,而予則用治涼久不愈之痙疾,亦獲效果。
西醫隻知強心有興奮神經之作用,而不知強腎有興奮神經之作用。
蓋心與腦相貫通,則在於神,而清心即以醒腦,義詳至寶丹方下。
而腎與腦相貫通,則在於精,強腎即所以補腦。
肉桂、附子、鹿茸、巴戟、紫河、狗腎諸藥,諸家本草,皆謂其主治驚癇、驚風,然皆為強腎之藥,強腎所以補腦,腦髓虧耗,神經衰弱,驚癇、驚風經久不愈,故諸藥能主治之也。
予自歷驗以來,諸凡溫熱暑疫經久不愈,涼瀉之後,脂膏盡脫,神氣消索,脈沉微欲絕,或浮大虛散,面色?白,肢冷汗淋,顏面掣動,手足瘛瘲,類似痙症,以此而獲生者,不知凡幾。
故春季痙病,久涼不愈,有此以上諸症,亦用治焉。
乙、開洩厥陰之劑 (一)紫雪(《局方》) [原治主症]療腳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注,心腹諸症,?痛,及解諸熱毒藥,邪熱卒黃等症,並解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百病。
[藥品]黃金(一百兩)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製法]以上並搗碎,用水一斛,煮至四鬥,去滓,入下藥。
[藥品]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斤) 丁香(一兩) 元參 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兩,炙) [製法]以上入前藥中再煮,取一鬥五升,去滓,入下藥。
[藥品]樸硝(十斤) 硝石(四斤) [製法]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手,候有七升,投在水盆中,欲凝,入下藥。
[藥品]麝香 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 硃砂(三兩) [製法]上藥入前藥中,攪令調勻,磁器收貯,煎成霜雪紫色。
[用法]水調服。
[詮義]徐靈胎曰:邪火毒火,穿經入絡,無藥可治,此藥消解,其效如神。
又曰:二硝太多,當用十分之一,則藥力方厚。
丁香用二兩,予所合者皆然。
方中黃金百兩,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
此亦國醫痙病之特效靈方,無論最急性、亞急性與續發性三種痙病,皆可用之。
但比飛龍奪命丹之效能較為清涼,而飛龍奪命丹隻可用之於最急性痙病,而亞急性與續發性痙病,則無須此開竅透汗之重劑也,然飛龍奪命丹,透汗之餘,旋利尿道,方中之有燈芯炭、人中白也;而此方下洩之餘,旋能透汗,方中之有青木、丁、沉諸香也。
況焰硝一藥,合麝香則能汗,得樸硝則洩糞,故此方獨重二硝,而徐靈胎謂當減輕二硝分量,則制方之奧妙,尤未窺透也。
惜此方塵封已久,自宋至清,乃有葉桂、徐靈胎、王士雄輩始用之。
吾湘自鄉先輩陳原欽,初自滬上購來施診,嗣後武漢漸漸有之,近來吾湘用之者頗夥。
而紫雪多不成霜,用之太少,則透毒洩熱之作用終不大顯。
昨歲衡山有劉氏婦自北平攜子回湘,寓長沙市文廟坪一號,其子年十三齡,夏月患麻疹,予主化毒清熱藥近三十餘劑,而壯熱不退,劉氏婦自北平購回紫雪一瓶,約重三兩,連日服完,其子一夕熱退,十指盡起潰瘍,瀉下黑紅碧矢十數次,遍身汗淋疹消。
附錄之以紀紫雪洩熱透毒之作用如此。
(二)玉樞丹(《局方》,一名紫金錠) [原治主症]治一切藥毒,菰子、鼠莾、惡菌、疫死牛馬、河豚等毒,及時行瘟疫,山嵐瘴瘧,纏喉風痹,黃疸,赤眼,瘡癤,熱毒上攻,或自縊溺水,打破傷損,癰疽發背,魚臍瘡腫,百蟲、蛇、犬所傷,男子婦人癲邪狂走,鬼胎鬼氣,並宜服之。
[藥品]山茨菇(去皮,洗淨,焙,一兩) 川文蛤(一名五棓子,錘破,洗,刮肉桴,二兩) 千金子(去殼,用紙包裹,換紙研數十次,去盡油,無油成霜,一兩) 麝香(細研,淨,三錢) 紅芽大戟(洗,焙,一兩) [製法]上各研細末,和勻,以糯米粥,每料分作四十粒,於端午、七夕、重陽合,如欲急制,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服人、不具手足人及雞、犬之類見之。
時逸人專服玉樞丹治痙病法:每服五分,日服三次至五次,每隔三小時服一次。
須在初起時,多服乃效,不可遲延自誤。
用鉤藤五錢,薄荷三錢,煎湯送下,小兒用量減半。
痰多,用鮮竹瀝一錢,生薑汁三分,用水沖服。
[詮義]徐靈胎曰:此秘藥中之第一方也,用藥之奇,不可思議。
或加硃砂、雄黃各五錢,尤妙。
時逸人謂:朱氏方後注雲:玉樞丹,治時行瘟疫及內、外科之急性炎症,於中醫經驗上,極著神效。
今以西醫之病理解之,則雄黃含有硫黃、水銀,有殺菌解毒作用;麝香,為興奮劑;山茨菇,舊說能治金瘡、療諸毒,新說則為和緩滋養劑。
大戟及千金子,則峻下劑(凡居峻下劑,往在兼嘔吐作用),亦可見為誘導消炎劑。
此方證以所說,用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似亦合理,然拙見則以其效用,決不僅此,配合或內服後,或能起一種化學作用,乃有是效。
兩藥或數藥混合並用,往往功用並增,或另增其他效用,此近代所謂合併治療也;又某種藥物,往往須內服後,另起變化,始見功效,如山道年之治蛔蟲,須由腸胃分解後,其一部分,由循環器移入肝臟,變為一種物質,又流膽囊與膽汁混合,再行分泌入腸,始見功效是也。
此方與下方太乙紫金錠,開洩之餘,亦復有宣竅之功,國醫痙病,均可於湯劑中磨化服之。
(三)太乙紫金錠(《局方》) [原治主症]治霍亂痧脹,嵐瘴中惡,水土不服,喉風中毒,蛇、犬、蟲傷,五絕暴厥,癲狂癰疽,鬼胎厭魅,及暑濕溫疫之邪瀰漫薰蒸,神明昏亂,危急諸症。
[藥品]山茨菇 川文蛤(各二兩) 紅芽大戟 白檀香 安息香 蘇合油(各一兩五錢) 千金霜(一兩) 明雄黃(飛淨) 琥珀(各五錢) 梅片 當門子(各三錢) [製法]上十一味,各研極細,再合研勻,濃米汁糊丸綠豆大,外以飛金為衣。
[用法]每用錢許,涼開水送下。
[詮義]王士雄謂:薛一瓢雲:此方比蘇合香丸而無熱,較至寶丹而不涼,兼玉樞丹之解毒,備二方之開閉,洵為濟生之仙品,立八百功之上藥也。
(四)至寶丹(《局方》) [原治主症]治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