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詮方

關燈
風門中求之,與唐以下治痙之方,當於驚癇門中求之無異也。

    然痙之初起暴發者,為急驚風;痙之起於中途或末期者,為慢驚風,社會名稱,至今未改。

    故宋以下治驚之方,有分急、慢二驚而專治者,有不分急、慢二驚而通治者,各以實驗之病情為印證,不必限定專治與通治也。

    後人有說急驚涼瀉而不愈,變作慢驚,慢驚溫補而不愈,變作急驚。

    陳飛霞闢之於《幼幼集成》中,誠是矣。

    而近時謝利恆,反取其說,載之於《醫學辭典》,何其見之左也。

    夫急可變慢,慢可變急,此不過名稱上有先後次序之錯亂,無關緊要。

    至涼已而溫,溫已而涼,診斷上既無觀察之眼光,又無確定之治療,人非金石,其能堪此錯亂乎,此國醫所以至今無標準也。

     方有執、喻嘉言,遵從仲景,力詆宋人驚風之非。

    然方氏無所發明,而喻氏謂小兒腠理不密,易於感冒,則宣發太陽,溫散寒冷,故是正治;謂小兒陰氣未足,稟性純陽,易緻生熱,熱甚則生風生痰,亦所恆有,則開洩厥陰、清降火熱,亦是正治。

    乃喻氏何以極詆古人腦、麝之開關,金石之重鎮,勾引外邪,深入內臟。

    牴牾矛盾,姑不深辨,特辨喻氏以曾無歷驗之學術,而空談國醫,但將往哲特效靈方一概抹殺,不見用於今日,遂緻今日之腦脊髓膜炎,西醫不知治療,而國醫亦莫之知,非喻氏之罪乎。

    然今之空談國醫而無歷驗者,著書何其多也噫! 陳飛霞遵從喻氏,謂痙病非止一端,男婦皆有,非獨小兒為然。

    夫今日之腦脊髓膜炎,無分男女,皆有此症,誠有如飛霞所言者。

    但謂太陽誤汗變痙,風病下之變痙,瘡家誤汗變痙,產婦汗多遇風變痙,跌撲破傷冒風受痙等等,此皆痙之類症,非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惟飛霞謂男婦病此,皆從太陽、厥陰以救治,然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國醫督脈之痙病,不從太陽、厥陰以救治,而從誰經以救治者,此飛霞之卓識超群處,可謂先得我心矣。

    然謂從未假一蘇合、抱龍諸丸,為之開關鎮墜者,是隻知小兒感冒緻痙之類病,而不能悟到西醫之腦脊髓膜炎,從國醫往哲之驚癇、驚風門中以求其治療。

    發明國醫痙病之發生於督脈,外被太陽之寒冷閉塞,內被厥陰之火熱沖激,不有腦、麝之開關,金石之鎮墜,何能起死而回生乎。

    飛霞之智,錮於嘉言,使國醫往哲制方之苦心,不見諒於今日,借哉。

     (一。

    )鎮驚丸 [原治主症]小兒急、慢二驚,風痰上壅,手足抽搐,口眼喎斜,煩躁生嗔,精神昏悶。

    常服,寧心鎮驚,疏風順氣。

     [藥品]人參(三錢) 甘草 茯神 白殭蠶 枳殼(各五錢) 白附子 白茯苓 天南星 硼砂 牙硝(水飛,各二錢五分) 全蠍(十枚) 麝香(一字) 硃砂(五錢) [製法]除牙硝、硼砂、麝香、硃砂四味用乳缽研細,餘九味焙為末,入乳缽內,和勻前四味,用糯米粉清水煮為丸,如梧桐子大,就帶潤以硃砂為衣。

     [用法]每服三丸至五丸,或七丸,急驚,薄荷湯磨化服;慢驚,生薑附子煎湯研化溫服。

     (一一)聚寶丹(《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慢驚。

     [藥品]人參 茯苓 琥珀 天麻 殭蠶(炙) 防風 牛膽南星 白附子 烏蛇肉(酒浸,焙,各一錢) 硃砂(五分) 麝香(少許) [製法]共研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二分,菖蒲湯送下。

     [詮義]烏梢蛇,性善無毒,味甘入血,祛風之力遜於白花蛇,故痙病之含有急性者,終用白花蛇較勝。

     (一二)奪命散(《世醫得效方》) [原治主症]小兒急慢驚風。

     [藥品]天南星(泡,一兩) 白附子 天麻(各三錢) 辰砂(另研,二錢五分) 黑附子(泡,去皮、臍) 防風 半夏(各五錢) 全蠍(去毒,七枚) 蜈蚣(一條,制) 麝香(少許) 殭蠶(炒,五錢) [製法]研為細末。

     [用法]小兒三歲以上,每服五分,薄荷、生薑自然汁,加好酒、沸湯各少許調下。

     (一三)太乙保生丹(《六科準繩》) [藥品]全蠍(青者,十四個) 白附子 殭蠶 牛膽南星 蟬蛻 琥珀 防風 硃砂(各一錢) 麝香(五分) [製法]研為細末,水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

     [用法]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一四)天麻防風丸(《局方》) [原治主症]小兒驚風,喘促,身熱,多睡,驚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憒,痰涎不利,及風邪溫熱。

     [藥品]天麻 防風 人參(各一兩) 甘草 辰砂 雄黃(各二錢五分) 蠍尾(去毒,炒) 殭蠶(炒,各五錢) 牛黃 麝香(各一錢) [製法]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櫻桃大,辰砂為衣。

     [用法]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一五)八仙散(《沈氏尊生》) [原治主症]慢驚虛風。

     [藥品]天麻 白附 白花蛇肉 防風 半夏(曲) 天南星 全蠍 冬瓜仁(各二分五釐) 川烏(一分) [用法]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薄荷二葉,清水煎服。

     (一六)七味羌活膏(張璧方) [原治主症]急慢驚風,壯熱。

     [藥品]羌活 獨活 天麻 全蠍(去毒) 人參 殭蠶(炒,各五分) 烏蛇肉(一兩,酒浸一宿,焙乾) [製法]研為末,煉蜜和丸如皂子大,每兩作五十丸。

     [用法]每服一丸,荊芥湯送下。

     (一七)鉤藤飲(《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小兒脾胃氣虛,吐利,虛風慢驚,天釣,卒然驚悸,眼目翻騰,身熱足冷。

     [藥品]鉤藤鉤(炒,七錢五分) 防風 人參 蟬蛻 麻黃 天麻 甘草 川芎(各二錢二分) 白殭蠶(炒黃,七個) 蠍尾(炒,去毒,五個) 麝香(一錢,另研) 蜣螂(三個,去頭、足,炙黃) [製法]研為細末。

     [用法]每服一錢,清水一杯,加生薑三片,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

     [詮義]此方蜣螂一物頗有深意,諸藥宣發力厚,麻黃、麝香用服,頃刻汗出。

    小兒脾胃氣虛,吐利之後,發生慢驚,豈堪勝此。

    若非吐利氣虛,一時急驚,此方又能勝任也。

     (一八)羌活膏(《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小兒傷寒,脾胃虛,或吐瀉後,為慢驚。

     [藥品]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 白附子(泡) 赤茯苓(各五錢) 天麻(一兩) 白殭蠶(酒浸,炒黃) 全蠍(炒,去毒) 白花蛇(酒浸,焙,各一兩) 川附子(泡) 麻黃(去節,各三錢) 沉香 母丁香 肉豆蔻 藿香葉 木香(各二錢) 輕粉 真珠 牛黃(各一錢五分) 龍腦(半字) 麝香 雄黃 硃砂(各一錢,上七味另研) [製法]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豆大。

     [用法]每服一二丸,食前薄荷湯或麥冬湯化下。

     [詮義]此方立意頗佳,而用藥太雜。

    小兒傷寒吐瀉,脾胃虛弱,甚不相宜。

    若用治痙病,則羌活、防風、附子、豆蔻、丁、沉諸藥,終嫌溫燥,劫爍陰津,醫者斟酌取締可也。

     (一九)蠍附散 [原治主症]頭痛風邪犯腦,痰涎壅盛,嘔逆噁心,暗風旋暈,牙關緊急,口眼喎斜,面目瞤動,頸項拘急,肩臂引疼,耳聾目昏,四肢麻木,及沐浴感風,頭目暈痛,兩太陽痛。

     [藥品]全蠍(泡,一錢五分) 附子(泡,三錢) 雄黃 硃砂(均水飛,各一錢) 川烏頭(泡) 麻黃(去節) 天南星(薑製) 防風 白殭蠶(炒,各三錢) 白芷 藁本(各五錢) [製法] 研為細末。

     [用法]每服五分,食後蔥茶煎湯調下,孕婦忌服。

     [詮義]此方於大隊溫燥升散之內,少佐重鎮之品,惟痙之類病,寒濕閉塞者宜之。

    若用治春季時行痙病,則非所宜也。

     (二。

    )返魂丹(王海藏方) [原治主症]小兒癲癇,潮熱瘛瘲,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及諸病久虛生風多睡者。

     [藥品]犀角(五兩,屑) 天麻(酒洗,焙乾) 檳榔 殭蠶(去絲嘴,微炒) 硫黃(研末,入水銀,置瓷石盞內,慢炒成砂,各五錢) 白附子(泡) 川烏(炒通赤,留煙,少許,以盞蓋上,新土圍之,待冷取出 獨活 全蠍 萆薢 肉桂(去粗皮) 當歸 細辛 防風 天南星(薑汁煮軟) 阿膠 藿香 烏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沉香 槐膠 羌活 白花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麻黃 半夏(薑汁浸三宿,炒) 羚羊角 陳皮(各一兩) 天竺黃 木香 人參 乾薑 茯苓 蔓荊子 晚蠶砂 敗龜闆(酒醋炙黃) 藁本 桑螵蛸 白芷 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焙) 虎骨(酒醋塗,炙黃) 縮砂仁 白朮 枳殼 丁香 厚樸(各三錢) 蟬蛻 川芎 附子 石斛 肉豆蔻(去皮,微炒) 龍腦(另研) 雄黃(水飛) 硃砂(水飛,各一兩) 膩粉 麝香(另研,各一錢) 烏雞(一隻,去嘴、翅、足、腸) 狐肝(三具,上二味,臘月入瓦瓶內,固濟,火煅赤,候冷取出,研用) 金箔(三十片,為衣) [製法]如法制就,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

     [用法]每一歲小兒服一丸,不拘時,溫薄荷自然汁化下。

     [詮義]此方計共五十六味,辛香、溫燥、升提之藥,內占強半,雖有滋陰養血、清火潛風之品,究之少許不勝多許,則與痙病不甚相宜。

    王氏論痙,率皆類痙,故此方亦隻可治寒濕之類痙,而不可以治春季流行之痙病。

    但其立意,則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不失宋元以來法門,然其用藥之寵雜,立方之闆滯,終無所取也。

     (二一)奪魂散(《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驚癇。

     [藥品]白殭蠶(五錢) 蛇含石(燒紅,米醋淬七八次,碾碎) 白附子(泡,各二錢) 生銀 生金 牛黃 白茯苓 天麻(各二錢) 烏梢蛇頭(七八寸許,酒炙) 天南星(一錢,生薑汁浸一宿,焙) 半夏末(二錢,生薑汁浸一宿,焙)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焦) 犀角(磅,二錢) 腦子 麝香(各少許) [製法]共研細末,棗肉為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

     [用法]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或二十丸,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似唐方,最為可法。

    生金生銀,鎮墜厥陰藥也,主治癲癇熱狂,故用治國醫痙病。

    以些之金銀,配入腦子、麝香、牛黃、南星、半夏、殭蠶、蜈蚣諸藥之內,即能宣發太陽之表,不用羌活、防風、白芷、藁本一切辛溫升散也。

     (二二)定搐散(《證治準繩》) [原治主症]急驚,四證八候並作。

     [藥品]天麻 白附子(泡) 天南星(泡,各五錢) 蠍梢 白花蛇頭(酒炙,各二錢五分) 硃砂 雄黃 乳香(各一錢) 赤腳蜈蚣(一條,酒炙) 龍腦 麝香(各一字) [製法]研為細末。

     [用法]每服五分,金銀、薄荷煎湯送下。

     [詮義]此亦似唐方。

    四症八候,不可考。

    惟此方諸藥,均用一錢或五分,而代赭石獨用一兩,分量配合,頗具深意。

    蓋以單用赭石一味之重鎮,則厥陰上衝於腦之血熱,從下消散,然亦無礙於宣發太陽也。

    試觀《直指方》,單用赭石研末,煎真金湯送下,小兒即腳腫,發生赤斑,則吊眼嘬口之急驚立愈。

    此足徵厥陰血熱從下消散之明證。

    但代赭石,藥市多偽,釘赭石則不能偽,宜用釘赭石入藥。

     (二三)保命丹(《本事方》) [原治主症]小兒急慢驚風,肢冷眼直,口噤流涎。

     [藥品]虎睛(一對,安瓦上,以瓦蓋之,慢火逼幹) 硃砂(五錢) 全蠍 麝香(各五分) 天麻(一錢) 蜈蚣(三條,去頭、尾、赤腳) 腦子(三分) [製法]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豆大,瓦罐密貯。

     [用法]每服三丸,薄荷蜜湯化下。

     [詮義]虎睛之鎮心安神,與硃砂同功。

    孟詵謂主小兒熱痰驚悸,日華謂主驚啼、客忤、疳疾,《千金》之立虎睛湯丸以治狂邪,則皆鎮心安神之功也。

    合之腦、麝諸藥,亦主宣發太陽,故急、慢二驚之眼直口噤、肢冷流涎,為太陽閉塞之象,此方能治之,用治痙病,其效能可推也。

     (二四)竹葉湯(《金匱》) [原治主症]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藥品]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泡)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五枚) [製法]上十味,以水一鬥,煮取二升半。

     [用法]分溫三服,覆被汗出。

     [加減法]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入前藥,揚去沫。

    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詮義]此產後中風類痙,宣發太陽之劑也。

    陳修國註釋《金匱》,謂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甚則灼筋而成痙。

    先以此方溫散而折其勢,然則此方之桂枝、附子,非助熱而灼筋者乎。

    又仲景於頸項強,改用大附子一枚,則更助熱而灼筋矣。

    蓋陳氏不知風、寒同為冷空氣,流動為風、不流動為寒之原理。

    故風寒外閉太陽,則有頭痛、面赤、頸項強,類似其痙之現象,宣發太陽,即所以治療此病也。

    而欲以治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國醫之痙病,尚未合耳。

     (二五)倉公當歸散 [原治主症]賊風口噤,角弓反張成痙。

     [藥品]麻黃 附子 細辛 當歸 防風 香獨(各等分) 「製法]水煎服。

     [用法]口不開者,撬口灌之,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詮義]角弓反張,已成痙矣。

    而用藥則於麻、辛、防、獨、附子之中,加一味當歸以養榮,方法最妙,但必審其內無火熱之沖激,而外隻有風寒之外閉者宜之。

     (二六)華佗愈風散 [原治主症]背脊身反如弓,急救如神。

    並治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

     [藥品]荊芥(三錢) [製法]略炒為末。

     [用法]用豆淋酒調服,婦人用童便調服。

     [制豆淋酒法]用黑大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頓服取汗。

     [詮義]此方輕靈簡便。

    豆淋酒與童便,可以混合並服,不獨治產後中風之類症,而腦膜炎之輕症,亦有效驗。

    故此方主症之下,謂背脊身反加弓,急救如神也。

     (二七)肘後蔥豉湯 [藥品]蔥白(一握) 香豉(三合) [製法]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

     [用法]日三服。

     [詮義]此方與上方,同一機杼,但此方力量更勝,用治腦膜炎之輕者,常獲效果。

     張璐玉曰: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

    凡虛人風熱,伏邪發溫,及產後感冒,無不隨手獲效。

     華岫雲曰:在內之溫邪欲發,在外之新邪又加,蔥豉湯,最為捷徑,表分可以肅清。

     (二八)天保采薇湯 [藥品]羌活 獨活 蒼朮 前胡 葛根 厚樸 黃芩 川芎 柴胡 半夏 枳殼 藿梗 芍藥(各一錢) 升麻 陳皮 桔梗 甘草(各五分)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用法] 水煎服。

     [詮義]予居鄉村數十年,嘗見兒科醫用此方以治急驚初起屢效,意以風寒外閉,此方辛溫升散,則宣發太陽之表,漐漐汗出,故獲效也。

    究之,此方溫燥太過,雜亂無章,用治春季痙病及夏秋暑熱壞病變痙,無有不僨事者,學者慎之。

     (二九)栝蔞桂枝湯(《金匱》) [特治主症]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此湯主之。

     [藥品]栝蔞根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 生薑(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用法]水煮服,微汗出,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詮義]此方與下葛根湯,是治太陽風寒外閉,而非治厥陰火熱內沖也。

    唐容川謂仲景明明提出太陽病三字,又曰其症備,以見純是傷寒之痙,而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故其方為治傷寒方,而非治痙病之正方。

    此論極是。

    然仲景曰身體強,兀兀然。

    兀者,鳥欲飛而伸頸之象,即強直也,是非但頭項強痛,而並一身四體俱強矣。

    若純是太陽傷寒,脈當浮緊或浮緩,今其脈乃反沉遲,是有作痙之勢矣,故仲景曰此為痙,以見別於傷寒之太陽病也。

    故以栝蔞桂枝湯解之,不解則將近而為正式之痙病,當尋別法以治之也。

     (三。

    )葛根湯(《金匱》) [特治主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此湯主。

     [藥品]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製法]上以水煮麻黃、葛根,去沫,納諸藥煮,去滓。

     [用法]溫服,覆取微似汗,不解,啜粥。

     [詮義]此症寒冷外閉,則太陽之水液不行,故小便反少;太陽之寒冷外閉,則毛竅不開,阻塞肺管,故氣上衝胸。

    仲景提明太陽病,是既有頭項強痛之症,而又見口噤不得語,故斷之曰欲作剛痙。

    欲作者,猶未作也。

    故以葛根湯宣發太陽,而諸症自解矣。

    今之腦脊髓膜炎,每見火毒上衝咽喉,灼熱紅腫,頭即仰而不能俯,則當開洩厥陰,清降火熱。

    若徒宣發太陽,則嗌乾腫痛,往往增劇。

    故治今之腦脊髓膜炎者,宣發太陽,隻得在表一面治法也。

     (三一)平痙解疫湯(秦伯未) [特治主症]此方適應於腦膜炎之初起,有惡寒身熱等之表症者。

     [藥品]葛根 桑葉 白芍(各二錢) 麻黃(八分) 桂枝(一錢) 滁菊 瓜蔞 連翹(各三分) 杏仁(四錢) 防風(一錢五分) [用法]汗多,去麻黃;內熱重,加蘆根一兩,水煎服。

     [詮義]此方即前仲景栝蔞桂枝湯與葛根湯,減去生薑、大棗、甘草,而加入菊花、桑葉、連翹,溫涼合併,變作辛平,可謂善於化裁者。

    以治痙病初起惡寒身熱之表症,可取用之。

     (三二)顧氏四期方(顧時雨) (1)惡寒期:此症初起,必先惡寒,甚則發抖,頭部兩太陽或脹或痛,或脹而且痛,或連及後腦皆痛,渾身骨節酸楚,呵欠,口淡或苦或燥,表皮微熱。

    以六經論,此時正是太陽之表症,病在最淺層,當速與下方取汗,汗出則解,病亦隨之而愈。

     [藥品]炙麻黃(三分) 杏仁(三錢) 炙草(六分) 葛根 秦艽(一錢五分) [說明]此方用張仲景之麻黃湯加減而成。

    若病者覺後腦痛,方中加膽草二分,川連三分;口苦口乾口燥,加入淡芩一錢,茅根三錢;舌苔厚膩,終日不知飢餓,加楂炭三錢,枳實炭一錢;小溲短赤,加赤苓三錢,方通一錢。

    藥後溫覆取汗,若予粥湯則更佳,但以周身微汗為度,萬不可覆被過厚,使病者大汗淋漓,大汗淋漓,病反不除,且有熱勢加甚之流弊,願病家注意及之。

    夫此症多數從春溫轉屬而成,非病理所特發的。

    而春溫之惡寒期,為時甚暫,病家往往不及醫治,不治則發熱,其症狀及治法如下。

     [詮義]痙病之發生於春季,外則宣發太陽之表,內則開洩厥陰之裡,予之三十年前研究所得者,爾時不知西醫之有腦脊髓膜炎也。

    今春長沙市發生腦脊髓膜炎,察其症情,一一與國醫之痙病吻合。

    顧氏之第一、第二療法,則用仲景之麻黃、葛根、青龍等方,固為宣發太陽之表,而一覺後腦疼痛,即加入膽草、芩、連等藥,為開洩厥陰之裡。

    遙隔萬裡,得一氣求聲應之友,不知景仰之何似也。

    但國醫痙病,為氣候病理之所特發,而謂為多數溫病轉屬,亦猶夫人之見。

    故謂痙病初起,隻知在太陽最淺一層,而不知為厥陰之大熱內沖,然一覺後腦疼痛,不重加麻、桂、葛根與附子,而必用膽草、芩、連者,蓋知此當然而不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