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詮方
關燈
小
中
大
甲、宣發太陽之劑
(一)飛龍奪命丹(《局方》)
[原治主症]痧?脹痛,霍亂轉筋,厥冷脈伏,神昏危急,及受溫暑、瘴癘、穢濁諸邪,眩暈痞脹,瞀亂昏狂,或卒倒身強,遺溺不語,身熱瘛瘲,宛如中風,或時疫神迷狂讝,小兒驚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
[藥品]硃砂(飛,二兩) 明雄(飛) 燈芯炭(各一兩) 人中白(漂,煅,八錢) 明礬 青黛(飛,各五錢) 梅冰 麻黃(去節,各四錢) 真珠 牙皂 當門子 蓬砂(各三錢) 西牛黃(二錢) 杜蟾酥 火硝(各一錢五分) 飛真金(三百頁) [製法]上十六味,各研極細末,合研勻,磁瓶緊收,毋令洩氣。
[用法]以少許吹鼻取嚏,病重者,再用涼開水調服一分,小兒減半。
[詮義]此國醫最急性痙病之特效靈方。
痙病初起,無顯著之前驅症候,突然暴發,神昏口噤,猝僕於地者,固能治之。
即頭動搖,目上視,漸見頸項強、背反張者,亦能治之。
然晉、隋、唐、宋以來,痙病誤認為驚癇、驚風,絕不別立門戶,而診治痙病之方,即混入驚癇、驚風之內。
如此方主治小兒驚癇,而明申之以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症,不確見痙病誤認為驚癇者乎。
然誤認為驚風,亦從此可知矣。
是以診治痙病之方,常於晉、隋、唐、宋驚癇、驚風門中求之。
茲將此方之藥品,逐味發明,益知此方治痙之特效焉。
予嘗研究此方特效之處,則在透汗,汗透則周身之毛竅開,而內臟之官能不緻失職。
然神昏卒倒,肢冷脈伏,口噤遺溺,皆內臟官能之失職也。
今既周身透汗,則毛竅開,而肺臟之呼吸無礙,斯血液之循環如故,則內臟之官能復職,脈出肢溫,噤開溺止,神識不緻昏迷,而痙病之頭搖目竄、項強背反諸症,有不隨汗而俱解者乎。
再研究此方之藥品,其能透汗者,首在蟾酥。
予嘗見制蟾酥入藥,一室滿座,噴嚏汗出,況服之乎。
故外科之以蟾酥治惡疽疔腫者,立即消散。
今以之治腦脊髓膜炎,尤為確切。
蟾,俗呼癩頭蛤蟆,蓋以全體皮層之腺液,注之於腦,腦凸突而狀如蚪蚾,至夏而注之於眉稜皮下,眉稜皮下凸突而狀如臥蠶,過夏則消滅無存。
而採者必於端午前後,割取其汁以為酥。
蟾早知之,至此時藏匿而不鳴。
夫以氣候變化之物質,而治氣候變化之疾病,豈化學所能測驗哉。
故以之治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而能使全體皮膚之汗腺溱溱汗出者,則腦脊膜中,其不發生漿液性化膿性變化而為炎也。
蟾酥有特長矣。
皂角吹鼻則嚏,麻黃入口則汗,今佐之於蟾酥藥中,其能透汗也無疑矣。
梅冰,為龍腦樹所取之汁,浮水面而能旋轉,入火燒而無殘渣,吸入腸中,破腸壁而入血管,促進血液之循環,大腦神經因之而興奮。
麝香,為麝臍囊腺所儲之物,春陽發動,自行剔出,吸人腸中,亦破腸壁、入血管,促進血液之運動,大腦神經亦因之而興奮。
故二物之能調治腦脊髓膜炎也,亦有特長矣。
今佐之於蟾酥藥中,而與皂角、麻黃為伍,其能透汗也,又無疑矣。
牛黃,牛之寶;真珠,珠之寶,以山獸水族精靈結晶之品,而國醫先哲用之以治驚癇者。
蓋以牛黃生於肝葉膽側之旁,性質香涼苦平,入肝膽而清熱化痰。
真珠生於蚌母之腹,性質鹹寒無毒,入心肝而鎮心寧神。
合之硃砂、雄黃、金銀箔,皆為驚癇之要藥,即為痙病之要藥。
國醫痙病,屬之督脈,為西醫之神經系病。
硃砂、雄黃、金銀箔,唐人用之煉丹,餌以飛昇,此種藥物之能入督脈也可知矣。
能入督脈,即入神經,合之牛黃、真珠,有不恢復其常狀者乎。
故吾國自晉、隋、唐、宋以來,驚癇、驚風,皆不外此種藥物以為治也。
若夫火硝,則為熱帶地方之滷,幾經製造而成,吸入腸中,混入血管,增多血液之鹼,遲緩悸進之心臟,減退原有之體溫,催促大便,增多大便,增多尿量。
東醫學說稱為消炎之要藥。
明礬、硃砂,防腐消毒。
明礬,性質苦辛酸,收斂血管,使血液不緻外溢,可以消退炎症。
蓬砂,性質辛酸寒,能收氣液而利尿道,亦可以消退炎症。
故二物皆收斂之品,能入厥陰,而使厥陰之回血管不緻僭越上行。
合之青黛性質之鹹寒,清血熱而瀉肝火,能治小兒驚癇,則腦脊髓膜之發炎有不被其消退者,未之信也。
總括此方之特效,非獨宣發太陽之表,使寒冷不緻外閉,而亦能開洩厥陰之裡,使火熱不緻內沖,故透汗之餘,旋能排洩於小便。
人中白,即溺白垽,能從肝臟達之於膀胱。
燈芯草,秉輕虛之質,內具燃料,能引心包之火下出於膀胱。
予用治痙病之最急性者,透汗之餘,旋即小便,神昏諸症立即瓦解。
放古人制方之妙,絲絲入扣,所以為國醫最急性痙病之特效靈方也。
雖然,古人制之,今人不能用之。
遍覽醫籍,知者寥寥,惟王士雄謂此方宣竅通營,化毒祛邪,有斬關奪隘之功,具起死回生之力,可謂知己矣。
予嘗於腦膜炎外,又用之以治溫暑伏氣諸病,一時暴發,腹痛肢冷,脈伏神昏,輕則一二錢,重則三五錢,涼開水送服立效。
每被市醫譏其猛峻,究之歷驗深,認症確,能將此方逐味研究之,有何猛峻之有哉? 無奈西醫之治療腦脊髓膜炎,隻有早期注射血清之一法。
夫血清注射,不過系普通解毒之法,對於腦膜炎大症何濟。
謂腦膜炎,自雙球菌循鼻腔咽頭,入淋巴腺,過血管,進入於腦,卻無殺菌之法。
國醫不言細菌,而此方之硃砂、雄黃、明礬、硼砂,竟可以殺菌;國醫不言起漿化膿,而此方之蟾酥、燈芯、麻黃、皂角,竟可以消漿排膿。
謂腦膜炎之所以危險而不能治療者,侵害腦髓之實質,麻痹腦髓之神經,何於血清注射之外,曾無一法保護腦髓之實質,使之不受侵害,如此方之牛黃、真珠者乎;又無一法興奮腦髓之神經,使之不受麻痹,如此方之梅冰、麝香者乎。
是西醫之發明腦脊髓膜炎,尚在幼稚時代,而國醫早已發明於數千年前,惜後人無以發揚之耳。
(二)行軍散 [原治主症]霍亂痧脹,山嵐瘴癘及暑熱穢惡諸邪直幹包絡,頭目昏暈,不省人事,危險諸症。
並治口瘡喉痛。
點目,去風熱諸翳;嗅鼻,避時疫之氣。
[藥品]西牛黃 當門子 真珠 梅冰 硼砂(各一錢) 明雄黃(飛淨,八分) 火硝(三分) 飛金(二十頁) [製造] 上八味,各研極細如粉,再合研勻。
瓷瓶密收,以蠟封固。
[用法] 每用三五錢,涼開水調下。
[詮義]此方以下,共方三首,均可用治國醫最急性痙病。
口噤者,吹鼻得嚏則生。
如口不噤,可用建菖、薄荷煎湯,或磨化猴棗湯送下,能獲捷效。
此方之火硝,與下兩方之羊躑躅,宣竅透汗,不讓蟾酥,而解毒消炎則遜之。
若飛龍奪命丹之透內宣外,非此三方所能及也。
(三)臥龍丹 [原治主症] 諸痧中惡,霍亂五絕,諸般卒倒急暴之症。
[藥品]西牛黃 飛金箔(各四分) 梅花 冰片 荊芥 羊躑躅(各二錢) 麝香當門子(各五分) 硃砂(六分) 豬牙皂角(一錢六分) 燈芯炭(二錢五分) [製法]上九味,共研細末。
瓷瓶密收,毋令洩氣。
[用法]少許嗅鼻取嚏,垂危重症,亦可以涼開水調灌分許。
並治癰疽發背、蛇蠍蜈蚣咬傷,用酒塗患處。
[詮義]王士雄謂:羊躑躅,俗名鬧羊花。
辛溫,有大毒。
不入湯劑;入酒飲,能殺人;近目即昏翳。
近市中有臥龍丹,以此為君藥,又無牛黃而加蟾酥,減輕燈芯炭,而冰、麝不過略用些須耳,故藥力大遜,甚不可恃。
好善者必自配製也。
(四)開關散 [原治主症] 番痧臭毒,腹痛如絞,氣閉神昏欲絕之症。
[藥品]燈芯炭(一兩) 羊躑躅(三錢) 北細辛 杜蟾酥 牙皂(各二錢) 牛黃 梅冰 當門子(各一錢) [製法]上八味,共研細末。
瓷瓶緊裝,毋令洩氣。
[用法]少許嗅鼻,得嚏則生。
[詮義]行軍、臥龍、開關三方,宣竅透汗,難分軒輊。
若以之治國醫最急性之痙病,則三方之作用,皆包賅于飛龍奪命丹一方之內,醫者即用飛龍奪命丹可也。
(五)蘇合香丸(《局方》) [原治主症]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狐鬼,邪祟驚癇,中風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症氣閉,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經閉,小兒驚搐吐乳,痃癖疔腫。
[藥品]蘇合香油(五錢,白色者佳,入安息香內) 丁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五合熬膏,飛去砂土)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另研極細) 蓽茇 香附子(炒,去土) 訶黎勒(煨,取肉) 烏犀角(磅,另研極細) 硃砂(另研,水飛,以一半為丸,各一兩) 薰陸香(另研) 龍腦(另研,各五分) 麝香(另研,勿經火,七錢五分) [製法]研為細末,入另藥和勻,用安息香膏並制白蜜和丸,如芡實大,約重八分,硃砂為衣,蠟殼封護。
[用法]每服一丸。
中風驚癇,昏迷鬼杵,不省人事,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藥品共十四味,類集辛香溫散之大隊,若非訶黎勒之收澀、犀角之鹹寒、硃砂之重鎮,是無監製之師也。
然以之療疫癘客杵,心腹猝痛,嘔吐交作,效誠有之。
而以之治國醫最急性痙病,宣竅透汗,不如行軍、臥龍、開關三方,更不如飛龍奪命丹也。
謝利恆曰:此方諸香以開閉塞,與牛黃丸皆為中風門中奪隘開關之將。
然牛黃丸,開熱阻關竅;此則開寒阻關竅,方中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嚮導,與至寶丹用龍腦、桂心無異。
若夫口開手散、眼合鼻鼾、自汗遺溺等症,急用參附峻補,庶或可救。
若用牛黃、蘇合香之藥,入口即斃矣。
(六)薖叟腦脊消炎丸 [特治主症]痙病,頸項強,背反張,頭動搖,目上視,口齘齒,腳攣急,肚腹陷沒,神識昏迷,痙病初起危險諸症。
[藥品] 白花蛇(蘄產者,一條,去頭尾,以酒浸,去皮骨,隻取淨肉,用火炙之) 全蠍 羚羊角 蘇薄荷 雄黃 鏡面硃砂 蟾酥(各三錢) 暹羅犀角 川牛膝(各五錢) 西牛黃 冰片(各一錢五分) 麝香(一錢) 鮮蝸牛(四十個,緣桑樹者佳,去殼) 鮮白頸蚯蚓(三十條,韭菜土下者佳) 蜈蚣(川產者,五條,火炙) [製法]上十六味,將十三味研末,用鮮蝸牛、鮮白頸蚯蚓搗爛如泥,並以陳酒化蟾酥和勻,糊丸如小豆大,每粒約重五分,蠟殼封護。
[用法]每服三丸至五丸,小兒減半,鉤藤煎湯送下。
口噤者,研末調湯灌下。
[詮義]此亦國醫痙病之特效靈方。
凡屬頸項強、背反張之痙病,無論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皆能治之。
其特效之靈藥,首在白花蛇、蜈蚣、全蠍,次之蝸牛、蚯蚓,再次之則在羚羊角、犀角。
予逐味考正於後,以見此方治痙之特效焉。
白花蛇,考諸國醫藥物學,皆稱為截風要藥。
然風何以截之,苟不申明其實際,則其功效終為虛設。
蓋風者,空氣之所流蕩,太陽光線照射地球,遠近強弱輕重,不得其平,則熱量增加之處澎漲上升,而他處熱量低降之冷氣即來補之,此風之所以成也。
人在氣交中,感觸流蕩之空氣,則為外風,姑置勿論。
而內風則以人身之經絡臟腑、營衛氣血苟有偏勝之處,則體溫不得其平,激而為風。
故凡治內風諸藥,體溫高壓,則清涼之可;體溫低降,則溫補之亦可。
張山雷《中風斠詮》隻知體溫之高壓,而不知體溫之低降,故隻取清潛一法,而溫養諸藥,一概屏斥門外,是不知古人風字訓動之義。
《內經》風勝則動,《易經》風以動之,《佛經》風輪主持大地,皆是動也。
故人身之筋肉,西醫解剖分為兩種,一為隨意筋,一為不隨意筋。
故隨意筋之當動而不動者,如手足癱瘓,不仁不用,謂之風;不隨筋之不當動而動者,如口眼歪斜,手足搐搦,亦謂之風。
故凡國醫籍中稱為風痹、風痱、風懿、風癇、驚風,凡有涉風字者,皆不離此二種意義也,白花蛇主治大風諸疾者,蓋以蛇為冷血動物,心臟缺乏,能使人身之血行遲緩,此即截風之義也。
又蛇之肌肉柔軟,任意張縮,能使人身之肌肉弛張自如,此又截風之義也。
諸蛇死皆閉目,而白花蛇蘄產,精氣獨注於目,死皆突出不閉,故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目上視,亦以蘄產為治痙之要藥。
李瀕湖謂物之善行而迅速者,唯風與蛇。
而蛇又為截風之要藥,則以善行迅速之物,而治善行迅速之病,不相符合也耶。
蜈蚣有兩種。
一種黑頭野產,冬蟄春出,予嘗於郊外見之,有大毒,觸之灼熱疼痛。
一種金頭,由於培養而成,春季出新,可供藥用。
陳仁山謂以雞毛濕透,埋於坎中,蓋之以薦,日久乃生。
鄭肖嚴謂以生草堆積腐爛,日久便生。
湘省藥市,售皆川產。
相傳以米和土,掩之即成。
蜈蚣之能治痙病,辛以散結,溫以通行,非蜈蚣之特效也。
蜈蚣每一環節生腳一對,末端如鉤,腳凡十五至二十五,與西醫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關無異。
又蜈蚣之呼吸口,生於頸部環節之兩旁,一氣貫通,故主治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即是調節神經、回覆反射也。
然唐、宋以來,誤認痙病為驚風,如《聖惠方》之治小兒撮口風,以丹砂、輕粉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撮口之狀。
《直指方》之治小兒天吊風,以麝香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天吊之狀。
他如命名內釣者,蓋外面之有頸項強、背反張,而內實有釣起之原因。
國醫先哲形容今日之腦脊髓膜炎,可謂畢肖。
足見今日之對於腦脊髓腦炎,其特效有如此者。
全蠍,用全者稱全蠍,用梢者稱蠍尾。
張山雷謂古人恆治大人風痹、小兒風癇,皆用蠍尾,則此蟲之力多在於尾。
而尾之性情,下行為順。
藥肆漬之以鹽,鹽亦潤下,且又節節靈通,宣通之力,必為迅利,正與氣血上菀之病情針鋒相對。
然治痙病,當用全蠍,但較蜈蚣之力稍遜。
而其形態與之略同,全體凡十三環節,其後腹部有六環節,亦與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開無異。
張氏既謂節節靈通,則弛緩神經之力,在全身而不在尾。
故《本事方》治慢脾風,取其全者,與白朮、麻黃等分為末。
《聖惠方》治天釣風,亦取其全者,與硃砂為末。
國醫先哲,非獨用尾也。
今以之治腦脊髓膜炎,上必連腦,下必連尾,則全身之力,勝尾多矣。
況佐於苦降藥隊中,則其效能,何患其不下行耶。
凡藥物特異之處,必其精力獨到之處,精力獨到之處,必其功能特效之處。
蝸牛、蚯蚓二物,性皆鹹寒,清熱利水,不過能使熱毒排洩於小便耳。
然蝸牛形之盤旋如渦,頭之偏房如渦,此蝸牛之特異處;蚯蚓逶迤如蟮曲,宛轉如蛇行,此蚯蚓之特異處。
今使用之於腦脊髓膜炎者,亦不過調劑腦與脊之神經,而使之項不強、背不反耳。
然猶不足為二物之特異也,而其所特異者,冬則蜇伏,春則出行,漬之以鹽則化為水,不漬亦化為水。
二物能自成質,能自化水,不待化學,而自具化學之機能。
苟生漬飲之,則腦腔中之混濁髓液、脊腔中之混濁髓液,消化為水,從小便排洩而出。
何以驗之,驗之於服二物後,而小便獨多白垽也,無須吸抽腦髓,而腦壓輕減;無須灌溉鹽水,而脊腔洗滌。
予嘗生漬二物,加入湯劑飲之,則巔頂高腫者即平,神識昏迷者即醒,項強、背反一併而恢復常狀,其特異為何如也。
羚羊角、犀角,國醫藥物學皆謂其主治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筋脈攣急、歷節掣痛。
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蓋亦筋脈之攣急耳。
凡角生於頭顱之上,則為精靈之所儲,皆有上升之力。
羚、犀二角,尤為腦脊髓膜炎之特效藥,而其性質辛苦鹹寒,能入血分,減少腦中血球,低降腦中溫度,二角之作用同也。
其稍有不同者,羚羊入肝而涼血散瘀,犀角入心而收斂血管,二角之分析如此。
牛膝,狀如牛之膝蓋,春日抽苗,莖方,色青紫,有澎大之筋。
《神農經》謂可除腦中痛及腰脊痛,蓋以性質苦酸,有引血下行之功,對於腦脊髓膜炎,亦特效藥也。
餘藥解,見飛龍奪命丹方下。
統論此方效能,亦以蟾酥、麻黃透汗之餘,而以蝸牛、蚯蚓引從溺道出耳。
此方之對於腦脊髓膜炎,面面俱到。
故無論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之痙病,皆可服之也。
(七)羅氏牛黃丸 [藥品]白花蛇肉 天麻 雄黃 硃砂 蟾酥(各三錢) 全蠍 川烏 牛黃(各一錢五分) 白附 蘇薄荷(各二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麻黃(一錢) [製法] 以陳酒化蟾酥為丸,如小豆大,約重一分至三分。
[用法] 每服三丸,食前開水送下。
[詮義]時逸人謂:沈氏注雲:天麻,為鎮痙劑;雄黃、硃砂,為殺菌劑;牛黃、麻黃,以解熱利分泌;白附、川烏,驅逐穢濁;冰片、麝香,疏通關節之停滯;全蠍、白花蛇,弛緩神經之拘急;再加蟾酥以消腫脹,治腦膜炎之病勢增進期,決有相當之成績。
(八)陳氏蟾酥丸(《外科正宗》) [藥品]蟾酥(酒化,二錢) 枯礬 寒水石 銅綠 乳香 沒藥 膽礬 麝香(各一錢) 雄黃(二錢) 蝸牛(二十個) 硃砂(三錢) 蜈蚣(三條,炙) [製法]以上各為細末,稱準,於端午日午時,在靜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加蟾酥,和研調黏,方入各藥,共極極勻,丸如綠豆大。
[用法] 每服三丸,患者嚼爛,同蔥白五寸,包好,熱酒一杯送下,被蓋,汗出為效。
[詮義]此亦痙病之特效靈方。
銅為金質之一,可以伸展延長,通電傳熱,性極迅速。
綠,即銅經空氣潮濕變化,而起一種青綠色之鏽衣也。
合乳香、沒藥,能消瘀化膿;合枯、膽二礬,能斂液防腐,上可湧吐青碧之痰涎,下可開洩大便之惡濁。
此方陳實功用治腦疽、發背、惡瘡,初起嘔吐昏憒,與腦脊髓膜炎初起之症候相同。
而腦腔發炎,巔頂高腫,與腦疽何異;脊腔發炎,椎骨凸突,與發背惡瘡何異。
此方服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治腦疽、發背之惡瘡如是,治腦脊髓膜之發炎亦如是。
其勝於西醫之刺脊髓膜以減輕腦壓,灌鹽水以洗滌脊腔者多矣。
陳氏謂有回生之功,為惡症中之至寶丹,詢不誣哉。
羅氏牛黃丸,從此方套出。
白花蛇、全蠍、天麻、白附、川烏,對於項強、背反,確有效驗。
而巔頂高腫,背脊凸突,然無銅綠、乳、沒、二礬,則不能化膿防腐,此方較勝。
(九)琥珀抱龍丸(曾氏方) [原治主症]急慢驚風,發熱咳嗽作搐,痰喘驚悸。
[藥品]琥珀(二錢五分,包在精肉內,煨透,取出研末) 牛膽南星(一兩六分,臘月同牛膽套用者佳) 殭蠶(二錢,炒) 雄黃 硃砂 人參 茯苓(各三錢) 天竺黃(錢) 鉤藤鉤(一兩五錢) 牛黃(五分) 麝香(一錢) [製法]碾極細末,用甘草八兩銼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盞,入藥末為丸,每料二百丸,每丸重五分,金箔為衣,黃臘包好。
[用法]每服一丸,生薑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以下至返魂丹,計共一十一首,皆是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治急、慢二驚。
如此方之名以抱龍者,取厥陰肝木,屬諸青龍之義是也。
因各方藥品之多寡出入不同,而其宗旨主義,無不同也。
今用治痙病,人參、茯苓之補,肉桂、附子之溫,末期或有可用之處,而初期與中途,用者絕少;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為辛溫升散之品,對於痙病,亦當慎用。
予備選此種方藥於此,欲使學者知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療治痙病,權變化裁,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不必泥其方而執其藥也。
國醫痙病,認為驚風,肇自宋人錢仲陽,故自宋以下,隻有驚風諸方,曾無一方及於痙者。
至今日以西醫腦脊髓膜炎顯著之症狀,而適符國醫之痙病,故治痙之方,當於驚
[藥品]硃砂(飛,二兩) 明雄(飛) 燈芯炭(各一兩) 人中白(漂,煅,八錢) 明礬 青黛(飛,各五錢) 梅冰 麻黃(去節,各四錢) 真珠 牙皂 當門子 蓬砂(各三錢) 西牛黃(二錢) 杜蟾酥 火硝(各一錢五分) 飛真金(三百頁) [製法]上十六味,各研極細末,合研勻,磁瓶緊收,毋令洩氣。
[用法]以少許吹鼻取嚏,病重者,再用涼開水調服一分,小兒減半。
[詮義]此國醫最急性痙病之特效靈方。
痙病初起,無顯著之前驅症候,突然暴發,神昏口噤,猝僕於地者,固能治之。
即頭動搖,目上視,漸見頸項強、背反張者,亦能治之。
然晉、隋、唐、宋以來,痙病誤認為驚癇、驚風,絕不別立門戶,而診治痙病之方,即混入驚癇、驚風之內。
如此方主治小兒驚癇,而明申之以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症,不確見痙病誤認為驚癇者乎。
然誤認為驚風,亦從此可知矣。
是以診治痙病之方,常於晉、隋、唐、宋驚癇、驚風門中求之。
茲將此方之藥品,逐味發明,益知此方治痙之特效焉。
予嘗研究此方特效之處,則在透汗,汗透則周身之毛竅開,而內臟之官能不緻失職。
然神昏卒倒,肢冷脈伏,口噤遺溺,皆內臟官能之失職也。
今既周身透汗,則毛竅開,而肺臟之呼吸無礙,斯血液之循環如故,則內臟之官能復職,脈出肢溫,噤開溺止,神識不緻昏迷,而痙病之頭搖目竄、項強背反諸症,有不隨汗而俱解者乎。
再研究此方之藥品,其能透汗者,首在蟾酥。
予嘗見制蟾酥入藥,一室滿座,噴嚏汗出,況服之乎。
故外科之以蟾酥治惡疽疔腫者,立即消散。
今以之治腦脊髓膜炎,尤為確切。
蟾,俗呼癩頭蛤蟆,蓋以全體皮層之腺液,注之於腦,腦凸突而狀如蚪蚾,至夏而注之於眉稜皮下,眉稜皮下凸突而狀如臥蠶,過夏則消滅無存。
而採者必於端午前後,割取其汁以為酥。
蟾早知之,至此時藏匿而不鳴。
夫以氣候變化之物質,而治氣候變化之疾病,豈化學所能測驗哉。
故以之治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而能使全體皮膚之汗腺溱溱汗出者,則腦脊膜中,其不發生漿液性化膿性變化而為炎也。
蟾酥有特長矣。
皂角吹鼻則嚏,麻黃入口則汗,今佐之於蟾酥藥中,其能透汗也無疑矣。
梅冰,為龍腦樹所取之汁,浮水面而能旋轉,入火燒而無殘渣,吸入腸中,破腸壁而入血管,促進血液之循環,大腦神經因之而興奮。
麝香,為麝臍囊腺所儲之物,春陽發動,自行剔出,吸人腸中,亦破腸壁、入血管,促進血液之運動,大腦神經亦因之而興奮。
故二物之能調治腦脊髓膜炎也,亦有特長矣。
今佐之於蟾酥藥中,而與皂角、麻黃為伍,其能透汗也,又無疑矣。
牛黃,牛之寶;真珠,珠之寶,以山獸水族精靈結晶之品,而國醫先哲用之以治驚癇者。
蓋以牛黃生於肝葉膽側之旁,性質香涼苦平,入肝膽而清熱化痰。
真珠生於蚌母之腹,性質鹹寒無毒,入心肝而鎮心寧神。
合之硃砂、雄黃、金銀箔,皆為驚癇之要藥,即為痙病之要藥。
國醫痙病,屬之督脈,為西醫之神經系病。
硃砂、雄黃、金銀箔,唐人用之煉丹,餌以飛昇,此種藥物之能入督脈也可知矣。
能入督脈,即入神經,合之牛黃、真珠,有不恢復其常狀者乎。
故吾國自晉、隋、唐、宋以來,驚癇、驚風,皆不外此種藥物以為治也。
若夫火硝,則為熱帶地方之滷,幾經製造而成,吸入腸中,混入血管,增多血液之鹼,遲緩悸進之心臟,減退原有之體溫,催促大便,增多大便,增多尿量。
東醫學說稱為消炎之要藥。
明礬、硃砂,防腐消毒。
明礬,性質苦辛酸,收斂血管,使血液不緻外溢,可以消退炎症。
蓬砂,性質辛酸寒,能收氣液而利尿道,亦可以消退炎症。
故二物皆收斂之品,能入厥陰,而使厥陰之回血管不緻僭越上行。
合之青黛性質之鹹寒,清血熱而瀉肝火,能治小兒驚癇,則腦脊髓膜之發炎有不被其消退者,未之信也。
總括此方之特效,非獨宣發太陽之表,使寒冷不緻外閉,而亦能開洩厥陰之裡,使火熱不緻內沖,故透汗之餘,旋能排洩於小便。
人中白,即溺白垽,能從肝臟達之於膀胱。
燈芯草,秉輕虛之質,內具燃料,能引心包之火下出於膀胱。
予用治痙病之最急性者,透汗之餘,旋即小便,神昏諸症立即瓦解。
放古人制方之妙,絲絲入扣,所以為國醫最急性痙病之特效靈方也。
雖然,古人制之,今人不能用之。
遍覽醫籍,知者寥寥,惟王士雄謂此方宣竅通營,化毒祛邪,有斬關奪隘之功,具起死回生之力,可謂知己矣。
予嘗於腦膜炎外,又用之以治溫暑伏氣諸病,一時暴發,腹痛肢冷,脈伏神昏,輕則一二錢,重則三五錢,涼開水送服立效。
每被市醫譏其猛峻,究之歷驗深,認症確,能將此方逐味研究之,有何猛峻之有哉? 無奈西醫之治療腦脊髓膜炎,隻有早期注射血清之一法。
夫血清注射,不過系普通解毒之法,對於腦膜炎大症何濟。
謂腦膜炎,自雙球菌循鼻腔咽頭,入淋巴腺,過血管,進入於腦,卻無殺菌之法。
國醫不言細菌,而此方之硃砂、雄黃、明礬、硼砂,竟可以殺菌;國醫不言起漿化膿,而此方之蟾酥、燈芯、麻黃、皂角,竟可以消漿排膿。
謂腦膜炎之所以危險而不能治療者,侵害腦髓之實質,麻痹腦髓之神經,何於血清注射之外,曾無一法保護腦髓之實質,使之不受侵害,如此方之牛黃、真珠者乎;又無一法興奮腦髓之神經,使之不受麻痹,如此方之梅冰、麝香者乎。
是西醫之發明腦脊髓膜炎,尚在幼稚時代,而國醫早已發明於數千年前,惜後人無以發揚之耳。
(二)行軍散 [原治主症]霍亂痧脹,山嵐瘴癘及暑熱穢惡諸邪直幹包絡,頭目昏暈,不省人事,危險諸症。
並治口瘡喉痛。
點目,去風熱諸翳;嗅鼻,避時疫之氣。
[藥品]西牛黃 當門子 真珠 梅冰 硼砂(各一錢) 明雄黃(飛淨,八分) 火硝(三分) 飛金(二十頁) [製造] 上八味,各研極細如粉,再合研勻。
瓷瓶密收,以蠟封固。
[用法] 每用三五錢,涼開水調下。
[詮義]此方以下,共方三首,均可用治國醫最急性痙病。
口噤者,吹鼻得嚏則生。
如口不噤,可用建菖、薄荷煎湯,或磨化猴棗湯送下,能獲捷效。
此方之火硝,與下兩方之羊躑躅,宣竅透汗,不讓蟾酥,而解毒消炎則遜之。
若飛龍奪命丹之透內宣外,非此三方所能及也。
(三)臥龍丹 [原治主症] 諸痧中惡,霍亂五絕,諸般卒倒急暴之症。
[藥品]西牛黃 飛金箔(各四分) 梅花 冰片 荊芥 羊躑躅(各二錢) 麝香當門子(各五分) 硃砂(六分) 豬牙皂角(一錢六分) 燈芯炭(二錢五分) [製法]上九味,共研細末。
瓷瓶密收,毋令洩氣。
[用法]少許嗅鼻取嚏,垂危重症,亦可以涼開水調灌分許。
並治癰疽發背、蛇蠍蜈蚣咬傷,用酒塗患處。
[詮義]王士雄謂:羊躑躅,俗名鬧羊花。
辛溫,有大毒。
不入湯劑;入酒飲,能殺人;近目即昏翳。
近市中有臥龍丹,以此為君藥,又無牛黃而加蟾酥,減輕燈芯炭,而冰、麝不過略用些須耳,故藥力大遜,甚不可恃。
好善者必自配製也。
(四)開關散 [原治主症] 番痧臭毒,腹痛如絞,氣閉神昏欲絕之症。
[藥品]燈芯炭(一兩) 羊躑躅(三錢) 北細辛 杜蟾酥 牙皂(各二錢) 牛黃 梅冰 當門子(各一錢) [製法]上八味,共研細末。
瓷瓶緊裝,毋令洩氣。
[用法]少許嗅鼻,得嚏則生。
[詮義]行軍、臥龍、開關三方,宣竅透汗,難分軒輊。
若以之治國醫最急性之痙病,則三方之作用,皆包賅于飛龍奪命丹一方之內,醫者即用飛龍奪命丹可也。
(五)蘇合香丸(《局方》) [原治主症]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狐鬼,邪祟驚癇,中風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症氣閉,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經閉,小兒驚搐吐乳,痃癖疔腫。
[藥品]蘇合香油(五錢,白色者佳,入安息香內) 丁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五合熬膏,飛去砂土)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另研極細) 蓽茇 香附子(炒,去土) 訶黎勒(煨,取肉) 烏犀角(磅,另研極細) 硃砂(另研,水飛,以一半為丸,各一兩) 薰陸香(另研) 龍腦(另研,各五分) 麝香(另研,勿經火,七錢五分) [製法]研為細末,入另藥和勻,用安息香膏並制白蜜和丸,如芡實大,約重八分,硃砂為衣,蠟殼封護。
[用法]每服一丸。
中風驚癇,昏迷鬼杵,不省人事,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藥品共十四味,類集辛香溫散之大隊,若非訶黎勒之收澀、犀角之鹹寒、硃砂之重鎮,是無監製之師也。
然以之療疫癘客杵,心腹猝痛,嘔吐交作,效誠有之。
而以之治國醫最急性痙病,宣竅透汗,不如行軍、臥龍、開關三方,更不如飛龍奪命丹也。
謝利恆曰:此方諸香以開閉塞,與牛黃丸皆為中風門中奪隘開關之將。
然牛黃丸,開熱阻關竅;此則開寒阻關竅,方中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嚮導,與至寶丹用龍腦、桂心無異。
若夫口開手散、眼合鼻鼾、自汗遺溺等症,急用參附峻補,庶或可救。
若用牛黃、蘇合香之藥,入口即斃矣。
(六)薖叟腦脊消炎丸 [特治主症]痙病,頸項強,背反張,頭動搖,目上視,口齘齒,腳攣急,肚腹陷沒,神識昏迷,痙病初起危險諸症。
[藥品] 白花蛇(蘄產者,一條,去頭尾,以酒浸,去皮骨,隻取淨肉,用火炙之) 全蠍 羚羊角 蘇薄荷 雄黃 鏡面硃砂 蟾酥(各三錢) 暹羅犀角 川牛膝(各五錢) 西牛黃 冰片(各一錢五分) 麝香(一錢) 鮮蝸牛(四十個,緣桑樹者佳,去殼) 鮮白頸蚯蚓(三十條,韭菜土下者佳) 蜈蚣(川產者,五條,火炙) [製法]上十六味,將十三味研末,用鮮蝸牛、鮮白頸蚯蚓搗爛如泥,並以陳酒化蟾酥和勻,糊丸如小豆大,每粒約重五分,蠟殼封護。
[用法]每服三丸至五丸,小兒減半,鉤藤煎湯送下。
口噤者,研末調湯灌下。
[詮義]此亦國醫痙病之特效靈方。
凡屬頸項強、背反張之痙病,無論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皆能治之。
其特效之靈藥,首在白花蛇、蜈蚣、全蠍,次之蝸牛、蚯蚓,再次之則在羚羊角、犀角。
予逐味考正於後,以見此方治痙之特效焉。
白花蛇,考諸國醫藥物學,皆稱為截風要藥。
然風何以截之,苟不申明其實際,則其功效終為虛設。
蓋風者,空氣之所流蕩,太陽光線照射地球,遠近強弱輕重,不得其平,則熱量增加之處澎漲上升,而他處熱量低降之冷氣即來補之,此風之所以成也。
人在氣交中,感觸流蕩之空氣,則為外風,姑置勿論。
而內風則以人身之經絡臟腑、營衛氣血苟有偏勝之處,則體溫不得其平,激而為風。
故凡治內風諸藥,體溫高壓,則清涼之可;體溫低降,則溫補之亦可。
張山雷《中風斠詮》隻知體溫之高壓,而不知體溫之低降,故隻取清潛一法,而溫養諸藥,一概屏斥門外,是不知古人風字訓動之義。
《內經》風勝則動,《易經》風以動之,《佛經》風輪主持大地,皆是動也。
故人身之筋肉,西醫解剖分為兩種,一為隨意筋,一為不隨意筋。
故隨意筋之當動而不動者,如手足癱瘓,不仁不用,謂之風;不隨筋之不當動而動者,如口眼歪斜,手足搐搦,亦謂之風。
故凡國醫籍中稱為風痹、風痱、風懿、風癇、驚風,凡有涉風字者,皆不離此二種意義也,白花蛇主治大風諸疾者,蓋以蛇為冷血動物,心臟缺乏,能使人身之血行遲緩,此即截風之義也。
又蛇之肌肉柔軟,任意張縮,能使人身之肌肉弛張自如,此又截風之義也。
諸蛇死皆閉目,而白花蛇蘄產,精氣獨注於目,死皆突出不閉,故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目上視,亦以蘄產為治痙之要藥。
李瀕湖謂物之善行而迅速者,唯風與蛇。
而蛇又為截風之要藥,則以善行迅速之物,而治善行迅速之病,不相符合也耶。
蜈蚣有兩種。
一種黑頭野產,冬蟄春出,予嘗於郊外見之,有大毒,觸之灼熱疼痛。
一種金頭,由於培養而成,春季出新,可供藥用。
陳仁山謂以雞毛濕透,埋於坎中,蓋之以薦,日久乃生。
鄭肖嚴謂以生草堆積腐爛,日久便生。
湘省藥市,售皆川產。
相傳以米和土,掩之即成。
蜈蚣之能治痙病,辛以散結,溫以通行,非蜈蚣之特效也。
蜈蚣每一環節生腳一對,末端如鉤,腳凡十五至二十五,與西醫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關無異。
又蜈蚣之呼吸口,生於頸部環節之兩旁,一氣貫通,故主治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即是調節神經、回覆反射也。
然唐、宋以來,誤認痙病為驚風,如《聖惠方》之治小兒撮口風,以丹砂、輕粉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撮口之狀。
《直指方》之治小兒天吊風,以麝香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天吊之狀。
他如命名內釣者,蓋外面之有頸項強、背反張,而內實有釣起之原因。
國醫先哲形容今日之腦脊髓膜炎,可謂畢肖。
足見今日之對於腦脊髓腦炎,其特效有如此者。
全蠍,用全者稱全蠍,用梢者稱蠍尾。
張山雷謂古人恆治大人風痹、小兒風癇,皆用蠍尾,則此蟲之力多在於尾。
而尾之性情,下行為順。
藥肆漬之以鹽,鹽亦潤下,且又節節靈通,宣通之力,必為迅利,正與氣血上菀之病情針鋒相對。
然治痙病,當用全蠍,但較蜈蚣之力稍遜。
而其形態與之略同,全體凡十三環節,其後腹部有六環節,亦與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開無異。
張氏既謂節節靈通,則弛緩神經之力,在全身而不在尾。
故《本事方》治慢脾風,取其全者,與白朮、麻黃等分為末。
《聖惠方》治天釣風,亦取其全者,與硃砂為末。
國醫先哲,非獨用尾也。
今以之治腦脊髓膜炎,上必連腦,下必連尾,則全身之力,勝尾多矣。
況佐於苦降藥隊中,則其效能,何患其不下行耶。
凡藥物特異之處,必其精力獨到之處,精力獨到之處,必其功能特效之處。
蝸牛、蚯蚓二物,性皆鹹寒,清熱利水,不過能使熱毒排洩於小便耳。
然蝸牛形之盤旋如渦,頭之偏房如渦,此蝸牛之特異處;蚯蚓逶迤如蟮曲,宛轉如蛇行,此蚯蚓之特異處。
今使用之於腦脊髓膜炎者,亦不過調劑腦與脊之神經,而使之項不強、背不反耳。
然猶不足為二物之特異也,而其所特異者,冬則蜇伏,春則出行,漬之以鹽則化為水,不漬亦化為水。
二物能自成質,能自化水,不待化學,而自具化學之機能。
苟生漬飲之,則腦腔中之混濁髓液、脊腔中之混濁髓液,消化為水,從小便排洩而出。
何以驗之,驗之於服二物後,而小便獨多白垽也,無須吸抽腦髓,而腦壓輕減;無須灌溉鹽水,而脊腔洗滌。
予嘗生漬二物,加入湯劑飲之,則巔頂高腫者即平,神識昏迷者即醒,項強、背反一併而恢復常狀,其特異為何如也。
羚羊角、犀角,國醫藥物學皆謂其主治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筋脈攣急、歷節掣痛。
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蓋亦筋脈之攣急耳。
凡角生於頭顱之上,則為精靈之所儲,皆有上升之力。
羚、犀二角,尤為腦脊髓膜炎之特效藥,而其性質辛苦鹹寒,能入血分,減少腦中血球,低降腦中溫度,二角之作用同也。
其稍有不同者,羚羊入肝而涼血散瘀,犀角入心而收斂血管,二角之分析如此。
牛膝,狀如牛之膝蓋,春日抽苗,莖方,色青紫,有澎大之筋。
《神農經》謂可除腦中痛及腰脊痛,蓋以性質苦酸,有引血下行之功,對於腦脊髓膜炎,亦特效藥也。
餘藥解,見飛龍奪命丹方下。
統論此方效能,亦以蟾酥、麻黃透汗之餘,而以蝸牛、蚯蚓引從溺道出耳。
此方之對於腦脊髓膜炎,面面俱到。
故無論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之痙病,皆可服之也。
(七)羅氏牛黃丸 [藥品]白花蛇肉 天麻 雄黃 硃砂 蟾酥(各三錢) 全蠍 川烏 牛黃(各一錢五分) 白附 蘇薄荷(各二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麻黃(一錢) [製法] 以陳酒化蟾酥為丸,如小豆大,約重一分至三分。
[用法] 每服三丸,食前開水送下。
[詮義]時逸人謂:沈氏注雲:天麻,為鎮痙劑;雄黃、硃砂,為殺菌劑;牛黃、麻黃,以解熱利分泌;白附、川烏,驅逐穢濁;冰片、麝香,疏通關節之停滯;全蠍、白花蛇,弛緩神經之拘急;再加蟾酥以消腫脹,治腦膜炎之病勢增進期,決有相當之成績。
(八)陳氏蟾酥丸(《外科正宗》) [藥品]蟾酥(酒化,二錢) 枯礬 寒水石 銅綠 乳香 沒藥 膽礬 麝香(各一錢) 雄黃(二錢) 蝸牛(二十個) 硃砂(三錢) 蜈蚣(三條,炙) [製法]以上各為細末,稱準,於端午日午時,在靜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加蟾酥,和研調黏,方入各藥,共極極勻,丸如綠豆大。
[用法] 每服三丸,患者嚼爛,同蔥白五寸,包好,熱酒一杯送下,被蓋,汗出為效。
[詮義]此亦痙病之特效靈方。
銅為金質之一,可以伸展延長,通電傳熱,性極迅速。
綠,即銅經空氣潮濕變化,而起一種青綠色之鏽衣也。
合乳香、沒藥,能消瘀化膿;合枯、膽二礬,能斂液防腐,上可湧吐青碧之痰涎,下可開洩大便之惡濁。
此方陳實功用治腦疽、發背、惡瘡,初起嘔吐昏憒,與腦脊髓膜炎初起之症候相同。
而腦腔發炎,巔頂高腫,與腦疽何異;脊腔發炎,椎骨凸突,與發背惡瘡何異。
此方服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治腦疽、發背之惡瘡如是,治腦脊髓膜之發炎亦如是。
其勝於西醫之刺脊髓膜以減輕腦壓,灌鹽水以洗滌脊腔者多矣。
陳氏謂有回生之功,為惡症中之至寶丹,詢不誣哉。
羅氏牛黃丸,從此方套出。
白花蛇、全蠍、天麻、白附、川烏,對於項強、背反,確有效驗。
而巔頂高腫,背脊凸突,然無銅綠、乳、沒、二礬,則不能化膿防腐,此方較勝。
(九)琥珀抱龍丸(曾氏方) [原治主症]急慢驚風,發熱咳嗽作搐,痰喘驚悸。
[藥品]琥珀(二錢五分,包在精肉內,煨透,取出研末) 牛膽南星(一兩六分,臘月同牛膽套用者佳) 殭蠶(二錢,炒) 雄黃 硃砂 人參 茯苓(各三錢) 天竺黃(錢) 鉤藤鉤(一兩五錢) 牛黃(五分) 麝香(一錢) [製法]碾極細末,用甘草八兩銼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盞,入藥末為丸,每料二百丸,每丸重五分,金箔為衣,黃臘包好。
[用法]每服一丸,生薑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以下至返魂丹,計共一十一首,皆是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治急、慢二驚。
如此方之名以抱龍者,取厥陰肝木,屬諸青龍之義是也。
因各方藥品之多寡出入不同,而其宗旨主義,無不同也。
今用治痙病,人參、茯苓之補,肉桂、附子之溫,末期或有可用之處,而初期與中途,用者絕少;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為辛溫升散之品,對於痙病,亦當慎用。
予備選此種方藥於此,欲使學者知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療治痙病,權變化裁,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不必泥其方而執其藥也。
國醫痙病,認為驚風,肇自宋人錢仲陽,故自宋以下,隻有驚風諸方,曾無一方及於痙者。
至今日以西醫腦脊髓膜炎顯著之症狀,而適符國醫之痙病,故治痙之方,當於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