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類別

關燈
國醫之痙病,最足以混亂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者,其惟痙之類症乎。

    若不扼定痙之病竈在腦與脊,痙之症候在頸項強、背反張,而欲恰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絲絲入扣,不差銖黍得乎。

    欲凡病之類乎痙者,試舉而辨之如下。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熱督瘛,皆屬於火。

     巢氏《病源》: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成痙。

     《千金方》:溫病,熱入腎中則為痙。

     《醫門法律》:六淫之邪,至於成痙,乃病之最多、最深、最易惑人者。

     薛生白《濕溫篇》:濕溫症,二三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

     《溫病條辨》:有寒痙,有風痙,有溫熱痙,有暑痙,有濕痙,有燥痙。

     此言六氣之類痙當辨者。

    項強,固為痙病之正式症狀,而謂諸痙皆屬之濕,意者國醫往哲,以項上通於腦,下通於脊,其發痙也,因有水液之停蓄,故謂之濕也。

    不然,濕亦何能統括諸痙哉。

    強直,亦為痙病常見之症,然不得謂之主症;而瘛與痙為二病,不得混合於痙,故皆為類病也。

    巢元方謂中風重感寒濕則痙,此係或有之症。

    夫風之一端,即足以緻痙矣,何必重感寒濕哉,喻嘉言、吳鞠通推廣六氣,而泛言其痙,殊難索痙之真象,此皆不足以語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

    《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則痙,蓋凡溫熱、暑濕之病篤,或誤治緻成壞病者,每多發痙,然未必拘定入腎,總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有別。

    薛氏謂濕溫病,甚則角弓反張,有似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矣。

    然腦脊髓膜炎之主要症狀,則在頸項強、背反張,而薛氏必至濕熱病劇,乃有角弓反張之象,此亦痙之類症。

    故薛氏於《濕溫病篇》中自注此條,謂其痙每與厥相連,厥回而痙解則生,厥不回而痙劇則死。

    試觀西醫所謂腦脊髓膜炎者,幾見其痙與厥租連乎。

    然薛氏謂火竄則痙,火鬱則厥,蓋顏面抽掣、手足瘛瘲,即是火竄則痙之症;手足厥冷、體厥脈厥,即是火鬱則厥之症。

    薛氏又謂夏月之痙,與霍亂同出一源。

    夫霍亂感受夏月之暑濕耳,而其痙之與厥,固系暑濕為病,與春月之痙未必拘定厥者,其原因顯然不同。

    況春月之痙,直接暴起,而夏月之痙,每因他病傳變,如霍亂轉筋入腹,加以手攣足踡,即是痙症;痢疾過服升散,或堵塞太早,亦緻痙症;小兒夏月吐瀉,往往發生慢脾風,此皆痙之類症,不同乎春月之痙也。

     《靈樞·經筋篇》: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足少陰之筋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經脈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金匱》: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張氏醫通》:痙,止屬太陽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痙必反張,其病在督。

    背之經絡,惟太陽與督脈耳,言太陽,則督必在其中矣。

     薛立齋:足三陰痙,手足厥冷,筋脈俱急,汗不止,項強脈沉。

    太陰則四肢不收,少陰則閉目合面,厥陰則頭搖口噤。

     王海藏:發汗大多,因緻痙。

    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

    若低頭視下,手足牽引,時膝相搆者,陽明痙也。

    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手足厥逆,筋脈拘急者,太陰痙也。

     喻嘉言:項強背反,不能仰者,太陽之痙,以賅三陽。

    身踡足曲,不能俯者,太陰之痙,以賅三陰。

     此言六經之類痙當辨者。

    然國醫之痙病,為督脈發生之病,固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相合。

    但六經無督脈,惟以太陽、厥陰之痙,屬諸督脈也。

    故太陽之經,在背兩行,言太陽則督在其中,誠有如《張氏醫通》所雲者。

    即可知厥陰之腧在背項,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頂,言厥陰,則督亦在其中也。

    又六經惟厥陰包管神經,而督脈實能統領神經,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能外國醫之督脈,以言溝通,即不能外太陽厥陰,以言溝通也。

    非此則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之痙,皆與督脈不相涉,皆為痙之類症也。

    《靈樞》: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謂仰。

    督脈統制諸陽,能仰而不能俯。

    故今日之腦脊髓膜炎,無一能俯者,其屬諸督脈也無疑矣。

    薛立齋分三陰,王海藏分三陽與太陰,喻嘉言以太陽賅三陽、太陰賅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