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類別
關燈
小
中
大
,皆痙之類症,非正式痙病也。
況喻氏以項強、背反不能仰者,為陽痙。
夫既項強、背反,即有仰之現象,胡為項強、背反而猶謂之不能仰者,此喻氏絕少經驗之談也。
《金匱》之剛痙、柔痙,唐容川注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不得稱為正式痙病,確有見地,令人欽佩。
足見西醫之腦脊髓膜炎,非剛痙、柔痙之比。
但剛、柔二字,仲景明明以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毫無疑義,而朱奉議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固非;後世以剛痙即急驚、柔痙即慢驚,亦不可解;近日又以神經興奮為剛痙、神經衰弱為柔痙,尤屬想像之詞。
況《內經》柔痓,王冰注以骨弱不舉、筋緩無力為解,而仲景《傷寒》謂項強如柔痓狀,是柔痓亦有項強之症,與王注大相反對。
則剛、柔二字,如不以仲景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隻可付之郭公夏五之例,若欲強解之,亦不達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
《素問·生氣通天論》: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
《千金方》: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癇有三種,有驚癇,有風癇,有食癇。
張元素:癇與痙,亦驚風之類。
陳藏器:驚癇,即急驚。
王雲鶴:痙、癇、驚風,統為腦膜炎。
此言驚、癇、瘛、厥之類痙當辨者。
吳鞠通曰:後人不分痙,瘛、厥為三病,統言之曰驚風熱痰,曰角弓反張,曰搐搦抽掣。
方有執作《痙書》,其或問中,混瘛為痙。
葉桂《臨症指南》治痙、癇、厥最多,而混稱痙、厥,無瘛之名目,亦混瘛為痙。
究之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前人所謂痙也。
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搐搦抽掣,前人所謂瘛也。
然搐搦抽掣之謂瘛,而時作時止,止而復發,或數日一發,或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而自止者,癇也。
吳氏此論,對於痙、瘛、癇,頗有分析。
然《千金》謂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予以臨床事實證之。
小兒每發搐搦抽掣,醫家、病家呼為驚風,然有一發而止,有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者,《千金》謂之小兒癇,實相符合。
若熱毒重篤,或治不得法,乃得有頸項強、背反張之現象,《千金》謂之熱盛為痙,亦相符合。
然其癇有起於驚嚇者,有起於感冒者,有起於食積者,較之吳氏之論癇,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者有間矣。
至吳氏論厥,謂四肢冷如冰者為厥則是,謂四肢熱如火者為厥則非也。
仲景《傷寒》熱深厥深,則是熱在裡而寒在表,乃謂之熱厥。
若溫熱、暑濕之為厥病,則厥每與痙相連,薛氏《濕溫篇》中已言及之,而葉氏《臨症指南》連類並稱者亦多,皆四肢厥冷之厥,而無四肢火熱之厥。
若以厥與痙、瘛、癇三者,並立為病名,則是《內經》之厥巔疾,即西醫之腦充血,昏瞀眩僕,或失知覺,或失運動,正《內經》所謂大厥、薄厥也。
山東張伯龍、蘭溪張山雷、天津張錫純,論之最詳且盡,又非以四肢厥冷為厥也。
近日有因腦脊髓膜中,而有水液、血質,認為腦充血者,豈知西醫之腦充血,為國醫之痙病,久已訛為中風,若果為腦充血,則今日之中風者,幾見有頸項強、背反張,如西醫之腦脊髓膜火者乎,此固無庸辨也。
《金匱》:新產血虛,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此言產後之類痙當辨者。
予屢診產後,頭暈,汗出,面赤,目眩,齘齒,言蹇,手足蠕動,或拘急,即斷為產後病痙,而頸項強者間有之,若背反張者則未之見焉,此不可認為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
《金匱》:太陽病,發汗大多,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痙病有灸病,難治。
此言誤治之類痙當辨者。
然予自診驗誤治緻痙之病,則目上視,口齘齒,手足瘛瘲,肌肉掣動,皆為常見之症;惟口噤不語者,間亦有之;而頸項強、背反張者,絕少焉。
誤汗、誤下,固足以緻痙,而誤溫、誤補、誤灸、誤針,以及誤行注射,尤足以緻痙。
其發痙也,皆與相醫之腦脊髓膜炎有別。
予引一案以證之,可概想其餘已。
昨夏某木匠之子,年四歲,患赤眼已久,洩瀉黃漿七八日。
其母述其瀉下黃漿,沾人衣袴,浸入腿上皮肉,如錐刺痛,目陷,面色青慘。
請診之。
已服仙方胃苓湯矣。
予與宣營透熱解毒之劑,甫煎服,旋更仙方,以附子理中湯與之。
明晨,西醫注射,痙作,目上視,手足瘛瘲,曾未見有項強、背反之症。
其父灌如意油七八瓶,活雞以覆腹,登時氣喘痰湧而死。
如此混亂之足以緻痙者,非止一端,如妄灸、妄針、妄挑羊毛疔,皆此類也。
況喻氏以項強、背反不能仰者,為陽痙。
夫既項強、背反,即有仰之現象,胡為項強、背反而猶謂之不能仰者,此喻氏絕少經驗之談也。
《金匱》之剛痙、柔痙,唐容川注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不得稱為正式痙病,確有見地,令人欽佩。
足見西醫之腦脊髓膜炎,非剛痙、柔痙之比。
但剛、柔二字,仲景明明以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毫無疑義,而朱奉議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固非;後世以剛痙即急驚、柔痙即慢驚,亦不可解;近日又以神經興奮為剛痙、神經衰弱為柔痙,尤屬想像之詞。
況《內經》柔痓,王冰注以骨弱不舉、筋緩無力為解,而仲景《傷寒》謂項強如柔痓狀,是柔痓亦有項強之症,與王注大相反對。
則剛、柔二字,如不以仲景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隻可付之郭公夏五之例,若欲強解之,亦不達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
《素問·生氣通天論》: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
《千金方》: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癇有三種,有驚癇,有風癇,有食癇。
張元素:癇與痙,亦驚風之類。
陳藏器:驚癇,即急驚。
王雲鶴:痙、癇、驚風,統為腦膜炎。
此言驚、癇、瘛、厥之類痙當辨者。
吳鞠通曰:後人不分痙,瘛、厥為三病,統言之曰驚風熱痰,曰角弓反張,曰搐搦抽掣。
方有執作《痙書》,其或問中,混瘛為痙。
葉桂《臨症指南》治痙、癇、厥最多,而混稱痙、厥,無瘛之名目,亦混瘛為痙。
究之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前人所謂痙也。
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搐搦抽掣,前人所謂瘛也。
然搐搦抽掣之謂瘛,而時作時止,止而復發,或數日一發,或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而自止者,癇也。
吳氏此論,對於痙、瘛、癇,頗有分析。
然《千金》謂小兒癇,熱盛亦為痙。
予以臨床事實證之。
小兒每發搐搦抽掣,醫家、病家呼為驚風,然有一發而止,有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者,《千金》謂之小兒癇,實相符合。
若熱毒重篤,或治不得法,乃得有頸項強、背反張之現象,《千金》謂之熱盛為痙,亦相符合。
然其癇有起於驚嚇者,有起於感冒者,有起於食積者,較之吳氏之論癇,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者有間矣。
至吳氏論厥,謂四肢冷如冰者為厥則是,謂四肢熱如火者為厥則非也。
仲景《傷寒》熱深厥深,則是熱在裡而寒在表,乃謂之熱厥。
若溫熱、暑濕之為厥病,則厥每與痙相連,薛氏《濕溫篇》中已言及之,而葉氏《臨症指南》連類並稱者亦多,皆四肢厥冷之厥,而無四肢火熱之厥。
若以厥與痙、瘛、癇三者,並立為病名,則是《內經》之厥巔疾,即西醫之腦充血,昏瞀眩僕,或失知覺,或失運動,正《內經》所謂大厥、薄厥也。
山東張伯龍、蘭溪張山雷、天津張錫純,論之最詳且盡,又非以四肢厥冷為厥也。
近日有因腦脊髓膜中,而有水液、血質,認為腦充血者,豈知西醫之腦充血,為國醫之痙病,久已訛為中風,若果為腦充血,則今日之中風者,幾見有頸項強、背反張,如西醫之腦脊髓膜火者乎,此固無庸辨也。
《金匱》:新產血虛,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此言產後之類痙當辨者。
予屢診產後,頭暈,汗出,面赤,目眩,齘齒,言蹇,手足蠕動,或拘急,即斷為產後病痙,而頸項強者間有之,若背反張者則未之見焉,此不可認為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
《金匱》:太陽病,發汗大多,因緻痙。
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痙病有灸病,難治。
此言誤治之類痙當辨者。
然予自診驗誤治緻痙之病,則目上視,口齘齒,手足瘛瘲,肌肉掣動,皆為常見之症;惟口噤不語者,間亦有之;而頸項強、背反張者,絕少焉。
誤汗、誤下,固足以緻痙,而誤溫、誤補、誤灸、誤針,以及誤行注射,尤足以緻痙。
其發痙也,皆與相醫之腦脊髓膜炎有別。
予引一案以證之,可概想其餘已。
昨夏某木匠之子,年四歲,患赤眼已久,洩瀉黃漿七八日。
其母述其瀉下黃漿,沾人衣袴,浸入腿上皮肉,如錐刺痛,目陷,面色青慘。
請診之。
已服仙方胃苓湯矣。
予與宣營透熱解毒之劑,甫煎服,旋更仙方,以附子理中湯與之。
明晨,西醫注射,痙作,目上視,手足瘛瘲,曾未見有項強、背反之症。
其父灌如意油七八瓶,活雞以覆腹,登時氣喘痰湧而死。
如此混亂之足以緻痙者,非止一端,如妄灸、妄針、妄挑羊毛疔,皆此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