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正名

關燈
,謂之痓病則不可耳。

     東平劉寅,謂痙病以時發,痓病不以時發。

    此論尤確切。

    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春季流行之病,然春季流行之腦脊髓膜炎,則以頸項強、背反張為主症,國醫謂之痙病宜也。

    若流行於夏、秋、冬,是不以時發者,其症狀即酷似痙病,未必以頸項強、背反張為固定之主症,謂之痓病亦屬無妨,但不可以語春季流行之腦脊髓膜炎耳。

     無錫陳無咎,謂痓似盲腸炎,而痙近腦膜炎。

    則以痓與痙分為兩病,不可相題並論。

    蓋謂痓者窒也,不但盲腸炎盲腸窒塞為痙,即其他肝回管、大腸管栓塞亦為痓。

    與痙病從督上犯顯有不同。

    此誠發人所未發。

    陳氏學通中西,對於吾國古籍,不無會悟之處,但謂《傷寒》脫一痙字,《金匱》脫一痓字,未必確切仲景之旨。

    讀古人書,當統全部論之。

    觀仲景自序,稱其書為《傷寒雜病論》。

    蓋備論四季時令諸病,而雜病即寓乎其中。

    《傷寒》言痓,《金匱》言痙,兩書症狀,毫無異同,脫從何來。

    況以痙、濕、痓三綱鼎峙,合編於傷寒之末,以見濕、痓與傷寒各以時發,而痙獨發於春季時令,適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春季流行之病。

    即此一症,足以證明仲景備論四季時令諸病也。

    若夫盲腸炎,為四時俱有之病,風、寒、濕、痓及其他種原因,皆能緻之,近世所謂似痢非痢,以及酒痢、煙痢等等皆是,不得與痙病並論也。

    至陳氏以窒塞與栓塞解釋痓字,似與痙病有別,尤非通論。

    盲腸炎,盲腸窒塞固為痓,血管栓塞亦為痓,曷思痙病,亦何嘗非腸腑窒塞與夫血管栓塞哉。

    隋唐以下,痙混於癇。

    《千金》以小兒飽食過度即能成癇,豈非腸腑窒塞之明證。

    宋元以下,痙誤驚風,陳飛霞謂堵塞脾之大絡所緻,豈非血管栓塞之明證。

    以此而論,痓與痙,有何咫尺千裡之辨哉。

     總之,痓與痙之字義,互相貫通,無甚分別。

    痓,充至切。

    《爾雅》:惡也。

    《集韻》:風病。

    《正字通》:痓症有五,引《難經》脊強而厥,與《金匱》卒口噤、背反張為證,與痙無別也。

    痙,奇頸切。

    《說文》:強急也,引《內經》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與方書頸項強急為證,與痓無別也。

    漢、晉、隋、唐史志,雖列痓與痙之症狀略有出入,而察其病理毫無差異。

    時代遞遷,名詞更易,魯魚亥豕,尤多錯訛。

    方有執,喻嘉言謂痓系傳寫之誤,此語予極佩服。

    即如今日華譯之腦脊髓膜炎,初譯之為腦脊髓熱症,再譯之為腦衣炎熱症,又譯之為腦脊髓熱症,至是乃定為腦脊髓膜炎,簡稱之為腦膜炎者。

    不足見國醫之痓病,即國醫之痙病,後之學者,其以國醫正名之痙病,為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