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正名
關燈
小
中
大
國醫之痙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國醫以其病之形狀言之,故曰痙;西醫以其病之局部言之,故曰腦脊髓膜炎,今簡稱之為腦膜炎是也。
然國醫之痙病,在國醫古籍上,有稱之為痓者,不可不為之辨論,以正痙病之名稱焉。
《內經·五常政大論》:火曰赫曦。
赫曦之紀,其病痓。
《厥論》:手陽明、太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
《氣厥論》: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是痓之為病,《內經》隻有名稱而無症狀,故其痓,迄莫知為何病耳。
若痙之為病,《內經》非特有其名稱,而亦詳其症狀。
其在《六元正紀大論》,有曰:太陽所至為痙;其在《至真要大論》,有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在《熱病論》,有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齘齒也。
綜此以觀,則《內經》之論痓與痙,顯有分辨,不可混合如此。
《傷寒》、《金匱》二書,同為張仲景一人之所手出,然《傷寒》言痓不言痙,《金匱》言痙不言痓,則仲景之論痓與痙,似無甚分別。
故《傷寒論》曰: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狀。
是項強一症,《內經》屬之痙,而此則屬之痓也。
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此非但項強屬之痓,而頭搖、口噤、背反,亦屬之痓。
《金匱》引申《傷寒》原文六條而倍增之,統計一十二條,惟此條略為更改,竟皆稱之為痙。
是《傷寒》之痓,都變作《金匱》之痙矣。
然則仲景之論痓與痙,在《傷寒》、《金匱》,一而二,二而一,不其無甚分別矣乎。
《千金》、《外臺》,遵《傷寒》而不遵《金匱》,隻稱之為痓。
朱奉議亦然,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亦稱之為痓。
惟成無己注傷寒論,則引《金匱》之痙,而改《傷寒》之痓。
後人信仰無己,遂以為是,自是隻有《金匱》之痙,而無《傷寒》之痓矣。
若夫《內經》之痓,更無人道及之者。
垂千餘年,未敢或非。
方有執專論痙病,謂痓系傳寫之誤。
喻嘉言起而和之,亦謂痓系傳寫之誤。
縱喻氏反對叔和、林億,罪無己有逢君之惡,未嘗以無己改痓為痙非之。
近世時賢輩出,好學深思,回溯古籍,意欲分別痓之與痙,各有所得,悉錄而辨之如下。
汕頭蔡百星,謂痓為病之名,痙為病之症。
傷寒有痓,諸風有痓。
仲景書中,剛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是;柔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是。
故痓中亦有痙、不痙,痓輕而痙重,痓而兼痙尤重。
究以何者為痙病,則以經脈與筋強直、角弓反張是也。
夫經脈與筋強直,似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謂之痙病則可
然國醫之痙病,在國醫古籍上,有稱之為痓者,不可不為之辨論,以正痙病之名稱焉。
《內經·五常政大論》:火曰赫曦。
赫曦之紀,其病痓。
《厥論》:手陽明、太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
《氣厥論》: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是痓之為病,《內經》隻有名稱而無症狀,故其痓,迄莫知為何病耳。
若痙之為病,《內經》非特有其名稱,而亦詳其症狀。
其在《六元正紀大論》,有曰:太陽所至為痙;其在《至真要大論》,有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在《熱病論》,有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齘齒也。
綜此以觀,則《內經》之論痓與痙,顯有分辨,不可混合如此。
《傷寒》、《金匱》二書,同為張仲景一人之所手出,然《傷寒》言痓不言痙,《金匱》言痙不言痓,則仲景之論痓與痙,似無甚分別。
故《傷寒論》曰: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狀。
是項強一症,《內經》屬之痙,而此則屬之痓也。
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此非但項強屬之痓,而頭搖、口噤、背反,亦屬之痓。
《金匱》引申《傷寒》原文六條而倍增之,統計一十二條,惟此條略為更改,竟皆稱之為痙。
是《傷寒》之痓,都變作《金匱》之痙矣。
然則仲景之論痓與痙,在《傷寒》、《金匱》,一而二,二而一,不其無甚分別矣乎。
《千金》、《外臺》,遵《傷寒》而不遵《金匱》,隻稱之為痓。
朱奉議亦然,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亦稱之為痓。
惟成無己注傷寒論,則引《金匱》之痙,而改《傷寒》之痓。
後人信仰無己,遂以為是,自是隻有《金匱》之痙,而無《傷寒》之痓矣。
若夫《內經》之痓,更無人道及之者。
垂千餘年,未敢或非。
方有執專論痙病,謂痓系傳寫之誤。
喻嘉言起而和之,亦謂痓系傳寫之誤。
縱喻氏反對叔和、林億,罪無己有逢君之惡,未嘗以無己改痓為痙非之。
近世時賢輩出,好學深思,回溯古籍,意欲分別痓之與痙,各有所得,悉錄而辨之如下。
汕頭蔡百星,謂痓為病之名,痙為病之症。
傷寒有痓,諸風有痓。
仲景書中,剛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是;柔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是。
故痓中亦有痙、不痙,痓輕而痙重,痓而兼痙尤重。
究以何者為痙病,則以經脈與筋強直、角弓反張是也。
夫經脈與筋強直,似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謂之痙病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