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藥法
藥方(凡卷中諸方宜冷服。
不宜溫服。
若犯之。
則益吐益下。
或發腹痛。
當戒焉。
今舉於此。
不復一一注各方下。
) 大柴胡湯(傷寒論) 嘔不止。
心下急。
鬱郁微煩。
心下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茈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大黃(二兩)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溫服一升。
日三服。
案。
此方吐瀉並作者。
並吐多瀉少者宜之。
吐而不納藥者。
以伏龍肝水煮之。
或加辰砂少許更妙。
大茈胡加芒硝湯(會解) 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即前方中加芒硝 案。
此方前方症而下利數行不止者宜之。
大茈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同) 前證嘔吐心煩者宜之。
六一順氣湯(寒溫條辨) 少陰厥陰病。
口燥咽乾。
煩熱消渴。
譫語神昏。
大便燥實。
胸腹滿硬。
或熱結旁流。
繞臍疼痛。
厥逆脈沉伏者主之。
大黃(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厚樸(錢半) 枳實(一錢) 柴胡(一錢)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
入鐵鏽水三匙。
冷服加姜蠶(三錢)蟬退(十個)黃連(一錢)名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竹葉湯(千金) 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
溫壯來往。
或患下利。
色或白或黃。
三焦不利方 竹葉 小麥 柴胡 麥門 人參 甘草 茯苓 黃芩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
煮竹葉小麥。
取三升。
去竹葉小麥。
下諸藥。
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
若小兒夏月忽壯熱。
燒人手。
洞下黃溏。
氣力惙然。
脈極洪數。
用此方加大黃二兩。
再服得下即瘥。
案。
此方下利而無嘔吐者。
去人參加大黃用之。
若嘔者。
更加半夏。
瀉心湯 心下痞。
按之濡者。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案此方心煩嘔吐而下利。
心下痞者宜之。
嘔甚者加辰砂更妙。
大承氣湯 自利清水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急下之。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三部脈平。
按之心下硬者。
急下之。
。
下利脈遲而滑者。
內實也。
利未欲止當下之。
。
下利脈反滑。
當有所去。
下之乃愈。
。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
復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大黃(四兩)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厚樸枳實。
取五升去滓。
內大黃。
煮取二升去滓。
內硝更上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案此方無嘔吐而瀉不止。
或日數十行者。
最宜此方。
調胃承氣湯 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知為內也。
。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郁微煩。
先其時自極吐下者。
大黃 甘草 芒硝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大黃甘草。
取一升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微煮。
令沸。
少少溫服之。
案此方下利久不止。
虛羸頗甚。
腹皮貼背。
無痞滿等證者。
或瀉止後經數日。
飲邪再聚。
發前症。
但疲睏殊甚者。
宜此方。
或加當歸芍藥也。
醫每遇此等症。
見其疲睏。
恐大黃損元氣。
疑慮失錯。
往往與參附之劑。
誤人者多。
不可不戒矣。
解毒承氣湯(寒溫條辨) 瘟病三焦大熱。
痞滿燥實。
譫語狂亂不識人。
熱結旁流。
循衣摸床。
舌卷囊縮。
及瓜瓤疙瘩瘟。
上為癰膿下血如?肝等症。
厥逆脈。
沉伏者。
此方主之。
白姜蠶(三錢) 蟬退(全十個)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梔子(一錢) 枳實(二錢五分) 厚樸(五錢) 大黃(五錢) 芒硝(三錢別入) 甚至痞滿燥實。
堅結非常。
大黃加至兩餘。
芒硝加至五七錢。
治動嘔者。
又當知之。
加栝蔞一個。
半夏二錢。
名陷胸承氣湯。
治胸滿兼有上症者。
案此方熱鬱胸膈。
作胸滿胸痛等種種症者。
隨後加味用之。
頗有效。
涼膈散(張氏醫通) 煩擾腹痛。
脈來數疾。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十兩) 山梔子 薄荷 黃芩(各十兩) 連翹 上為末。
水一盞。
入竹葉七片。
蜜少許煎服。
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 溫病主方。
楊慄山曰。
餘治溫病。
雙解涼膈愈者。
不計其數。
若病大頭瓜瓤等瘟。
危在旦夕。
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
屈指以算百十餘人。
真神方也。
其共珍之。
即於涼膈散方中。
加白姜蠶(三錢)蟬退(二錢)薑黃(七分)黃連(二錢)胸中熱加麥門冬。
心下痞。
加枳實。
嘔渴加石膏。
小便赤數加滑石。
滿加枳實厚樸。
案。
以上二方。
煩躁多渴。
兼胸腹痛者。
並手足厥冷。
心膈有熱者。
俱宜選用。
梔子豉湯(傷寒論) 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
心中懊憹。
。
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飢不能食。
但頭汗出。
。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得二升半。
內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
案。
此方吐下止後。
餘炎犯膈。
心煩不得眠。
懊憹苦悶者宜之。
若腹滿者。
加厚樸枳實。
若心下堅者。
加枳實大黃。
白虎湯(傷寒論)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
。
脈滑而厥者。
裡有熱。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升。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按此方吐瀉止後。
四肢厥冷。
嘔渴引飲者。
或不厥。
但渴欲飲水者。
並宜此方。
) 竹葉石膏湯(同) 虛羸少氣逆欲吐者。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麥門(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去滓。
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
日三服。
案。
此方瀉止後。
餘炎犯胃嘔渴不止。
或呃逆者。
宜此方。
方中人參宜更竹節。
小白湯(赤水醫案) 治挾熱下利。
六脈洪大。
口唇乾燥。
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案此方前症而猶有柴胡證者宜之。
若心煩者加黃連。
人參飲子(聖惠) 治陽毒傷寒。
四肢壯熱。
心煩嘔吐不止。
小柴胡湯去大棗加麥門冬竹葉 案此方邪猶盛。
嘔渴不止者宜之。
方中人參宜去之。
蘊要心煩者。
更加黃連。
小柴胡合黃連解毒湯(正傳) 治少陽陽明合。
病脅痛嘔。
逆自利脈弦長而沉實。
案此方前症而膈熱猶盛者宜之。
本事竹茹湯 治胃熱嘔吐。
葛根(三兩) 甘草 半夏(各三分) 上姜三片。
竹茹一彈丸。
棗一個。
水煎。
案。
此方火邪既去。
嘔吐不止者宜之。
柴胡清燥湯(溫疫論) 下後間服緩劑。
柴胡 黃芩 知母 陳皮 甘草 花粉 上薑棗水煎。
九味清脾湯(濟生) 治癉瘧。
但熱不寒。
或熱多寒少。
青皮 厚樸 白朮 草果 甘草 柴胡 茯苓 半夏 黃芩(各等分) 上姜水煎 建原飲(溫疫論) 治溫疫初起。
憎寒發熱。
其脈不浮不沉。
頭疼身痛。
邪在挾脊之前腸胃之後者。
檳榔(二錢) 厚樸 知母 芍藥 黃芩(各一錢) 草果 甘草(各五分) 上水
不宜溫服。
若犯之。
則益吐益下。
或發腹痛。
當戒焉。
今舉於此。
不復一一注各方下。
) 大柴胡湯(傷寒論) 嘔不止。
心下急。
鬱郁微煩。
心下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茈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大黃(二兩)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溫服一升。
日三服。
案。
此方吐瀉並作者。
並吐多瀉少者宜之。
吐而不納藥者。
以伏龍肝水煮之。
或加辰砂少許更妙。
大茈胡加芒硝湯(會解) 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即前方中加芒硝 案。
此方前方症而下利數行不止者宜之。
大茈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同) 前證嘔吐心煩者宜之。
六一順氣湯(寒溫條辨) 少陰厥陰病。
口燥咽乾。
煩熱消渴。
譫語神昏。
大便燥實。
胸腹滿硬。
或熱結旁流。
繞臍疼痛。
厥逆脈沉伏者主之。
大黃(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厚樸(錢半) 枳實(一錢) 柴胡(一錢)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
入鐵鏽水三匙。
冷服加姜蠶(三錢)蟬退(十個)黃連(一錢)名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竹葉湯(千金) 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
溫壯來往。
或患下利。
色或白或黃。
三焦不利方 竹葉 小麥 柴胡 麥門 人參 甘草 茯苓 黃芩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
煮竹葉小麥。
取三升。
去竹葉小麥。
下諸藥。
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
若小兒夏月忽壯熱。
燒人手。
洞下黃溏。
氣力惙然。
脈極洪數。
用此方加大黃二兩。
再服得下即瘥。
案。
此方下利而無嘔吐者。
去人參加大黃用之。
若嘔者。
更加半夏。
瀉心湯 心下痞。
按之濡者。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案此方心煩嘔吐而下利。
心下痞者宜之。
嘔甚者加辰砂更妙。
大承氣湯 自利清水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急下之。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三部脈平。
按之心下硬者。
急下之。
。
下利脈遲而滑者。
內實也。
利未欲止當下之。
。
下利脈反滑。
當有所去。
下之乃愈。
。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
復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大黃(四兩)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厚樸枳實。
取五升去滓。
內大黃。
煮取二升去滓。
內硝更上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案此方無嘔吐而瀉不止。
或日數十行者。
最宜此方。
調胃承氣湯 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知為內也。
。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郁微煩。
先其時自極吐下者。
大黃 甘草 芒硝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大黃甘草。
取一升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微煮。
令沸。
少少溫服之。
案此方下利久不止。
虛羸頗甚。
腹皮貼背。
無痞滿等證者。
或瀉止後經數日。
飲邪再聚。
發前症。
但疲睏殊甚者。
宜此方。
或加當歸芍藥也。
醫每遇此等症。
見其疲睏。
恐大黃損元氣。
疑慮失錯。
往往與參附之劑。
誤人者多。
不可不戒矣。
解毒承氣湯(寒溫條辨) 瘟病三焦大熱。
痞滿燥實。
譫語狂亂不識人。
熱結旁流。
循衣摸床。
舌卷囊縮。
及瓜瓤疙瘩瘟。
上為癰膿下血如?肝等症。
厥逆脈。
沉伏者。
此方主之。
白姜蠶(三錢) 蟬退(全十個)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梔子(一錢) 枳實(二錢五分) 厚樸(五錢) 大黃(五錢) 芒硝(三錢別入) 甚至痞滿燥實。
堅結非常。
大黃加至兩餘。
芒硝加至五七錢。
治動嘔者。
又當知之。
加栝蔞一個。
半夏二錢。
名陷胸承氣湯。
治胸滿兼有上症者。
案此方熱鬱胸膈。
作胸滿胸痛等種種症者。
隨後加味用之。
頗有效。
涼膈散(張氏醫通) 煩擾腹痛。
脈來數疾。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十兩) 山梔子 薄荷 黃芩(各十兩) 連翹 上為末。
水一盞。
入竹葉七片。
蜜少許煎服。
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 溫病主方。
楊慄山曰。
餘治溫病。
雙解涼膈愈者。
不計其數。
若病大頭瓜瓤等瘟。
危在旦夕。
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
屈指以算百十餘人。
真神方也。
其共珍之。
即於涼膈散方中。
加白姜蠶(三錢)蟬退(二錢)薑黃(七分)黃連(二錢)胸中熱加麥門冬。
心下痞。
加枳實。
嘔渴加石膏。
小便赤數加滑石。
滿加枳實厚樸。
案。
以上二方。
煩躁多渴。
兼胸腹痛者。
並手足厥冷。
心膈有熱者。
俱宜選用。
梔子豉湯(傷寒論) 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
心中懊憹。
。
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飢不能食。
但頭汗出。
。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得二升半。
內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
案。
此方吐下止後。
餘炎犯膈。
心煩不得眠。
懊憹苦悶者宜之。
若腹滿者。
加厚樸枳實。
若心下堅者。
加枳實大黃。
白虎湯(傷寒論)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
。
脈滑而厥者。
裡有熱。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升。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按此方吐瀉止後。
四肢厥冷。
嘔渴引飲者。
或不厥。
但渴欲飲水者。
並宜此方。
) 竹葉石膏湯(同) 虛羸少氣逆欲吐者。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麥門(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去滓。
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
日三服。
案。
此方瀉止後。
餘炎犯胃嘔渴不止。
或呃逆者。
宜此方。
方中人參宜更竹節。
小白湯(赤水醫案) 治挾熱下利。
六脈洪大。
口唇乾燥。
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案此方前症而猶有柴胡證者宜之。
若心煩者加黃連。
人參飲子(聖惠) 治陽毒傷寒。
四肢壯熱。
心煩嘔吐不止。
小柴胡湯去大棗加麥門冬竹葉 案此方邪猶盛。
嘔渴不止者宜之。
方中人參宜去之。
蘊要心煩者。
更加黃連。
小柴胡合黃連解毒湯(正傳) 治少陽陽明合。
病脅痛嘔。
逆自利脈弦長而沉實。
案此方前症而膈熱猶盛者宜之。
本事竹茹湯 治胃熱嘔吐。
葛根(三兩) 甘草 半夏(各三分) 上姜三片。
竹茹一彈丸。
棗一個。
水煎。
案。
此方火邪既去。
嘔吐不止者宜之。
柴胡清燥湯(溫疫論) 下後間服緩劑。
柴胡 黃芩 知母 陳皮 甘草 花粉 上薑棗水煎。
九味清脾湯(濟生) 治癉瘧。
但熱不寒。
或熱多寒少。
青皮 厚樸 白朮 草果 甘草 柴胡 茯苓 半夏 黃芩(各等分) 上姜水煎 建原飲(溫疫論) 治溫疫初起。
憎寒發熱。
其脈不浮不沉。
頭疼身痛。
邪在挾脊之前腸胃之後者。
檳榔(二錢) 厚樸 知母 芍藥 黃芩(各一錢) 草果 甘草(各五分) 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