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煎。

    邪熱溢於少陽經。

    加柴胡一錢。

    溢於陽明經。

    加葛根一錢。

    又加大黃葛根羌活薑棗水煎。

    名三消飲。

    治毒邪表裡分傳。

     案以上三方。

    吐利止後。

    隨症而選用之。

    但達原飲一方。

    初起無吐瀉憎寒發熱。

    或頭痛者。

    隨後加減方用之。

     竹茹溫膽湯(壽世) 治傷寒日數過多。

    其證不退。

    夢寐不寧。

    心驚恍惚。

    煩躁多痰。

     竹茹 半夏 枳實 陳皮 人參 生薑 甘草 茯苓 香附 柴胡 麥門 桔梗 黃連 上薑棗水煎。

     案。

    此方吐利止。

    火邪既去而餘炎猶不盡。

    荏苒引日。

    或煩躁多痰者宜之。

    柴胡養榮湯(溫疫論) 表有餘熱血燥者。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當歸 白芍 生地 知母 天花粉 上薑棗水煎。

     案。

    此方吐瀉數日後。

    津液虛耗。

    羸瘦疲睏。

    舌上緋薄。

    如豬肪者。

    或大病後並亡血家。

    老人患此症。

    津液虛耗者。

    下後調理宜此方。

     杏蘇散(易簡) 治四時溫疫傷寒。

     香附子 紫蘇葉(各四兩) 陳橘皮(二兩) 甘草(一兩) 上水煎。

    管見加川芎白芷薑棗水煎名芎芷香蘇散。

     案。

    此方瀉疫輕症。

    吐瀉既斷無餘症。

    但氣宇不了了者。

    加荊芥薄荷。

    或更加防風亦佳。

     小柴胡加地黃湯(本事) 治婦女室女。

    傷寒發熱。

    或發寒熱。

    經水適來或適斷。

    晝則明瞭。

    夜則譫語。

    如見鬼狀。

    亦治產後惡露方來。

    忽爾斷絕。

     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案。

    此方婦女患此疾。

    經水適來。

    或適斷者宜之。

    下利未止者加大黃。

    小承氣湯(傷寒論) 大便不通。

    噦數譫語。

    。

    下利譫語者。

    有燥屎也。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二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溫二服。

     黃連解毒湯(回春) 治傷寒熱症。

    醫者誤用薑桂等藥。

    助起火邪。

    痰火相搏而嘔逆。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 上水煎。

     白虎湯(同) 治症同前。

     方見前。

     桃仁承氣湯(準繩) 治實熱發呃。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微沸。

    下火先食溫服五合。

     調胃承氣湯(同) 治症同前。

     方見前。

     三黃瀉心湯(同) 治症同前。

     方見前。

     小陷胸湯(回春) 治傷寒發渴而飲水太過。

    或結胸而發嘔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

    先煮栝蔞實。

    取三升去滓。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升麻葛根湯(局方) 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

    頭痛發熱。

    肢體煩疼瘡疢已發及疑似。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上水煎。

    或加犀角玄參更妙。

     敗毒散(同) 治傷寒時氣。

    及寒壅咳嗽。

    鼻塞聲重。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各三十兩) 上生薑薄荷水煎。

    或加黃芩石膏(方中人參今去之) 陽毒升麻湯(活人) 治傷寒陽毒。

    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下膿血。

     升麻(二分) 犀角屑 射幹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分) 上水煎。

    準繩加玄參名犀角玄參湯。

    治發斑毒盛。

    今去人參加玄參。

     玄參升麻湯(同)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

    毒氣不散。

    表虛裡實。

    熱發於外。

    故身斑如錦紋。

    甚則煩躁譫語。

    兼治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各半兩) 上水煎。

     托裡舉斑湯(溫疫論) 中氣不振。

    斑毒內陷者。

     當歸 芍藥 升麻 白芷 柴胡 川山甲 上姜水煎。

     以上五方。

    隨症撰用之。

     柴胡枳桔湯(蘊要) 治小結胸脈弦數。

    口苦心下硬痛。

    或胸中滿硬。

    或脅下滿硬發熱。

    或日晡潮熱。

    或往來寒熱。

    耳聾目眩。

     小柴胡湯去人參薑棗。

    加瓜蔞實枳殼桔梗。

    心下滿硬加枳實黃連生薑。

     小陷胸湯(傷寒論) 小結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脈浮滑。

     方見前。

     陷胸湯(千金) 治胸心下結聚。

    飲食不消。

     大黃 栝蔞實 黃連(各二兩) 甘遂(一兩) 上水煎。

     大陷胸湯(傷寒論)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煩躁。

    心中懊憹。

    陽氣內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

    傷寒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

    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止後服。

     白散(同) 寒實結胸無熱症。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

    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

    以白飲和服。

    強人半錢匕。

    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

    不利進熱粥一杯。

    利過不止。

    進冷粥一杯。

     罨法(寒溫條辨) 結胸不同寒熱虛實。

    遲早便用。

     生薑 蔥白(等分) 生蘿蔔(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

    炒熱白布包作餅。

    罨胸前結痛處。

    此法須分二包。

    冷則轉換。

    無不即時開通。

    但不宜大熱。

    恐炮烙難受也。

    更以溫手順下揉之。

    自無不愈。

    並治一切痞滿脹痛。

    真妙法也。

     以上七方隨症選用之。

     清中安蛔湯(傷寒辨法) 治胃實熱。

    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 黃柏(酒炒減半) 枳實(麥炒二錢) 烏梅(三個) 川椒(炒三十粒) 上姜水煎。

     案此方吐下蛔蟲者。

    兼用亦佳。

     清胃瀉火湯(回春) 治上焦實熱。

    口舌生瘡。

    腫痛者。

    並咽喉牙齒。

    耳面腫痛皆效。

     連翹 桔梗 黃連 黃芩 梔子 玄參 升麻 生地 薄荷 甘草 乾葛 上水煎服。

     加減涼膈散(同) 治三焦火盛。

    口舌生瘡。

     連翹 黃芩 梔子 桔梗 黃連 薄荷 當歸 枳殼 芍藥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遠服。

     柳花散(外科十法) 治喉瘡。

    並口舌生瘡。

     青黛 蒲黃 黃柏 人中白(各一兩) 冰片(五分) 硼砂(五錢) 共為細末。

    吹喉極效。

     以上口舌糜爛者宜之。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 治裡熱未盡血燥。

     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

     麻子仁丸(傷寒論)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硬。

    其脾為約。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

    蜜和丸如梧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服。

    漸加以知為度。

    以上二方下利止後數日大便不通者宜之。

     抵當湯(同) 太陽病六七日。

    表症仍在。

    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

    其人發狂者。

    以熱在下焦。

    少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陽隨經。

    瘀熱在裡故也。

    。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證諦也。

    。

    陽明症。

    其人喜忘者。

    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屎雖硬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